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北沿海发现小凤头燕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7年7月25日,在河北省唐山市海港开发区金沙岛一季节性水塘(39°10′26″N,118°58′16″E)观察到1只小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ngalensis),该鸟停歇约10 min后飞离该地。至8月7日,在该地点多次记录到单只小凤头燕鸥停歇洗浴。附近亦有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白额燕鸥(S.albifrons)、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青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等水鸟在此停歇或觅食。所发现的小凤头燕鸥 相似文献
2.
环境丰容对笼养葵花凤头鹦鹉(Cacatua galerita)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8月对上海动物园3只葵花凤头鹦鹉进行展区环境丰容试验,包括悬挂玩具、制作道具及增加取食难度等,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并分析丰容前后葵花凤头鹦鹉的行为节律及对环境空间的利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葵花凤头鹦鹉的警戒、休息和走动行为在不同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Kruskal Wallis test,P<0.01);环境丰容对葵花凤头鹗鹉的日常行为在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上均存在显著影响(Goodness of Fit test,P<0.05).主要表现为休息行为减少,活动增加;丰容区域利用增多,非丰容区域利用减少.环境丰容有利于减少动物的刻板行为、增加行为多样性,提高动物福利,同时应基于不同个体的特征和习性,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丰容措施. 相似文献
3.
性能是有机体完成某些生态相关任务的定量指标,自愿潜水的最长潜水持续时长是量化潜水性能的重要指标。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作为一种濒危的半水生蜥蜴,常将潜水行为作为避敌策略。2021年7至8月,人为干扰(不直接触碰)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饲养的鳄蜥,摄像记录其相应的潜水行为,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一般线性模型、一元线性回归及逐步回归5种方法分析了25只亚成体、19只成体雌性、17只成体雄性共61只人工饲养鳄蜥的潜水行为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工饲养鳄蜥的潜水行为具有可重复性。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工饲养鳄蜥的最长潜水持续时长没有差异,人工饲养鳄蜥潜水时的行为不影响其最长潜水持续时长,温度也不影响人工饲养鳄蜥的最长潜水持续时长。人工饲养鳄蜥的最长潜水持续时长与尾长、尾部体积呈负相关,与尾部损失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鳄蜥的潜水性能受到尾部特征的影响,潜水性能和游泳性能之间可能发生了权衡。 相似文献
4.
冬季幼鸟与成鸟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压力,成鸟负责照顾幼鸟使其获得最大的生存率,这使得它们的行为选择不同。2016年12月—2017年3月,在河南省三门峡湿地,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了成、幼大天鹅Cygnus cygnus的行为类型,并对越冬期成、幼大天鹅昼间行为选择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越冬期,成鸟占比最高的行为是警戒(29.1%),并高于幼鸟(18.5%);幼鸟占比最高的行为是运动(22.7%),并高于成鸟(18.2%)。对不同越冬阶段的行为差异分析表明,成鸟在越冬初期占比最高的行为是警戒(27.6%),幼鸟的是觅食(26.5%)。在越冬初期,幼鸟经过长时间的迁徙,急需补充能量,因此觅食行为占比最高,此时成鸟为保护幼鸟的安全,在警戒上的时间较其他行为更多;进入越冬中期,成、幼鸟的警戒行为均有所增加(成鸟:32.3%;幼鸟:20.8%),占比最高,此时湖面结冰,大天鹅受到天敌攻击的几率增加,因此成、幼鸟警戒行为均有所增加,且此时天然食物减少,成、幼鸟的觅食行为有所下降(成鸟:8.8%;幼鸟:13.5%),并增加了休息时间,以减少能量消耗来抵御严寒;到了越冬后期,成鸟的警戒行为(27.2%)仍是占比最高的行为,但与前期、中期相比,后期有所下降,幼鸟占比最高的行为是运动(26.3%),如飞行等,此时春季迁徙即将来临,幼鸟需要增加运动来锻炼飞行能力;成鸟此时也需积累能量,因此警戒行为与其他2个时期相比有所下降。在整个越冬阶段,成鸟警戒的比例都是最高的,表明成鸟始终以减少觅食和休息时间来保证幼鸟的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四川动物》2017,(4)
食物资源和人为干扰影响越冬候鸟的觅食行为。本研究通过对白头鹤Grus monacha觅食行为和食物资源的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在我国越冬期的觅食生境利用方式。结果显示,白头鹤优先选择在人工生境取食稻谷和蚕豆;同时也会取食自然生境中下江委陵菜Potentilla limprichtii和蓼子草Polygonum criopolitanum的根。白头鹤在人工生境的行为主要为觅食,其行为时间比例极显著高于自然生境(P0.01);在自然生境中警戒行为的时间比例显著高于人工生境中(P0.05);但在人工生境中警戒频次显著高于自然生境(Z=-4.772,P0.01),因更易受到干扰。相对于自然生境的食物,稻谷和蚕豆能提供更高的能量,且容易获取。人为干扰限制了白头鹤最优觅食理论的验证。 相似文献
6.
昆明翠湖是昆明越冬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了解红嘴鸥越冬期的日间行为模式,掌握其活动规律,2017年11月—2018年2月和2018年11月—2019年2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在翠湖水域对越冬红嘴鸥日间行为节律及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时段内越冬红嘴鸥行为时间分配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采用Pearson检验法检验了各行为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越冬期红嘴鸥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为:觅食(44.01±1.70)%、休息(18.84±0.93)%、修整(9.44±1.00)%、警戒(2.45±0.57)%、行走(3.01±0.39)%、游泳(13.77±1.01)%和飞行(8.47±0.68)%。其中,行走和飞行行为在日间各时段内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明显的日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觅食(F=9.112,P<0.01)、休息(F=12.798,P<0.01)行为在不同月份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而警戒行为在不同月份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 相似文献
7.
8.
青头潜鸭(Aythya baeri)是世界极危级(CR)物种,2018年至今在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均调查到稳定的青头潜鸭越冬种群。研究青头潜鸭对不同栖息地的利用方式及所受干扰有利于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本研究分析了越冬期不同栖息地及不同性别青头潜鸭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以及人为干扰对青头潜鸭活动的影响。2020年12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内青头潜鸭进行行为观察,按照青头潜鸭对栖息地的利用率,将其栖息地类型分为池塘、大水面荷塘和开阔水域。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t检验比较不同栖息地及性别间差异的显著性。青头潜鸭的主要行为是休息(44.4%)和觅食(34.2%),且在不同栖息地存在显著差异。池塘中的觅食行为占比(50.1%)显著高于大水面荷塘和开阔水域;大水面荷塘中的休息行为占比(63.1%)显著高于池塘和开阔水域。雌雄之间存在一定的行为差异,雌性觅食时间高于雄性,整理行为时间低于雄性,这种差异受栖息地的影响。三种类型栖息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池塘中所受干扰程度最高,主要干扰源为钓鱼、行人和施工,荷塘和开阔水域主要干扰为打渔船。本研究表明,对于越冬期的青头潜鸭,池塘是重要觅食地,荷塘可作为躲避干扰的休息场所,开阔水域可作为稳定的觅食栖息场所。对青头潜鸭的保护应考虑到不同栖息地的生态作用,以及青头潜鸭对不同干扰的容忍度,采取相应措施开展保护行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和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卵提取物对2种实蝇雌虫行为的影响,以及2种实蝇卵表面化合物的差异,为2种实蝇的化学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橘小实蝇交配雌虫和番石榴实蝇交配雌虫对卵表提取物的行为反应,并利用EthoVision XT软件分析雌虫在Y管内的运动轨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分析橘小实蝇卵和番石榴实蝇卵的化合物成分,并利用标准曲线法测定了各组分的含量.[结果]橘小实蝇卵提取物对橘小实蝇交配雌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x2=9.383,P=-0.002),对番石榴实蝇交配雌虫具有显著驱避作用(x2=6.737,P=0.009),番石榴实蝇卵提取物对番石榴实蝇交配雌虫(x2=4.235,P=0.040)和橘小实蝇交配雌虫都具有引诱作用(x2=5.818,P=0.016).从橘小实蝇卵表提取物中共鉴定出11种化合物,分别是茴香脑、十五烷、十二烷酸、十二酸乙酯、(Z)-11-十四碳烯酸、十四烷酸、十四酸乙酯、(E)-9-十六碳烯酸乙酯、十六烷酸、十八碳烯酸、(Z)-9-十八碳烯酸乙酯.从番石榴实蝇卵表提取物中仅鉴定出7种化合物,而且这7种化合物在橘小实蝇的卵提取物中都存在.仅存在于橘小实蝇卵表的4种化合物是茴香脑、十二烷酸、十二酸乙酯、(Z)-11-十四碳烯酸.在2种实蝇卵提取物的相同成分中,十四烷酸、(E)-9-十六碳烯酸乙酯、十六烷酸在橘小实蝇卵表的含量显著高于番石榴实蝇.[结论]番石榴实蝇具有通过卵表化合物识别同种卵和异种卵的能力,2种实蝇的卵表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Robert Gwiazda 《Hydrobiologia》1997,353(1-3):39-43
The foraging ecology of the Great Crested Grebe wasstudied at Dobczyce Reservoir in southernPoland. The mean diving frequency of grebes withoutyoung was 19.3 h–1, while grebes with young dived onaverage 32.5 h–1. The mean number of apparent prey caughtby grebes without young was 0.5 fish h–1. Birds with young caught a greater number, on average4.5 fish h–1. Probably, birds fishing forthemselves ate much prey underwater. The total lengthof the fish consumed by adult grebes was on average10.0 cm. Adults ate larger fish in the breeding seasonthan in the autumn migration period. Young birds werefed fish about 8.3 cm long. More than 50% of preywere bleak. The mean success of dives of birds withoutyoung was 3.3% and for individuals with young 14.8%.A comparison of the weight of the daily food demandwith the weight of fish brought to the surface showed that it was 70% lower than the dailyfood demand. The poor relation between prey size anddiving success shows that grebes can eat both small andlarge fish below the water surface. 相似文献
14.
PAMELA M. FALLOW ANDRÉ CHIARADIA YAN ROPERT-COUDERT AKIKO KATO RICHARD D. REINA 《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2009,73(8):1348-1354
ABSTRACT Flipper banding has long been the primary method to identify individual penguins, despite studies indicating that it may be detrimental to breeding success and survival. Our objectives were to measure the effects that flipper bands may have on diving performance of little penguin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bands may be detrimental. We studied short- and long-term direct effects of flipper banding on diving behavior of free-ranging little penguins (Eudyptula minor) by comparing diving behavior before and after banding and by comparing diving performance of unbanded birds to those that had carried flipper bands for several years, respectively. Recently banded birds displayed increases in multiple variables following banding. Long-term banded penguins did not exhibit differences to their unbanded counterparts in most variables examined. Our findings are useful to those considering or reviewing the use of bands in penguin study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黑鹳越冬期的取食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在北京十渡地区的二渡和涞水县野三坡两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对越冬期黑鹳(Ciconia nigra)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每星期观察一次,累计观察246 h。黑鹳觅食处水深5~40 cm左右,以鱼类和螺类为食,其中鱼类占90%以上;平均每小时进食20次左右,黑鹳在两个研究地点取食的食物没有差别(P=0.439>0.05)。黑鹳取食长度小于4 cm的鱼类最多,占取食总次数的65.0%。成体和亚成体对不同大小鱼类的取食比例无差异(小于4 cm的鱼类,P=0.513>0.05;5~8 cm,P=0.979>0.05;≥9 cm,P=0.657>0.05)。在成体与亚成体对不同体型鱼类的搜寻时间中,成体搜寻较小食物的时间短于亚成体(P=0.008<0.05)。对食物的处理时间随着鱼类大小递增而延长,亚成体在处理较小食物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小于4 cm的鱼P=0.002<0.05;5~8cm的鱼P=0.001<0.05),表明亚成体的取食经验不足。保护越冬期黑鹳的最佳对策是减少对其取食活动和取食地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6.
17.
18.
2010年3~4月,在四川省稻城县对高原山鹑Perdix hodgsoniae越冬后期的昼间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包括其活动规律、时间分配、日行为节律、群体解散过程、社群行为、交配行为、天敌及反捕行为等,并与近缘种及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其活动时间分配如下:取食占69.31%±2.33%,休整占20.06%±2.26%,防卫占7.10%±0.71%,移动占3.53%±0.47%。每日10:00~14:00、15:00~16:00为高原山鹑取食行为的高峰,清晨、傍晚以及中午14:00~15:00为取食行为的低谷;休整行为的节律与之相反,清晨和傍晚是休整的高峰,中午为小高峰;清晨、傍晚及中午14:00~15:00防卫行为的频率稍高。高原山鹑群体大小为(11.39±0.97)只(1~30,n=41),群体间具有领域行为,相互间有攻击行为。群体自3月末开始逐渐解散。最早观察到的交配行为是在3月22日,多发生在上午和中午。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