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关节肢动物分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简要讨论了近年来有关节肢动物特别是昆虫高级分类研究中争论较大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节肢动物的分类基础、“单肢亚门Uniramia”的单系性、六足总纲的单系性及昆虫纲(狭义)Insecta s.str.的范围等,以期引起我国动物学者的注意与重视。  相似文献   

2.
六足总纲系统发育研究进展与新分类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综述了昆虫分纲、分目的历史变化,包括昆虫分目多少的变化,昆虫是纲级还是总纲级阶元的变化,昆虫各目分类地位系统排列的变化以及六足总纲系统发育研究进展。根据近10年来形态特征与分子测序数据相结合的系统发育研究,整理出六足总纲与系统发育支序分析相一致的分类系统,对昆虫35目的分类运用了10个分类阶元。在此基础上,删减次要分类阶元,提出简明分类系统,既反映每个高级分类单元的单系性,明晰各目的共祖近度,又减少了分类阶元层次,方便各分类单元的识别与鉴定。六足总纲Hexapoda分为4纲:原尾纲Protura(包括蚖目Acerentomata、华蚖目Sinentomata、古蚖目Eosentomata),弹尾纲Collembola(包括弹尾目Collembola),双尾纲Diplura(包括双尾目Diplura),昆虫纲Insecta。昆虫纲分为单髁亚纲SubclassMonocondylia(包括石蛃目Archaeognatha)与双髁亚纲SubclassDicondylia。双髁亚纲分为衣鱼部DivisionZygentoma(包括衣鱼目Zygentoma)与有翅部DivisionPterygota。有翅部分为10个总目、27目。  相似文献   

3.
关于节肢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的分子佐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分子系统学方面就了肢动物系统进化及高级阶元分类研究中争论的关键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综述了该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着重从分子水平来探讨节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相似文献   

4.
"古翅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进展(昆虫纲,有翅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古翅类的系统发育问题是六足总纲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现存古翅类(孵蝣目 蜻蜒目)与新翅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有3种主要观点:古翅类(=蜉蝣目 蜻蜒目) 新翅类,蜉蝣目 (蜻蜒目 新翅类),蜻蜒目 (蜉蝣目 新翅类)。第1种观点得到化石、形态和部分基因证据支持,第2种观点得到较多形态特征支持,支持第3种观点的证据较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更多昆虫种类、化石以及分子证据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低等六足动物包括原尾纲、弹尾纲和双尾纲三个类群,是探讨六足动物起源和进化问题的关键类群,近十年来成为节肢动物系统进化研究中的焦点之一。低等六足动物的系统发育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备受争论的问题。通过介绍三类低等六足动物最新的分类系统,从经典分类学和系统发育两个方面对低等六足动物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迄今,对于三类低等六足动物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分类体系,原尾纲划分为3目10科,弹尾纲划分为4目30科,双尾纲划分为2亚目3总科10科。系统发育研究中,大多数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不支持传统的缺尾类假说,缺尾纲应摒弃不用。分子数据分析的结果普遍支持原尾纲与双尾纲近缘,但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线粒体基因组、比较胚胎学和比较精子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原尾纲可能经历了长期的趋异进化历史。最近的比较精子学研究支持了双尾纲的单系性。总之,三类低等六足动物系统学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如研究人员匮乏和研究水平不均衡等问题。系统发育研究中,分子系统学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基于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数据分别建立的系统发育假说存在分歧,亟需开发更优的数据分析方法。此外,需加强低等六足动物比较形态学、比较胚胎学、发育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以便将来进行全证据的系统发育研究。  相似文献   

6.
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及其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这一共生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固氮量大,抗逆能力强和为人畜提高高蛋白质营养,在农业生产及固氮生态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对根瘤菌系统发育研究作一概述并描述了1997年后正式发表的根瘤菌新属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关注节肢动物系统进化问题,作为节肢动物一员的介形类,其系统进化问题也相应地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这主要涉及介形类动物系统学定位问题,单系性问题,以及介形类动物各类群间的系统学关系等。就目前这几个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对介形类动物系统学研究的趋势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纤毛虫分子系统发育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回顾纤毛虫分子系统发育学产生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介绍了随着20年中RFLP、RAPD和D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在种群遗传多样性与进化、种上阶元系统发育学两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近期研究进展,最后在探讨纤毛虫分子系统发育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的同时,预测了纤毛虫分子系统发育学今后将极大地推动真核生物的起源与进化,内共生等重要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泛甲壳动物新假说评述节肢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Giribet et al(2001)构建的节肢动物系统树中,将六足动物(昆虫)完全合并到甲壳动物之中,共同构成一个新的类群:泛甲壳动物(Pancrustacea)。这与近百年来经典的节肢动物系统发生概念有很大的不同。现拟重温上个世纪以来最主要的4个假说,简要评述节肢动物系统发生研究的近况,并给予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从核糖体RNA基因序列探讨双尾虫的系统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尾虫是否单系, 以及双尾虫与其他六足动物系统关系是多年来动物分类学家争议的一个关键问题. 测定了双尾虫的两大类群: 康虫八类和铗虫八类, 以及原尾虫、跳虫和蝗虫等核糖体RNA基因18SrDNA全序列和28SrDNA部分序列(D3~D5区), 并选用甲壳动物卤虫为外群, 采用最大简约(MP)法构建分子系统树. 结果表明: (ⅰ) 18SrDNA和28SrDNA数据整合分析含有较强的系统发育信息, 支持双尾虫单系性观点; (ⅱ) 双尾虫与原尾虫在系统树中构成姊妹群, 且支持率很高.  相似文献   

11.
雷朝亮  吴肇玉 《动物学报》1989,35(3):318-327
经调查,蚕豆田的昆虫和蜘蛛,计有68种,其中属农作物害虫的有18种,天敌有50种。本文还对蚕豆田节肢类的优势种群、种群动态及其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保护蚕豆田中的天敌对控制后茬作物害虫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真菌亲缘和分类学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真菌的亲缘和分类学进展的概况作了简要的叙述。真菌在亲缘上是一个异质的类群,有着不同的起源。而真菌分类学则吸收超微结构特征,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论据组成综合的分枝学科。  相似文献   

13.
鞘翅目系统演化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现生鞘翅目类群是昆虫纲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由4个亚目组成。形态学研究表明,鞘翅目是一个单系,但在加入了分子数据之后,其结果证明鞘翅目为并系类群。最早的甲虫起源于二叠纪,与现生的原鞘亚目具有许多相似特征。大多数学者认为与鞘翅目亲缘关系最近的类群是脉翅类昆虫,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鞘翅目与捻翅目互为姐妹群。本文对鞘翅目高级阶元4个亚目的系统关系和有关鞘翅目的起源和演化等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Phylogenetic, morphological, and developmental data concerning the Arthropoda ar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with the aim of reconstructing the ancestral body plan of the mandibulate arthropods (Myriapoda, Hexapoda, Crustacea). Comparative morphology as well as embryology of malacostracans and hexapods (cell-lineages, patterns of mitotic domains, patterns of en-stripe formation, expression zones of pair-rule, homeotic, and gap-like genes) suggest that (a) the basic boundary subdividing the mandibulate body into the primary embryonic regions, anterior protocephalon and posterior protocorm, runs anteriorly to parasegment PS1 (=within the mandibular segment); (b) protocephalon (pregnathal region) probably is not a unitary body region; (c) maxillary segm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stgnathal trunk segments; (d) the “typical” mandibulate head (pregnathal-mandibular-maxillary) is not developed in all Mandibulata and has evolved several times in parallel; and (e) postcephalic tagmosis is much less conserved, and probably more recent, than tagmosis of more anterior areas. The arachnomorphan anterior tagma, the prosoma, is compared with the hypothesized ancestral mandibulate head.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基因组和一些模式生物、重要经济生物以及大量微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生物学整体研究业已进入基因组时代.最近5~10年以来,利用基因组结构信息进行系统发育推断的研究形成了分类学和进化生物学中的前沿领域之一.相对于核苷酸或氨基酸序列中的突变而言,基因组的结构变化--内含子的插入/缺失、反转录子的整合、签名序列、基因重复以及基因排序等--是更大空间(或者时间空间)尺度上的相对稀缺的系统发育信息,一般用于科和科以上阶元间的亲缘关系研究.基因组全序列的获得和其中各基因位置的确定有利于将基因组中不同层次的系统发育信息综合起来,利用全面分子证据(total molecular evidence;包括基因组信息,DNA、RNA、蛋白质的序列信息,RNA和蛋白质的高级结构等)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淡水豚类分子系统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杨光  周开亚 《兽类学报》1999,19(1):19-19
测定了白暨豚和恒河豚细胞色素b基因307bp的DNA序列,并与其它鲸类的相应序列合并,分析了淡水豚类(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亚河豚和弗西豚)的系统学位置和系统发生。淡水豚类不同属间的序列差异已达到或超过了其它齿鲸类科间的差异水平,因此它们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科,即恒河豚科、白暨豚科、亚河豚科和弗西豚科。系统发生分析支持淡水豚类和海豚类之间具有下述的关系:(恒河豚科((白暨豚科(亚河豚科,弗西豚科))海豚总科))。即淡水豚的4个科中,恒河豚科是最早分化的一支,其次是白暨豚科,然后是亚河豚科和弗西豚科的分化。白暨豚科和亚河豚科+弗西豚科组成海豚总科的姊妹群,并与海豚总科一同组成海豚下目。恒河豚与其它淡水豚类间无直接的亲缘关系。淡水豚类是并系的。把恒河豚类独立为恒河豚总科是合理的。初步认为有理由把白暨豚类也作为一个总科级的支系。恒河豚和印河豚间的序列差异极小,两者可能只是同一个种的2个亚种。  相似文献   

17.
襀翅目化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中国及世界襀翅目化石研究进展,列出已发表的化石种类名录、分布及年代,共19科、85属、225种;襀翅目化石世界分布,但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地区,中国仅14种.不同地质年代发现的襀翅目种类、数量和特征不同.本文并简要介绍稚虫食性、系统学、古地理和古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初步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New replacement names for the preoccupied mite genera Absentia Huang, 2001 and Venilia Kuznetsov, 1979 are proposed (Huangiella nom. nov. and Kuznetsovia nom. nov. , respectively. ). Fourteen further new replacement names are proposed for additional preoccupied generic names in the Arthropoda. These names are: Vailimia nom. nov. , Millidgella nom. nov., and Nolavia nom. nov. in Araneae, Vadumasonium nom. nov. in Hymenoptera, GrideUia nom. nov., Vanstaronia nom. nov. and Veraniella nora. nov. in Coleoptera, Poletaevega nom. nov. in Trilobita, Vandelia nom. nov. in Isopoda, Gandoa nom. nov. and Vanuachela nom. nov. in Decapoda, and Crasquinia nom. nov. , Oertlia nom. nov. , and Soleaua nom. nov. in Ostracoda. Additionally, one new annelid replacement name, Omodeodrilus nom. nov.,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