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具完整临床资料的8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病例资料。结果:85例GIST病例中,发生于胃部46例(54.1%),发生于小肠24例(28.2%),发生于结直肠7例(8.24%),发生于其他部位8例(9.41%)。CD117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6.5%。8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7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率83.5%,随访时间为2-60个月,平均24.5个月。85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复发转移5例,死亡2例。结论:GIS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为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的CD133的表达及其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2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组织中的CD133、CD117、CD34、DOG-1、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33、CD117、CD34 、DOG-1、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6%(91/122)、98.4%(120/122)、86.9%(106/122)、95.1%(116/122)、47.5%(58/122).CD133的表达水平与胃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组高低、核分裂像数目、肿瘤部位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CD133的表达水平与DOG-1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CD117、CD34、KI-67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CD133蛋白的表达可能与GIST的恶性行为与预后有关,与CD117、CD34和DOG-1联合检测对于判断GIST的病理性质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全锦  陆爱权 《蛇志》2002,14(2):53-56
胃间质瘤 (Gastric Stuomal tumor,GST)是较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 ,过去曾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性肿瘤 ,近年来随着电镜和免疫组化的应用 ,有关学者已作了较多研究 ,结果表明 ,G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由于其起源与诊断方面尚未达成共识 ,因此 ,作者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文献 ,对 GST的特征作一综述。1  GST的临床特点GST多见于中老年人 ,男性稍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胃出血最常见 ,有症状的患者中占81 %。约有半数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 ,多见于恶性GST患者。有 1 /3的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 ,食欲下降等症状。 1 /3…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其全球发病率约5~19/106。成人患者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患者多有腹痛、血便、腹胀等症状。GIST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群体,在儿科极为罕见,因此儿童患者经常被漏诊或误诊。随着近年来基因检测的广泛应用,以及有关儿童GIST研究的深入,发现它代表着一个不同于成人GIST的临床疾病。成人GIST当前主要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应用靶向药物辅助治疗。然而对于儿科患者,一些用于成人肿瘤的治疗方案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儿童胃肠道间质瘤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需要独特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本综述旨在研讨最新文献,提供不同的儿童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较常见的人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多发于胃部.尽管有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但绝大多数GIST均存在c-kit或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突变. c-kit、PDGFRA的抑制剂—格列卫是目前主要应用于GIST治疗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c-kit、PDGFRA的不同基因状态会对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呈现不同的反应.c-kit基因外显子11发生突变的GIST对格列卫呈现良好的反应,而外显子 9突变对格列卫的反应略差.另外发现,c-kit、PDGFRA基因的二次突变会引起格列卫抗性.本文简要介绍c-kit、 PDGFRA基因与GIST的临床表现、分子靶向治疗之间的关系及其二次突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其标志性地表达KIT蛋白(CD117),目前研究认为KIT或PDGFR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alpha)基因突变导致了GISTs的发生。直肠间质瘤发病率非常低且多为偶然发现,但其多数属于高危组、易复发和转移。外科手术是治疗间质瘤的最主要方式,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的出现,使无法切除或者转移性GISTs的治疗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GISTs的诊治需要包括外科、肿瘤科、病理科以及放射科等多学科协助共同完成,首先对疾病进行初期评估,术前术后的管理,而后对预后进行随访。通过术前的靶向治疗进行减瘤,优化手术的时机,术后TKIs规范化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时间。本文对直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及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细胞瘤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问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2例胃肠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12例中,6例胃间质瘤,6例小肠问质瘤。主要症状为不规则腹痛、腹块、消化道出血。经胃镜、钡餐、CT检查发现。1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诊断。9例随访,无复发,死亡。结论:胃肠问质细胞瘤大多为恶性或低度恶性,治疗以手术切除,术后严密随访。胃肠间质细胞瘤是指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干细胞并呈非定向分化的间叶肿瘤。过去受病理诊断技术的限制,这类肿瘤多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及神经纤维瘤。近年来随着病理诊断技术的进步,这类肿瘤被统一命名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CLSTs)。我科自1995年至今收治胃肠道问质瘤1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行组织病理学大切片,参照术前CT和MIR影像学资料,比较鉴别诊断胃肠间质瘤,为术后化疗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0例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CD117、CD34、SMA和S-100染色确诊为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离体手术大体标本制作组织病理学大切片,常规HE染色,对比CT和MIR影像结果,观察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情况。所有离体组织的断端距离肿物至少2cm,沿肿物最大直径切开,留取1cm厚组织,保持肿物的完整。结果胃肠间质瘤组织病理学大切片制片效果良好,可以清楚观察肿瘤的全貌和大小、每10HPF核分裂象个数、肿瘤的浸润程度、肿瘤的坏死以及肿瘤的包裹情况,参考术前的CT和MIR影像学资料,进一步全面了解胃肠道间质瘤,为临床治疗服务。结论胃肠间质瘤组织病理学大切片比常规病理切片更全面、更具体地反映肿瘤的情况,能明确肿瘤大小,最大程度反映肿瘤的的全貌、浸润程度、坏死情况和每10HPF核分裂象个数,对胃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评估及后续化疗制定有效的方案,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9.
脂肪间质干细胞,是脂肪组织中一类多能性干细胞。其在体外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可诱导分化形成脂肪、骨、软骨、肌肉等组织类型细胞。人体脂肪组织十分丰富,用其分离脂肪间质干细胞可避免分离胚胎干细胞所面临的道德伦理问题和获取极少量骨髓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时给供者带来极大痛苦等。因此脂肪间质干细胞可作为组织再生工程的干细胞理想的替代资源。本文重点论述脂肪间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睾丸间质干细胞(stem leydig cells,SLCs)是位于睾丸组织生精小管外侧壁的一类成体干细胞,具有维持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特征.其分化形成的成熟间质细胞(adult leydig cells,ALCs)可以大量合成和分泌睾酮,是雄性动物机体睾酮产生的主要来源,广泛参与雄性动物的生殖和生理调控.由于SLCs发现...  相似文献   

11.
胃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组织发生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方法 对65例GST标本,结合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进行观察。结果 GST由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构成,大多数病例vimentin、CD117`CD34标记阳性。结论 与卡哈尔间质细胞有关。CD117、CD34是GST的诊断性标记物。对此类肿瘤,手术治疗为好,对恶性或复发再次手术切除者,辅以治疗,可望延长病人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翁正辉  孙喜太 《生物磁学》2011,(12):2371-2375,234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肿瘤,不同于消化道真正的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其发生主要与Kit基因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基因突变有关。KIT靶点的发现使得胃肠道间质瘤治疗进入新治疗模式。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均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分别被批准为进展期GISTs治疗的第一线及第二线靶向治疗药物。本文就GISTs的分子生物学分型以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肿瘤,不同于消化道真正的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其发生主要与Kit基因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基因突变有关。KIT靶点的发现使得胃肠道间质瘤治疗进入新治疗模式。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均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分别被批准为进展期GISTs治疗的第一线及第二线靶向治疗药物。本文就GISTs的分子生物学分型以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朱惠荣  王丽琼  刘大刚  倪海燕  杨芳 《生物磁学》2012,(28):5507-5508,55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对该类肿瘤的诊断及预后问题。方法:对发生于2001年4月至2010年4月间的50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50例GIST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肿瘤均不表达CK而表达为Vimentin;CD117阳性表达43例,CD34阳性表达38例;S100均有不同程度表达,SMA阳性表达22例,Desmin阳性表达15例;Ki-67均有表达,其阳性度从+.++不等。结论:本组肿瘤中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表达Ki-67和PCNA,高危险性的阳性表达强、低危险性的阳性表达弱。这说明GIST的预后除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外,还与Ki-67和PCNA在肿瘤中的表达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4月至2006年3月近6年收治的1I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治疗方式及病理结果.结果: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症状无特异性,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胃镜及CT检查,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肿瘤楔形切除,5例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诊断良性5例(45.5%)交界性1例(9%),恶性5例(45.5%).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死亡1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胃镜和CT可发现病变,诊断以病理诊断为准,其中免疫组化结果为重要诊断依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6.
李羿  赵洪雯  申兵冰  吴雄飞 《生物磁学》2014,(24):4794-4797
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是一类约20个核苷酸单链,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microRNA广泛分布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内,但同时也有显著的组织特异性,不同的组织器官中miRNA的表达强度有显著差异,某些microRNAs在肾脏组织中呈特异性的高表达。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最终导致器官功能丢失的共同的病理过程和特征。通过多年累积的研究表明,一些特定的microRNAs与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极其复杂的调控机制,发挥多方面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microRNA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本文就microRNAs在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中的表达特点、作用靶点及相关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7.
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是一类约20个核苷酸单链,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microRNA广泛分布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内,但同时也有显著的组织特异性,不同的组织器官中miRNA的表达强度有显著差异,某些microRNAs在肾脏组织中呈特异性的高表达。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最终导致器官功能丢失的共同的病理过程和特征。通过多年累积的研究表明,一些特定的microRNAs与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极其复杂的调控机制,发挥多方面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microRNA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本文就microRNAs在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中的表达特点、作用靶点及相关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8.
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ao B  Liu C  Wang HX 《生理科学进展》2000,31(3):249-252
骨髓间质干细胞是多能细胞 ,可分化成为间质组织 ,包括骨、软骨、脂肪、肌腱、肌肉和骨髓基质。在体外培养时 ,细胞贴附生长 ,呈成纤维样细胞表型 ,通过诱导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或肌肉细胞等。本文综述间质干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定向分化的研究进展 ,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0.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细胞表型的生物学过程,被认为是器官纤维化及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发生与转移的启动环节。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为一种表达于体内多种组织及细胞的基质蛋白,目前研究显示OPN参与了组织器官的纤维化、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发生及转移,其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可能与EMT相关。在此本文将对参与OPN调控EMT的相关信号途径进行简述,以期为临床通过调控OPN的表达或含量,改善组织器官纤维化,降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转移及侵袭力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