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8 年3 ~7 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进行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24 只獐(12 雌,12 雄)春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休息是春夏季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其次是摄食和运动。獐的昼间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以晨昏活动为主,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06:00 ~08:00 和16:00 ~18:00。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analysis)和Mann-Whitney U 检验表明,在时间分配上,春、夏季休息、站立、排遗、梳理和运动行为差异极显著;雌雄间休息、站立、反刍、梳理和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雌性春、夏季站立、排遗、梳理、运动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摄食差异显著;雄性春、夏季休息、摄食、梳理、警戒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站立、反刍、排遗和运动行为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重引入獐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与野生种群相似,动物福利得到较好满足,对下一步在上海地区的种群复壮和迁地野放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川梅花鹿春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刘昊  石红艳  胡锦矗 《兽类学报》2004,24(4):282-285
1997年4月,在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用直接观察法对220头次四川梅花鹿群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鹿群春季昼夜活动的规律性较强。白昼,鹿群活动呈现明显的双峰型,2个高峰时段为08:30和19:30前后,活动频率分别为71.9%和94.13%,其他时间多处于休息状态;鹿群夜间活动强于昼间,活动频率均在6l%以上,仅在半夜01:30前后有一个相对不活跃期。同时发现,春季活动高峰期约90%的活动时间被四川梅花鹿用于采食和移动。这可能与光照、食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3.
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郭延蜀 《兽类学报》2003,23(2):104-108
1987 年2 月至2000 年9 月, 用直接观察法在四川省铁布自然保护区中先后对287 只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2 934 h 的观察。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具有明显的活动与休息相间出现的节律, 晨昏和午夜是其活动的高峰期, 白昼活动强度较低以休息反刍为主。不同季节其昼夜活动节律有较大的变化。春、夏、秋、冬4 季每天单位时间的平均活动频率分别为: 55.29 ±32.97 %、46.42 ±37.24 %、48.21 ±35.80 %、47.75±32.21 % , 季节差异不明显( F = 0.32 < Fo.o1 ) 。昼夜年平均每天约有52.07 %的时间在活动, 其中白昼活动仅占5.28 % , 而晨昏和夜晚的活动占46.79 %。影响时间分配比例的因素为: 鹿的年龄、性别、繁殖状态、食物资源、天气状况、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试验室单管观察记录的方法,对3,4,5日龄野生型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w1118成虫每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试验将果蝇活动划分为强活动(飞行和爬行)、弱活动(梳理、觅食等原地发生的运动)和静息(身体不发生移动的休息)3种类型。强活动和弱活动之和为总运动。研究结果显示,野生型黑腹果蝇w1118的昼夜活动表现为明显的双峰模态,晨峰和晚峰分别处于开、关灯前后;雌、雄果蝇总体活动无差异,关灯(18:30)前后雌蝇活动稍强于雄蝇,开灯(6:30)前后则相反;果蝇强活动的节律与总运动基本一致,而弱活动节律不明显;静息节律为单峰模式,其高峰期位于夜间1:00~5:00;雌蝇的静息活动显著多于雄蝇(P<0·05)。  相似文献   

5.
秦岭羚牛春夏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1996年4~8月,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4只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春夏季羚牛的活动规律以白昼活动为主。羚牛每昼夜有69.95+11.06%的时间处于活动状态(n=40),其中76.77%的活动时间是在日出后到日落前的白昼。白昼有3个活动高峰期,分别出现在06:00~08:00、10:00~12:00、18:00~20:00 3个时间段。在夜间羚牛只有1个活动高峰期,通常出现在24:00至次日凌晨01:00的时间段。野外观察证实,羚牛白昼的3个活动高峰期与羚牛群体活跃采食的时间吻合。羚牛的昼夜活动节律的形成与变化,可能会受到诸如光照、温度、雨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每天的黎明阶段(06:00~07:00)及黄昏阶段(18:30~19:30)是羚牛活动最频繁的时候,平均活动率在90%以上。大雨期间羚牛常常站立或卧地休息。此外,羚牛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在年龄上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6.
2011年、2012年的5~7月每月定期8天,每天00:00~24:00采用行为取样法在米亚罗养麝场观察记录54只林麝(15只成体雌麝,9只成体雄麝,10只亚成体雌麝,5只亚成体雄麝,15只幼麝)的行为。夏季共记录林麝83种行为,分成5种行为类型,即摄食、运动、休息、反刍及其他行为。夏季林麝具有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性,晨昏出现2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为5:30~8:00和18:00~21:00,白昼活动率低于夜间。根据夏季林麝各行为累计时间和频率比较,表明圈养林麝的休息行为较高,尤其是幼体(65.38%±5.39%vs16.41h/d±1.29h/d),其次是摄食和运动行为。成体雌麝摄食行为比率高于成体雄麝、亚成体和幼体,这与夏季成体雌麝哺乳所需的能量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赵序茅  马鸣  张同 《动物学杂志》2013,48(6):942-946
2012年7~11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在乌鲁木齐近郊水域白湖,对白眼潜鸭(Aythya nyroca)秋季行为进行实地观察研究。制定出白眼潜鸭行为谱,各种行为有取食、保养、运动、休息、警戒、其他,共6类14种。昼间各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取食(56.7%)、运动(13.8%)、保养(11.8%)、休息(11.2%)、警戒(5.1%)、其他(1.4%)。其中取食、休息、运动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休息行为以家庭为单位聚集在一起进行,取食行为则分开进行。7~9月份7:00~8:00时、18:00~19:00时休息行为出现峰值,10~11月份8:00~9:00时、17:00~18:00时出现峰值;7~9月份取食行为在8:00~9:00时、17:00~18:00时有明显的峰值,10~11月份在10:00~11:00时和15:00~16:00时出现峰值;7~11月份运动行为均在中午达到峰值。白眼潜鸭7~9月份与10~11月份觅食行为、休息行为和保养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运动行为无显著性差异(P >0.05)。迁徙前(10月中旬),白眼潜鸭有集群现象,数量最多达到37只,10月下旬种群集体迁徙。秋季白眼潜鸭主要时间用于取食,意图为了迁徙或越冬积累能量,集群迁徙有利于种群防御天敌。  相似文献   

8.
广西扶绥黑叶猴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2002 年8 月至2003 年7 月,对生活在完全被周围农田隔离的石山中的一群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进行研究。采用以群为单位的焦点动物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每月对猴群连续10 d 跟踪观察。结果表明:3 月至10 月,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由8 个环节组成,11 月至2 月由9 个环节组成,移动、觅食和休息在活动节律中重复出现,晒太阳仅出现在11 月至翌年2 月。休息占黑叶猴日活动时间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觅食、移动、晒太阳和理毛。黑叶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具有明显的月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温度、栖息地的食物丰富度和光照强度是影响黑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认为,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体现了叶食性灵长类的特点,更体现了黑叶猴对北热带喀斯特石山环境的适应特点。  相似文献   

9.
圈养小熊猫的昼夜活动节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Daily activity rhytlms of three radio-collared captive red pandas were monitored individually at 15 minute intervals for 3 euntinuous days each month at Yele Nature Reserve, Xiangling Mountains, June- October 1995. Our data indicated that mean rate of activity [0.51 ) of captive red panda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wild red pandas. Three captive red pandas showed similar daily activity patterns, being least active during night and more active during daytime. Mean rate of activity during daylight (0.58)was higher than during nighttime (0.41). Daily mean durations of activity and rest were 12.21 hours and 11.79 hours, respectively. Active times of captive red pandas accounted for 50.6% of each 24 hours, of which 66.5% were recorded during daylight and 33.5% during night. Two active peaks appeared at07: 30-09: 15 and 17: 30- 19: 00. We recorded a mean of 2.17, 2.13 and 0.88 long, mid-length, and short resting bouts daily, which had mean durations of 3.47, 1.65 and 0.87 hour, respectively.Among these long rests, 46.1% occurred during daytime and 53.8% during nighttime.  相似文献   

10.
夏季雌性藏羚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3 至2005 年的6 ~ 9,采用目标动物观察法在可可西里观察夏季雌性藏羚的昼间行为。将雌性藏羚的行为分为觅食、警戒、卧息、移动和“其他”5 种类型,各类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分别为59.1% 、7.3% 、19.4% 、13.0% 和1.3% 。觅食消耗的时间最多,是藏羚的常见行为,卧息、移动和警戒次之,而“其他”行为消耗时间最短。觅食、警戒、卧息和移动的累计时间在不同时段之间均存在显著(P<0.05) 或极显著(P< 0.01)差异。觅食行为存在3 个高峰,分别在10:00 ~11:00,13: 00 ~14: 00 和18: 00 ~19: 00;警戒的高峰期出现在早上08: 00 ~09 00,在15: 00 ~16:00 以及17: 00 ~18: 00 也分别出现小的高峰,但不明显;卧息行为表现为双峰形,分别为11: 00 ~12: 00 和16: 00 ~17: 00。移动行为也表现为双峰,出现在08: 00 ~09: 00 和15:00 ~16:00; “其他”行为在各时段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2011年6~8月,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露天笼舍内,采用瞬时扫描法对笼养条件下的4只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说明不同性别大斑啄木鸟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以及研究对象在日间不同时间段行为节律差异.结果显示,笼养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特点和日行为节律.大斑啄木鸟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休息和飞行走动,占全部行为的36.24%和26.96%,其次为觅食行为,占17.69%.除觅食、理羽和其他行为外,雌雄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P>0.05).大斑啄木鸟昼间活动的高峰期出现在上午,中午有午休现象,日间行为节律明显.飞行走动、休息、理羽、跳跃行为的发生频次在雌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雄性觅食的发生频次显著地大于雌性的(P<0.05).  相似文献   

12.
笼养绿尾虹雉繁殖季节的日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和2011年的3~6月,对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笼养绿尾虹雉的日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日行为节律:笼养绿尾虹雉的移动行为和取食行为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在一天中出现两个峰值;静栖行为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保养行为早晚较少,中午出现较多;繁殖行为和社会行为一天中均有发生;2)时间分配:一天之中行为比例最高的是静栖行为(54.18%±2.861%),其次是移动行为(34.29%±2.379%)、取食行为(5.51%±0.470%)、繁殖行为(3.68%±0.337%)和保养行为(1.64%±0.287%),最少的是社会行为(0.64%±0.106%);3)笼养绿尾虹雉的6种行为在个体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值均小于0.0001),而在两性间,只有取食行为表现出显著差异(t=-3.28,P=0.014),静栖行为、移动行为和社会行为个体之间无显著差异(t=-0.21,P=0.843;t=0.02,P=0.987;t=1.97,P=0.089),3种行为在不同时间段里有显著差异(t=-2.56,P=0.011;t=2.69,P=0.008;t=3.48,P<0.001),繁殖行为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里无显著差异(t=0.6222,P=0.534),保养行为在两性间和不同时间段里均无显著差异(t(sex)=-1.65,P=0.142;t(time)=-0.32,P=0.745)。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笼养蓝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的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2015年1—12月,采用全天瞬时扫描法,在南昌动物园对人工饲养的8只蓝冠噪鹛各种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冠噪鹛各种行为在全年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繁殖期营巢、交配、卧巢、孵卵和育雏这5种繁殖行为增加,繁殖期结束,休息明显增加;全年中觅食的时间分配最高,为36.37%,其次为飞行(24.54%)、理羽(16.73%)、休息(7.75%)、社会行为(5.43%)、育雏(4.66%)、营巢(2.36%)、孵卵(1.92%)、卧巢(0.15%)和交配(0.0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交配以外,其他行为的时间分配在繁殖期不同阶段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期蓝冠噪鹛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反映了其生活史不同时期的相应需求,本研究结果可为蓝冠噪鹛人工饲养和野生种群行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摘要:豚鹿(Axis porcinus)是一种分布于中国南部且极度濒危的小型有蹄类,有关该物种的生态学数据极其稀缺。2006年3 ~12月,运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取样法观察圈养于成都动物园的16只豚鹿行为。通过预观察,定义并描述了16种行为,并按照PAE进行编码。结果显示,休息行为、取食行为、站立行为、运动行为与其他行为...  相似文献   

15.
李鑫  谢亮  徐帆  纪永佳  王韬  谢鹏 《四川动物》2012,31(5):798-802,807
为了从笼养食蟹猴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中分析影响行为时间分配的因素并为抑郁模型行为评价选择最佳的时间窗,2011年1月~6月,采用动物焦点观察法对江苏省苏州中科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的40只笼养食蟹猴的昼间活动规律进行昼间7个时段行为观察.研究发现,笼养食蟹猴昼间7个时段行为时间分配表现为休息最多(68.58%),其次是进食(10.14%)、社会交流(9.92%)、运动(5.57%);争斗和交配较少;社会交流行为持续时间在上午时段( 10:30~11:30)明显高于下午时段(14:30 ~ 16:30)(Z=-4.72,P<0.01);幼崽对母亲猴的行为影响明显,有幼崽组较无幼崽组具有更高的社会行为(Z=-2.86,P<0.01)和运动行为(Z=-6.57,P<0.01);运动行为与年龄呈负相关(rs=-0.357).研究表明幼崽和年龄因素影响食蟹猴7个时段行为时间分配,抑郁模型行为评价宜选择上午时段(10:30 ~11:30).  相似文献   

16.
2003 年2 月至4 月间, 在海南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0 头海南坡鹿幼体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坡鹿幼体昼间行为时间分配中摄食、卧息和反刍占有较大的比例;人工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摄食、卧息、反刍、站立和运动行为的昼间时间分配差异性显著( P < 0.01), 半散放条件下幼鹿每天用于摄食和运动的时间比人工圈养的多, 而用于卧息、反刍和站立的时间较少, 其余行为时间比较接近; 在昼间活动节律方面, 圈养条件下摄食有3 个高峰期(09:00~10:00, 11:00~12:00, 16:00~18:00) , 卧息有2 个高峰期(10:00~11:00, 13:00~16: 00) ; 半散放条件下没有明显的摄食高峰期, 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时间花费在食物的搜索和处理上, 而其卧息高峰出现在14:00 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