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鸟类多样性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价值和保护管理成效评价的重要指标。2015—2019年利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合红外相机数据和文献资料,统计出保护区鸟类16目54科286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1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的1种、易危3种、近危2种;划分的5类生境(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或草甸)中,鸟类多样性最高的是常绿阔叶林,其次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低的是亚高山灌丛或草甸。群落组成相似性结果显示,针阔混交林与亚高山针叶林中的鸟类群落相似性最高;鸟类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呈中峰模式,峰值出现在海拔1 600~2 400 m。建议保护区加强对珍稀鸟类和迁徙鸟类的调查监测力度,增加对重点生境的巡护,加强在保护区周边乡镇的宣传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
湖北崩尖子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群落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4 至2015 年每年的6—8 月, 采用样线法对崩尖子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群落组成与结构进行了研究, 野外调查共记录鸟类9 目29 科 56 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3 种。从居留型来看, 留鸟39 种,夏候鸟16 种, 旅鸟1种; 在地理区系构成上, 东洋种37 种(66.07%),古北种8 种(14.29%),广布种11 种(19.64%)。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区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 指数、Pielou 指数、和Simpson 指数分别为3.33、0.83 和0.95。从各生境群落多样性指数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大,其次是落叶阔叶—温性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带的多样性指数最小; 优势度指数在不同生境的变化趋势与群落多样性指数相似; 高山灌丛草甸中鸟类群落Pielou 均匀度指数最高,常绿阔叶林中的鸟类群落均匀度指数最低,旨在为崩尖子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鸟类15目53科260种,其中,留鸟169种(65.0%),夏候鸟57种(21.9%),冬候鸟18种(6.9%),旅鸟16种(6.2%);东洋界物种161种(61.9%),古北界物种70种(26.9%),广布种29种(11.2%)。保护区分布有IUCN红色名录鸟类6种,其中濒危(EN)1种,易危(VU)2种,近危(NT)3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0种;中国特有鸟类14种。分析表明,秋季优势物种4种,春季5种。秋季的鸟类多样性低于春季,但无论秋季还是春季,中低海拔阔叶林的鸟类多样性最高,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次之,河谷灌丛最低。秋季和春季鸟类群落相似性指数以及不同生境之间鸟类物种相似性指数皆低于0.50,说明时间和空间上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在保护区鸟类保护与管理中,建议注重维持多样的生境类型,同时应当重视保护中低海拔阔叶林。  相似文献   

4.
芦芽山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采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山西芦芽山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用相关分析研究了多样性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物种均匀度指数逐渐增大,而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减少;2.各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排列依次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灌丛>草甸>灌草丛;3.多样性指数的DCA二维排序图很好地反映了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甲烷是仅次于CO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森林表层土壤中甲烷好氧氧化作用是大气甲烷重要的汇,在碳循环和减缓全球变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被演替、人为干扰和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甲烷氧化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与地上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在贡嘎山东坡海拔梯度上的4种不同植被类型中采集了92个土壤样品,利用Miseq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评估了甲烷氧化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在4种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变化,并探讨了其变异的潜在原因.结果表明: 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较为相似,暗针叶林和灌丛草甸土壤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较为相似.4种不同植被生态系统中,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α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被生态系统(P<0.001),且暗针叶林和灌丛草甸土壤中甲烷氧化菌β多样性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甲烷氧化菌的相对丰度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模式不同.造成α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子可能是土壤总氮、电导率和土壤温度.偏Mantel检验分析和冗余分析(RDA)表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甲烷氧化菌多样性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而暗针叶林和灌丛草甸土壤中甲烷氧化细菌多样性变化可能存在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或者机制.降水可能是造成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与高海拔暗针叶林和灌丛草甸土壤甲烷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贡嘎山海拔梯度上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可能主要是由于土壤理化性质和气候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经过7年5次野外系统调查并综合有关文献,贡嘎山东坡分布有鸟类336种,其中,留鸟204种(60.7%),夏候鸟89种(26.5%),冬候鸟18种(5.4%),旅鸟25种(7.4%);东洋界物种205种(61.0%),古北界物种105种(31.3%),广布种26种(7.7%);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245种(72.9%);繁殖鸟类293种(87.2%)。本地区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9种;横断山-喜马拉雅地区特有鸟类53种;CITES附录Ⅰ鸟类3种,附录Ⅱ鸟类25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鸟类1种,易危鸟类2种。研究发现,东洋界物种的海拔分布下限平均、上限平均、中点平均和海拔跨度平均都低于古北界物种,但仅海拔分布中点平均和上限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了东洋界和古北界物种对高海拔环境适应能力的不同可能与其不同的生物地理演化历史有关;东洋界占优势的特有种(51/53)海拔分布下限平均、中点平均和上限平均显著高于非特有物种,体现出东洋界特有种对高山环境的适应也许与其特有化过程有关。贡嘎山东坡鸟类丰富度在中海拔1 800~2 800 m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最高,在高海拔和低海拔物种丰富度较低,物种丰富度呈中峰模式,鸟类生态群落随植物群落结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垂直生态替代规律。  相似文献   

7.
浙江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退化对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恩荣  王希华  陈小勇 《生态学报》2007,27(4):1646-1655
为了解常绿阔叶林退化对土壤碳库和养分库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为参照,选择了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代表不同的退化类型,分别对其土壤氮磷养分库、碳库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氮库贮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灌丛、次生针叶林、灌草丛和次生针阔混交林;土壤总磷含量也是在成熟林最高,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次生针叶林的总磷含量显著高于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和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针叶林、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灌丛、灌草丛和次生针阔混交林;土壤铵态氮在成熟林、灌丛和灌草丛的库容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次生幼年常绿阔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最小的为次生针叶林;硝态氮则在灌草丛的库容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次生针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成熟林针叶林,最小的为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和灌丛。统计显示,常绿阔叶林退化不仅导致土壤有机碳库含量的显著下降,也使得土壤氮磷养分库含量显著下降。可以认为,砍伐导致的大量生物量输出和森林管理措施的影响,植物种类组成的改变,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以及养分和有机碳的主要生物化学转化环节发生改变是导致此类变化的主要因素,常绿阔叶林顶极群落土壤是该地区土壤的最大养分库和碳库。  相似文献   

8.
贺兰山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40,自引:14,他引:26  
刘秉儒  张秀珍  胡天华  李文金 《生态学报》2013,33(22):7211-7220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研究近年来受到和植物动物一样的重视程度,但是干旱风沙区微生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多样性分布规律尚未揭示。本研究以处于干旱风沙区的贺兰山不同海拔的六个典型植被带(荒漠草原带、山地旱生灌丛带、温性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寒温性针叶林带和亚高山草甸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Biolog微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甲酯法(FAMEs)系统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特征以及在不同植被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随海拔增加发生变化,且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Biolog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依次是:亚高山草甸>寒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山地旱生灌丛>荒漠草原,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总体上均表现出增大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FAMEs分析表明不同海拔的微生物区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寒温性针叶林土壤微生物磷酸脂肪酸生物标记的数量和种类均最高,且细菌、真菌特征脂肪酸相对含量也最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次序是:寒温性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温性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山地旱生灌丛>荒漠草原。本研究结果表明贺兰山海拔梯度的微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不同于已有的植物多样性“中部膨胀”研究结果,这说明在高海拔地区有更多的适合该生境的微生物存在,这对维持干旱风沙区的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华 《广西植物》2019,39(1):62-70
大陆东南亚(中南半岛)的植被研究情况鲜为人知,至今仍无系统研究资料。该文依据数次对该地区的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介绍了东南亚植被的研究情况和文献资料以及对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的分类和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大陆东南亚地区在植被分类上包括七个主要的陆生及湿地的森林植被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热带季风林(季雨林)、干旱刺灌丛/萨王纳植被。其中,针叶林植被型包括温性针叶林和热性针叶林二个植被亚型;针阔混交林包括温性针阔混交林和暖温性针阔混交林二个亚型;热带雨林植被型包括热带低地常绿雨林、热带季节性雨林(热带低地半常绿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及泥炭沼泽森林四个植被亚型。该文还对大陆东南亚地区植被研究历史、植被分类系统、类型特征及植物区系组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定点法、样线法和随机调查法,2005-2008年间对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垂直分布及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捕获蝶类3681只,隶属于10科69属111种,其中蛱蝶科的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科;该地区蝶类呈现由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的特征,且随着海拔的升高东洋界种类逐渐递减,古北界种类逐渐增多.在3个垂直带中(海拔低于800 m、800~1200 m、高于1200 m),海拔800~1200 m垂直带的蝶类种类最丰富.研究区6种主要生境类型(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和次生林、农田、居民点)中,灌木和次生林中蝶类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生境类型,农田生境中蝶类多样性指数最低;生境之间蝶类物种的相似性系数主要与生境构成要素中的植被类型有关,植被类型相差越大,蝶类物种的相似性系数就越小,研究区针阔混交林与灌木和次生林之间的蝶类物种相似性系数最高(0.61),而常绿针叶林与灌木和次生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0.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