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充满生存竞争的动物世界,视觉的伪装与反伪装现象随处可见,视觉反伪装的原理是什么?本文对Reichardt的图形-背景相对运动分辨模型加以发展,提出了视觉反伪装功能的运动图象滤波器模型。为了检验此模型,我们建立了一个生物学似真的实时运动信息加工神经网络电子装置,实现了实时、高分辨运动目标图象滤波。与Mead的人工视网膜的运动目标图象检测功能相比,检测的运动目标图象的分辨率有很大提高,而噪声水平显著降低,克服了人工视网膜的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昆虫知识》2009,(3):335-335
许多动物利用保护色来逃避猎捕,包括利用斑纹降低被天敌发现的风险(伪装),向天敌暗示自己有毒或不可食用(警告色),或者装扮成其它动物或物体(“拟态”和“伪装”)。  相似文献   

3.
《昆虫知识》2008,45(2):173-174
许多动物利用保护色来逃避猎捕,包括利用斑纹降低被天敌发现的风险(伪装),向天敌暗示自己有毒或不可食用(警告色),或者装扮成其它动物或物体(“拟态”和“伪装”)。  相似文献   

4.
快速变色是动物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界高度适应的策略之一。爬行动物中部分有鳞目动物将快速变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介绍爬行动物快速变色在伪装、通讯和体温调节方面的作用,阐述其中的变色机理。爬行类等动物快速变色在生理体色变化方面由神经系统调节为主而产生生物色和结构色方面的变化。快速变色这种适应策略可能由伪装方面的自然选择、通讯方面的自然选择或性选择进化而来,也可能受体温调节需求的影响,还可能是由这三者同时产生的选择压力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5.
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一些绿色开花植物也学会了伪装,对其生存十分有利。植物的伪装有的是为了逃避动物的取食、伤害。如生长在南非的番杏科类石属植物(共50种),喜混生于沙砾之间,植物体矮小,或呈圆形,或为角状,外形酷似小石头,其色泽和纹痕也与天然石头无异。薯蓣科的龟甲草,茎上生长似龟甲的花纹,外观看象龟壳,可麻痹动物眼睛。新西兰的一种菊科植物,一簇簇伪装的象一群群吃草的山羊,常使牧羊人受骗上当。最有趣的是生长在亚洲热带爪哇地区的一种大魔芋,其叶柄很长,立于草丛中,样子象毒蛇的昂首状,足以威吓动物不敢近前。  相似文献   

6.
彩万志  赵萍  米青山 《昆虫知识》2002,39(4):317-319
从具有伪装现象的猎蝽类群、伪装所用的材料、类型、载物能力、伪装行为、去伪装对猎蝽的影响及伪装的生物学意义 7方面综述了猎蝽的伪装现象及其研究动态 ;特别对猎蝽的载物能力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绝对载物能力和平均载物能力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跑台在实验动物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建立运动模型以及探究运动对生理和病理的作用,以促进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运动疗法在疾病康复中合理有效的应用等,同时也是研究运动与代谢,运动与心脑血管病等的研究工具。本文对动物跑台的基本构造、使用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利用跑台进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温度和热驯化对胡氏大生熊虫运动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晨  王立志 《动物学报》2005,51(3):516-520
对外温脊椎动物体温和运动能力关系的研究表明,外温动物的运动行为对身体温度的变化高度敏感(Bennett,1990)。在许多动物种类中,体温的升高或降低显著影响动物的运动能力(Huey,1982;Miller,1982;Watkins,2000),而运动能力的下降则影响外温动物逃避捕食者(Christian andTracy,19  相似文献   

9.
毛色在动物生活中起着信息交流和伪装等作用。灵长类不同物种之间、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都有着丰富的毛色,然而,毛色变化的分子机制却研究得较少。已有的研究发现,灵长类毛色变化既不能归因于某些毛色基因的序列差异,也不能归因于毛色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本文对灵长类的毛色、灵长类的毛色基因(主要是MC1R和ASIP基因)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以期为灵长类毛色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美味的食物就在眼前,但是怎么也得不到,怎么办?对于不少动物而言,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一个字——偷!为了生存,它们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偷窃风格。伪装性格型有的动物平时看上去憨厚又可爱,你甚至想象不到,它们也是动物窃贼集团的成员。它们的行动口号是:填饱了肚子,我才会变温柔。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In experiments on Black Sea skates (Raja clavata), the potential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of the ampullae of Lorenzini and spike activity of single nerve fibers connected to them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electrical and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Usually the potential within the canal was between 0 and –2 mV, and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250–400 k. Heating of the region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was accompanied by a negative wave of potential, an increase in input resistance, and inhibition of spike activity. With worsening of the animal's condition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became positive (up to +10 mV) but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during stimulation with a positive current was nonlinear in some cases: a regenerative spike of positive polarity appeared in the channel. During heating, the spike response was sometimes reversed in sign. It is suggested that fluctuations of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and spike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reflect changes i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n the basal membrane of the receptor cells, which is described by a relationship of the Nernst's or Goldman's equation type.I. P. Pavlov Institute of Physiolog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I. M. Sechenov, 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Pacific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Far Eastern Scientific Center,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Vladivostok. Translated from Neirofiziologiya, Vol. 12, No. 1, pp. 67–74, January–February, 1980.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