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溶血标本对部分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到我院作健康体检人员80名,收集血液作标本,随机分为甲乙两组,使用日立7180生化分析仪,分析两组样本生化指标。结果:甲乙两组的ALB、AST、CHO、ALT、LDH、TBIL等指标对比(P0.05),BUN、TG、GIU及Cr对比(P0.05)。结论:溶血标本会影响部分常规生化检验结果,在采取常规生化检验时,需谨慎处理常规生化检验,掌握检验各个环节,以此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结核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与血浆生化指标比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4年12月我院结核性脑膜炎患者82例,化脓性脑膜炎98例,检测脑脊液与血浆中的蛋白、糖及氯化物含量,并计算比值。结果:两组患者脑脊液蛋白、糖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的氯化物含量高于结核性脑膜炎组(P0.05);两组血浆糖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蛋白和氯化物含量明显高于结核性脑膜炎组(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蛋白比值低于结核性脑膜炎组,氯化物比值则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糖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与血浆生化指标比值对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溶血样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作用及优化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5年2月期间接受生化检验的138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按照常规方式采集两管血液标本,并分别作为溶血标本和未溶血标本,对两组试管进行血常规检测,检测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检测结果显示,溶血组新生儿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谷草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溶血组(P0.05),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溶血组(P0.05)。结论:新生儿溶血样本会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水平,需引起临床人员重视,在开展溶血检验过程中积极通过合理选择采血点、采血方式等优化措施,避免或减少溶血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以及尿酸的水平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作为实验组, 另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TBIL)、尿酸 (UA)及肌酐(Cr)等指标水平。结果:实验组血清DBIL、IBIL、TBIL、UA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 验组不同类型的MG 患者血清DBIL、IBIL、TBIL、U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男性DBIL、IBIL、TBIL、UA值 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同性别比较,实验组DBIL、IBIL、TBIL、UA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BIL 和UA水平对诊断重症肌无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溶血反应对临床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12月120例正常人体检血液标本资料,采用控制变量法,在试管1中放入正常血液,试管2中放入发生溶血反应血液,分别检测两组血液临床生化指标,并比对变化数据。结果:在检测的17项数据中,血糖、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甘油三酯、尿酸、总胆固醇、乳酸脱氢酶等11项数据在试管1与试管2中,检测指标变化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肌酐、尿酸氮、血钙、酸性磷酸酶、血磷等六项指标在试管1与试管2中,含量检测基本无变化(P0.05)。结论:溶血反应的发生对临床生化检测结果影响很大,发生溶血反应会直接影响到酶类等指标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临床检测中应尽量避免溶血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毒素检测对颅脑外伤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51例颅脑外伤和颅脑疾病患者,采用鲎试验动态比浊法检测血浆内毒素,同时检查ALT、AST、CHE、CRP等生化项目指标,分析检测结果的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结果 颅脑外伤组患者的内毒素、CRP结果高于颅脑疾病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38);颅脑外伤组患者的昏迷指数低于颅脑疾病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其余两组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内毒素检测结果与昏迷指数、CHE有负相关性(Pearson值=-0.293,-0.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可有效评估颅脑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降低内毒素水平可防止并发症发生加重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尿酸(U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及梗死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ACI患者200例,依据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标准将患者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依据斑块性质将所有患者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分析不同梗死分型和斑块性质患者血UA水平差异。结果:TACI组与PACI组、POCI组与LACI组组间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ACI组和PACI组均高于POCI组和L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水平与OCSP分型存在相关性(r=0.237,P=0.001);无斑块组UA水平与稳定斑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U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水平与不同斑块性质分型存在相关性(r=0.356,P=0.000);ACI患者总体OCSP分型和斑块性质存在相关性(r=0.334,P=0.000)。结论:血UA水平与ACI患者颈动脉斑块及梗死分型存在相关性,应重视ACI患者UA水平的检测,以预防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1~2014 年我院体检者血压水平与血清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2014 年2150 例体检者为 研究对象,均完成血压(SBP、DBP),心率(HR)、身高、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低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LDL-C) 、血清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及UA 指标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150 例体检人群中,高 血压为860 人,占40.0%,高血压组BMI、FPG、LDL-C、TC、TG 及UA 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而HDL-C 明显低于非高血压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上述指标均为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压 水平的升高与UA水平具有密切联系,早期控制UA水平对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学指标检验在脂肪肝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脂肪肝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间我院体检科健康查体者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学指标检验结果,并分析其在脂肪肝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查体者,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42、13.17,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查体者,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35、8.02,P0.05)。结论:血清ALT、AST、TG、TC指标在脂肪肝患者临床诊断中存在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监测脂肪肝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观察组)176例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对照组)75例,观察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斑块形成组(113例)、内中膜增厚组(63例),根据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分为不稳定组(106例)、稳定组(70例),比较各组血清UA水平,根据UA水平不同分为高UA组(134例)和正常UA组(117例),进行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斑块形成组和内中膜增厚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斑块形成组和内中膜增厚组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组(P0.05),而稳定组和对照组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UA组和高UA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UA水平可以作为表征急性脑梗死患者伴随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此外,血清UA的水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和不稳定者表达更高,但血清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骨创伤患者与健康人群的临床资料,分析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住院骨创伤患者但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126例(骨创伤组)、DVT患者30例(DVT组)以及进行体检无创伤、心血管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健康者6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D-二聚体(D-D)含量检测采用散射比浊法,纤维蛋白原(FIB)测定采用PT导出法,抗心磷脂抗体(ACA,IgA,IgM,Ig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C反应蛋白(CRP)含量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骨创伤组和DVT组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与骨创伤组相比,此三者平均含量均升高,其中C反应蛋白含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创伤组ACA阳性率与对照组ACA阳性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DVT组ACA阳性率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DVT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骨创伤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多部位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骨创伤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C反应蛋白升高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是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以及骨折情况越严重骨创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性越大,溶栓治疗对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房内径(LAD)、血清尿酸(UA)水平与老年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60岁以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166例,其中持续性房颤组85例,阵发性房颤组81例,选择同期无房颤的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患者83例作对照组。通过心脏彩超检查检测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40 mm为左房内径增大。并采用生化分析检测患者血清UA水平。结果:(1)持续性房颤组LAD、LVEF、左心房增大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而阵发性房颤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持续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患者血清U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持续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之间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心房内径大小、血尿酸水平与老年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临床生化指标与脂肪肝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脂肪肝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生化指标,分析生化指标变化对于脂肪肝的影响。结果:病例组的血清酶活性、TC、TG、BILT以及BILD含量较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不同程度脂肪肝患者的血清酶活性、TC以及T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CHE、BILT及BILD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清酶活性以及血脂含量均与脂肪肝的发生及发展具有密切关系,检测患者的临床生化指标对于早期诊断脂肪肝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南部战区某部军事飞行员血清尿酸与脂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及相关性分析。方法:比较军事飞行员与地勤人员的血清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水平,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UA与TC、TG、HDLC、LDLC、ApoA1、ApoB等的相关性。结果:飞行员组UA与HDLC水平负相关(t=-4.527,P0.05),与ApoA1水平正相关(t=4.805,P0.05);相比地勤人员组,飞行员组LDLC、ApoB显著减低,ApoA1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飞行员组中,高UA组的TC、TG、ApoB比正常UA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军事飞行员尿酸水平与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密切相关,各项指标之间趋炎和抗炎的转化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正常海岛中晚期孕妇血清中部分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 Coulte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356例健康中晚期孕妇和312例健康体检非孕女性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α-L岩藻糖苷酶(AFU)、亮氨酰氨基肽酶(LAP)、谷氨酰转肽酶(GGT)七项指标进行对照检测。结果中晚期孕妇组血清中ALP、TBA、AFU、LAP四项指标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LT、AST、GGT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高度重视妊娠中晚期孕妇血清中ALP、TBA、AFU、LAP的变化,并结合临床,以指导孕期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安软胶囊对大鼠脂肪肝模型动物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脂肪肝动物模型后,以血清中生化指标(ALT、AST、LDL、HDL-C)测定、血清和组织中CHO、TG、MDA、SOD含量测定等为检测指标,比较新安软胶囊的量效与时效关系.结果:①每个新安软胶囊组与模型组及对照组比较均能明显降低ALT、AST、LDL、CHO、TG、MDA、SOD (P<0.05),以及明显升高HDL-C(P<0.05),其剂量效果是新安软胶囊62.5 mg/kg组<125mg/kg组<250 mg/kg组,其时间效果是用药后第2周<第4周<第6周;②新安软胶囊中、大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安软胶囊对大鼠脂肪肝模型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冠心病(CHD)患者的血脂、胆红素、血尿酸(UA)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月到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CHD患者110例(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受检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固醇(TBIL)、UA以及Fib水平。结果:研究组TC、TG、LDL-C、UA以及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DL-C、DBIL、IBIL以及TBI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水平异常,胆红素水平降低,UA以及Fib水平增高与CHD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莫非  赵晓琴 《蛇志》2012,(4):346-348
目的研究腹内压升高及持续时间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mmHg腹内压(IAP)模型组,20mmHg腹内压(IAP)模型组,每组15只。各IAP组大鼠以头皮针于腹腔穿刺,通过三通管连接压力计及氮气袋,运用氮气气腹法制作SD大鼠腹内高压动物模型,对照组不充气。各组动物按腹内压持续时间分别于1、2、4h处死,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每个动物的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结果 10mmHg和20mmHg IAP持续4h组的血清AST、ALT含量均明显高于持续1h和2h组(P<0.01,P<0.05);20mmHg IAP 2h组血清AST、ALT含量亦明显高于1h组(P<0.05);但10mmHg IAP持续2h组血清AST、ALT含量与1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P维持1h的3组(10mmHg组,20mmHg组,对照组)大鼠的血清AST、AL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P持续2h,20mmHg IAP组的AST、ALT含量明显高于10mmHg IAP组和对照组;IAP维持4h,20mmHg IAP组血清AST、ALT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较10mmHg IAP组血清AST含量增高(P<0.05),而ALT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0mmHg IAP组持续4h组血清AST、ALT含量高于对照组4h组(P<0.01,P<0.05)。结论腹内高压可致肝损伤,并与腹腔压力和时间密切相关。SD大鼠腹内高压动物模型的制作简易、稳定可靠,且可重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标记物(HBV-M)与乙肝病毒脱氧核苷酸(HBV-DNA)载量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检测104例乙肝患者HBs Ag、HBe Ag、HBc Ab、HBs Ab、HBe Ab5种HBV-M;用PCR法检测HBV-DNA含量;同时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碱酯酶(CHE)等肝功能指标,对三者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HBs Ag、HBc Ab、HBe Ag阳性组HBV-DNA阳性率及载量均大于其余组(P0.05);HBe Ag含量、ALT浓度与HBV-DNA载量均呈正相关(r=0.48,P0.05)、(r=0.36,P0.05);AST、CHE与HBV-DNA含量无明显相关性,但在无病毒载量与有病毒载量组之间AS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M、HBV-DNA与肝功能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HBe Ag阴转不代表病毒复制停止,HBV-DNA也不能完全反应肝损害程度,临床应加大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与支原体肺炎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检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53例和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49例分别作为病毒性心肌炎组和支原体肺炎组,选取同期体检正常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心肌酶指标和心肌蛋白指标。结果:病毒性心肌炎组心肌肌钙蛋白I(c Tnl)、肌红蛋白(MYO)显著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支原体肺炎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心肌炎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均显著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支原体肺炎组、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入院10 d c Tnl、MYO均低于入院第1 d,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心肌炎组入院第10 d c Tnl、MYO显著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入院10 d CK、CK-MB、AST、LDH均低于入院第1 d,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心肌炎组入院第10 d CK、CK-MB、AST显著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临床性能,c Tnl、MYO、CK、CK-MB、AST、LDH的临界值分别为0.38μg/L、56.2μg/L、236.58 U/L、32.8 U/L、71.6 U/L、232.8 U/L,灵敏度分别为82.7%、85.4%、84.8%、89.6%、90.2、79.8%。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可作为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和支原体肺炎的重要指标,应用ROC回归曲线确定各指标的临界值,还可对两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