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粘孢子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阳  顾泽茂  杜娜  成专 《生命科学》2010,(8):717-722
粘孢子虫是变温动物体内常见的寄生虫,绝大部分寄生于鱼类。近年来,粘孢子虫引发的病害日益严重,但其基础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分类地位和分类系统方面还存在许多争议。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粘孢子虫的分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该文从粘孢子虫分类地位与起源、分类系统和分类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粘孢子虫分类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就目前粘孢子虫在分类地位和起源中存在的分歧观点以及分类方法的发展趋势等做了讨论,以期为鱼类粘孢子虫病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1984年5月我们在福建省莆田县和漳州市采得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经镜检获得粘孢子虫多种,特别在斗鱼鳃丝上获得一种罕见的粘孢子虫,经鉴定应属粘孢子虫纲(Myxosporidia),单极亚目(Unipolaria)。孢子的胞质中具有嗜碘泡,但其形态特殊,孢子宽度与厚度几相等,顶面观呈圆形,这和碘泡科孢子的形态结构的主要特征不相符合,此外,本标本孢子的极丝及其后端的丝状突起也很特殊,因此很难归纳到现有粘孢子虫分类系统的科内,应建立新科,四尾虫科,新属、新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取15个主要特征对我国淡水鱼类23属粘孢子虫的支序分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这15个特征构建的经典分支系统树与现有分类系统较为一致;而许多被分子系统学证明有争议的特征,如尾孢虫的尾突,孢子和极囊的形状等在研究粘孢子虫的系谱发育中仍然有着重要作用,剔除了上述特征的分支系统树与经典的分支系统树相比,存在许多缺陷.嗜碘泡是区分粘体虫和碘泡虫的主要特征,然而剔除嗜碘泡特征的分支系统树与经典的分支系统树区别不大,因此,我们建议在这一方面和国际学术界统一起来,即不再把嗜碘泡作为区分碘泡虫和粘体虫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寄生于淡水鱼斑尾复鰕虎鳃弓骨骨膜上一种罕见的粘孢子虫,形态结构特殊,孢质中含有明显的嗜碘泡,分类地位应属碘泡科的三角孢子虫属 Trigono-sporous。这次发现,是该属在我国的新纪录,并定名浙江三角孢子虫新种。文内叙述该种的形态结构和孢囊内发育各阶段的母孢子及泛成孢子母细胞等。  相似文献   

5.
周伟  李旭  杨颖 《动物学研究》2005,26(6):673-679
中国鮡科鰋鮡群鱼类至今已记录8属23种(亚种),但分布于云南澜沧江、怒江等水系的一些种类及分布于四川西南地区的属和石爬属的一些种的有效性仍存疑问或争议,值得进一步研究。分子生物学证据为解决种级阶元分类地位的争议,或者为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微观证据。但形态学之间、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分子生物学之间的研究结果均不完全吻合,甚至同一作者不同年代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也相互矛盾。鱼类的分布格局及不同阶元的分化与青藏高原的3次隆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鰋鮡鱼类的分化不仅体现在各大水系之间,也体现在同一水系的不同支流或上下游之间。该类群的分化既包括了自然阻障形成导致的分类阶元的隔离分化过程,也包括了同一阶元在同一水系扩散分化的生态适应过程。这两个过程的交织,使得鰋鮡鱼类的分化和分布异常复杂。尽可能收全鰋鮡鱼类现生种类,发现更多的分类学证据,形态特征与分子证据的有机结合,是今后鰋鮡鱼类分类、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格局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周伟  李旭  杨颖 《动物学研究》2005,26(6):673-679
中国科群鱼类至今已记录8属23种(亚种),但分布于云南澜沧江、怒江等水系的一些种类及分布于四川西南地区的属和石爬属的一些种的有效性仍存疑问或争议,值得进一步研究。分子生物学证据为解决种级阶元分类地位的争议,或者为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微观证据。但形态学之间、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分子生物学之间的研究结果均不完全吻合,甚至同一作者不同年代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也相互矛盾。鱼类的分布格局及不同阶元的分化与青藏高原的3次隆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鱼类的分化不仅体现在各大水系之间,也体现在同一水系的不同支流或上下游之间。该类群的分化既包括了自然阻障形成导致的分类阶元的隔离分化过程,也包括了同一阶元在同一水系扩散分化的生态适应过程。这两个过程的交织,使得鱼类的分化和分布异常复杂。尽可能收全鱼类现生种类,发现更多的分类学证据,形态特征与分子证据的有机结合,是今后鱼类分类、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格局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淡水鱼类粘孢子虫的18S rDNA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两个通用引物myxoF(5‘-CGCGGTAATTCCAGCTCCAGTAG-3‘)和myxoR(5-ACCAGGTAAGTTTTCCGTGTTGA-3’)成功扩增出圆形碘泡虫、全圆碘泡虫、武汉单极虫、微山尾孢虫和库班碘泡虫5种粘孢子虫的部分18S rDNA序列,其GenBank登录号为:AY165179-AY165183。并结合GenBank其他13个相关序列构建了18个物种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碘泡虫,尾孢虫和单极虫较Tetracapsula bryozoides和“PKX”分化晚,它们形成了2个聚类:T.wuhanensis-T.hovorkai-M.rotundatus-M.rotundus-M.bidullatus-M.pellicides-M.pendula-H.salminicola聚类和H.exilis-H.ictaluri-M.spinacurvatura-M.osburni-H.lesteri-H.weishanensis-M.kubanicum的聚类;同一属内,采自国内的种类并没有因为地域关系而形成独立的分支,而是与国外的种类交叉在一起,这意味着粘孢子虫种类之间的地域差别并不大;碘泡虫和尾孢虫在进化上都不是单系的,而且分子数据难以将这两个属的种类分开,因此尾孢虫的尾突可能并不是有效的分类依据,而是和碘泡虫的壳片突起同源的一种附属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新疆与四川淡水鱼类寄生粘孢子虫7种,即阿勒泰两极虫,白甲两极虫,宁南两极虫,Ju楚克拉虫,杜氏粘体虫,宜宾碘泡虫,鲈尾孢虫,除杜氏粘体虫和鲈尾孢虫外,其余5种为新种。本文是首次对新疆地区粘孢子虫研究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淡水鱼类寄生粘孢子虫九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3—1984年,调查了湖北省五湖鱼类寄生粘孢子虫区系,所发现的粘孢子虫,经鉴定有9种是新种(其中两极虫Myaldium 2种,粘体虫Myxosoma 1种,碘泡虫Myxobolus 6种)。测量孢子大小,均是经5%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  相似文献   

10.
鱼类寄生粘孢子虫两新种(粘孢子目:粘体科,碘泡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寄生鱼类体表的粘孢子虫两新种:寄生在胡子鲇的珠江粘体虫Myxosoma zhujiangensis sp.nov.和寄生在麦瑞加拉鲮Cirrhina mrigala的广州碘泡虫Myxobolus guangzhou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Replacement of two to four guanines by adenines in the human telomere DNA repeat dG3(TTAG3)3 did not hinder the formation of quadruplexes if the substitutions took place in the terminal tetrad bridged by the diagonal loop of the intramolecular antiparallel three‐tetrad scaffold, as proved by CD and PAGE in both Na+ and K+ solutions. Thermodynamic data showed that, in Na+ solution, the dG3(TTAG3)3 quadruplex was destabilized, the least by the two G:A:G:A tetrads, the most by the G:G:A:A tetrad in which the adenosines replaced syn‐guanosines. In physiological K+ solution, the highest destabilization was caused by the 4A tetrad. In K+, only the unmodified dG3(TTAG3)3 quadruplex rearranged into a K+‐dependent quadruplex form, none of the multiple adenine‐modified structures did so. This may imply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nonrepaired A‐for‐G mutations. © 2010 Wiley Periodicals, Inc. Biopolymers 93: 880–886, 2010.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