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切割野生型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菌落的菌丝尖端,得到菌株Ag149,该菌株是一个异核体,其菌落出现明显角变,自角变处经单孢分离和继代培养,得到三种表观性状稳定的分离子:Ag149-I、Ag149-II和Ag149-III。它们在色素产生、菌落质地、孢子产量以及致病性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对这三种核型分离子核DNA进行RAPD分析,未发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关国华  李颖 《菌物系统》2000,19(4):504-508
切割野生型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irum f.sp.vasinfectum菌落的菌丝尖端,得到菌株Ag149,该菌株是一个异核体,其菌落出现明显角变,自角变处经单孢分离和继代培养,得到三种表观性状稳定的分离了:Ag149-Ⅰ、Ag149-Ⅱ和Ag149-Ⅲ。它们在色素产生、菌落质地、孢子产量以及致病性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对这三种核型分离子核DNA进行RAPD分析,未发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从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异核体菌株Ag149的菌落我变处分离得到3个培养特征和致病性差异明显的单孢分离子。分别测定了这3个分离子的总DNA和核DNA的碱基组成,以及它们的18S rDNA的部分序列(1477个碱基对)。它们的总DNA(G+C)mol%差异在0.1%-0.4%之间;核DNA(G+C)mol%的差异在0.4%-0.8%范围内;而18S rDNA的部分序列则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4.
从棉花枯萎病菌 (Fusarium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异核体菌株Ag1 49的菌落角变处分离得到 3个培养特征和致病性差异明显的单孢分离子。分别测定了这 3个分离子的总DNA和核DNA的碱基组成 ,以及它们的 1 8SrDNA的部分序列 ( 1 477个碱基对 )。它们的总DNA (G +C)mol%差异在 0.1 %~ 0.4%之间 ;核DNA (G +C)mol%的差异在0.4%~ 0.8%范围内 ;而 1 8SrDNA的部分序列则完全相  相似文献   

5.
杨红  李颖  关国华  李秀玉 《遗传学报》2004,31(2):166-170
采用银染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了棉花枯萎病菌异核体菌株(Ag149)及其两个不同表型分离子(Ag149-Ⅰ和Ag149-Ⅲ)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观察到在300~700bp之间出现了19个差异条带,经反向RNA印迹,证实其中2条差异带为阳性:编号为C6的差异条带在Ag149和Ag149-Ⅰ菌株中呈高表达,而编号为G5的差异条带在菌株Ag149和Ag149-Ⅲ中呈高表达。这两条差异片段经测序后在GenBank中分别进行同源比较,发现由C6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多种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NADH脱氢酶的第6个亚基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30%~70%);而编码G5片段的氨基酸序列与龟裂链霉菌(Streptomyces rimosus)的OtrB(tetracycline efflux protein)蛋白有35%的同源性。首次证明在异核体菌株及其不同表型分离子之间存在基因转录水平差异,为深入研究丝状真菌异核体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单孢株继代过程中的菌落局变现象,并通过AFLP分析了角变子与原菌株间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野生型出发菌株Bb13的单孢分离株13S5和13S8在继代培养过程中均发生生长速率加快和产孢量下降现象。13S5在前5代,13S8在前6代产孢量有所下降但不显著,至第10代时产孢量比第1代分别下降了81.7%和69.0%。菌株角变现象在继代培养5-6代后表现明显,而13S8角变子出现的频率更高。AFLP指纹图谱分析表明,用20个引物组扩增出的98个位点中,两个角变子与野生型菌株间有12条差异条带,变异率达12.2%。由此证明单孢子分离株在继代培养中发生菌落局变后遗传物质已产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7.
唐晓庆  樊美珍  李增智 《菌物学报》1995,14(Z1):137-151
通过球孢白僵菌两个野生型菌株及其单孢株在不同培养基、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继代培养,结果产生3种不同类型的菌落局变.局变产生的分离子多表现为菌落瘩薄或气生菌丝陡长、产孢量下降、生长速率增加等现象.培养基、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对菌落局变有明显诱导作用.湿度为15℃,相对湿度较低及全光照条件下于SDAY培养基上培养,局变发生频率最低.在实验室继代培养中,野生型菌株在4-14代内即可发生局变而被局变分离子所取代.引人注意的是,单孢株局变产生的分离子同时伴随着棕黄色或红棕色素的分泌,仅以菌落形态和颜色等培养特征作为球孢白僵菌种的划分依据是不可靠的.文中提出了菌落局变发生的遗传变异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选育高产子实体和虫草菌素的蛹虫草菌株,从野生蛹虫草中分离单孢子并进行分型,之后进行产子实体实验;同时对蛹虫草子实体进行了产孢结构的观察,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了子实体和培养基中的虫草菌素。结果表明,菌落背面颜色为橙铬色的菌株容易产生子实体;出发(原代)菌株所产子实体在形态上更接近野生蛹虫草,而角变株的子实体畸形;出发菌株产子实体能力要比该菌株未发生角变部分分离株和角变部分分离株都强。在虫草菌素的产量上也以出发菌株为高,表明表型多态性对蛹虫草产子实体和虫草菌素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于优势菌种的筛选和生产实践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构巢毒菌(Aspergillu nidulans)的异型细胞质基因突变,具有在无性繁殖中表现持久的分离现象、不能获得纯系的突变型菌株以及异核体分离子的异型细胞质基因的表型基本上不受核的影响等的遗传特征。金霉菌(Strcptomyces aureofaciens)经秋水仙碱处理后,也发现类似构巢霉菌的异型细胞质基因突变现象。每一个突变型的菌落在生长过程都发生形态上的分离现象,能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常型角变。突变型菌落中央部分的分生孢子具有持久性的形态上的分离现象,即它所形成的菌落永远是突变型的菌落。但角变部分的分生孢子所形成的菌落都是正常型菌落。  相似文献   

10.
一种简捷的分离杜鹃花类菌根真菌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简化杜鹃花类菌根真菌的分离方法,快速得到菌株。方法:选择并改良马丁氏-孟加拉红培养基,调整其pH值约为5.0,0.3~0.5cm根段平铺于平板中培养分离菌株,培养条件为25℃黑暗培养12~15d。结果:得到了菌落特征有明显差异的9种类型138个菌根真菌菌株,其中7类菌株在人工条件下回接云锦杜鹃形成了菌根结构。结论:实验证明改良的分离方法操作简单快捷,是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分离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滇丹参注射液对兔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云南产滇丹参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Bom氏比浊法,测定滇丹参体内、体外对抗ADP、PAF、AA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体外每种药物浓度分别为40 g/L、20 g/L、10 g/L、5 g/L、2.5 g/L,体内实验分为7组,即生理盐水组、两种丹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5 g/kg、10 g/kg、20 g/kg,每组6只.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滇丹参体外显著抑制ADP、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呈浓度-效应关系(P<0.05,0.01),IC50为33.7 g/L(ADP)、18.1 g/L(AA).滇丹参也显著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最大抑制率为36.8%;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滇丹参在高剂量时可显著抑制ADP、PAF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5,0.01),且均具有剂量依赖性.滇丹参在药后20 min开始显效,40 min达到最大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95.6%(ADP)、91.5%(PAF)和88.5%(AA).结论以上结果表明,滇丹参体外、体内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且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优于丹参,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滇丹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的方法分析了牛尾蒿原变种Artemisia dubia var. dubia及无毛变种B A. dubia var. subdigitata精油化学成分,共鉴定出82种化合物,其中萜类50种,芳香类12种,脂肪族类20种。经比较研究表明,这两变种的精油中有39种化合物(27 种萜类,5种芳香类和7种脂肪族类化合物)相同,而它们的差别在于牛尾蒿无毛变种中二环、三环倍半萜、芳香类及脂肪族类化合物的类型比原变种多。从精油的萜类化学组成特点来看,这两个变种的萜类化合物环化程度比蒿亚属植物高,而与龙蒿亚属植物相近。因此,这两个变种归属于龙蒿亚属较合适。  相似文献   

13.
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L.subsp.chinensis Makino var.parachinensis Tsen et Lee)为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中国白菜亚种中的一个变种,又名“菜薹”。它是我国南方特产蔬菜之一,在蔬菜的周年供应上有重要地位。目前迫切需要培育抗病虫、抗逆和具有其他优良农艺性状的新品种,以提高菜心的  相似文献   

14.
羌活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羌活、宽叶羌活的根茎及根中提取了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了136个成分(羌活78个成分、宽叶羌活58个成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挥发油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鉴定率分别达到94.90%和91.41%。  相似文献   

15.
山楂和山楂叶的氨基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山楂和山楂叶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山楂叶中氨基酸的总含量高达10.3%,山楂中约含2.4%。  相似文献   

16.
新菌——吉林链梭菌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7例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出7株细菌,均具有相同的生物学特性,G-梭状菌,单、成对或链状。无荚膜,无芽抱,无鞭毛。兼性厌氧菌,在大气中培养不生长,在5%~10%CO2中或烛缸培养18~24h才能形成菌落,MacConkey培养基不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5℃-37℃。氧化酶阴性,接触酶阴性,不还原硝酸盐,发酵糖类(指示剂用溴甲酚紫),克氏双糖铁高层和斜面均发生产酸反应,七叶苷水解试验阳性,马尿酸盐水解试验阴性。经BiologMicrostationSystem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检测无确定结果,DNAG+C含量为42.3mol%、16srRNA序列测定结果经计算机检索国际基因菌库EMBL和GenBank所有序列进行比较,表明该白与已知科、属亲缘关系较远,结合其表型特征,建议建立新属,命名为吉林链梭菌(Streptofusiagen.nov.Jilinasp.nov.)该菌已收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GMCCNO.0215T(T=typestrain).该菌16SrRNA片断已被国际基因库收录,接收号为U34365。  相似文献   

17.
以药用植物宁夏枸杞愈伤组织为材料,离体培养诱导体细胞胚发生。采用多重示踪剂和γ射线能谱分析法研究不同浓度AgNO_3处理的枸杞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对多种痕量金属元素离子的吸收。结果表明:(1)当AgNO_3的浓度小于50mg/L时,随着AgNO_3浓度的增加,多种痕量金属离子的吸收率也随之增加,而超过此浓度后,对多种痕量金属离子的吸收影响不同。Ag~ 对痕量金属离子的吸收有协同,拮抗或竞争的作用。(2)适当浓度的AgNO_3对细胞分化及体细胞胚发生有促进作用。当AgNO_3的浓度小于50mg/L时,随着AgNO_3浓度的增加,体细胞胚的发生频率随之增加。Ag~ 对枸杞体细胞胚发生表现促进作用,当AgNO_3的浓度为50mg/L时,可大大提高愈伤组织中体细胞胚发生,是对照(不加AgNO_3)组的3倍左右。而超过此浓度后,Ag~ 对枸杞体细胞胚发生表现毒害作用,体细胞胚的发生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8.
胶烟草叶肉原生质体经培养得到的愈伤组织在含0.5-1.5mg/1 2,4-D的MS培养基上培养40-50天后可形成体细胞胚,2,4-D的浓度在1 mg/1时诱导频率最高,可达45%。体细胞胚在无激素的MS琼脂培养基中即可形成完整植株。通过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组织学观察发现,在胚状体形成过程中细胞内淀粉粒呈一动态变化,推测胚状体邻近的愈伤组织细胞在胚状体发育提供营养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利用根癌农杆菌改建的Ti质粒对胶烟草原生质体进行遗传转化,在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上筛选得到基因4的转化细胞克隆。电泳法证明T-DNA胭脂碱合成酶基因在转化细胞内表达。  相似文献   

19.
山楂和山楂叶中25种元素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山楂和山楂叶中25种元素的含量,并讨论其中某些元素与山楂、山楂叶的药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温学森  赵遵田 《植物研究》1997,17(4):359-360
报导了密叶绢藓一新变种,即密叶绢藓小孢变种Entodon compressus C.Muell.var.parvisporus X.S.Wen et Z.T.Zha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