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命科学已经从现象描述发展到了精准定量的阶段,国际上蛋白质计量技术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经初步构建了蛋白质计量的框架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量值传递方法,形成了基本固定的研究模式。综述了迄今为止蛋白质活性计量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取得的突破,重点介绍了酶催化活性浓度、蛋白质免疫亲和活性浓度计量技术及其应用。最后对蛋白质活性计量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蛋白质空间结构是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许多科学家都为此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刚去世不久的美国耶鲁大学理查兹教授被称为该领域的先驱。20世纪50年代,理查兹使用核糖核酸酶为材料证明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专一性,20世纪60年代还阐明了核糖核酸酶的空间结构,并提出溶剂可及表面积和内部包装等研究蛋白质折叠机制的概念,从而极大推动了蛋白质结构生物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理学报》2004,56(2):162-162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蛋白质组研究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先导,成为生命科学乃至自 然科学最活跃的学科领域。由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HUPO)发起的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是蛋白质组领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蛋白质组研究已成为 2 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先导 ,成为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最活跃的学科领域。由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 (HUPO)发起的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是国际蛋白质组领域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水平最高的世界性会议 ,每年举办一次。 2 0 0 4年  相似文献   

5.
《生理学报》2004,56(1):46-46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蛋白质组研究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先导,成为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最活跃的学科领域。由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HUPO)发起的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是蛋白质组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水平最高的国际性会议,每年举办一次。2004年10月25日至27日,  相似文献   

6.
当代医学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的新世纪即将到来。作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诸多学科相汇合的医学科学如何走向?我谈几点看法。1总体趋势1.1生命科学19世纪中叶细胞论、进化论和经典遗传学的创立,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上半叶基因论的创立和DNA功能的确定,特别是20世纪中叶DNA双螺旋结构及遗传信息存储、复制、转录和翻译机制的阐明,蛋白质、核酸人工合成的成功等一系列突破,导致70年代和80年代以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聚合酶链反应(PCR)为代表的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今天又在向着阐明基因奥秘、人脑奥秘、重大…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蛋白质组研究已成为 2 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先导 ,成为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最活跃的学科领域 .由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 (HUPO)发起的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是蛋白质组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水平最高的国际性会议 ,每年举办一次 .2 0 0 4年 10月 2  相似文献   

8.
《生物技术产业》2006,(1):97-98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实验生物学出现以后,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如PCR技术的出现甚至使生命科学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可以说,没有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就没有生命科学今天的巨大发展,同时,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又对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刺激了后者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蛋白质组研究已成为2 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先导,成为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最活跃的学科领域.由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HUPO)发起的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是蛋白质组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水平最高的国际性会议,每年举办一次.2 0 0 4年1 0月2 5日至2  相似文献   

10.
蛋白质组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蛋白质组是后基因组时代出现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蛋白质组的研究主要是先通过双向凝胶电泳等方法分离蛋白质,然后用质谱等技术进行鉴定。它是后基因组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具有巨大的商业应用前景,将会推动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蛋白质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经成为生物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1.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have become a top priority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many countries as the world marches into the new century. China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a 1.3 billion population and booming economy is actively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a new era in this area of research. Owing to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reform to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 rapid progress in some important fields of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in China, such as genomics and protein sciences, neuroscience, systematics, super-hybrid rice research, stem cell and cloning technology, gene therapy and drug/vaccine development. The planned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in related sectors and the area of bioethics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蛋白质折叠是现代科学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Anfinsen的先驱性工作已经过去数十年了,我们对蛋白质折叠的机理仍不甚了然。但值得庆幸的是,科学工作者们在解析几个模型蛋白质的折叠机理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这篇综述将主要回顾在蛋白质折叠的计算研究方面的进展。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1998年首次实现了一个微秒的全原子水平的蛋白质折叠,从2000年开始,folding@home将全球分布式计算技术应用于蛋白质折叠。在经历了数十年艰苦的努力之后,天然蛋白质亚埃精度的折叠终于在2007年成功实现。近年来,一种全新的概念开始出现,人们越来越多地用网络来解释蛋白质折叠的机理。随着分子力场的不断完善,分子模拟将会在解析蛋白质折叠的机理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遗传学史在遗传学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明晖 《遗传》2006,28(8):989-992
科学史的研究和发展状况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遗传学史是生命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分支,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在遗传学教学中加强遗传学发展史的介绍,不仅具有教育功能,使学生了解遗传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质。本文就遗传学史的教育功能及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展望21世纪的生命科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宝健 《生命科学》2000,12(1):37-40,43
对本世纪以来发展迅猛异常的生物科学的概况,特别是近对二三十年来,在分子生物学的带动下,生命科学在结构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及其后的生物学细节研究;基因表达、调控和发育生物学;基因组计划和应用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宏观生物学等方面讨论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特点,并从四个主要方面对21世纪生命科学(包括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以达到综览生命科学全局,明确今后发展方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李荣  张茹 《生物技术通报》2003,(3):17-19,25
转基因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在体内研究基因功能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之一,近年来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许多新进展。综述条件转基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阐明转基因的诱导表达系统争条件基因剔除系统的原理、操作过程以及这两系统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郭奕斌 《遗传》2014,36(11):1121-1130
基因突变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检测方法和诊断技术发展迅猛。测序技术在基因病的确诊、分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重点围绕第一~三代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优缺点及其在基因诊断中的应用进行评述 ,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单分子测序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始,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测序技术为破译遗传密码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出现的单分子测序技术,可以在单个分子水平读取核苷酸序列,也被称为第三代测序技术,主要代表有HeliScope、Nanopore和PacBio等.与传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测序技术相比,第三代测序能够产生更长的碱基读长,能直接对RNA进行测序,无需逆转录,测序速度极快,同时其中某些技术所涉及的设备可以小型化,可便携至野外现场测序.第三代测序技术在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及生物医学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介绍了各种单分子测序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李锋  盘名德   《广西植物》2000,20(3):193-199
在过去的 6 5年里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取得了 30 0多项科技成果 ,对科技进步、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阐述了广西植物研究所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的优势及新世纪的主要创业范围。  相似文献   

19.
Has the science of ecology fulfilled the promises made by the originators of ecological science at the start of the last century? What should ecology achieve? Have good policie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lowed out of ecological science? These important questions are rarely discussed by ecologists working on detailed studies of individual systems. Until we decide what we wish to achieve as ecologists we cannot define progress toward those goals. Ecologists desire to achieve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natural world operates, how humans have modified the natural world, and how to alleviate problems arising from human actions. Ecologists have made impressive gains over the past century in achieving these goals, but this progress has been uneven. Some sub-disciplines of ecology are well developed empirically and theoretically, while others languish for reasons that are not always clear. Fundamental problems can be lost to view as ecologists fiddle with unimportant pseudo-problems. Bandwagons develop and disappear with limited success in addressing problems. The public demands progress from all the sciences, and as time moves along and problems get worse, more rapid progress is demanded. The result for ecology has too often been poor, short-term science and poor management decisions. But since the science is rarely repeated and the management results may be a generation or two down the line,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public or for scientists to decide how good or bad the scientific advice has been. In ecology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we have made solid achievements in behavioural ecology,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logical methods, we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and ecosystem dynamics, but we have made less useful progress in developing theoretical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key to increasing progress is to adopt a systems approach with explicit hypothes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field experiments on a scale defined by the problem. With continuous feedback between problems, possible solutions, relevant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data we can achieve our scientific go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