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原生质体去细胞壁技术,以血红铆钉菇原生质体为材料,利用紫外线对其进行诱变处理,筛选出6株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稳定性试验确认1株突变株性状可以稳定遗传,利用生长谱法对缺陷型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L-半胱氨酸缺陷型菌株,为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卵水霉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无性繁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黄颡鱼卵水霉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无性繁殖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传统方法从患水霉病的黄颡鱼卵上进行丝状真菌的分离,然后通过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分离菌株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 rDNA序列分析对致病菌株进行鉴定,并进一步通过单因子法研究其无性繁殖特性。【结果】从患水霉病的黄颡鱼卵上分离了4株丝状真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一株丝状真菌HP对黄颡鱼卵具有致病性,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形态与无性繁殖特性,开展了ITS rDNA序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菌株HP菌丝为透明管状结构,中间无横隔,分枝较少;游动孢子囊多数呈棒状,游动孢子发育成熟后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并迅速游离;能够产生第二孢孢子;新孢子囊以内层出的方式产生;藏卵器呈球形,与雄器同枝或异枝。菌株HP的ITS rDNA序列与GenBank基因库中水霉属菌株自然聚类,同源性高达99%,与多子水霉菌株Arg4S(GenBank登录号GQ119935)的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特征与ITS序列鉴定的结果,判定菌株HP为多子水霉(Saprolegnia ferax)。此外,菌株HP在5°C-35°C、pH 4-10范围内均能产生游动孢子,产生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20°C和7,而且5-25 mg/L福尔马林和0.25 1.25 mg/L二硫氰基甲烷对菌株HP产生游动孢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分离鉴定了黄颡鱼卵水霉病病原,并确定了其无性繁殖特性,可以作为该病防治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黄颡鱼水霉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药敏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参照传统方法对患水霉病的黄颡鱼卵上的丝状真菌进行分离,通过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然后根据形态学特征和ITS rDNA序列分析对致病菌株进行鉴定,并进一步采用倍比稀释法研究其药敏特性。【结果】从患水霉病的黄颡鱼卵上分离到8株丝状真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菌株YC对黄颡鱼卵具有致病性,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形态与药敏特性,开展了IT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YC为透明管状结构,中间无横隔;游动孢子囊多呈圆筒形、棍棒形或穗状,游动孢子发育成熟后不断从孢子囊顶端释放出来,成团聚集在游动孢子囊口,并经过一个时期的静休后,成团脱落或直接分散在水中游动;次生孢子囊具有典型的侧生现象;藏卵器呈球形或梨形,大多与雄器异枝,少数与雄器同枝,含1?15个卵孢子;成熟卵孢子中生或亚中生,偏生一个大油球。其ITS rDNA序列与GenBank基因库中绵霉属菌株自然聚类,同源性高达99%,与异丝绵霉(Achlya klebsiana)菌株CBS101.49(GenBank登录号AF119579)的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特征与ITS序列鉴定的结果,判定菌株YC为异丝绵霉(Achlya klebsiana)。此外,在实验选用的中草药和消毒剂中,黄连和异噻唑啉酮分别对菌株YC的抑菌效果最好,其对菌株YC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56 mg/L和2 mg/L。【结论】首次分离了黄颡鱼卵致病性异丝绵霉菌株YC,并确定了其药敏特性,可以作为该病防治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孙军德  丛日辉 《菌物研究》2011,9(2):105-109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野生血红铆钉菇子实体分离得到1株性状稳定的分离株SN,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菌株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宜的氮源为蛋白胨,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4℃,最适pH为8,无光照培养时菌丝长势较好.培养料中添加20%腐殖质适合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油松菌根根际放线菌与菌根真菌及油松猝倒病的关系,该实验从油松菌根根际土中分离、纯化得到170株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油松猝倒病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茄腐皮镰孢霉(Fusarium solani)进行生防放线菌的初筛,得到7株对病原真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放线菌.用初筛选的7株放线菌菌株分别与外生菌根真菌灰鹅膏菌(Amanita vatinata)、灰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laricinus)和血红铆钉菇(Gomphidius viscidus)进行纯培养互作复筛,得到2株放线菌(菌株19#、菌株110#)对外生菌根真菌灰鹅膏菌和血红铆钉菇均具有促生作用.将菌根真菌灰鹅膏菌、放线菌菌株19#、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进行纯培养互作试验表明,菌株19#能协同灰鹅膏菌拮抗立枯丝核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19#为苯胺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mauvecolor).  相似文献   

6.
从兰科植物羊耳蒜根部分离并筛选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内生真菌,确定其分类地位,并对其体外培养特性进行研究。利用常规PDA培养法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培养,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并对其进行种类鉴定,同时设定不同碳源、氮源、温度和p H值条件研究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通过筛选获得1株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真菌菌株,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分子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多节孢属Nodulisporium sp.。该菌株对碳源要求不严格,以麦芽糖、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为碳源均能良好生长。氮源对该菌株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最适氮源为牛肉膏。其最适培养温度为25℃,且温度低于10℃或高于30℃时菌丝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同时该菌株能耐受较广的酸碱度范围,在p H5-9范围内均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我国首例由Paraconiothyrium cyclothyrioides引起的真菌性眼内炎,并分析其生物学特征、感染途径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形态学鉴定、生长温度试验、ITS测序等方法对我院1株眼外伤患者左眼前房沉积物中培养分离到的丝状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该丝状真菌在PDA平板上在25℃生长快速,可见灰橄榄色周边有白色绒毛状菌落,表面皱褶,35℃生长缓慢,可见黄豆大小白色凸起菌落;25℃及35℃培养后镜下可见大量结节状菌丝,未见分生孢子,属于不产孢株;ITS测序结果为Paraconiothyrium cyclothyrioides。结论本病例是国内首次报导的由Paraconiothyrium cyclothyrioides引起的真菌性眼内炎。  相似文献   

8.
彭泽鲫卵源致病性水霉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患病的彭泽鲫卵上分离3株丝状真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1株丝状真菌JL1对彭泽鲫卵具有致病性,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形态与生长特性,开展了ITS rDNA序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菌株JL1菌丝为透明管状结构,中间无横隔,分枝较少;游动孢子囊多数呈棒状,游动孢子呈多排排列,发育成熟后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并迅速游离;藏卵器呈球形,与雄器同枝或异枝。菌株JL1的ITS rDNA序列与GenBank基因库中水霉属菌株自然聚类,同源性高达99%,与Saprolegnia sp.H(登录号:EF460351)的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特征与ITS序列鉴定的结果,判定菌株JL1为水霉菌(Saprolegnia sp.)。此外,菌株JL1在5°C-30°C、pH 4-11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和pH范围分别为25°C-30°C和6-9。同时菌株JL1对NaCl敏感,质量分数为2%的NaCl即可抑制其生长,可以作为该病防治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中国垂幕菇属新记录种-瘤核垂幕菇(Hypholoma tuberosum).对SWUST2007101001号标本的分离菌株Ht.1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对其ITS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对相关类群的形态和分子分类进行了讨论.将该菌株鉴定为瘤核垂幕菇,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是Stropharia ambi...  相似文献   

10.
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右旋糖酐酶产生菌(D5),可水解右旋糖酐产生单一产物——异麦芽三糖,为外切型异麦芽三糖水解酶产生菌。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菌落形态,色素颜色等形态学观察,分析其为黄绿青霉。对菌株的ITS rDNA序列进行克隆测序,与GenBank中已知菌的ITS rDNA比对,用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聚类分析树状图,并用Bootstrap法对其评估,结果表明ITS序列的分子鉴定支持了基于形态特征的鉴定结果。该菌株的ITS与Penicillium daleae,Penicillium janthinellum菌株的ITS rDNA序列同源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对自行筛选分离的1株木霉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CTAB法抽提其基因组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菌株rDNA ITS区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并下载部分具有代表性种的ITS序列,利用软件MEGA4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通过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鉴定该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木霉属,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野生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中分离筛选产石杉碱甲的内生真菌。【方法】采用薄层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内生真菌代谢产物进行测定和分析以期分离获得产石杉碱甲菌株,运用形态及ITS序列分析方法对产石杉碱甲菌株进行鉴定,并利用连续传代方法考察菌株遗传稳定性。【结果】经筛选获得一株产石杉碱甲内生真菌NSH-5,经形态学鉴定及ITS序列分析鉴定为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其石杉碱甲产量为11.76 mg/100 m L,菌株经20次连续传代后遗传稳定。【结论】NSH-5菌株为一株具有产石杉碱甲能力的轮枝镰孢菌,该菌株的发现为生物合成石杉碱甲提供了新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临床上分离自人(36株)及狐狸(5株)的须癣毛癣菌菌株进行新的分类系统鉴定,并检测传统的分类方法是否能满足临床鉴定需要。方法①观察原鉴定为须癣毛癣菌菌株在沙氏培养基、1%蛋白胨培养基、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培养基(BCP-MSG)和显微镜下形态学及尿素酶、毛发穿孔等生理学试验表现。②通过ITS区段和LSU区段分子生物学序列分析进行新的分类系统的菌种分型,并对传统形态学和生理学鉴定方法进行检测。结果①41株须癣毛癣菌形态学及生理学试验符合须癣毛癣菌(38株)和红色毛癣菌(3株)菌落的特点。②ITS区段序列分析发现ITS区段能将须癣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准确的鉴定到种,但无法明确其种内分型;而LSU区段序列分析可对36株(36/38)须癣毛癣菌有性型做出明确的鉴定。结论传统实验室鉴定方法仍具有其有效性及可靠性。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临床分离的须癣毛癣菌皆为指(趾)间毛癣菌(38/38),而LSU区段的序列分析鉴定狐狸源性菌株皆属于本海姆节皮菌,有别于大多数人源性菌株有性型为万博节皮菌,对于须癣毛癣菌的菌种鉴定更优于ITS区段,但分子生物学试验还需结合形态学的观察,才能够对菌种做出正确的鉴定。  相似文献   

14.
松乳菇组织分离菌株的rDNA ITS序列分子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松乳菇子实体和组织分离菌株rDNA ITS区域进行测序分析,通过和GenBank中已知的乳菇属的种进行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树图分析,鉴定出分离菌株就是松乳菇的纯菌种。  相似文献   

15.
一种黄秋葵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一种在湖南地区发现的黄秋葵花蕾病原真菌。利用PDA培养基分离纯化病原菌株并依据柯赫氏法确定为病害的病原物,通过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种类。结果表明,从黄秋葵染病花蕾组织中分离纯化了一种病原真菌,通过形态观察以及ITS序列的比对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其田间接种黄秋葵花蕾的致病率为80%。这是首次报道棘孢曲霉是黄秋葵花蕾病害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6.
对松乳菇子实体和组织分离菌株rDNA ITS区域进行测序分析,通过和GenBank中已知的乳菇属的种进行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树图分析,鉴定出分离菌株就是松乳菇的纯菌种。  相似文献   

17.
从药用盾叶薯蓣地下茎组织中分离内生菌。选取盾叶薯蓣地下茎核心组织,32℃恒温孵育,分离菌株;依据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菌株;通过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与同种植物内生Bcillus subtilis SWB8菌株的拮抗作用。结果显示,孵育48 h后,培养基表面呈现扁平、白色或深绿色绒毛状菌落,显微镜下见孢子囊和圆形分生孢子;ITS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ITS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烟曲霉菌同源性为100%,鉴定为烟曲霉菌(A.fumigatus YHY01)。拮抗实验显示,其与B.subtilis SWB8菌没有明显相互抑制现象。首次从盾叶薯蓣植物中分离出A.fumigatus,推测其与B.subtilis SWB8菌株间存在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对1株分离自杜仲茎部的内生真菌菌株DZ05进行鉴定,并对其在PDA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3 d获得的发酵液对多种测试菌进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1)分离自杜仲茎部的内生真菌菌株DZ05经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被鉴定为淡紫色拟青霉。(2)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6种测试细菌和9种测试植物病原菌均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在13~45 mm之间,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叶霉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抑菌圈直径>40 mm。研究表明,杜仲内生真菌DZ05的代谢产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在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建立一种快速高效获取丝状真菌PCR反应模板的方法,提高丝状真菌PCR鉴定效率。通过单因素法对机械破壁联合微波法进行条件优化,利用优化后的方法获取13株不同种属丝状真菌的PCR反应模板,同时与Chelex-100法、机械破壁法作对比,以试剂盒抽提法作为阳性对照,进行ITS序列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结果。机械破壁联合微波法获取丝状真菌PCR反应模板的最佳条件为40 Hz机械破壁1 min、微波700 W高温裂解3 min,采取该法与试剂盒抽提法获得的模板均成功扩增13株不同种属丝状真菌ITS序列,且PCR鉴定结果一致;Chelex-100法获得的模板成功扩增6株丝状真菌ITS序列;机械破壁法获得的模板虽成功扩增9株丝状真菌ITS序列,但扩增效果欠佳。机械破壁联合微波法能够有效获取丝状真菌PCR反应模板,与试剂盒抽提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的优点,提高丝状真菌PCR鉴定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开展一项由河北地区多所医院参与的临床实验室丝状真菌检测研究,促进实验室丝状真菌检测能力提升。方法共收集丝状真菌菌株,采用沙堡弱培养基和乳酸酚棉兰染色直接镜检进行菌种常规鉴定;中心实验室采用Vitek MS质谱进行复核鉴定,对MS不能有效鉴定的菌种进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和/或钙调蛋白CaM测序分析。结果参与研究的15家三级医院2016~2017年共收集到丝状真菌225株。其中烟曲霉133株(59.11%)、黄曲霉/米曲霉28株(12.44%)、黑曲霉复合群18株(8.00%)、聚多曲霉6株(2.67%)、构巢曲霉6株(2.67%)、其他丝状真菌34株(15.11%)。样本类型包括下呼吸道痰标本203株(90.22%),耳道分泌物10株(4.44%),肺泡灌洗液4株(1.78%),其他样本8株(3.56%)。菌株鉴定正确率(148/225)65.78%,错误率(77/225)34.22%。结论丝状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曲霉菌属,主要以烟曲霉菌、黄曲霉菌和黑曲霉菌为主。传统的鉴定方法错误率高达30%以上,采用微生物质谱鉴定结合ITS/CaM区测序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丝状真菌的鉴定正确率,为临床丝状真菌的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