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蜂毒过敏原磷脂酶A2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蜂毒 (beevenom)是由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的、具有芳香气味的一种透明液体 ,贮藏在毒囊中 ,在蜜蜂蛰刺时由蛰针排出[1] 。蜂毒具有抗菌、消炎、镇痛、降血压、抗辐射、预防癌症等药理作用 ,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神经痛等多种疑难杂症。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开展蜂针疗法 ,并有各种类型的蜂毒软膏和针剂生产。但由于蜂毒易使人产生过敏反应 ,致使蜂针疗法不能得到广泛推广。鉴于这一点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主要引起人类过敏的蜂毒组分———磷脂酶A2 (phospholipaseA2 )进行了研究 ,并且取…  相似文献   

2.
<正>在云南省的很多地方,人们喜欢吃胡蜂蜂蛹、喝胡蜂保健酒,但有一部分人吃了胡蜂蜂蛹、喝了胡蜂保健酒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现象,用了胡蜂蜂毒喷液、胡蜂蜂毒渗透剂等药品、胡蜂蜂毒除痘剂、蜂毒蜂毒面膜剂等美容品后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现象,为此解决胡蜂系列产品引起过敏的现象势在必行。吃了胡蜂蜂蛹、喝了胡蜂保健酒出现过敏反应后,民间都是把胡蜂的蜂巢放在水里煮,然后让过敏者喝蜂巢煮的水,基本上就可  相似文献   

3.
蜂毒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南京军区司政机关医院丁志贤蜂毒(Apitoxin)是由蜜蜂毒腺体产生并注毒囊中,自卫时从尾部螫针排出的一种毒液。蜂毒中含有蜂毒肽,活性酶,生物胺等生物活性物质,蜂毒的药理作用非常广泛,主要的药理作用有:1,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蜂...  相似文献   

4.
蜜蜂毒溶血活性肽(melittin)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蜜蜂毒(下称蜂毒)是很早以来人们就十分关注的毒性物质。在动物毒液中,它是研究得较早的。但对它的组成和作用模式的研究仅有二、三十年。就其组成成分的药理作用和治疗价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很有限。蜂毒中含多种蛋白质和多肽,其多肽成分具较强的药理学和生物学活性,有抗炎镇痛等作用,临床上用于风湿、类风湿和牛皮癣等胶原性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神经痛等的治疗,总有效率达80%。据报道在蜂毒中至少含有14个生物活性肽:melittin,melittin F,apamine,secapin,  相似文献   

5.
蜜蜂蜂毒(honeybee venom)作为重要的蜂产品之一,其中的很多蛋白在抗炎、抗癌、抗菌、抗辐射和杀虫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蜂毒活性成分分析、作用机理、重要基因克隆和毒蛋白功能等方面进行广泛地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本文的目的是总结蜜蜂蜂毒主要成分磷脂酶A2、透明质酸酶、蜂毒肽、蜂毒明肽、肥大细胞脱粒肽和镇静肽等毒蛋白的基因结构、生化特性及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蜂毒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证明大胡蜂Vespa magnifica(Smith)蜂毒具有较大的药用开发价值,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和电泳技术对其多肽和蛋白质的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其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17~45kDa范围内。蜂毒多肽类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呈"单峰"式分布,61%在500~3000Da范围内,为大胡蜂蜂毒中多肽含量最为丰富的部分。通过牛津杯法对蜂毒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且以HepG2人肝癌细胞及B16黑色素瘤细胞为研究对象,用MTT法检测蜂毒的细胞毒性活性,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和细胞毒活性,其结果与已报道的其他蜂类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具体差异,展示了大胡蜂蜂毒的分子多样性,为后续该毒素的物质基础研究及药用价值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研究透明质酸酶的过敏活性,利用昆虫杆状病毒成功地表达了黄唇蜾赢蜂Rhynehium brunneum蜂毒的透明质酸酶。根据已报道的胡蜂科透明质酸酶和抗原5基因的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合成简并引物,利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扩增了黄唇蜾赢蜂蜂毒透明质酸酶和抗原5的基因片段,利用RACE技术进一步获得了它们的全长基因(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EU624135和EU624136)。按照过敏原的命名法则,分别命名为Rhyb2和Rhyb5。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这两个基因与胡蜂科的相应序列高度相似,说明对胡蜂蜂毒过敏的人群也可能对蜾赢蜂蜂毒有交叉过敏反应。但进一步分析发现,黄唇蜾赢蜂蜂毒透明质酸酶的B细胞决定表位显著不同,9个保守性氨基酸在蜾赢蜂中仅保留了3个,而且缺乏两个关键的精氨酸;黄唇蜾赢蜂蜂毒抗原5序列N端的二级结构和具有过敏活性的常见黄胡蜂Vespula vulgaris蜂毒的抗原5显著不同,有可能因此而缺失依赖其N端二级结构的B细胞决定表位。据此认为,蜾赢蜂蜂毒透明质酸酶和抗原5很可能是天然弱化的过敏原,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4种胡蜂前溶血肽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雌性亚非马蜂、额斑黄胡蜂、墨胸胡蜂、大胡蜂毒腺中抽提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得到4种胡蜂蜂毒前溶血肽原的cDNA,再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GEM⑥-Teasy vector上。测序结果表明:扩增得到的片段长度均为213bp,系蜂毒前溶血肽原编码区的cDNA。经序列比较,4种胡蜂蜂毒前溶血肽原之间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都超过95%。亚非马蜂、额斑黄胡蜂、墨胸胡蜂、大胡蜂各自与意大利蜜蜂蜂毒前溶血肽原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5.8%、100%、97.2%、97.2%。结果表明:蜂毒前溶血肽原一级结构序列具有很高的保守性,尽管胡蜂和蜜蜂属于膜翅目不同的总科,但它们的前溶血肽原基因却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9.
蜂毒溶血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蜂毒溶血肽 (melittin)是蜜蜂毒液的主要组分 ,由 2 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具有两亲性和种的特异性。它的cDNA已经被克隆 ,并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中进行表达。蜂毒溶血肽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脂酶的激活 ,产生第二信使 ,调节一些酶及离子通道 ;Ca2 +的水平调节 ,影响骨骼肌和心肌的收缩 ;作为脂类代谢的探针。由于蜂毒溶血肽结构简单 ,且抑制病毒复制 ,因此可将其用于癌症的基因治疗及爱滋病的防治。此外 ,蜂毒溶血肽还可作为对一些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的模型肽。  相似文献   

10.
蜂毒疗法和蜂毒针刺疗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蜂毒疗法已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生物医药界的关注。现将《美国蜜蜂杂志》近期刊载的德国吉森大学的科学家Karsten M&#252;nstedt以及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普利茅斯大学的科学家Katja Schmidt等有关蜂毒疗法和蜂毒针刺疗法现状的论述,译介于下。  相似文献   

11.
用吸收光谱和圆二色谱的方法研究了蜂毒素与嗜血菌紫膜的相互作用机理.通过与三种在结构和电荷上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与紫膜的作用相比较,可以年出蜂毒作为带正电荷的分子与同样带正电的表面活性剂DTAB在引起紫膜凝聚方面表现相同;但在对紫膜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和圆二色谱的影响上却与具有刚性结构的CHAPS相似,表明蜂毒可在紫膜表面以一种刚性较大的构象(如α螺旋)存在,不能进入膜蛋白流水区的深层.另外,从紫膜-Triton-蜂毒混合作用体系的研究中得到如下推测:蜂毒与Triton竞争菌紫质分子周围的结合位点,可排斥位于菌紫质周围的Triton分子.表明蜂毒具有比Triton更强的与菌紫质的亲和力,从而提供了支持蜂毒分子存在与膜蛋白-菌紫质的直接相互作用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2.
许俊峰  韩召军 《昆虫学报》2008,51(11):1129-1137
为了进一步研究透明质酸酶的过敏活性,利用昆虫杆状病毒成功地表达了黄唇蜾蠃蜂Rhynchium brunneum蜂毒的透明质酸酶。根据已报道的胡蜂科透明质酸酶和抗原5基因的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合成简并引物,利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扩增了黄唇蜾蠃蜂蜂毒透明质酸酶和抗原5的基因片段,利用RACE技术进一步获得了它们的全长基因(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EU624135和EU624136)。按照过敏原的命名法则,分别命名为Rhy b 2和Rhy b 5。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这两个基因与胡蜂科的相应序列高度相似,说明对胡蜂蜂毒过敏的人群也可能对蜾蠃蜂蜂毒有交叉过敏反应。但进一步分析发现,黄唇蜾蠃蜂蜂毒透明质酸酶的B细胞决定表位显著不同,9个保守性氨基酸在蜾蠃蜂中仅保留了3个,而且缺乏两个关键的精氨酸;黄唇蜾蠃蜂蜂毒抗原5序列N端的二级结构和具有过敏活性的常见黄胡蜂Vespula vulgaris蜂毒的抗原5显著不同,有可能因此而缺失依赖其N端二级结构的B细胞决定表位。据此认为,蜾蠃蜂蜂毒透明质酸酶和抗原5很可能是天然弱化的过敏原,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蜂毒素基因进行改造后,通过PCR方法获得新蜂毒素基因(MEA),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PICZa—A,而后将重组表达载体pPICZa-A-MEA转化GS115,筛选获得重组酵母菌.对GS115-ME经甲醇诱导表达并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探讨.对改造的蜂毒素进行了溶血活性、热稳定性及酸碱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蜂毒素基因成功地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经改造的蜂毒素在保留了抗菌活性的同时溶血活性降低20倍左右,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蜂毒溶血肽基因的定点诱变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从蜜蜂毒腺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得到了蜂毒溶血肽前体蛋白的cDNA,再进一步通过定点诱变在蜂毒溶血肽序列前引入了羟胺裂解位点,构建了与β-半乳糖苷酶部分序列相融合的蜂毒溶血肽诱变蛋白表达载体,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地引入了目的密码子且与β-半乳糖苷酶部分序列构成正确的读码框,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诱变蛋白,为基因工程生产蜂毒溶血肽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蜂毒素通过下调F2RL1表达从而遏制胶质瘤细胞荷瘤小鼠肿瘤增殖的机制。方法:40只雄性 NOD/SCID小鼠(5周龄,15-18 g)购自北京维塔河实验动物技术公司。实验前,让小鼠适应环境一周。NOD/SCID 小鼠在右侧海马体中注射了2×105 U87-MG细胞建立异种移植模型。当肿瘤体积增长到100 mm3时,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空腹注射生理盐水)和蜂毒素组(腹腔注射5 mg/kg 蜂毒素),每组20只小鼠。在第5天(注射的第5天)、第10天、第15天每次处死5只小鼠,通过实时PCR分析小鼠肿瘤组织中F2RL1、Bcl-2、Bax和Capase-3的mRNA表达。使用卡尺测量荷瘤小鼠肿瘤体积,使用电子天平对肿瘤组织进行称重测量。通过蛋白印迹分析肿瘤组织中p-PI3K、p-AKT 和p-mTOR的蛋白表达。通过TUNEL染色检测人脑肿瘤中凋亡细胞的百分比。结果:蜂毒素组F2RL1 mRNA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蜂毒素抑制F2RL1 mRNA表达。第5 d、10 d和15 d测得肿瘤体积发现蜂毒素肿瘤体积较模型组减小(P<0.05)。第5 d、10 d和15 d测得肿瘤体积发现蜂毒素肿瘤重量较模型组减轻(P<0.05)。蜂毒素组p-PI3K、p-AKT 和p-mTOR的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蜂毒素组Bax和Capase-3的mRNA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蜂毒素组Bcl-2 mRNA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蜂毒素组TUNEL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较较模型组升高(P<0.05)。结论:蜂毒素通过下调肿瘤小鼠体内F2RL1表达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促进了体内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有效抑制经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16.
蜂毒突变体对紫膜质子泵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光驱动质子泵功能的嗜盐菌紫膜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生物膜系统。利用毫秒级闪光动力学谱仪研究蜂毒不同突变体对紫膜质子泵功能的影响。实验采用对硝基苯酚(p-nitrophenol)作为PH敏感染料来研究紫膜蛋白-菌紫质(Bacteriorhodopsin,简称)的光反应和质子泵功能。在初步的实验中发现,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光循环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质子泵功能却基本保持不变。另外,由于蜂毒突变体具有不同的插膜特性和不同的电荷量,通过比较它们对BR质子泵功能的影响,揭示了蜂毒小肽C端和N端的不同带电状态对质子泵功能所起的作用不同。实验结果有力地证实了蜂毒或其突变体与菌紫质蛋白具有直接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弱与蜂毒突变体电荷的多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蜂毒对菌紫质(bR)光循环中间体M_(412)和质子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蜂毒对菌紫质(bR)光循环中间体M_(412)及质子泵的动力学过程有较大影响.表现在M_(412)慢衰减组分(M_(412~S))和质子的半衰期增大及产出量的减小,说明蜂毒分子的介入抑制了M_(412)的生成和衰减过程,同时也阻碍了紫膜的质子泵功能.但似乎对M_(412)快衰减组分影响不大.以上结果支持了M_(412~S)与质子泵功能有关的说法.实验结果同时反映出蜂毒除与膜脂分子存在强烈作用外还与bR本身直接作用.因此,蜂毒是一种研究膜脂蛋白相互作用及膜蛋白功能的较好材料.  相似文献   

18.
蜂螫伤是蜂的尾针刺破进入人体皮肤后,释放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毒素而导致各种毒性反应的中毒性疾病,其实质为生物毒素中毒.蜂毒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多肽、组胺、磷脂酶、透明质酸酶等毒素成分,蜂毒进入人体除蛰伤局部出现过敏反应外,还随着明显的量效关系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病理变化,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同时或序贯发生多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19.
蜂毒素分子的改造及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保留有抗菌活性而降低溶血作用的蜂毒素,对蜂毒素的分子结构进行了改造。将第5位的Val变为Arg,第15位Ala变为Arg,删除了第16位的Leu。用PCR技术获得了改造后的蜂毒素基因,将其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Za-A,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PICZa-A-MEA。该质粒转化毕赤酵母菌GS115,甲醇诱导下表达,发酵上清液经抑菌活性、溶血活性测定及亲和层析纯化,结果表明,蜂毒素基因成功地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经改造后表达的蜂毒素保留了抗菌活性且溶血活性显著降低,经纯化后用Bradford法测定表达蜂毒素的含量约为0.29mg/ml。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从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工蜂毒腺中抽提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各得到了蜂毒前溶血肽原蛋白的cDNA,再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上,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扩增到的这两个片段长度均为213 bp,均为编码蜂毒前溶血肽原的cDNA,并分别推导出两者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经序列比较,中华蜜蜂前溶血肽原与意大利蜜蜂、印度蜜蜂Apis cerana indica前溶血肽原的同源性都为97%。所报道的中华蜜蜂蜂毒前溶血肽原的核苷酸序列的GenBank登录号为AF4879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