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是两种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针刺和艾灸的合称。针刺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艾灸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或艾条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古代有“一针二灸三用药”的说法,说明了针和灸的重要性。当然,针和灸临床上也常常结合应用,故称为针灸。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计一套在体实时监测针刺针体受力情况和同步观察针刺前后脉象的系统。方法利用设计的针刺测力仪及脉象仪采集针刺时针体受力的力学信号及人体脉象的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传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信号,把脉象的信号与针刺信号相对应运用软件进行分析整理。结果针刺前后脉象有比较明显的变化。结论利用脉象仪和针刺测力仪能够观察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将为针刺选穴,配穴及疗效监测提供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麻醉的临床实践表明,针感(得气)是针刺镇痛的前提。研究针感这一课题,对阐明针麻原理无疑有一定意义。我们在人体进行的实验指出,针刺某些穴位时,从体表可记录到相应神经的电活动,因而设想针感系由神经系统传入(河北新医大学生理教研组,1974)。 国内不少单位的工作提到,针刺可兴奋穴位内的多种感受器(魏仁榆等,1974;西安医学院针麻基础理论研究组,1975a),在某些穴位,针感主要与深部感受器活动有关(西安医学院针麻基础理论研究组,1975b;江振裕等,1973)。关于针感传入纤维的类别问题,业已引起普遍重视,但所得结果不尽一致(河北新医大学生理教研组,1974;西安医学院针麻基础理论研究组,1975c,1975d),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于氏头针结合颈项部针刺法治疗脑出血恢复期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50例脑出血恢复期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为于氏项针、头针+颈项部针刺+偏瘫侧肢体针刺(治疗组)75例和除项区外的于氏头针+颈项部针刺+偏瘫侧肢体针刺(对照组)75例。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肺炎发生率、拔除胃管时间及EAT-10量表测评。根据以上量表及评分,给出相应结论。结果:洼田饮水量表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有好转,治疗组平均恢复等级小于对照组。对比拔除胃管平均时间,两组相差6.347天,可见疗效显著。且肺炎发生率两组相差20.6%。同时EAT-10量表也显示治疗组分数每周均小于对照组,可见起效快,效果稳定。结论:于氏头针结合颈项部针刺法治疗脑出血恢复期吞咽障碍疗效确切,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调神畅志"针刺法对帕金森伴便秘(Parkinson''s disease with constipation)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4受体(5-HT4R)及钙调蛋白(CaM)-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6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常规针刺组、调神畅志针刺组,每组10只。模型组、常规针刺组、调神畅志针刺组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的方法制造PDD大鼠模型,并用阿扑吗啡(APO)诱导检测。常规针刺组选取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及舞蹈震颤控制区,接电针,连续波频率15Hz,刺激强度2 mA,留针30分钟,1日1次,连续4周;调神畅志针刺组:选取王顺教授 " 调神畅志 " 三六九针法,百会透太阳、中脘、气海、足三里、太冲,采用连续波,头针频率45Hz,腹针频率30Hz,肢体针频率15Hz(体现调神畅志三六九针法的头针重、腹针中、四肢针轻的量化刺激),刺激强度约2 mA,留针30 min,1日1次,连续4周;西药组采用美多芭、莫沙必利每日灌胃,连续治疗4周;模型组、假手术组:每日2 mL生理盐水灌胃,连续4周;空白组不予处理。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近端结肠组织中5-HT4R、CaM及MLCK蛋白表达以及含量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近端结肠组织中5-HT4R、CaM及MLC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个治疗组(西药组、常规针刺组、调神畅志针刺组)近端结肠组织5-HT4R、CaM及MLC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调神畅志组5-HT4R、CaM及MLC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PD伴便秘大鼠模型便秘症状,且调神畅志针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其作用机理可能通过调节大鼠结肠组织中5-HT4R蛋白表达以及激活CaM-MLCK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用荧光组织化学和显微荧光定量法测定了针刺镇痛过程中大自鼠中缝大核内5-羟色胺(5-HT)胞体和去甲肾上腺素(NA)末梢荧光强度的变化。电针组在电针后,痛阈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3只接受电针刺激的动物中,有22只为强针效,6只弱针效,7只无针效。实验表明,针效强的动物,中缝大核内5-HT胞体荧光增强,NA末梢荧光强度减弱;针效弱的动物,5-HT胞体的荧光强度也有所增强,NA末梢的荧光强度略有减弱,但无统计意义。无针效动物,两者均无明显变化。本结果表明,针刺镇痛过程中,中缝大核内5-HT和NA含量都发生变化,其变化程度与针刺镇痛效应的强弱密切相关。本文对中缝大核5-HT和NA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唐胜修  唐萍 《蛇志》2001,13(4):14-17
目的 研究针刺致瘀功能在头针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中的主导性。方法 分别采用头针为主及体针治疗两组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比较两组D-Dimer,BR,BL4的变化,及其最早出现显著性变化的时间,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D-Dimer,BR,BL4及时间的改变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以头针疗效显著。结论 针刺致瘀功能在头针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花卉栽培中,应用针刺疗法,可得到满意的效果。以菊花“黄石公”为例,笔者于“秋分”前5天在明显高于其它花枝的枝头叶腋处,竖插一根牙签大小的竹针,寒露时分,其高度就与其它几枝相近,且花蕾现色较未经针刺的枝条  相似文献   

9.
基因转移是实现基因治疗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尚缺少简便、易行、有效、安全的方法 .首次将我国传统的针刺技术与现代转基因技术结合起来 ,创建了一种电针转基因的方法 .应用针灸针携带外源基因 ,经皮针刺 ,进行直流电刺激 ,可实现有效的基因转移 .  相似文献   

10.
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病人脉象频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病人脉象频域特性的影响。方法以15例临床心律失常病人为研究对象,使用自主设计的针刺仪与脉象仪,检测针刺内关穴前后的脉象图以及针刺过程中针体受力数据,采用粗粒谱法对脉象数据进行频域分析,以所得功率谱中主频幅值P1与次主频幅值P2的比值作为特征参数,比较针刺前后此特征参数的变化。结果针刺前后脉象功率谱的特征参数发生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使心血管系统获得优化方向的调节,从而有利于心率失常患者的心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1.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4):441-444
采用刺吸电波(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和视频观察解析了绿盲蝽在人工饲料模型上的刺吸取食行为与对应的波形关系。共计获得绿盲蝽在食物模型上的4种取食波形:口针刺入、口针搅动、口针上下抽动、口针拔出,未观察到非刺探波形。研究结果可为明确绿盲蝽寄主取食行为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由此构成完整的统一机体,体内脏腑与体表肢节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联系而实现的。传统的针灸治疗,就是通过针和灸,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激发经气,来调整机体机能,防治疾患。针刺是一种机械性的刺激,灸是温性刺激,在针刺时要产生酸、胀、麻、重的得气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激光针灸,也称《光针》,是应用新技术——激光与祖国医学针灸疗法相  相似文献   

13.
尾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损毁尾核后针刺的镇痛作用可明显减弱,刺激尾核可加强针刺的镇痛作用。针刺穴位可影响尾核神经元的电活动,并可抑制其伤害性反应,说明尾核可能参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可以影响尾核内的OLS、ACh 和DA 等神经递质的代谢;而且,尾核内微量注射改变OLS 能、ACh 能和DA 能等神经元功能的药物可不同程度地影响针刺镇痛作用,表明尾核内上述神经递质可能参与针刺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术后痛是临床中最常见和最需要紧急处理的疼痛,它阻碍患者康复,且容易引起术后并发症。针药复合麻醉是传统针刺和现代麻醉技术相结合的新麻醉方法,即药物全身麻醉的同时在穴位施加针刺,可加强镇痛效果,减少术后痛的发生,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参与多种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旨在探索CX3CR1是否参与针药复合麻醉的术后镇痛机制。建立C57BL/6J小鼠足趾切口痛模型,用行为学测试检测小鼠痛阈,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脊髓CX3CR1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小鼠足跖切口引起明显的机械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针药复合麻醉明显抑制机械触诱发痛,但对热痛觉过敏没有影响。CX3CR1主要表达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中,其蛋白水平在足跖切口术后3 d显著升高,针药复合麻醉对CX3CR1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显著影响。CX3CR1基因敲除小鼠足跖切口术后3 d机械痛阈较野生型C57BL/6J小鼠明显升高,但针药复合麻醉的镇痛作用消失;小鼠鞘内注射CX3CR1中和抗体同样可翻转针药复合麻醉的术后镇痛作用。以上结果提示,脊髓小胶质细胞中的CX3CR1参与足跖切口痛和针药复合麻醉术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尾核具有镇痛机能,并与针刺镇痛有关。动物实验中曾观察到,刺激尾核时痛阈升高,并可加强电针镇痛效应;而损毁尾核后电针的镇痛效应明显减弱。电针刺激“合谷”时,尾核出现诱发电位。记录尾核的单位放电也可看到多数神经元对电针有反应。某些神经元在电针数分钟后逐渐出现反应,停止电针后反应仍可持续数分钟,与临床实践中所见针刺效应的出现需要诱导期及停针后有后效应颇为相似。临床观察表明,电针人的合谷等穴位时,尾核也有诱发电反应,刺激尾核可以缓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在家兔双侧视前区内注入6-羟基多巴胺(6-OH-DA,4μg/每侧),选择性损毁该区儿茶酚胺(CA)神经末梢后,观察对针刺镇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注药后第二、四天,针刺镇痛效应较针前或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注药后第十天,针刺镇痛效应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用甲醛诱发荧光组织化学法显示视前区 CA 末梢,可见6-羟基多巴胺组的 CA 末梢明显减少。结果提示,视前区 CA 含量减少有利于针刺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行为和单胺荧光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下行去甲肾上腺素(NA)神经通路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用6-羟基多巴胺(6-OH-DA)选择性地损毁大白鼠 NA 下行纤维7天后,脊髓背、腹角中 NA 末梢荧光大部分消退,针刺镇痛效应亦明显下降。而不注药的对照组动物,脊髓灰质内 NA 本梢荧光不受影响,针效无明显变化。实验结果奉明:下行到脊髓的 NA 纤维在针刺镇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对实验性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针刺1组、针刺2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方法复制胰岛素抵抗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继续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1组继续以高脂高糖高盐饲料饲养;模型2组改为普通饲料喂养;针刺1组继续以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2周,同时给予针刺治疗,1次/d;针刺2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2周,同时给予针刺治疗,1次/d.治疗结束后继续取血观察各组大鼠的FPG、FINS、ISI、PGI2、TXA2、ET、NO的变化.结果:模型1组大鼠的FPG、FINS、ISI、TXA2、ET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0.01),而PGI2、NO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FPG、FINS、ISI、TXA2、ET在饮食及针刺联合干预的针刺2组中得到显著的改善,与针刺1组、模型1组及模型2组相比P<0.01或P<0.05;针刺1组与模型1组、模型2组相比,P<0.05,模型2组与模型1组相比,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可造成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针刺对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具有一定的逆转效应,合理饮食可以促进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19.
杆菌肽50微克/0.05毫升脑室内注射明显延长家兔手针双侧足三里引起的镇痛效应,在停针后30—40分钟痛阈仍维持很高的水平。测定这时脑内各区的脑啡肽含量,发现杆菌肽手针组纹状体及下丘脑含量显著高于生理盐水手针组及杆菌肽对照组。纹状体尤其明显,比杆菌肽组高1—2倍。停针后30分钟生理盐水手针组在纹状体尚有脑啡肽增高的痕迹,但近不及杆菌肽手针组。在杆菌肽延长针刺镇痛期间,纳洛酮可以明显翻转这种镇痛效应,说明杆菌肽的增强作用可能通过内源性吗啡样物质而实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不少人体针刺镇痛的实验性研究。由于实验结果不太一致,便产生了对针刺镇痛原理的各种看法。很多人认为,针刺确有镇痛效果,而且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张香桐,1973;江振裕等,1993;北京医学院基础部针麻原理研究组,1973),有人进而用纳洛酮(Naloxone,一种吗啡颉颃剂)证明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相似(Mayer,1975)。也有人报道,未观察到针刺镇痛作用(Li,1995)。还有一部分人则将临床的镇痛现象归结于对病员的安慰、鼓励、暗示和分心等心理因素(Kroger,1973;Wall,1974)。最近,Clark等人运用信号侦察论(signal-detection theory,简称SDT,一种较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分析得到的结论是,针刺不能降低痛敏感性,仅可提高报痛标准(Clark,19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