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肢端坏疽患者甲襞微循环观察三明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科郭水英,曾明,刘芩,刘懿微循环学是当代医学领域中一门新的学科。在临床上观察中发现多种疾病均伴有微循环障碍,本文仅刑54例糖尿病肢端动脉炎并坏疽患者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1、观察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相军  杨丽维  王学彦 《蛇志》2002,14(3):49-50
目前我国约有糖尿病患者 2 0 0 0万 ,每年约新增 75万 ;糖尿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多见于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患病率高达 5.3%。因糖尿病没有明显的症状 ,患者常常因为不痛不痒 ,而不引起重视 ,不加强饮食控制 ,也未予以有效的药物治疗 ,往往容易加剧疾病发展。糖尿病患者由于持续高血糖作用使蛋白质发生过度糖基化 ,全身血管管腔变细、微血栓形成 ,以致减少或中断脏器和组织的血液供应 ,引起心、脑、血管、肾脏损害、白内障、神经功能障碍、糖尿病肢端坏疽等并发症。本文就糖尿病合并肢端坏疽的防治谈谈自…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下肢血管病变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特点主要有间歇性跋行、静息痛、缺血性坏疽等,严重者可发生肢端坏疽,一旦出现以上症状,治疗相当困难,甚至导致截肢。因此尽早发现并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重要的临床价值[1]。目前临床上对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评估方法众多,包括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临床表现,足部动脉搏动检查,踝-肱血压指数,经皮氧分压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在现今超声及影像设备和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对以上方法的价值、局限性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继发Foumier坏疽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继发Foumier坏疽患者的主要症状及诊治情况,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经控制血糖、外科清创、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后痊愈。结论:早期诊断,良好控制血糖,纠正酸中毒,彻底清创,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等全身综合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继发Foumier坏疽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继发Foumier坏疽患者的主要症状及诊治情况,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经控制血糖、外科清创、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后痊愈.结论:早期诊断,良好控制血糖,纠正酸中毒,彻底清创,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等全身综合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刘胜智  吴美丽 《蛇志》2000,12(2):54-54
蕲蛇酶具有抗凝、降脂、去纤、溶栓、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鉴于此,我院于1991年开始使用蕲蛇酶治疗血栓性血管疾病,同时对使用蕲蛇酶进行了甲襞微循环的观测,现将我院使用蕲蛇酶治疗血栓性血管疾病63例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观察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63例患者全部为住院病人,采取随机抽样。血栓闭塞性脉管炎9例,动脉硬化闭塞症12例,糖尿病肢端坏疽7例,静脉血栓形成35例。1.2 临床用药 蕲蛇酶注射液(福建三明制药厂)0.5~0.75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点滴(需做药敏试验,或加入地塞米松5mg),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1~2个疗程,…  相似文献   

7.
蕲蛇酶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瑞菊  李爱菊  黄莉莉 《蛇志》2001,13(2):15-15
1995年以来 ,我院用蕲蛇酶加 654- 2治疗糖尿病 58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临床观察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8例住院患者 ,均符合 1 980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排除肝、甲状腺疾病 ,其中男 38例 ,平均年龄 55岁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57岁 ;病程 1 0天至 1 4年不等 ,平均病程3.4年 ;入院时空腹血糖 ( 1 2 .5± 4.50 ) mmol/L ,其中最低值 6.8mmol/L,最高值 2 3.9mmol/L。并发高血压病 1 0例 ,冠心病 6例 ,中风 8例 ,周围神经病 5例 ,视力障碍 1 5例 ,肾病 4例 ,肢端坏疽 48例 ,皮肤、呼吸道感染 8例。1 .2 治疗…  相似文献   

8.
云南局限蚊一新种(双翅目:蚊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采自西双版纳勐腊县,原始森林中的局限蚊属一新种,双叉局限蚊Topomyia(Topomyia)bifurcata sp.nov.。新种主要特征是雄蚊抱肢端节在亚端部分为内、外两枝,与马来西亚产的Topomyia(Topomyia)aenea Thurman,1950很相似,但新种外分枝端部具粗而长的刺毛,抱肢基节、阳茎、腹节Ⅸ背板等均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一组以肢端出现对称性、棕褐色、角化过度性斑片病例,探讨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系统收集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期间诊疗的以对称性肢端角化性皮损为表现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家族成员情况、临床表现、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治疗、治疗转归等。结果:9例患者中男8例,女1例,平均年龄27.4岁(13~43岁),病程2个月至15年,平均(4.5±4.3)年。有1例男性患者有一同胞姐姐有类似病史。临床主要表现为红褐色角化性斑片,每年7、8月开始发病,10月左右开始缓解并渐完全消退。部分手部有轻度瘙痒不适。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明显的网篮状角化过度,轻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1例用异维A酸治疗短期有效。结论:对称性肢端角化病主要以肢端出现对称性角化斑为主,常伴随寻常型鱼鳞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有待阐述;异维A酸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冷暴露实验动物模型上,评价盐酸哌唑嗪(Pra)和消旋山莨菪碱(Ani)对大鼠、小鼠肢端皮肤温度的调节作用。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室温下灌胃给药,60 min后放入指定温度(5℃、18℃)环境中冷暴露,并于给药后180 min和300 min使用红外摄像仪测定实验动物尾部近心端1/3处的皮肤温度,观察皮肤温度的变化,评价药效。结果:单独使用Pra对大鼠肢端皮肤温度无影响,对小鼠肢端皮肤温度提高效果较差;而单独使用Ani对大鼠和小鼠肢端皮肤温度均无提高作用;两药联用后实验动物尾温得到显著提高,且具有一定剂量依赖性。结论:Pra和Ani联用能有效提高冷暴露大鼠、小鼠的肢端皮肤温度,并且不会降低体心温度。  相似文献   

11.
益气活血法联合蕲蛇酶治疗糖尿病足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敏  吴莹  郭水英 《蛇志》2001,13(3):24-25
我们从 1 996年以来 ,运用益气活血法联合蕲蛇酶治疗糖尿病足 31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1例患者均符合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均为住院 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2 0例 ,女 1 1例 ,糖尿病史 2~ 2 4年 ,平均 8.2年 ;皮肤溃疡 8例 (左足 6例 ,双足 2例 ) ,水泡型 1 2例 (左足 4例 ,右足 4例 ,双足 4例 ) ,溃疡发生时间 2~ 2 0天 ,平均 1 1天 ,足趾坏疽 1 1例 (干性坏疽 3例 ,湿性坏疽 8例 ) ,坏疽发生时间为 2 0~70天 ,平均 45天 ;入院时空腹血糖 9.87~2 2 .8mmol/L,平均 1 5 .0 8mmol/L ,尿糖 ( …  相似文献   

12.
清栓酶为主治愈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并肢端坏死1例解放军513医院甘智诚患者,女,47岁。四肢多关节肿痛3年余,加重并肢端坏死,小腿溃疡,面部紧绷感,生活不能自理9个月于1993年3月3日入院。3年前始出现四肢多关节肿痛,2次住我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局限蚊属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10月采自西双版纳勐腊原始森林中。该蚊成虫中跗节2—5基端腹面白色,或背面也为白色而成一白环。雄蚊尾器与屈端局限蚊Topomyia inclinata Thurman,1959近似,但抱肢端节末段略弯,基半向内明显膨胀;抱肢基节背中区的扁刚毛9—10根,比后者多一倍以上。此外,阳茎和小抱器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附肢体毛(触毛、听毛、味觉感觉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拟环纹豹蛛的触毛与体表形成的角度为锐角,触毛粗大,毛干较挺立,周围有绒毛环绕,触毛主要分布在蜘蛛体触肢的跗节、胫节和步足的跗节、胫节、端部处,其中第一步足分布最多,其数量较听毛和化学感觉毛多。拟环纹豹蛛的听毛细而长,基本垂直于表皮,毛囊深窝有褶皱,听毛主要分布于触肢和第四步足的胫节上,其余腿节分布较少,不同部位的听毛在形态、长度上没有太大的差别。拟环纹豹蛛的味觉感觉毛基部四周有微微隆起的圆形毛囊,味觉感觉毛大于听毛又小于触毛,四周被绒毛环绕,主要分布于蜘蛛的第一步足和第二步足的跗节胫节处,在触肢和螯肢也有少量分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贵州省倍足类一新种——方钩雕马陆Glyphiulus quadrohamaius sp.nov.,其鉴别特征为:颈板前部有14条,后部有11条纵脊;后环背板上的前、后列雕饰在体前部分别有10和9个,在体后部分别有12和11个瘤突;雄性第1对足退化,两基节突相距颇远,端肢仅为1对极小的结节;前生殖肢基节突的内角突起短,其端部内折呈方钩状;后生殖肢末节伸出刀状弯曲的一枝,其内缘极度扩张成具细密锯缘的薄片。  相似文献   

16.
HLAⅡ类等位基因与Lyme病的皮肤表现无相关性Lyme病的自然病程有很大变化,一般分为局部感染、早期播散性感染和晚期或慢性感染。皮肤表现主要为慢性游走性红斑,晚期感染表现为慢性关节炎、慢性神经受累和/或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ACA)。多数病人常表现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和评价糖尿病下肢溃疡小鼠模型,揭示糖尿病下肢溃疡小鼠手术肢血流和病理生理的改变,初探其发病机制,为研究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提供基础和参考。方法小鼠分为下肢缺血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下肢溃疡组。糖尿病下肢溃疡和糖尿病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糖尿病下肢溃疡和下肢缺血组,采用高位结扎股动脉、股静脉并断离股动脉的方法建立下肢缺血模型;糖尿病组仅做假手术处理。术后第0、3、7、14、21天,用激光多普勒监测血流变化,观察肢体缺血坏死。第21天后HE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变化,分析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CD31)及抗平滑肌抗体(SMA)表达。结果缺血术后,与下肢缺血组小鼠比较,糖尿病下肢溃疡组体重显著下降,肢体坏死情况更严重。术后,糖尿病下肢溃疡组和下肢缺血组小鼠手术肢血流灌注下降明显;术后第3、7、14天,糖尿病下肢溃疡组和下肢缺血组血流灌注逐渐恢复;第21天,下肢缺血组接近正常水平,而糖尿病下肢溃疡组略有下降。糖尿病组无肢体坏死情况,血流灌注无明显变化。糖尿病下肢溃疡组和下肢缺血组小鼠手术肢腓肠肌组织有肌肉结构破坏和炎症浸润,CD31表达明显增加;糖尿病下肢溃疡组和糖尿病组SMA有显著表达,而下肢缺血组表达不明显。结论成功建立了糖尿病下肢溃疡小鼠模型,与下肢缺血小鼠模型对比,该模型有明显的肢体坏死症状和血流灌注恢复障碍。该模型可用于研究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药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0月,在广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5只长肢林蛙(Rana longicrus),为广东省两栖动物新纪录。长肢林蛙此前仅发现于台湾,主要分布在台湾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此新纪录的发现对于促进认识长肢林蛙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锌转运蛋白8(zinc transporter 8,ZnT8)是Ⅰ型糖尿病的重要候选抗原,基于ZnT8所开发的自身抗体检测试剂盒可用于帮助诊断Ⅰ型糖尿病,相关产品已在欧美国家上市。目前,国内正在积极开发Ⅰ型糖尿病检测试剂盒,由于国内尚未建立活性ZnT8的重组生产体系,因此这一关键原料严重依赖进口。本研究主要利用酿酒酵母系统开展了ZnT8的重组表达研究。首先,设计了ZnT8的多种抗原形式,分别为C端单倍体蛋白(C)、C端二倍体(C-C)以及N端和C端串联体蛋白(N-C),并使用酿酒酵母系统对上述蛋白进行了重组表达与纯化。随后,通过桥连法ELISA对纯化蛋白进行了抗原性测试,检测13位Ⅰ型糖尿病病人血清及16位健康志愿者血清后发现:C、N-C、C-C蛋白具有相似的检出率,分别为53.8%(7/13)、61.5%(8/13)及53.8%(7/13);3组的特异性均为100%(16/16);N-C蛋白相对其他2个蛋白而言,其在P3、P4、P8阳性样本上的检测值提高90%以上,表明具有更好的血清抗体识别能力。最后,选取N-C蛋白做进一步的血清样本测试,并将测试结果用ROC曲线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表征,结果表明,与进口金标抗原相比,本方法敏感性无明显差异,特异性有待提高。综上可见,本研究基于酿酒酵母表达生产的ZnT8 N-C串联体蛋白有潜力作为Ⅰ型糖尿病体外诊断试剂开发中的国产替代原料。  相似文献   

20.
广西桂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区,溶洞颇多,穴居的倍足类值得重视,正待我们去深入调查研究。双舌马陆科的发现就是一例。兹将新科及其新属、新种,记述如下: 双舌马陆科Bilingulidae,新科 舌叶分前后两对(图3)。单唇基节及其后端完全包在两蝶铰节间。有完整的前底节和1对轴节。第7体节的前、后足均形成生殖肢;前生殖肢发达,后生殖肢大部分伏卧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