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早在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一词之时,就已经包含反对人类中心论,倡导生态整体性与多样性的内涵。生态哲学家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出了著名的"土地伦理"的"共同体"概念。他的土地共同体包括人类,同时也包括土壤、植物和动物。他认为,"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重,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重"。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生  相似文献   

2.
“德”(得 音译)本意为健康,在藏语中“姑述德唐”则指贵体体育的意思。例如,为了祝福子女一生平安、幸福成长,父母常常为自己的女儿取名叫德吉,而在藏语中“德吉”但是幸福、吉祥的意见。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也会经常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一词来相互问候、相互祝福。  相似文献   

3.
在远古史上,人类为了过江渡海,已经利用了各种各样的漂浮工具,后来又发明了形形色色的船只。有趣的是,葫芦曾经是人类最早的船。在《物原》中有这么一句话:“燧人以匏(páo)济水”。燧人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说人物,是发明人工取火的英雄,此处又说他“以匏济火”,看来他又是发明舟的先导了。尽管燧人氏是一个传说人物,但是远古“以匏济水”确有其事。相传葫芦原产于印度,但是缺乏足够的证据,然而在中国、美洲和非洲埃及有不少发现。在我国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就发现过葫芦及其种子。这是人类最早栽培葫  相似文献   

4.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2017,37(17):5579-5583
王如松先生毕生致力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为生态学发展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与导师马世骏先生共同创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开创了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新领域,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率先开展城市生态学与产业生态学研究,为生态学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基础发挥了引领作用。他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建设途径,探索了我国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王如松先生学术思想充满深邃的生态智慧、深厚的文化修养、富于科学远见的学术创新,所洋溢的爱国、爱民、爱科学的情怀,为后辈生态学工作者的楷模。  相似文献   

5.
以生命科学史资料为载体,将生命科学情怀与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设置"科学史料的搜集与呈现""观点假说的对比性填表""过程模型的构建""观点结论的探讨"等教学活动,再辅以教师对客观详实的科学史实的呈现与解读,让学生在掌握核心知识的同时,亲历科研过程、感受科学精神、敬畏科学大家、养成科学思维、厚植科学情怀、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人的创造能力是惊人的。人类已经用他的无与伦比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了如《红楼梦》、《浮士德》、《第九交响乐》等等艺术上的不朽杰作,也为自己树立了长城、金字塔这样著名的建筑史上的丰碑。今天之人类,更在将科学技术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昔日的种种神话变成现实。这些创作的  相似文献   

7.
百变丛林猫     
正丛林猫一直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能力、样貌都是。它的独家词典的核心字便是"牛"。可它不知道的是,在不同动物的眼中,只是"丛林猫" 一个词,就有一万种释义。避雷指南:关于丛林猫的释义,因为是从各种动物自己的角度出发,难免夸张和片面。大家理性判断,可别偏听偏信哦!  相似文献   

8.
<正>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视频、报刊和各种报告中最为常见的一个词。然而,当前环境一词的使用非常混乱,甚至还出现了含义与使用不确切的词组,"生态环境"就是一例。目前,已有科学家对"生态环境"的含义和使用提出了质疑。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教授以谦虚认真的态度对其首先提出使用的"生态环境"词组,也提出需要纠正的意见。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关于"生态学"一词之最初提出者及年代有3种说法,分别为Thoreau(1858)、Heackel(1866)和Reiter(1885),其最初拼写也有ecology、Oecologie和Oekologie等3种。再由于引用和印刷错误,其说在中、外文献中更是版本众多。通过查核原始文献,现已明确,"生态学Oecologie"一词最早由Heackel于1866年提出和定义,源自希腊文"οiκοs"(oikos)和"λογια"(logia)。其于1893年在英语中统一为ecology。中文"生态学(生態学)"一词最早由张珽教授于20世纪初从日文中引入,它由日本学者三好学于1895年翻译自德文的"Biologie"。很多文献中使用Heackel对生态学的最初定义多取其简略说法,且往往是其多个早期定义的综合。从"生态学"的起源及使用情况来看,其作为专门学科在我国进行教授和研究与世界水平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0.
滕派蝶画始于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皇子李元婴,唐贞观十三年,即公元639年受封为滕王,"滕派蝶画"因此而得名。滕派蝶画有其独特的手法与风格,其绘画技艺传至元婴之子李湛然时,王府幕宾梁太尉常伴湛然作画而学得滕派蝶画真传,并独家相传数十代之久,传至梁冠三时巳是清末时期。1923年,佟冠亚成为滕派蝶画的传人。1995年,佟冠亚之子佟起来成为当代滕派蝶画传人。滕派蝶画经历唐、宋、元、明、清1000多年没有失传。佟起来现任中国河南滕派蝶画院院长,他事业有成,创作了许多滕派蝶画的作品,继承和发扬了滕派蝶画,使蝶文化既有光辉的过去,也有更加灿烂的现在与将来。  相似文献   

11.
鲁中历史文化名城青州,自西汉初期始为广县县治之所在,到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又作为青州刺史部治所,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自始至今,城区建筑虽屡遭兵火毁焚,经历过“三迁四建”等重大变故,如今已成为一座初具规模且具有特殊风格的现代化城市,但仍遗存了众多文物古迹,成为历史的见证和今人凭吊瞻仰的名胜景点。其中不乏珍贵的古树名木,记载了许多奇闻轶事。在青州的古树名木中,又以“唐揪”、“宋槐”和“明桂”最受游人青睐。“唐揪”现仅存两株,均位于范公亭公园的二贤词内。该词系青州人为纪念宋朝有德政的…  相似文献   

12.
潘云唐 《化石》2012,(4):50-52
"化石与地理课"(有时也叫"沧海桑田"、"地理课辅导"等),主要由我们编委中的刘时藩研究员负责。他从《化石》1998年第2期到2000年第2期共发表了"唐时上海是扬州"、"反思长江水患,忆及洞庭兴衰"、"板块相撞大地动,神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无自己的体系?如果有,是什么?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人间国宝""人间珍宝"等,以特色的语言、特别的知识、特有的经验、特殊的智慧、特定的表述归纳、建构、保护、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笔者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总结是:生生遗续。"生生"之义理"生生"义疏"生生"一词典出《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  相似文献   

14.
刘宁  刘建武  吴杰 《生物学通报》2005,40(10):55-55
歌德(Goethe)是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青年时代,他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他晚年的作品《浮士德》则是他一生丰富的思想总结和艺术探索的结晶,因而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在生物学上的重要贡献就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15.
当读到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时,在湖北长江考察的往事不免浮上心头。虽是40多年前的事,但至今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16.
人类:是世界上唯一能说话的动物。尽管自然界里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信息交流方式,但人类语言之丰富、说话之快速、表达思想内容之复杂,是任何动物都望尘莫及的。人类语言能力的进化,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有与大脑进化同等重要的意义。母宁置疑,人类说话能力的形成,要有控制语言系统的发达大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所研究员、著名生物化学家王德宝先生不幸病逝 ,我们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深感悲痛。王德宝先生是一位享誉中外的杰出科学家 ,是我国核酸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王德宝先生怀着拳拳爱国之心于 5 0年代中期回国报效祖国 ,在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酸研究组。王先生回国主要致力于转移核糖核酸 (tRNA)的研究。他是我国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工作具体的业务领导者 ,先后任合成会战组组长和会战指挥组组长…  相似文献   

18.
正Robert Hooke在1665年发表了《显微图谱》(Micrographia)一书。书中描述了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软木薄片里的小孔,称之为pores或cells。尽管cell后来被认为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中文翻译为细胞。当时Hooke使用cell一词只是比作修道院中供修道士住宿的一个一个的小房间。现在看来,当时Hooke在软木薄片中观察的"cell"与现代生物学中的cell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他所观察的是植物体  相似文献   

19.
地球是活的?     
“地球是活的”。这是现任英国雷丁大学控制论学系访问教授J.诺沃诺克提出的几乎与当今所有知名学者都不同的新见解。诺沃诺克及其助手们认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特大有机体,或者说是有生命的机体与无生命的地球紧密配合的一个能自动调节的巨大统一体。生命在改变和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造和调节着环境,使之愈来愈适宜于自己的生存与繁衍。正是由于生命的存在,才使大气、海洋和地球表面的物理化学状态逐渐变得如此适宜和舒适。归根到底,是地球上的生命对大气、海洋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从而改变着环境,使之适合于自己,而不单纯是生命去适应环境或被环境所选择。这一见解无疑与由环境决定生命的传统观点和现代理论(包括自然选择学说)相悖。诺沃诺克于1972年第一次提出了他的这些见解,他把它称为“盖娅假说”(盖娅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名)。最初的观点,按他的原话就是“生命,或生物圈,以最有利于  相似文献   

20.
恩师郭礼和     
正惊悉郭礼和老师于2020年5月1日逝世,不禁默然神伤。郭老师是著名的基因和蛋白质工程学家,生物技术转化、产业化的元老级人物,而且桃李满天下。我虽不是他的嫡传弟子,甚至没在他实验室干过一天活,但我自觉深深受益于他作为导师和长辈的宽厚与仁慈,并一直心存感激。当初如果没有郭老师的"收留"之恩,今天的我必定是另外一种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