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和县动物群与深海沉积物的对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根据对和县动物群中哺乳动物成分、性质等的分析,它应代表一个寒冷期。当时和县一带的气候,似与今日华北南部的气候类似,但又较之湿润。它的层位大体上相当于周口店第一地点的3—4层;其地质时代相当于海洋的O~(18)的第8阶段,距今约28—24万年。  相似文献   

2.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丰富。化石保存状况较差,以碎骨为主,牙齿较少,完整骨骼更少;但骨骼上鲜见啮齿类啮咬痕迹。华龙洞动物群与南京汤山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及重庆盐井沟等动物群较为相似,尤其是与和县猿人遗址及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最为接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都含古人类化石;2)都不含第三纪动物群的孑遗分子;3)都含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巨貘及猪獾等),同时也都含一定量的北方属种,但华龙洞含北方成分相对较少,只发现翁氏麝鼩、麝鼹、变异仓鼠、布氏毛足田鼠、棕熊、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及大角鹿等,华龙洞的大角鹿是该属分布最靠南的地点;4)都含有剑齿象而不含晚更新世常见的亚洲象;5)都含有大量头后骨骼,与以含单个牙齿为主的其它南方洞穴迥然有别。从化石保存状况及属种组成判断,华龙洞堆积时代与和县猿人遗址最为接近,也是中更新世。由于遗址尚未完全暴露,其堆积性质尚不清楚;但从蝙蝠类化石判断,很可能与洞穴堆积有关。  相似文献   

3.
经对2002年与2004年出土于安徽芜湖金盆洞遗址的偶蹄类所做的深入研究,金盆洞遗址的偶蹄类有6个种: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梅花鹿(Cervus(Sika)nippon)、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马鹿(Cervus elaphus)、麂未定种(Muntiacussp.)及古中华野牛相似种(Bisoncf.palaeosinensis)。其中以鹿科为主,以梅花鹿和马鹿为优势种群,具有北方区动物群的特色。它们所指示的时代比和县龙潭洞动物群晚,与巢县银山巢县人动物群相当,为中更新世晚期,在古气候上处于Riss冰期。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以低矮森林为主、间有少量灌木密林及草地,当时的气候与现今的内蒙和甘肃相似。鹿属3个种的同时出现反映金盆洞遗址是史前人类汇集处理猎物的场所。  相似文献   

4.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03,22(2):174-175
1993年 3月 1 3日 ,在江苏省南京市汤山葫芦洞发现了一具人类头骨化石。经初步鉴定 ,属于直立人。随后又发现了另一具头骨化石。这两件化石分别编号为南京直立人 1号头骨和 2号头骨。这是继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安徽和县之后 ,在中国发现的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由于初步的动物群对比显示与汤山直立人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都是周口店中更新世动物群的成员 ,南京汤山直立人很可能代表着与周口店相同时代的直立人成员。这一发现对于进一步揭示东亚地区直立人化石特征 ,研究直立人的分布、变异及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化石发现后 ,…  相似文献   

5.
安徽芜湖金盆洞旧石器地点2002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1年春季,在安徽芜湖石硊镇发现了,一处富含脊椎动物化石的称为金盆洞的洞穴堆积。翌年秋季,对金盆洞化石点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化石发掘,发现人工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共伴,收集到10余件人工制品和3千余件哺乳动物化石,初步搞清了这一地点的地层、化石种类分布及其时代。经初步研究,金盆洞出土的动物化石可以归入8个目18个科23个属27个种哺乳动物;该动物群与和县龙潭洞的动物群最接近,其次为南京汤山葫芦洞的动物群较接近,其生存时代很可能是中更新世晚期。金盆洞旧石器地点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长江下游石灰岩地区的洞穴和裂隙堆积中具有发现史前人类活动遗迹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韩家营村附近发现了一处夹在两层玄武岩之间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通过K-Ar同位素测年,确定了上、下两层玄武岩的年代分别为6.8和7.2Ma。与中国北方其他三趾马动物群相比,韩家营三趾马动物群与山西保德、内蒙古四子王旗以及甘肃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非常相似。保德第43、44、49地点与韩家营的动物群组成类似,表明这几个地点的时代约为7.0 Ma而不是5.5 Ma。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地点与韩家营的化石类群也十分相像,证实了该动物群年龄约为7 Ma。对比甘肃临夏盆地的动物群,柳树组上部的杨家山三趾马动物群与韩家营的更接近。韩家营动物群的组成和牙齿结构表明其属于中国晚中新世的西部生物区系Gazella dorcadoides动物群。  相似文献   

7.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动物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发掘出数千件动物遗骨,主要是哺乳动物的材料,分属于25种。遗址动物群的研究有其特点,即非但要研究遗址动物的生物学(或古生物学)的性质,同时要注意到它们和人类活动各方面的联系,根据这个道理,试将甑皮岩遗址动物分成了五个大类。由猪骨的研究,证明甑皮岩时代的人类已经能够驯养动物。遗址动物群反映出,有小型湖沼分布的多水的山间盆地的环境,显示当时的气候大约较今日炎热。  相似文献   

8.
山东淄博第四纪裂隙动物群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简要记述产自山东淄博孙家山裂隙群的主要哺乳动物化石,将之分为A、B、C三个动物群。A动物群时代与周口店第18地点相当,为早更新世早期;B动物群时代与周口店第9地点相当,为早更新世晚期;C动物群则可能与周口店第1地点中上部层位的时代相当,为中更新世中晚期。分析不同种类的生态类型并依据最小个体数的统计结果,认为早更新世早期本区为相对温湿的草原环境,附近可能有荒漠化现象;早更新世晚期气候较为温湿,无荒漠化现象;中晚更新世主要为林缘—灌丛环境,气候更为湿润。A动物群是华北地区早更新世早期特有的动物群,略具南北过渡区的特征;B动物群初具现代动物区系的面貌;C动物群基本与现代动物区系一致。  相似文献   

9.
李银华  白毅  赵勇强 《化石》2014,(3):68-73
正陕西省蓝田县位于古城西安市东南35公里处,地处关中平原东南部,属于秦岭北麓地区。自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发现"蓝田人"轰动世界后,蓝田引起了古生物学家及人类学家的高度重视。随后,古生物与地层研究人员相继在该地区发现了多个新生代的哺乳动物群,例如,陈家窝动物群、公王岭动物群、厚镇动物群、涝池河动物群、阳郭动物群等,由此奠定了陕西蓝田在古生物与地层学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奥陶纪牙形刺分区和生物地层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根据牙形刺动物群的性质和分布,中国奥陶纪牙形刺在Tremadoc以后可以明显区分为两大地理区,即华南区和华北区。华南区的牙形刺动物群几乎与北大酉洋型的牙形刺动物群完全一致,属冷水型动物群。华北区的牙形刺动物群与北美中大陆区的牙形刺动物群较为接近,但有自己的地方型特征,属暖水动物群。总结了两个不同地理区的牙形刺生物地层,并较详细地进行了不同区的国内外对比。  相似文献   

11.
南京汤山早期人类及南方几个猿人遗址的生活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钦琦 《人类学学报》1999,18(4):263-269
南京汤山的早期人类的地质时代相当于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2.7—50万年。该动物群是一个单调的北方型动物群,生活在寒冷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的等10阶段,距今33—37万年。郧县的古人类与蓝田的公王岭动物群同时,为早更新世,距今100—140万年。它们生活在温暖期,相当于欧洲的Waalian暖期。与元谋人共生的元谋动物群(相当于元谋组的第四段)包括许多典型的北方型动物,如复齿鼠兔,泥河湾剑齿虎、麅、羚羊等,故它们生活在寒冷期,也属早更新世,距今140—190万年。  相似文献   

12.
与南京汤山直立人伴生的偶蹄类及其古环境浅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董为 《人类学学报》1999,18(4):270-281
在汤山葫芦洞大洞发现的偶蹄类化石共有 4个科、 5个属种 ,其中化石毛冠鹿为首次在华东地区发现。除德氏水牛相似种以外 ,其它属种与周口店第 1地点的标本相比具有个体较大(如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和肿骨鹿 )或形态较进步 (如李氏野猪、似德氏水牛 )。这些动物所反映的古环境为植被丰富 ,并以阔叶乔木和灌木为主 ,间有局部开阔草地。当时的年平均气温与现在相似 ,但冬季偏冷。  相似文献   

13.
Dung beetles are indispensable in pasturelands, especially when poor efficiency of earthworms and irregular rainfall (e.g. under a Mediterranean climate) limit pad decomposition. Although observed and projected species range shifts and extinctions due to climate change have been documented for plants and animals, little effort has focused on the response of keystone species such as the scarab beetles of dung beetle decomposers. Our study aims to forecast the distribution of 37 common Scarabaeidae dung beetle species in France, Portugal and Spain (i.e. more than half of the western European Scarabaeidae fauna) in relation to two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A2 and B1) for the period leading to 2080. On average, 21 % of the species should change in each 50-km UTM grid cell. The highest faunistic turnover rate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pecies richness are expected in the north of the study area while a marked impoverishment is expected in the south, with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scenarios. The potential enrichment of northern regions depends on the achievement of the northward shift of thermophilous species, and climate change is generally likely to reduce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the majority of species.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i.e. the ex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pastures—will be a key factor limiting species’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The dramatic abandonment of extensive grazing across many low mountains of southern Europe may thus represent a serious threat to dung beetle distribution changes.  相似文献   

14.
系统收集了我国125个地区的藓类植物区系资料,统计了种和属在这些地区的分布频度。以藓类种数超过100的73个地区为研究对象,以科所含的种数为指标,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和模糊均值聚类基础上的主坐标排序,对我国藓类植物区系的区域分化特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分布频度增加,种和属数均呈指数式下降,绝大部分的种和属仅在极少数地区有记录。根据藓类植物的区系组成,73个地区可分成5组:第1组涉及华东、华中和西南的12个地区;第2组包括西北、华北为主的16个地区;第3组为人为干扰强烈的长三角等15个地区;第4组包括以华南为主的热带、南亚热带区域的19个山地;第5组包括西北、东北和西南的11个温带或高海拔山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藓类区系报道在种类鉴定中可能存在比较普遍的误定现象,从而造成绝大部分种类局限于狭窄地理区域的假象。  相似文献   

15.
吉林青山头遗址哺乳动物群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近年来在吉林省前郭县青山头第四纪地层中陆续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新时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骸和大量文化遗物及共生的动物群。本文着重讨论该遗址的两个不同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时代,这将对确定该区更新世与全新世地层界线、探索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后期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周口店田园洞古人类化石点地层学研究及与山顶洞的对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田园洞主体堆积厚度约2.5m,其动物群可分为上、下两个组合:上部组合物种多样性丰富,化石被啮齿类严重啮咬;下部组合化石种类单调,以鹿类和绵羊类为主,但化石丰富,极少有啮齿类咬痕。人类化石发现于下部组合;东洋界动物主要出现在上部组合,例如猕猴、猪獾、果子狸和鬣羚等。而马鹿和绵羊只出现于下部组合。沟齿鼯鼠和豪猪在下部组合开始出现,但主要发现于上部组合。梅花鹿是田园洞的优势种,在各个阶段都出现。通过统计比较,发现山顶洞3个地层单元(上室、下室和下窨)中所含化石属种基本一致,代表同一个动物群。尽管田园洞动物群中尚未发现可靠绝灭种类,但却有10种地区绝灭种,它与现生动物群有一定差异;而在堆积物特征及化石组合方面,与周口店山顶洞的更为接近。在田园洞和山顶洞出现的沟齿鼯鼠、猪獾、果子狸及鬣羚等是各自在华北地区的最早记录,可能代表了更新世末期自南而北的动物迁徙事件。  相似文献   

17.
北京房山十渡西太平洞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西太平村发现的动物化石是首次在该镇辖区发现的更新世化石。动物群由6目、15科、22属的22种组成,以岩羊、香麝及鼯鼠等为主,为典型的北方山区动物群。该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14)C年代为距今29335~37350年,与山顶洞及田园洞动物群基本同期。西太平洞动物群中有76%的种曾出现于周口店田园洞动物群,而只有38%的种曾出现于山顶洞。目前在此发现的可鉴定到种的化石材料均可归入现生种,但其中有23%的种已经在北京地区消失,消失属种以大中型动物为主。在该地点发现的西伯利亚飞鼠和复齿鼯鼠材料是首次在华北地区发现的此类化石记录。该地点是我国北方地区已报道的第四纪化石点中含香麝和岩羊材料最丰富的地点之一。在国内有关文献中,岩羊化石的分类命名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这次发现的新材料,有利于澄清该类化石的分类命名问题。  相似文献   

18.
The origin of the Old World brevirostrine gomphotheriid taxon Sinomastodon has been debated intensively. The discovery of the oldest known Sinomastodon cranium, reported herein, supports its endemic origin and contradicts the prevalent theory of its North America origin. The new cranium was discovered from the Shuitangba locality, southwestern China, and is dated at about 6.5–6.0 Ma, corresponding to the latest Miocene. The new specimen shows distinct characters from the other species of Sinomastodon and was therefore named Sinomastodon praeintermedius, sp. nov. Newly discovered, isolated Sinomastodon-like teeth from the upper Miocene to the lower Pleistocene of southwester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dicate a long evolution of Sinomastodon endemically. Remains of this species are frequently accompanied by those of stegodontid species. These two groups may have had a similar migration route, invading northern China and Japan during the latest Miocene, and retreating or becoming extinct from the Palearctic realm by the end of the Pliocene. The migrations of proboscideans may have been sparked by major paleoenviromental changes, i.e., the strengthened summer monsoon beginning in the late Miocene (~7–8 Ma) and global cooling due to the expansion of ice sheets from the middle Pliocene to the early Pleistocene. The new finding reveals a close relationship of the early Pliocene fauna of northern China and the latest Miocene fauna of southwestern China, and thus provides novel insight into the origin and components of Pliocene fauna in nor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