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的分析行急诊显微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48例患者总共夹闭动脉瘤53个,术后患者Glasgow分级情况显示其中1级35例(72.92%),2级6例(12.5%),3级4例(8.33%),4级2例(4.17%),5级1例(2.08%);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使用显微手术进行早期手术可减少血管瘤破裂的几率,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范围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病情危重(Hunt—Hess分级III级以上)伴脑内血肿形成病人的急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10例入院后急诊手术(24小时内)Hunt—Hess分级III级以上伴脑内血肿形成的前循环破裂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手术方式及预后,探讨超早期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10例病人(Hunt—Hess分级III级3例Hunt—Hess分级IV级6例Hunt—Hess分级V级1例)均伴有脑内血肿形成,血肿量约20-30ml。手术均采用额颞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夹闭动脉瘤后清除血肿并去骨瓣减压,术后随访1-2年时间,预后按GOS分级:V级(恢复良好)4例;IV级(轻残生活自理)3例;III级(重残)2例;I级(死亡)1例。结论对于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脑内血肿形成病情危重(Hunt—Hess分级III级以上)的患者,经早期(24小时以内)急诊手术夹闭动脉瘤,清除血肿并去骨瓣减压,90%(9例)病人可挽救生命,对此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按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组(24 h,n=43)、早期组(24-72 h,n=36)、延期组(≥10 d,n=41),比较各组术后颅内动脉栓塞改善程度,统计各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量表(GOC)评定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采用改良Rankin(m RS)表评定患者远期预后。结果:超早期组完全栓塞率略高于早期组、延期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术中、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早期组、延期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超早期组、延期组GOS评分高于早期组、m RS评分低于早期组,超早期组GOS评分高于延期组,m RS评分低于延期组(P0.05)。结论: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超早期、延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预后评分稍优于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的手术时机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0例,均行介入栓塞术治疗。根据手术时机分成早期组(n=78)、延期组(n=52)。早期组在发病芨3 d行手术,延期组在发病3 d行手术。比较两组术后动脉栓塞程度、并发症与2年内预后情况。根据预后分成良好组和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早期组完全栓塞率为88.46%,高于延期组的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瘤出血、肢体障碍、意识障碍、穿刺处感染、脑积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组预后良好率为79.49%,显著高于延期组的63.46%(P0.05)。不良组术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延迟期手术、瘤体位于后循环、高血压、糖尿病、Hunt-Hess 3~5级、FisherⅢ~Ⅳ级占比显著高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前GOS评分≤3分、延迟期手术、瘤位置在后循环、高血压、糖尿病、Hunt-Hess3~5级、FisherⅢ~Ⅳ级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行介入栓塞术,能提高完全栓塞率,改善预后,患者预后不良主要与术前GOS评分、手术时机、瘤位置、高血压、糖尿病、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情况,总结该痛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Hunt-Hess分级,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分析患者转归情况,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监测、管道、康复等护理.结果:①Hunt-Hess分级评分:1级8例,2级28例,3级24例,4级10例.②DSA检查,颈内动脉瘤14例,大脑中动脉瘤22例,前交通动脉瘤16例,后交通动脉瘤18例.③病人治愈(48.6%)或病情好转(34.4%),因肺部感染和颅内血肿死亡各2例.④心理护理前后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得到显著的缓解;患者对护理方法的满意度达98.6%.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特别是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武志超  郑永日  田瑜  李洋  王建交 《生物磁学》2012,(28):5568-5570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开颅行夹闭颅内动脉瘤手术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有1例死亡外,其中29例恢复良好,能生活自理,7例伴有轻度残疾,需人照顾,2例重残,需要卧床。结论:夹闭颅内动脉瘤手术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我们发现避开血管痉挛发生的高峰期即可达到较好的疗效,即在3日内或14日后实行手术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王毅  丰育功  唐万忠  程磊 《生物磁学》2013,(34):6679-668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避免术后脑积水的手段及双侧后交通动脉瘤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翼点入路,早期显微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41例,两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成功采用一侧翼点入路夹闭双侧动脉瘤。结果:本组41例动脉瘤均顺利夹闭,28例患者术前存在动眼神经麻痹,27例术后症状消失或者缓解,1例未有明显改善。41例患者均行终板造瘘,术后出现脑积水患者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1~10月无动脉瘤残留及复发。结论:早期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有利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术中行终板造瘘可降低术后脑积水的发生,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指向、位置及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的解剖关系是影响一侧入路夹闭双侧后交通动脉瘤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颅内介入栓塞术与颅内夹闭术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神经功能、免疫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收治的高分级aSAH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38,颅内夹闭术)和B组(n=42,颅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功能、免疫状态、睡眠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3.81%(31/42),高于A组的60.53%(23/38)(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d、术后5d免疫球蛋白(Ig)G、Ig A及Ig M均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B组术后1d、术后5d Ig G、Ig A及Ig M均高于A组(P0.05)。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5/42),低于A组的31.58%(12/38)(P0.05)。结论:颅内介入栓塞术应用于高分级aSAH患者的疗效优于颅内夹闭术,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睡眠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A组40例和接受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B组3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动脉瘤完全闭合率、住院费用及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氧饱和度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值,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动脉瘤完全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15,P=0.473)。A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低于B组患者(t=17.732,P=0.000);A组患者术后血清中CRP、IL-1β、IL-6、TNF-α的水平高于B组(t=10.580、12.904、9.355、19.176,P均=0.000);A组患者术后脑氧饱和度水平低于B组(t=2.113,P=0.019),两组ADL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1,P=0.115);A组术中再破裂、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B组患者(x~2=4.817、5.383,P=0.028、0.020)。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合率与血管内栓塞术无明显差异,住院费用更低,但对目标血管的刺激较大,可能存在术中再破裂、脑血管痉挛等风险。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监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月我院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ICP、CPP监测。比较两组动脉瘤夹闭情况,术后第1 d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术后3个月预后优良率。结果:两组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观察组术后第1 d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率6.67%(2/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P<0.05);术后1 d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排除失访病例后,观察组术后3个月GOS分级、mRS分级优良率分别为88.89%、88.89%,与对照组的88.00%、8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电生理联合ICP、CPP监测,能够实时掌握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组织血流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可预防不可逆的脑缺血改变,改善术后早期患者意识状态,减少术后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方式,为提高动脉瘤夹闭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7年5月行前循环不同部位出血性颅内动脉瘤的患者40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血管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2.12±6.22)min,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79.21±7.1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05,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翼点入路行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血管介入治疗,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同时行64层CTA和DSA检查的病例,其中47例疑诊动脉瘤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手术,将MSCTA,DSA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54患者中经MSCTA检出57个动脉瘤,DSA检出55个动脉瘤,另7例MSCTA和DSA均未检出动脉瘤,余47例接受手术并检出58个动脉瘤。64层CTA发现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6.6%,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6.5%,阳性预测值为98.2,阴性预测值为77.7。MIP和VR技术对动脉瘤的形态、分支血管、血栓和钙化方面的显示优于DSA。结论:64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异性、敏感性及三维显示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2年收治的49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预后。结果:49例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8例,Ⅲ级6例,Ⅳ级6例,Ⅴ级15例,其中14例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10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2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治疗后6月,根据ADL量表评价预后(ADL≥60分为预后良好):内科保守治疗者仅3例预后良好,手术及栓塞术者17例预后良好。结论:对于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而言,影响患者预后的原因主要是出血导致的脑损伤和症状性脑血管痉挛,通过手术或栓塞术积极治疗破裂动脉瘤是预后良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神经及脑损伤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以及对照组48例。观察组应用血管内介入手术,对照组应用显微外科夹闭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胱抑素C(Cys-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ys-C、Caspase3、IL-6、ET-1、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组间及组内前后血清NSE及S100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会降低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可能性,降低脑损伤程度,且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手术夹闭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重庆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实验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术后认知功能,并对比两组住院时间、院内死亡率和1年死亡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MMSE总分为(26.78±0.85)分,高于对照组的(22.25±0.63)分(P0.05);实验组认知功能障碍率为37.50%,低于对照组的55.00%(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6.7±3.9)天,低于对照组的(9.6±4.5)天(P0.05),两组院内死亡率和1年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后的认知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对全麻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全麻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10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和研究组(n=52),对照组给予异氟醚联合异丙酚麻醉,研究组给予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再出血率及血清S100β、NSE水平。结果:研究组硬脑膜切开前(T2)~动脉瘤夹闭即刻(T4)时间点心率(HR)、中心静脉压(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呼吸后睁眼时间、气管拔管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2~手术结束时(T5)时间点血清S100β、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可改善全麻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术后指标,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轻脑损害。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致残率以及病死率都非常高的一种疾病,其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和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Ⅳ、V级的患者为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这部分患者,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案,预后仍较差。目前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临床治疗指导规范或临床路径,其中是在采取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的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而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又存在手术时机的问题,并且随着显微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成熟以及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材料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治疗经验的积累,对于患者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已成为近年来的争议热点,所以如何对这部分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而改善其预后,已成为目前神经外科医生必须要解决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40例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进行回顾.方法:诱导插管后施行丙泊酚和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术中应用压宁定、尼莫地平或异氟醚施行控制性降压,用Ohmedar麻醉机施行控制呼吸.结果:诱导后HR和MAP有显著性降低,但在正常范围内;维持期MAP略有下降,但MAP平均值仍维持在(13.8±1.50)kPa,其他指标SpO2、PETCO2、ECG等均无大变化.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诱导及维持要求平顺稳定,术中需施行控制性降压以避免脑动脉瘤破裂并减少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情况。方法:选择355例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被诊断为ADPK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头部动脉瘤MRA筛查的结果,并对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355例ADPKD患者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12.4%,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60-69岁组的发病率为23.3%,有脑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无明确脑卒中家族史的患者(P0.05)。大部分动脉瘤较小(平均直径3.85±3.25mm),且都位于前循环,其中颈内动脉最常见(占48.1%)。对44位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随访,共随访21位患者(27枚动脉瘤),平均随访43.5±4.3月,未发现新生动脉瘤;2枚动脉瘤有明显增大,扩大率为7.4%,其余25枚动脉瘤无明显增大,无动脉瘤破裂。结论:年龄≥30岁和具有脑卒中家族史的ADPKD患者易并发颅内动脉瘤,大多直径较小且位于前循环,随访期间大多无明显增大或破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和预后,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进行比较分析那种方法好。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期间超早期手术治疗的3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与2003年5月以前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54例,比较二者在死亡率、预后、医疗费用方面的差异。结果:超早期手术组死亡率为14.2%,大骨瓣开颅组死亡率为15.4%(P>0.05)。经过6个月至3年随访,超早期手术组病人恢复良好率为64.3%,大骨瓣开颅组为48.2%(P<0.05)。两组之间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超早期组16.2天,大骨瓣开颅组:19.5天(P<0.05)。平均住院费用二者分别为:超早期组9546.12元,大骨瓣开颅组:12123.28元(P<0.05)。结论: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预后优于传统的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