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朱鹮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取得的成果使朱鹮分布区的扩大成为可能。2013年6月3日,在陕西汉阴县龙垭镇凤柳村(32°58′N,108°31′E,海拔526 m)发现一对朱鹮(H12♀和B747♂)营巢繁殖,成功出飞3只幼鸟。2014年1月12日,我们又在该地的青泥河畔发现8只朱鹮的越冬觅食群体。其中包括上述繁殖配对及其3只后代、1只来自洋县野生种群的个体(J41)以及2只无法识别身份的个体。同年5月该繁殖配对成功出飞幼鸟4只。自2011年之后,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个体与洋县野生个体形成配对,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汉阴朱鹮新分布的发现表明,陕西宁陕朱鹮再引入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朱鹮野生种群(源种群)向秦岭东部地区扩散的速度,还将有利于朱鹮再引入种群(卫星种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1981年,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种群在我国陕西省洋县被发现。经过30余年卓有成效的保护,这个极小种群已发展到1000只左右,并提供种源在中国、日本和韩国重建了10个饲养种群和4个再引入野生种群,全球种群数量已超过2000只。朱鹮保护创造了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护的奇迹,成为国际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典范。30余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朱鹮种群数量和生存状况,结合保护目标的需要,当地保护机构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措施,逐步探索了一套基于社区的朱鹮保护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使社区居民参与到朱鹮保护当中,并从保护中受益,从而形成朱鹮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循环。本文总结了30余年来陕西洋县在政策导向、居民参与、栖息地改善与损失补偿、社区发展扶持和社区宣教等方面的保护方法和经验,探讨了朱鹮保护今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3.
2021年是我国开展朱鹮保护工作的第40年,其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重新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如今的7000余只;野生朱鹮的活动范围由当初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近1.5万平方公里,呈现低海拔分布和集群化的良性发展态势;人工种群在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多地得以建立,分布范围日趋合理,濒危态势得到有效缓解,在国际上树立了拯...  相似文献   

4.
正2021年是我国开展朱鹮保护工作的第40年,其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重新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如今的7000余只;野生朱鹮的活动范围由当初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近1.5万平方公里,呈现低海拔分布和集群化的良性发展态势;人工种群在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多地得以建立,分布范围日趋合理,濒危态势得到有效缓解,在国际上树立了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区+巡护员+农户"的朱鹮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5.
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9-10月,我们对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其游荡期夜宿地23个,其中20个有朱鹮夜宿,分布在洋县(16个)、宁陕县(3个)和城固县(1个)。对这些夜宿地进行了的同步调查,共统计到野生朱鹮1 090只,其中97.2%分布在洋县境内。最大的夜宿集群数量为184只,集群数量超过40只的夜宿地共11个,累计停歇的朱鹮占总数的91.7%,表明野生朱鹮在游荡期有趋于集结较大群体夜宿的习性。朱鹮野生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占19.0%,据此估算,截至秋季朱鹮幼鸟的存活率约为67.2%。加强对保护区以外,尤其是野生朱鹮新扩散地区的的保护管理,将促进野生朱鹮种群的扩散,进一步增加这一濒危物种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野生朱鹮群体幸存下来,而且它的种群大小自1981年重新发现以来,一直在20只以下波动。本文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方法,借助漩涡模型,根据朱鹮14年的种群数据,总结和预测了其种群动态,并着重研究了朱鹮的濒危程度。结果显示,按过去10余年的生存状况,朱鹮在50年内绝灭的可能性是98.5%,平均绝灭时间为15.72 年。现存种群数量很低,所以种群统计随机性对其命运有很大影响。灵敏度分析表明,当前的朱鹮种群对意外死亡和生存环境的波动较为敏感。保护工作的优先项目是对猎杀和天敌的控制以及从各个方面提高朱鹮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野生朱鹮种群的自然扩散及人工扩散数量的变化和朱鹮保护措施的调查,取得比较完整的关于野生朱鹮种群扩散和保护措施资料,可以为进一步拓展研究野生朱鹮种群扩散和保护措施提供理论数据和实证资料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自2013年开始在秦岭以北的陕西省铜川市开展了朱鹮的再引入工作。通过彩色数字环观察、无线电遥测和卫星跟踪,对再引入的62只朱鹮在2014—2015年2个繁殖季节的活动状况和繁殖状况进行了监测。2年共记录到8个巢,窝卵数为2.5枚±0.9枚,繁殖成功率达80%,高于野生朱鹮。主要营巢树种为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n=5)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n=2),分布在距主要觅食河流沮河300 m以内,巢址特征与野生朱鹮相似。2只卫星跟踪朱鹮的繁殖期活动区面积分别为262.4 km2和20.1 km2,远高于野生朱鹮。铜川单一的河流觅食环境是限制朱鹮种群繁育壮大的主要因素,采取适宜的湿地恢复和繁殖期投食措施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9.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于2018年7月从洋县引进20只朱鹮在北戴河建立了朱鹮野化种群。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共有22只朱鹮,其中成年朱鹮17只,雌雄性比为1.1;实际繁殖密度为37.8只/hm2;人工巢的密度为40.0巢/hm2,人工巢筐内径为50 cm。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朱鹮共配对8对,其中6对繁殖成功,营巢成功率为75%;共产卵33枚,平均窝卵数为(4.1±1.8)枚;出壳18只,孵化率54.5%;出飞13只,出飞率72.2%,繁殖成功率为39.4%,繁殖生产力为2.2±1.2。与洋县饲养种群相比,北戴河种群首枚卵的产卵时间晚17 d,与两地温差相吻合。北戴河朱鹮的窝卵数显著高于洋县种群,这可能是由种内巢寄生所致。监控录像表明,北戴河1巢朱鹮的窝卵数高达6枚,超过野生种群平均窝卵数(2或3枚)的2倍,推测发生了种内巢寄生行为。此外,还观察到8号巢朱鹮同时发生了婚外配和种内巢寄生行为,婚外配雌鸟将卵产在该雄鸟的巢中,使得窝卵数高达7枚。此后在该巢中发现3只朱鹮轮流孵卵,以及2只雌性朱鹮并排孵于同一巢中的异常情况。北戴河朱鹮的种内巢寄生行为可能是因网笼内人工巢址密度较高但隐蔽性较低所致,而婚外配行为可能与种群密度和繁殖密度过高有关。本文有关朱鹮异常繁殖行为的研究结果可为野化网笼内人工巢筐的设置和野化种源的选择提供参考,并提示我们进一步关注朱鹮在环境压力下的表型可塑性和生态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和2015年监测朱鹮保护区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15只雏鸟的生长发育,拟合其生长发育数据的生长曲线和相对生长公式,与1989年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野生朱鹮雏鸟的生长发育不受孵化顺序的影响,雄性体长的生长速度快于雌性。目前朱鹮雏鸟体重、体长、翅长、嘴峰长、跗跖长和中趾长的生长均符合逻辑斯谛生长曲线,雏鸟体重生长率在13日龄左右达到最大。与1989年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目前野生朱鹮幼鸟总体生长发育有所放缓。这可能与近年野生朱鹮种群的增长和扩散导致的环境压力加大以及繁殖期食物资源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