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黄海海域口虾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黄海海域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探讨了6个口虾蛄种群的遗传变异.共获得72条627 bp的CO Ⅰ序列,检测到41个变异位点,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05 12;定义了39个单元型,平均单元型多样性为0.962 5.6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04 3 ~0.006 4之间;盐城海域口虾蛄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而青岛和日照海域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水平则相对较低.歧点分布和中性检验Tajima‘s D及Fu's Fs值均说明黄海海域口虾蛄种群在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快速扩张的事件,并且根据τ值和分子钟估计种群扩张时间大约距今5.5万年.本研究结果将为黄海海域口虾蛄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东海海域口虾蛄种群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掌握中国沿海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种群遗传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其资源,采用线粒体DNA(mt 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序列分析方法检测东海海域(庙子湖岛、南韭山、大陈岛、南麂岛)口虾蛄种群遗传多样性,并与黄渤海群体和南海群体进行比较分析(基因序列来源于Gen Bank)。经PCR扩增与测序获得100条658 bp的东海海域口虾蛄COⅠ基因序列,基于这些序列分析得到的变异位点数、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与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60、60、0.963±0.011和0.005 94±0.000 44,分析认为东海海域口虾蛄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单倍型分子系统树、分子方差分析及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分析结果表明,东海海域口虾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Fst=﹣0.007 78,P0.05),各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不显著,Fst值范围为﹣0.016 53~﹣0.009 08(P0.05),它们可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通过与黄渤海群体及南海群体基因序列比较分析,口虾蛄东海群体、黄渤海群体与南海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间(Fst=0.849 71,P0.01),且单倍型分子系统树存在2个显著分化的单倍型类群。东海群体与黄渤海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884 58,P0.01),而与南海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020 44,P0.05),这种遗传结构模式可能与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及所处海域海洋环境条件相关。建议今后对中国沿海口虾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将黄渤海群体看作一个管理单元,东海群体与南海群体看作一个管理单元。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口虾蛄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采集了4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口虾蛄44个样品,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序列为分子标记,初步分析了口虾蛄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共获得627bp的COⅠ序列,检测到27个单倍型,30个变异位点。在4个种群中,燕尾港与射阳种群、赣榆与连岛镇种群、赣榆与燕尾港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但在贝叶斯系统树中未形成明显的地理分化格局;4个野生种群都有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水平和相对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水平;歧点分布及中性检验均支持口虾蛄野生种群在历史上发生快速扩张事件。  相似文献   

4.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内蒙古地区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B.-bienko)9个不同地理种群90个个体进行扩增,8条随机引物扩增共产生了78条带,多态性片段为62条。对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遗传距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2343,即23.4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种群内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7657,即76.57%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种群内,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大于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用NJ法对这3个种群的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不同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松嫩草原羊草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等位酶技术, 综合分析了松嫩平原11 个羊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指标, 深入剖析了灰绿型和黄绿型两种叶色类型羊草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两类种群在等位基因频率、非平衡位点和A、P、He 及固定指数F 上明显不同, 两类种群间有极明显的遗传分化。黄绿型种群的A、P、He 皆低于灰绿型;黄绿型F < 0, 灰绿型F > 0,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DIA-1、PGM、SKD 和ACP 等位点上;两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ADH、DIA-2 和PGM 等位点上。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相关。  相似文献   

6.
华东地区中华蜜蜂六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吉挺  殷玲  刘敏  陈国宏 《昆虫学报》2009,52(4):413-419
目的】利用23对微卫星标记对来自于南昌、黄山、桐庐、费县、宜兴、武夷山6个华东地区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多态信息含量、平均杂合度、等位基因数、遗传距离、基因流、F 统计量等参数, 评估各中蜂种群遗传多样性和各种群间遗传分化。【结果】各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5(A014)至30(AP043)。所有种群均显示较高水平的期望杂合度, 其中, 武夷山中蜂最低, 为0.4280; 南昌中蜂最高, 为0.6329。各中蜂种群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 平均分化系数(Fst)为0.344。基于Nei氏遗传距离运用NJ聚类法将6个中蜂种群划分为3类。【结论】华东6个中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 遗传分化显著; 分析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的关系发现, 华东6个中蜂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桔小实蝇种群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  徐浪  张润杰  章桂明  余道坚 《昆虫学报》2014,57(12):1424-1438
【目的】推测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在中国的扩散路径和新发生地区的入侵来源。【方法】本研究测序获得来自中国、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和美国等地31个种群的192头桔小实蝇个体的COI序列(1 496 bp,占COI基因全长97.3%),并以软件DnaSP 5.0, MEGA 6.0和Arlequin 3.5等完成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以及单倍型分析。【结果】所测31个桔小实蝇种群总体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0.00663)和高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0.98069)。以F-统计法度量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 结果显示中国桔小实蝇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弱, 中国种群与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美国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不同, 中国种群与美国种群及日本种群的遗传分化最大。而Mantel检验发现,中国、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和美国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空间距离有关(R=0.670, P<0.0001), 中国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不是地理隔离所造成的(R=0.038, P=0.534)。中国种群与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和美国种群间不存在共享单倍型。根据种群系统发育树,可将中国原发生地区种群划分为西南、东南两大分支。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结果均表明桔小实蝇曾存在大规模的扩张。【结论】桔小实蝇以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为源头向中国内陆扩散,其中广东、福建、广西和贵州种群为中国内陆种群较为有影响力的源头。根据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单倍型分析,推测新发生地区桔小实蝇的来源, 例如安徽合肥桔小实蝇种群主要来源于福建长乐、广东珠海和上海。  相似文献   

8.
泛希姬蝽Himacerus apterus(Fabricius)是半翅目姬蝽科中重要的天敌种类,本文旨在分析泛希姬蝽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利用COI作为标记基因,使用DnaSP、Arlequin、MEGA等软件分析了中国4个省12个种群33个体的单倍型多样性、遗传结构分化、系统发育等。共发现19个单倍型,所有单倍型中仅H1为共享单倍型,为宁夏和陕西共有,且出现频率最高。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0.913,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0.006,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4.083。Tajima's D=-0.853,P>0.100,表明泛希姬蝽未经过种群扩张。AMOVA分析表明种群内的分子变异大于种群间分子变异,变异比例分别为45.393%和36.594%,遗传分化指数均大于0.250,差异水平极显著。泛希姬蝽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宁夏与内蒙古、山西、陕西省分组间存在极度的遗传分化。种群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相关性,表明地理距离不是影响种群间遗传距离的重要因素。通过比较4个省采集点的环境特点,认为地区间基因流受限和气温、猎物的差异可能是影响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中东部不同草原地带羊草种群遗传分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运用 RAPD技术对内蒙古不同草原地带分布的 5个羊草种群 (共 10 0个个体 )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 31个随机引物(10 nt)在 5个羊草种群中共检测到 4 96个扩增片断 ,其中多态性片断 4 89个 ,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达 98.6 %。利用 Nei指数和Shannon指数估算了 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并计算种群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运用 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无论是种群内还是种群间 ,羊草均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 ,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 (Nei指数和 Shannon指数估算结果分别为 85 .4 %和 72 .5 % ) ,只有少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 ;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 ,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5个种群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5 0 95 ,变异范围为 0 .4 6 84~ 0 .5 4 76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地理距离较近的种群遗传距离较小 ,首先聚在一起 ,而地理距离较远的种群遗传距离较大 ,说明羊草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相关性 ;但地理距离最近的两个种群并未最先聚集 ,说明羊草种群间的分化还与其生境的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松嫩草原羊草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等位酶技术,综合分析了松嫩原理11个羊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指标,深入剖析了灰绿型和黄绿型两种叶色类型羊草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两类种群在等位基因频率、非平衡位点和A、P、He及固定指数F上明显不同,两类种群间有极明显的遗传分化。黄绿型种群的A、P、He皆低于灰绿型;黄绿型F<0,灰绿型F>0,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DIA-1、PGM、SKD和ACP等位点上;两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ADH、DIA-2和PGM等位点上。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相关。  相似文献   

11.
楚科奇海及白令海大型底栖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9年夏季在楚科奇海、白令海采用30 cm×30 cm箱式取样器,取得16个站位大型底栖生物定量样品。经分析研究有大型底栖生物92科164种,其中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种数最多,占总种数的88.41%,三者构成北极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优势种有独毛虫属一种(Tharyx sp.) 、齿吻沙蚕属一种(Nephtys sp.)、囊叶齿吻沙蚕(Nephtys caeca)、平滑胡桃蛤(Ennucula tenuis)、短吻状蛤(Nuculana pernula pernuloides)、拟猛钩虾属一种( sp.)、日本沙钩虾(Byblis japonicus)和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等。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11.83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538个/m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以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占多数。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大型底栖生物有5个群落类型:Ⅰ. 梯额虫(Scalibregma inflatum)-紫轮参(Polycheira rufescens)-结栉盖蛇尾(Stegophiura nodosa)群落, Ⅱ. 拟单指虫(Cossurella sp.)-平滑胡桃蛤-鳞甲钩虾(Lepidepecreum sp.)群落, Ⅲ. 缩头竹节虫(Maldane sarai)-葛氏希泊钩虾(Hippomedon gorbunovi)-萨氏真蛇尾群落, Ⅳ.齿吻沙蚕(Nephtys sp.)-平滑胡桃蛤-日本沙钩虾-戈芬星虫(Golfingia sp.)群落和白令海群落, 即索沙蚕(Lumbrineris fragilis)-户枢蛤(Asthenothaerus sp.)-太平洋方甲涟虫(Eudorella pacifica)-革囊星虫(Phascolion sp.)群落。楚科奇海的群落Ⅰ、群落Ⅱ和白令海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楚科奇海群落Ⅲ和群落Ⅳ出现一定扰动。  相似文献   

12.
Sea turtles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Sea robins     
《Current biology : CB》2023,33(13):R704-R706
  相似文献   

17.
海冰     
人称“中国北冰洋”的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是我国纬度最高的海域。每年冬季的寒冷时节.其沿岸海域、各港湾、锚地、岛屿周围和狭窄水道等处.均有不同程度的海冰生成,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海冰世界。  相似文献   

18.
19.
Sea change     
Williams N 《Current biology : CB》2007,17(11):R392-R393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黄渤海甲壳类的分类多样性特征, 我们统计了2010-201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调查捕获的黄渤海甲壳类(软甲纲: 十足目与口足目)物种名录。结合历史文献, 进一步系统整理得到黄渤海甲壳类物种总名录。基于这2个名录, 应用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he inclusion index at taxonomic level, TINCLi)、平均分类差异指数(average taxonomic distinctness index, 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variation in taxonomic distinctness index, Λ+)研究了其分类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 2010-2015年调查名录中, 甲壳类共93种, 隶属于2目39科66属, 其中10种为新分布种; 对虾科、藻虾科、长臂虾科、梭子蟹科和弓蟹科的物种数最多, 合计占总物种数的38.71%; TINCLi分别为1.41种/属和2.38种/科; Δ+和Λ+分别为50.25和35.20。总名录中, 甲壳类共228种, 隶属于2目53科123属, 其中藻虾科、豆蟹科、对虾科、弓蟹科和鼓虾科的物种数最多, 合计占总物种数的30.70%; TINCLi分别为1.85种/属和4.30种/科, Δ+和Λ+分别为50.18和30.87。对虾科的相对丰富度指数(the relative richness index, Rr)最高(100), 其次是梭子蟹科(71.43)和长臂虾科(62.50), 豆蟹科最低(6.25)。黄渤海甲壳类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明显小于鱼类(P < 0.05)。2010-2015年调查的Δ+计算值高于理论值, 且在理论值的95%置信区间内, 说明黄渤海甲壳类群落正处在中等程度的干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