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盐城獐种群生存力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Vortex6.0计算机程序对盐城獐(Hydroptesinermis)种群的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若无狩猎和海潮侵袭的影响,在能容纳500头獐的栖息地中,盐城獐可长期生存。如狩猎死亡率达5%和10%,拥有100~200头獐的种群分别在32~50年和15~27年内灭绝率超过5%;拥有300~500头的现存种群分别在90~95年和29~42年内灭绝率超过5%。在有海潮侵袭的栖息地中,不管现存种群多大,在未来25年左右的时间内种群灭绝率大于5%,在50年内种群绝灭的可能性超过50%。根据该地的实际情况,建议在无海潮侵袭的堤内选择至少能容纳200头獐的栖息地和在相临的堤外选择能容纳500头獐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才能保证盐城獐种群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
长江江豚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张先锋  王克雄 《生态学报》1999,19(4):529-533
长江江豚是一个独立的种群,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数量呈下降的趋势,运用漩涡模型(VORTEX7.3)分析了长江江豚的种群生存力,预测了未来100a长江江豚的种群动态,比较了在假设环境条件下以及采取和不采取保护措施长江江豚种群的濒危程度,并模拟了江豚饲养群体的动态,主要结果显示,长江江豚在未来100a内灭绝的概率为0.01平均灭绝时间为100a,如长江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长江江豚的灭绝概率针大幅度提  相似文献   

3.
朱■(Nipponianippon)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野生朱群体幸存下来,而且它的种群大小自1981年重新发现以来,一直在20只以下波动。本文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方法,借助漩涡模型,根据朱14年的种群数据,总结和预测了其种群动态,并着重研究了朱的濒危程度。结果显示,按过去10余年的生存状况,朱在50年内绝灭的可能性是98.5%,平均绝灭时间为15.72年。现存种群数量很低,所以种群统计随机性对其命运有很大影响。灵敏度分析表明,当前的朱种群对意外死亡和生存环境的波动较为敏感。保护工作的优先项目是对猎杀和天敌的控制以及从各个方面提高朱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野生朱鹮群体幸存下来,而且它的种群大小自1981年重新发现以来,一直在20只以下波动。本文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方法,借助漩涡模型,根据朱鹮14年的种群数据,总结和预测了其种群动态,并着重研究了朱鹮的濒危程度。结果显示,按过去10余年的生存状况,朱鹮在50年内绝灭的可能性是98.5%,平均绝灭时间为15.72 年。现存种群数量很低,所以种群统计随机性对其命运有很大影响。灵敏度分析表明,当前的朱鹮种群对意外死亡和生存环境的波动较为敏感。保护工作的优先项目是对猎杀和天敌的控制以及从各个方面提高朱鹮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生存力模拟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漩涡模型Vortex mondel 713 , 模拟了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在未来100年内的变动趋势。结果显示: 在无交配限制、无密度制约、无近亲交配衰退等条件下,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在考虑近交衰退的影响后, 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 灭绝率提高; 竹子开花虽能加速大熊猫种群的绝灭, 但由于保护区分布有多个竹种,因此并不会对大熊猫种群产生灾难性影响; 但是人为捕杀可迅速减少大熊猫种群数量, 加速其灭绝过程。因此, 对该保护区大熊猫进行保护的最重要措施就是严格控制人为捕杀, 并保护栖息地及走廊带。  相似文献   

6.
植物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彭少麟  汪殿蓓  李勤奋 《生态学报》2002,22(12):2175-2185
对十多年来国外植物PVA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具体分析了影响植物种群生存力的各种随机性因子及确定性因子;总结了植物PVA研究的方法步骤及采用的模拟模型;探讨了植物PVA的难点,PVA对管理措施的评价效果;并提出对今后植物PVA的研究展望,认为PVA是研究濒危植物种群灭绝及评价管理或保护措施的有力工具;发展描述复杂种间关系的多种种的PVA模型以及包含多个影响因素的PVA应用模型是未来植物PVA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黄腹角雉人工种群生存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为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目前,其野生种群仅分布于湖南东南部、浙江南部和西南部、江西、福建、广东北部和广西东北部,估计数量约为4000只。湖南省雉类繁殖基地自1997年通过对执法检查中获得的黄腹角雉个体进行收容、救护以及驯养繁殖工作以来,该人工种群已经成功繁殖4年,至2004年年底种群数量为131只。本文利用8年的驯养繁殖过程中获得的种群生态学参数,借助漩涡模型(Vortex9.51)对该种群100年内的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按照过去8年的生存情况,该种群在100年灭绝的概率为97%。成年雌性的高死亡率和频繁的灾害是影响种群长期存活的两个关键因素。如果成年雌性的死亡率降低到饲养后3年(2002—2004年)时的水平,种群的灭绝概率降低至5%,如果同时控制灾害的发生,其灭绝概率降至0。增加环境容纳量没有降低种群的灭绝概率和增加其增长速度,但增加环境容纳量对100年后的种群数量和基因杂合度有明显的影响。在降低成年雌性死亡率和杜绝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对种群进行收获(用作向野外放养),每次收获的数量应该控制在5只成年雄性和5只成年雌,开始收获时间为种群连续繁殖10年以后。降低成年雌性的死亡率、杜绝食物中毒和火灾等灾害的发生以及增加环境容纳量是该人工饲养种群长期存活和发展壮大的重要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8.
朱Huan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9.
唐家河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唐家河大熊猫是一个包括3个亚种群的异质种群,借助于游涡模型(vortex 8.21),对唐家河大熊猫未来100a内的种群动态动物了模拟,并分析了不同因子对该种群命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考虑近亲繁殖,灾害等因素的情况下,该种群100a内在总体上保持稳定,并略有增长,但种群基因杂合率下降,累积绝灭率增加,尤以薄衣沟亚种群为最,提高环境容纳量,补充外来个体等措施能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该种群的长期存活,而近亲繁殖,灾害等因素则大大加速了种群的灭绝步伐,另外,成功的迁移扩散有利于异质种群的稳定与发展,否则对数量稀少的大熊猫种群有害无益,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与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进展和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种群生存力分析(PVA)是正在迅速发展的新方法,已成为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它主要研究随机干扰对小种群绝灭的影响,其目的是制定最小可存活种群(MVP),把绝灭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随机干扰可分四类;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自然灾害和遗传随机性。确定MVP的方法有三种:理论模型,模拟模型,模拟模型和岛屿生物地理学方法。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理想或特定条件下随机因素对种群的影响;模拟模型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种群绝灭过程;岛屿生物地理学方法主要分析岛屿物种的分布和存活,证实分析模型和模拟模型。已有大量的文献研究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和自然灾害的行为特征,但遗传因素与种群生存力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建立包括四种随机性的综合性模型,广泛地检验PVA模型,系统地研制目标种的遗传和生态特性以及MVP的实际应用是PVA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Hu J  Fang SG  Wan QH 《Biochemical genetics》2006,44(3-4):161-172
The Chinese water deer (Hydropotes inermis inermis) is endemic to China. Historically, the species was widely distributed, but now, habitat loss and poaching have reduced its range and number drastically.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its conservation,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water deer by analyzing the 403 bp fragment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control region (D-loop). Eighteen different haplotypes were detected in 40 samples. Overall, Chinese water deer have a relatively high-genetic diversity compared to other rare cervid species, with a haplotype diversity of 0.923+/-0.025 and nucleotide diversity of 1.318 +/- 0.146%. No obvious phylogenetic structure among haplotypes was found for samples of different origin. An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Zhoushan and the mainland population (F(ST)= 0.088, P < 0.001; Phi( ST ) = 0.075, P = 0.043), which suggests that exchanges of individuals between Zhoushan and the mainland should be avoided. We also recommend that a breeding center be set up for the mainland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2.
The Chinese water deer (Hydropotes inermis inermis) is endemic to China. Historically, the species was widely distributed, but now, habitat loss and poaching have reduced its range and number drastically.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its conservation,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water deer by analyzing the 403 bp fragment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control region (D-loop). Eighteen different haplotypes were detected in 40 samples. Overall, Chinese water deer have a relatively high-genetic diversity compared to other rare cervid species, with a haplotype diversity of 0.923±0.025 and nucleotide diversity of 1.318 ± 0.146%. No obvious phylogenetic structure among haplotypes was found for samples of different origin. An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Zhoushan and the mainland population (FST= 0.088, P < 0.001; Φ ST = 0.075, P = 0.043), which suggests that exchanges of individuals between Zhoushan and the mainland should be avoided. We also recommend that a breeding center be set up for the mainland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越冬水鸟种群变化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越冬地,开展鄱阳湖越冬水鸟种群变化动态研究,对指导鄱阳湖湿地生境管理,尤其是水位管控具有重要意义。2005~2007年的越冬季节,我们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个重要湖泊(大湖池、沙湖和梅西湖)的越冬水鸟种群变化动态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为每年10月至次年4月。3年共记录到水鸟53种,隶属于7目13科。3个越冬季节中单个调查日种类的最低值为9种,最高为31种。鄱阳湖越冬水鸟从10月上旬开始出现,在11月份鸟类数量急剧增加,在12月上旬和中旬达到数量峰值,然后开始缓慢减少,至4月初仅有少于1%的鸟类还停留在监测区域。在鄱阳湖要继续深入开展越冬候鸟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的研究,分析水文节律变化对越冬鸟类生境的潜在影响,并深入研究气候因子与鄱阳湖越冬水鸟迁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及洞庭湖红鳍原鲌的群体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形态和线粒体Cyt b数据, 研究了鄱阳湖及洞庭湖定居性鱼类红鳍原鲌的6个地理群体(湖口群体、星子群体、都昌群体、鄱阳群体、余干群体和洞庭湖群体)共186尾样本的群体分化情况. 形态分析结果显示地理群体间形态差异较小. 遗传分析结果中, 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 为-0.00567-0.33429, 显示群体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而单倍型分布和分子变异分析(AMOVA)也得到相似的结果. 根据群体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树, 6个群体分为两大支: 洞庭湖群体与其他群体距离最远, 单独聚为一支; 星子、都昌、鄱阳和余干4群体聚成另一支, 而湖口群体处于两支的过渡位置. 因此, 群体间已产生显著遗传分化, 且主要体现在洞庭湖和鄱阳湖各群体间.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及红鳍原鲌的生活习性认为, 鄱阳湖及洞庭湖红鳍原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是红鳍原鲌定居性的生活习性导致不同地理群体间长期的群体隔离、缺乏基因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地区在长期的工农业发展过程中丧失了大量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大型哺乳动物严重缺乏.近年来上海市加紧生态保护与恢复性建设工作,期望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需要重引入大型哺乳动物.獐(Hydropotes inermis)因其较强的适应性、极广的食性和对湿地环境的偏好而成为重引入的适合物种.而任何物种的重引入不仅要经过科学论证,还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才具有可持续性,但已有的重引入项目中鲜有此类研究的报导.为此我们以社会价值为标准,以此衡量獐在上海重引入的社会意义和上海市居民的支持程度.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獐的重引入具有4909万元的社会价值,并受到92.4%的上海居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及邻近水系银鲴的种群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10 ~2011年采自鄱阳湖及邻近水系(赣江和洞庭湖)的7个地理种群的228例银鲴样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和线粒体Cyt b数据,研究了银鲴种群的分化情况.主成分分析显示,银鲴地理种群间已具有一定的形态差异,尤其是赣江种群与其他种群间形态差异显著,能够明显区分.判别分析显示各地理种群间判别率较高,尤其是赣江种群高达100%.综合形态分析结果,银鲴各地理种群间形态差异明显.分子分析中,获得长度为1131 bp的Cyt b基因部分序列,共检测到107个单倍型.各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均较高(0.96471 ~ 0.99310),核苷酸多样性均较低(0.00419~0.00560).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银鲴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地理种群内,地理种群间分化程度很低,相互间存在着广泛的基因交流.结合形态和分子分析结果,认为银鲴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形态差异主要是其对特定环境适应的结果,而不是遗传分化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Management of endangered species requires method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strategies, providing a basis for deciding on a best course of action.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ssessment is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PVA). The latter may be formally implemented through decision analysis (DA). These methods are most useful for conservation when used in conjunction. In this paper we outline the objectives and the potential of both frameworks and their overlaps. Both are particularly helpful when dealing with uncertainty. A major problem for conservation decision-making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observations and scientific measurements. This paper considers probabilistic and non-probabilistic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and decision-making and recommends appropriate contexts for alternative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8.
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獐栖息地的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1999 年3 月至2000 年11 月期间的实地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獐在产仔前期、产仔期以及产仔后期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对理想状况下獐的潜在栖息地和实际栖息地的范围及分布进行了比较。理想状况下3 个不同时期獐的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61.0 km2 、267. 5 km2 和338. 5 km2, 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核心区、东台市琼港镇南的新东乡滩涂;而实际在各个时期獐的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只有44.75 km2 、36.00 km2 和54. 50 km2 ,仅为潜在栖息地的1/7 左右。通过比较獐的潜在栖息地与实际栖息地的综合适宜性指数发现,整个研究地区适合獐生存的栖息地非常少,最适宜栖息地的面积不到总面积的1%,而不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却达到40%,其余大部分均是次适宜的栖息地。由于獐的栖息地受到道路和居民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大量适宜栖息地丧失。为了有效地保护盐城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獐种群,建议减少对滩涂的各种开发活动,保护现有的适宜栖息地,引导当地居民合理利用滩涂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