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对海南热带稀树草原螟区的生态地理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说明本蝗区是Uvarov(1936)提出的飞蝗两类蝗区理论中.由于森林破坏而形成的一类蝗区,作者将它定名为"热带稀树草原蝗区"。这类蝗区在我国过去尚缺乏研究。文中进而根据本蝗区的成因、生态特征以及对蝗区的生态控制对策,分别与我国大陆的东亚飞蝗大沙河类型蝗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95,38(2):153-160
本文系统地对海南热带稀树草原蝗区的生态地理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说明本蝗区是 Uvarov(1936)提出的飞蝗两类蝗区理论中,由于森林破坏而形成的一类蝗区,作者将它定名为“热带稀树草原蝗区”。这类蝗区在我国过去尚缺乏研究。文中进而根据本蝗区的成因、生态特征以及对蝗区的生态控制对策,分别与我国大陆的东亚飞蝗大沙河类型蝗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卡蝗属Carsula Stl已知有三种,主要分布于东洋区。在我国曾记载有一种即云南卡蝗Carsula yunnana Zheng。本文记述二新种。模式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中国负蝗属的新种记述(直翅目:蝗科:锥头蝗亚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负蝗属(Atractomorpha Saussure 1862)是在田野和庭园中最易见到的一类蝗虫,世界上分布较广,古北区(除欧洲外),东洋区,巴布亚,澳洲及非洲(除北部外)等地,均有其分布,在我国除个别省外,几乎遍及全国。这类蝗虫的取食习性,没有特殊的选择,据记载在水稻田、棉田、蔗田、薯地、蔬菜地以及园林观赏植物上所常见,对农作物有一定危害。本属自1862年由Saussure建立之后,前人曾先后报道过约有60余种,近年来D.Keith McE.Kevan和Yuan-Kao Chen(1969),D.Keith McE.Kevan(1971,1975)对本属进行系统整理,归并为16种和5个亚种,其中包括我国已知种5个。我们观察我所历年来收藏的23个省、市、自治区的标本,除已知种外,并发现有4个新种,现列出我国已知种的检索及新种描述如后: 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中国斑腿蝗科属级分布特征和区系组成特点.结果表明:在我国有分布的斑腿蝗科101个属级阶元中,东洋区成分为62属,占已知属总数的61.4%;其次依次为双区属18属,占17.8%;古北属15属,占14.9%;广布属6属,仅占5.9%;有48属为我国特有属,占总数的47.5%.根据其属级阶元在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的分布比较发现我国的斑腿蝗科昆虫与非洲共有性较高,两者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相似文献   

6.
束颈蝗属(Sphingonotus Fieb.)的昆虫,多裸露生活于干燥的砂石河滩上,体色常与河滩的砂石色泽相同,静伏不动时很难发现它们。同时由于它们的前胸背板沟前区部分呈圆形,因而又常称为“圆背蝗”或“河滩圆背蝗”。束颈蝗属的昆虫在我国目前已知有13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和西部地区,特别以  相似文献   

7.
丁岩钦 《昆虫知识》1994,31(2):111-111
东亚飞蝗Locustamigraioriamanilensis(Meyen)自1987年在我国海南岛突然爆发以来,7年来每年均有发生为害,1993年又是大发生年,这不仅使海南道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由于没有掌握煌区的成因与煌区演变的生态规律,不能提出有效的改造蝗区与控制蝗害的生态对策,只能依靠农药防治,从而使控制煌害陷于被动局面。1992年通过整个煌区的考察,及近6年来的田间飞蝗发生动态规律,参考该岛近500年来该害虫的发生为害资料,结合该岛飞蝗发生地近100年来的生态地理的演变特征与东亚飞蝗的生态学特性的综合分析,明确了海南东亚飞蝗蝗区是“热…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以下简称飞蝗)在我国沿海诸省每年一般发生两代。根据在洪泽湖与微山湖蝗区观察的结果,夏蝗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产卵,至同年7月中、下旬孵化;秋蝗在9月上、中旬产卵,到次年6月上旬孵化。越冬蝗卵在土中停留8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使它们有充分的机会去领受当地环境因素如寒冷、干,湿、天敌等的作用,从而左右次年飞蝗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9.
我国及邻近地区斑腿蝗科区系及其起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黄春梅  成新跃 《昆虫学报》1999,42(2):184-198
根据斑腿蝗科(Catantopidae)在我国各动物地理区的种类组成和区系特点,发现华中区和华北区的区系特点不明显,前者为南北成份的混交区,后者特有种可跨区分布,这与蝗虫有明显的区域和地带分布的特点不相符。为此,作者同意马世骏先生把江汉平原、秦阳山山地、辽黄淮平原划为古北区,成为东方区系。根据我国北方种类与前苏联西伯利亚区系关系密切,而极少数种类与前苏联欧洲部分甚至欧洲部分所共有这种事实,认为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应把西伯利亚单独作为一个亚区较合适。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无翅蝗属三新种(蝗科, 斑腿蝗亚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春梅 《昆虫学报》1987,(3):307-312
无翅蝗属Zubovskia已知有6种,主要分布在古北区。我国已知有3种即小无翅蝗Zubovskia Parvula(Ikonn.),柯无翅蝗Zubovskia koePpeni(Zub.)和平尾无翅蝗Zubov-skia Planicaudata Jin。本文记述了三新种。Z.morii(B.-Bienko)后足胫节具外端刺,不宜放在此属内。 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蛛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蝗属Aeropedellus Heb.是一典型古北区类群,在我国已知分布新疆、青海、宁夏等省。本文所记述的新种分布在内蒙锡盟锡林河流域海拔1,100米左右以冷蒿、隐子草、羊草等植被为主的轻度退化草场中。 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亚飞蝗新蝗区——海南热带稀树草原蝗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岩钦 《生态学报》1995,15(1):12-22
本文通过东亚飞蝗在海南岛近6年来的田间发生动态,参考本岛近500年来该种害虫的发生为害资料,结合本岛飞蝗发生地近百年来的生态地区的演变特征分析,提出了海南东亚飞蝗蝗区是“热带稀树草原蝗区”。该蝗区系由于本岛多年来不合理的伐林造田,使大面积的原始林林破坏,生态环境亚化,气候干旱,而演变为次生的热带稀树草原生境而成。这与由大沙河三角洲而成的大陆温带蝗区,在形成原因、结构特征与控制对策等方面完全不同,因  相似文献   

13.
幽蝗属(Ogneria Ikonn.)在国外已知分布于苏联滨海区和朝鲜。1979—1980年笔者在吉林省安图县长白山进行蝗虫调查时,于长白山二道白河采到本属标本8枚(5 3),系我国新纪录,经鉴定为安图幽蝗 Ognevia sergii Ikonn. 雄:体长18.0—23.7毫米,前翅长16.6—20.8毫米。雌:体长26.7—35.6毫米,前翅长20.2—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青蛙对蝗虫的捕食作用,1963年我们在国营南阳湖农场和济宁市南阳湖公社蝗区进行了调查实验与观察。 一、青蛙捕食蝗虫实验 在野外环境一致的草地上,罩一长80厘米,宽60厘米,高30厘米的纱笼,放入一头青蛙和一定数量同龄期的飞蝗,定时观察其捕食的状况和数量,并每隔24小时解剖青蛙观察捕食蝗虫数量,共实验观察9次结果如表1。 从表1看出。 1.青蛙体型愈大捕食蝗虫数量愈多;蝗虫龄期愈  相似文献   

15.
吴明庆  王清文 《昆虫知识》1997,34(6):323-325
稻蝗是陕南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它是一个混合种群。经分类鉴定,在汉中平坝稻区有4个种: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Thunberg)、日本稻蝗Oxyajopanica(Thunberg)、小稻蝗Oxyaintri-cata(Stal)、无齿稻蝗OxyaadintataWill[1,2].优势种为中华稻蝗和日本精蝗两个种。在稻区共存的稻蝗种群是否独立存在,其发生规律有何差异?在稻煌的研究及其应用方面,弄清这一问题,很有必要。为此,我们将近年的有关资料,整理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捕获成虫鉴定1995~1996年8月10日~9月25日在稻田内每5天网捕1次成虫,数量200头以上,进行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竹蝗     
一、竹蝗发生情况及其分布地区我国竹蝗的种类,根据蔡邦华民编著的昆虫分类学(上册)就载有:青脊竹蝗(Ceracrisnigricornis Wk.)、黄脊竹蝗(C.kiangsu Tsai)、白角竹蝗(C.fasciata Br.W.)、小灰竹蝗(C.hoffmanni Vr.)等。本文所述的是黄脊竹蝗和  相似文献   

17.
东亚飞蝗蝗区的结构与转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蝗区可看成是一类自然生态地理单位, 本文列举了蝗区的共同生物地理特征, 并摘要叙述了四类主要蝗区在中国的分布。这四类蝗区是滨湖、沿海、河泛与内涝。每类蝗区中包括有形态与性质均不相同的异型次级结构, 次级结构能互相转化, 并可导致蝗区类型间的转化。四类蝗区各有它的形成过程和表现于飞蝗发生动态上的特殊规律, 但四者在形态解剖上有共同的特征, 并在最初形成因素上都直接或间接与黄河等大河道的变迁相联系。此外, 四类蝗区在扩张与收缩过程中, 都呈现阶段现象, 此阶段现象系蝗区变化中的相对稳定性的标志, 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自然变化规律的顺序性。蝗区发生地的消灭决定于主导环境因素的变化, 如第二、三类因素消灭, 仅能实现临时性的改造, 只有在第一类因素消灭后方能达到根本改造, 但是二、三类因素在一定时间内的量变积累, 亦可以导致第一类因素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我国突颜蝗属1新种,蓝足突颜蝗Eotmethiscyanipe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蓝足突颜蝗,新种Eotmetis cyanipes sp.nov.(图1~2)新种因后足股节和胫节内侧全为蓝色而与所有已知种相区别.正模♂,宁夏石嘴山(39°15′N,106°41′E;海拔1 180 m),2003-07-20,李新江、王文强采.副模:1 ♂,2♀♀,分布及采集同正模.词源:新种种名源自蓝色和后足两个单词的拉丁语.  相似文献   

19.
记述采自新疆西部网翅蝗科雏蝗属 Chorthippus 1新种,即新源雏蝗 Ch. xinyuanensis sp. nov.。新种近似于狭窝雏蝗Ch. foveatus Xia & Jin, 1982和长角雏蝗Ch. longicornis (Latreille),1804。与二者的主要区别为:前胸背板沟前区与沟后区等长;前胸背板侧隆线间最宽处为最狭处的1.7倍;前翅到达第6节背板中部(♂);中脉域约与肘脉域等宽(♂)。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脊翅蝗属 Eclipophleps Tarb.自1927年被记述以后,现已知11种2亚种。它们分布在我国甘肃兰州(1种)以及蒙古西半部(8种2亚种)和苏联的哈萨克斯坦(2种)。 笔者在整理以在所采新疆蝗虫标本时,又发现了此属的1个新种。后在1978年又到此新种的模式产地(东天山林带以上的高山、亚高山草甸)进行采集和观察,发现此新种在此区域内还是优势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