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行山猕猴颅骨变量的异速生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定点方法 ,对太行山猕猴 (Macacamulatta)颅骨的 3 2项变量进行了测量、统计和异速生长分析 ,结果表明 ,除颅骨最小宽和冠颞点间宽外 ,其余变量统计值雄性大于雌性 ;颅骨变量的生长存在性别间及部位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与雄性和雌性在社群中的不同地位和竞争压力以及取食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是了解太行山猕猴髋骨性差特征及异速增长模式。太行山猕猴髋骨标本66例(雄21例,雌45例)。选择髋骨4个比值变量。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组间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性别判别分析采用逐步判别法。结果表明:成年太行山猕猴大部分髋骨变量性差显著(P0.05)。根据髋骨变量的异速增长分析可以得到3种模式。回归模型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少量髋骨变量可以有效地识别性别,性别正确判别率是87.0%。结论:髋骨变量的性差与异速增长模式主要与雌性髋骨变量青春期异速增长有关,髋骨的形态特征是猕猴运动功能与生殖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对21例成年太行山猕猴颅骨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测量,并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成年太行山猕猴颅骨在耳点间宽(X13)、上面宽(X19)、左眶宽(X27)、右眶宽(X28)、两眶宽(X37)等变量间存在显的性别差异。与湘鄂、闽粤猕猴颅骨有关变量相比,有显的不同。3个猕猴种群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湘鄂、闽粤猕猴种群间的生物学距离相对较近,而太行山猕猴与前二种种群间的距离均较远。太行山  相似文献   

4.
性打搅是指动物在交配期间受到同种其他个体化学信息素、面部表情、声音、攻击等方面干扰的现象。性打搅行为作为非人灵长类繁殖行为生态研究的重要话题,具有高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在种内主要受到性别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龙口地区,以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 WLK-1A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观察并记录目标个体的交配行为,以期探讨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及其性别-年龄组差异。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仅发生在交配期,高峰期为11月;(2)从性打搅的发起者来看,雄性(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占29.1%,雌性(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占14.9%,青少年个体占7.5%,婴幼个体占48.5%;(3)与接触式性打搅相比,雄性(P=0.011)和雌性(P=0.033)的性打搅均以非接触式性打搅为主,青少年个体的非接触式与接触式性打搅之间无显著差异(P=0.334),婴幼猴以接触式性打搅为主(P=0.001);(4)雄性倾向于打搅交配中的雌性(P=0.040),雌性对交配中雄性与雌性...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猕猴牙齿与颅长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太行山猕猴牙齿有关变量做了测量,统计,并就其与颅骨长间的异速生长和相关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牙齿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雄性牙齿的变异程度在犬齿和中央门齿表现尤为突出。在线性型或面积方面,雄性牙齿的异速生长均快于雌性和雄+雌,此与其生活史对策相适应,在雄性,雌性或雄+雌,下颌齿变量与颅骨长的相关程度比上颌更为密切,与有关资料的比较表明,太行山猕猴与金丝猴之间的差异小于与菲氏叶猴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野生太行山猕猴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猕猴华北亚种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为中国特有亚种,目前主要分布于河南、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南端,常被称为太行山猕猴.2009年11月~2010年1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所辖范围内对野生太行山猕猴进行生存状况调查的同时,对18只雌体、8只雄体的血液生理与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雌性的淋巴细胞数(P=0.019)、中间细胞数(P=0.017)均显著地高于雄性;而雌性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则显著低于雄性(P=0.046);2)雌性的血糖(GLU)、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低密度胆固醇(LDL)的测定值均略高于雄性,但其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并与相关研究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颅骨变量波动不对称特征及影响因素。猕猴颅骨标本62例(♀43,♂19),按性别和年龄分组。选择颅骨两侧对称的24个变量,转换为标准波动不对称值(FA)。数据用SPSS 20.0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大部分颅骨变量的FA值在性别组间和年龄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变量的FA值大小不同;FA值的变化趋势是雌性大于雄性,亚成体组大于成体组。结果提示猕猴颅骨波动不对称特征可能与它们的肢骨不对称特征不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猕猴的生长发育及环境刺激对不对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成年太行山猕猴头骨变量相关性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12例成年太行山猕猴头骨变量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耳点间宽 (X6 )、上面宽(X10 )、左眶宽 (X15)、两眶宽 (X16 )、上颌齿槽弓长 (X2 1)等变量间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下颌角度 (X34 )、枕骨大孔长 (X36 )、枕骨大孔宽 (X37)分别与其它变量间相关不显著 ;颅骨最大长(X1)、眉间点 -人字点长 (X2 )、中眶间宽 (X13)分别与其它变量间相关性少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 ;其余头骨变量间相关性绝大多数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湘鄂、闽粤猕猴颅骨有关变量相比 ,有显著的不同。三个猕猴种群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湘鄂、闽粤猕猴种群间的生物学距离相对较近 ,而太行山猕猴与二种群间的距离均较远。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几何形态测量法探讨42例成年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髋臼的性别二态性。结果显示,太行山猕猴雌雄个体的髋臼形态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利用髋臼可以正确判别92.3%的雌性和87.5%的雄性个体。髋臼的形态差异主要分布于月状面的后上部,即与髋臼切迹相对的月状面区域的宽度表现为雄性大于雌性,另外雄性髋臼大小的波动范围也比雌性更广。造成髋臼性别二态性的生物学原因可能与其功能有关,髋臼作为髋关节的组成部分,起着支撑身体和协同运动的功能,能够优化关节接触面的压力分布。推测雄性髋臼受到的体质量压力更大可能是雄性进化出比雌性更宽大的月状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短尾猴下颌骨的性二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红  潘汝亮 《兽类学报》1992,12(3):161-166
对30个成年短尾猴下颌骨的8个有关变量作了性二型研究。单因子分析说明,8个变量均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判别分析得到的第一判别式为:D=-11.013+1.151下颌骨髁长+0.269下颌骨髁宽。当D=-1.271±0.182时,标本为雌性;当D=0.973±0.290时为雄性。雄性下颌骨髁比雌性更长和更宽,且变化较为稳定,可作为种内性别间的鉴别特征。雄性比雌性具有较大咀嚼阻力臂(下颌长),但其他阻力臂则比雌性相对较短。与一些灵长类相同变量的比较说明,短尾猴下颌骨结构与猕猴较为接近,与长尾叶猴则相差甚远。这可反映它们食性和行为方面的亲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