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塘沽盐场的产盐期在春季,但塘沽卤虫到7、8月份才能形成较大的种群。鉴于卤虫种群对春盐的产量和质量的作用,应考虑引进某一耐低温高盐的卤虫品系以配合春盐生产。经实验证明[3],中国张北卤虫和美国旧金山卤虫具备此种条件。本实验进一步研究了张北卤虫和塘沽...  相似文献   

2.
李可文  宋涛  程小莲 《生态科学》2014,33(6):1147-1154
探讨了不同浓度碳源、氮源(N/P)、无机磷源、脲及卤虫干粉(或发酵液)卤水培养基对极端嗜盐杜氏藻生长的影响, 以期为更好地开发杜氏藻资源提供全面、系统的资料。结果表明: 通过物理方式直接通入CO2 补充极端嗜盐杜氏藻培养基, 能有效的保障极端嗜盐杜氏藻生长所需的碳源; 采用尿素作为藻培养基氮源效果较好, 无机磷浓度应维持较低水平; 卤虫发酵液较卤虫干粉能有效延长藻细胞高密度生长期, 极端嗜盐杜氏藻适宜培育浓度范围: 尿素浓度为30.00 mg·L–1-90.00 mg·L–1, N/P 维持在25 左右, NaH2PO4 浓度为2.71 mg·L–1-12.00 mg·L–1, 3.50 mg·L–1 最优; 卤虫发酵液浓度应在250.00 mg·L–1 以上。  相似文献   

3.
温度和盐度对卤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睿  张闰生 《生态学报》1995,15(2):214-220
本实验以产自美国旧金山湾,我国山西运城盐湖,河北张北,新疆阿勒泰的两性生死卤虫,及产于天津塘沽、新疆艾比湖的孤雌生殖卤虫,计3种6个品系卤虫为实验材料,分别测量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孵化率、生长、发育及生殖的情况,并比较了各品系卤虫以坑盐的耐受性。通过全长的测量,得出了各品系卤虫在不同温度及协度下的生长方程。除了旧金山卤虫为耐低温高盐的种外,张北卤虫也具此特性。在生殖特征方面,我斩5个地理品系卤虫之间  相似文献   

4.
答读者问     
问:“潮湿虫”、“西瓜虫”是什么虫子?是否传染疾病和如何防治? (青岛钢球厂工人孙保纪) 答:“潮湿虫”、“西瓜虫”或“鼠妇虫”(如图)都是甲壳纲等足目中一类陆生种类的俗称。由于他们到  相似文献   

5.
对河北地区海丰盐场和王凤玉盐场的卤虫品系组成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由于人为引种及在虾蟹育苗中不同品系卤虫卵的不当使用,使得该地区卤虫由原来单一的孤雌生殖品系组成变为目前的本地孤雌生殖卤虫、两性生殖的旧金山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以及中华卤虫(A.sinica)混杂组成,其中外来种旧金山卤虫为优势种群,中华卤虫只是偶尔见到。由于竞争排斥效应,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卤虫产生了生态位的分化,孤雌生殖卤虫主要分布在低盐度的盐池,两性生殖卤虫主要分布在高盐度的盐池。  相似文献   

6.
以卤虫幼体和水蚤为食物对水螅的培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蚤和卤虫幼体均是水螅培养上的常用食物,利用水蚤和卤虫幼体饲喂水螅,比较这2种食物下水螅的脱芽数和种群增长。结果表明,以卤虫幼体为食物时,水螅个体显著较大,水螅的脱芽数和种群增长明显快于以水蚤为食物时。通过卤虫卵孵化卤虫幼体喂食水螅的培养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水蚤和卤虫幼体均是水螅培养上的常用食物,利用水蚤和卤虫幼体饲喂水螅.比较这2种食物下水螅的脱芽数和种群增长。结果表明,以卤虫幼体为食物时,水螅个体显著较大,水螅的脱芽数和种群增长明显快于以水蚤为食物时。通过卤虫卵孵化卤虫幼体喂食水螅的培养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卤虫Artemia作为重要的基础实验材料和经济动物资源,其微卫星位点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使用磁珠富集法,成功构建了卤虫的(AC)_n和(AG)_n微卫星富集文库。通过对文库进行PCR方法鉴定和测序确认,所构建的(AC)_n和(AG)_n文库阳性克隆率分别为55.8%和34.5%。依据得到的微卫星序列,设计并合成了63对微卫星引物,随机以2个地理单元(青海、西藏)共18个卤虫基因组DNA为扩增模板,筛选出6对具有多态性的卤虫微卫星引物。本研究筛选出的微卫星多态位点可用于卤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评估、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数量性状定位等后续工作。  相似文献   

9.
盐生植物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是一种新型经济作物,特殊生境可能会使其内生真菌产生特殊的次生代谢产物,如结构新颖或活性显著的化合物.为研究这种耐盐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以及植物宿主和内生真菌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本实验室从耐盐菊芋块茎中分离纯化出10株内生真菌,对这10株内生真菌进行抗卤虫活性筛选,初步筛选出1株抗卤虫活性良好的菌株Mucor sp.ht-7,规模发酵后通过提取分离技术得到7个化合物,用波谱手段鉴定了7个化合物的结构,对这株内生真菌和宿主次生代谢产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化合物生物活性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有毒亚历山大藻对卤虫存活率和摄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振兴  邹迎麟  朱明远  王宗灵  王丹 《生态学报》2006,26(12):3942-3947
研究了有毒亚历山大藻对卤虫存活率和摄食率两方面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卤虫存活率实验中,有毒亚历山大藻在2000cells/ml的密度下,对卤虫具有致死效应,卤虫在24-168h内全部死亡;在摄食实验中,有毒亚历山大藻对卤虫的摄食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卤虫对有毒藻的平均摄食率明显低于无毒藻组和混合实验组。在加入无毒藻东海原甲藻的混合培养状态下。卤虫存活率上升,30-60min摄食率增加,东海原甲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卤虫的毒害作用。有毒藻产生的PSP毒素并非导致卤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毒害作用可能与出现在卤虫体外的黏附物质有关。通过对3个不同生长期卤虫的研究发现,后无节幼体卤虫对有毒亚历山大藻的毒害作用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不同强化饵料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实验采用蛋黄或鱼油强化卤虫无节幼体或桡足幼体为饵料的共6个实验组,即未强化卤虫组、蛋黄强化卤虫组、鱼油强化卤虫组和未强化桡足幼体组、蛋黄强化桡足幼体组、鱼油强化桡足幼体组,对匙吻鲟仔鱼开口驯化14 d,动态监测和统计不同饵料组匙吻鲟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情况,并对消化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体重、体长、日增重和存活率4个指标,均为桡足幼体组显著高于卤虫组(P0.05),尤其在存活率方面,鱼油强化卤虫组不足50%,而未强化桡足幼体组最高可达86.59%;不同饵料组生长模式方程都获得较好的拟合,从体重和体长生长曲线看,桡足幼体组从饲喂8天起体长和体重进入快速生长期,而卤虫组生长一直相对缓慢;胃蛋白酶活性在未强化桡足幼体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不同饵料组对仔鱼的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在匙吻鲟仔鱼开口期以桡足幼体开口饵料驯化效果较好,特别是未强化桡足幼体组仔鱼的存活率高,鱼油强化桡足幼体组仔鱼生长速度较快,而以卤虫饲喂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卤虫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卤虫的生物学特征和培养方法作了介绍。特别是对卤虫的经济价值分类地位、种群遗传学、孤雌生殖卤虫的生殖机制、种群的分子群体遗传学及进化、种群同工酶、种群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和营养成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西藏拉果错卤虫的繁殖特征与成体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标准培养条件下研究了西藏拉果错卤虫的繁殖特征和成体形态特征。发现西藏拉果错卤虫与山西解池卤虫及美国大盐湖卤虫在性成熟时间上有较大不同 ,表现为最早抱对时间和最早产F1 代时间均出现较晚 ,且两者间隔时间较长 ,这是对该地区寒冷气候条件的适应。描述了拉果错卤虫雌雄成体的形态特征 ,其中雄性成体选取了 1 2个特征 ,雌性成体选取了 1 3个特征 ,并与世界上几个主要两性生殖卤虫种的成体形态特征做了比较 ,结果显示西藏拉果错卤虫的雌雄成体属于较大的类型 ,但并不像其卵和无节幼体那样显著大于其它品系。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拉果错卤虫的雄性成体和雌性成体均与山西解池卤虫距离最近 ,与伊朗乌尔米湖卤虫距离最远  相似文献   

14.
在温度(29±1)℃、盐度28.5±0.5条件下,研究了卤虫、蟹类、虾类、贝类4种饵料单独及混合投喂20d后对方斑东风螺稚螺(壳高1.5~2.0 mm)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投喂卤虫组(62.65%)存活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卤虫+贝类组(40.09%)存活率高于单独投喂贝类组(34.36%),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独投喂卤虫组壳高、壳宽最低,单独投喂贝类组壳宽、壳高特定生长率最高(6.02%/d,6.67%/d),但与卤虫+贝类组差异不显著。卤虫组壳高、壳宽变异系数低于其它各组,其中壳高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其它各组,壳宽变异系数与其它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果说明投喂卤虫有利于提高方斑东风螺稚螺存活率及个体大小整齐度。  相似文献   

15.
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ae是沿海水域中常见钙化微藻,易形成高密度水华,也是养殖环境致害种之一。抗捕食防御能力可能是其种群增殖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卤虫作为捕食者,分析了颗石藻P.carterae抗捕食现象,以及在捕食压力下的重要生理生化响应特征,以期为颗石藻P.carterea抗捕食机制研究及其高密度增殖机理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当颗石藻P.carterae比例增加时,卤虫对微藻的摄食率显著降低,且存活率显著下降,显示该藻具抗捕食能力。(2)以卤虫饵料微藻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对照,比较研究发现,相同的捕食压力下,饵料金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电子传递速率ETR和最大量子产率Fv/Fm)显著降低,但颗石藻P.carterae的ETR和Fv/Fm没有显著变化,显示颗石藻P.carterae对卤虫抗捕食作用。(3)相对于没有捕食压力的对照组,捕食压力下,饵料金藻I.galbana的脂类组成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颗石藻P.carterae的脂类组成则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对细胞叶绿体有重要作用的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磷脂酰甘油二酯(PG)含量上升,与促细胞分裂相关的二酰甘油(DAG)和磷脂酰肌醇(PI)也上升。这些脂类代谢物的变化可能在其种群水平上抵抗捕食并实现种群增殖中发挥作用。(4)培养介质中磷的状态对颗石藻P.carterae细胞二甲基巯基丙酸(Dimethyl sulfonio propionate,DMSP)含量有显著影响,且影响颗石藻P.carterae对卤虫的致害效应:缺磷条件下生长的颗石藻P.carterae首先使卤虫受害。当培养液中仅以ATP为磷源时,颗石藻P.carterae的卤虫致害效应则降低。研究证明,颗石藻P.carterae具有抗捕食能力,细胞的脂类代谢物质以及DMSP可能在抗捕食防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山东埕口盐场海欣分场卤虫种群生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卤虫在盐田生态系统的生物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讨盐田生态环境对卤虫种群的影响,选取盐度由低到高的盐池6个,采用连续定点取样、现场测量及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生态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卤水温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且随卤水盐度升高而小幅增加;pH随卤水盐度升高而略有降低;卤水中叶绿素a含量与自然海水相比普遍较低(<0.3μg·L-1);总氮和总磷浓度随卤水盐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且较低盐度下氮为限制性元素,而较高盐度下磷为限制性元素;卤虫种群密度随卤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而变化,在较低盐度(7 ~12°Bé)和较高温度(6-8月)下卤虫种群密度较高.分析雌雄卤虫性比表明:埕口盐场为孤雌和两性生殖卤虫混合种群,盐度和温度对孤雌和两性生殖卤虫种群密度均有一定影响;春夏季和低盐度环境下孤雌品系卤虫种群占绝对优势,而在秋季和较高盐度下两性生殖种群卤虫种群逐渐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7.
卤虫冬卵孵化的盐度条件及其六年后的孵化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卤虫(Artemia pathenogenetica)是海产养殖生物不同时期的良好动物性活饵料,又是理想的生物实验材料之一,目前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地对其进行广泛研究与利用。卤虫对不同盐类和浓度适应性较强,但其卵孵化的最高盐度在140‰,最低盐度尚未测定。本实验(1983—1986年和1989年)以NaCl水溶液梯度浓度对冬卵和一般室温下暗中存放六年后的卤虫卵进行孵化试验(后者未见有关报  相似文献   

18.
陈洋  颜天  周名江 《生态学报》2007,27(10):3964-3972
研究了东海原甲藻的基本营养组成,并就赤潮密度下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在单一和混合情况下对赤潮藻→卤虫模拟食物链物质传递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其它饵料微藻相比,东海原甲藻必需氨基酸中的苯丙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明显偏低。东海原甲藻单独投喂时,卤虫对其的总物质转化效率随着藻密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渐增加再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当不同密度的东海原甲藻分别与一种硅藻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混合投喂时,随东海原甲藻密度的增加,卤虫选择性地增加对东海原甲藻的摄食,而降低对小新月菱形藻的摄食,并且其总物质转化效率逐渐降低。暴露于链状亚历山大藻藻液,卤虫体重减轻,且在其体内未检测到叶绿素a,表明卤虫未摄食该藻。当链状亚历山大藻藻细胞重悬液和去藻过滤液分别与小新月菱形藻或东海原甲藻混合时,卤虫对后两株藻的摄食量和总物质转化效率均有所降低。因此,在大规模赤潮发生时,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可能分别对浮游动物的营养和存活带来不利影响,并影响物质沿食物链的传递。  相似文献   

19.
比较了不同介质对不同生存环境的4个地理品系卤虫的孵化、生长、繁殖的作用.实验得出:介质对卤虫的孵化不起决定作用;介质对卤虫生长的作用极其显著,和卤虫原生境相同的介质更利于卤虫生长和存活;介质对卤虫繁殖的影响随卤虫品系的不同而异.4个品系卤虫在6,12Be’氯化钠型介质中均能较好生长、繁殖,这为海水孵化与养殖不同地理品系卤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有害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对卤虫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危蔚  江天久 《生态科学》2005,24(1):38-41
利用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分别在广东汕头饶平海域和香港海域分离到的球形棕囊藻,即球形棕囊藻香港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HK)和球形棕囊藻汕头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ST),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其对四日龄卤虫(Artemia sinica)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对数生长期的HK株藻液24h对卤虫LC50约为2.9×105cell·mL-1。对数期的ST株对卤虫的毒性难以达到半致死浓度,衰亡期的ST株24h对卤虫LC50约为9.89×106cell·mL-1。在上述浓度下两者半致死时间分别为20.91h和26.62h,而对数生长期的HK株和衰亡期的ST株的培养物过滤液24h对卤虫LC50则分别为7.1×105cell·mL-1和1.457×107cell·mL-1,且在该浓度下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26.56h和28.02h。实验表明,HK株藻液和滤液的毒性均大于ST株,且藻液的毒性均大于滤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