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设计实验论证可溶性淀粉溶液是否具有还原性""分析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较高的原因"和"人口腔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与预期不符的原因、论证实验过程中提出的疑问,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性的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观察实验"为例,从发现疑问、确定拓展方向、设计拓展方案等方面拓展传统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其一般验证性实验具有了综合性和设计性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在小实验中发现大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刘继松 《生命世界》2008,(12):87-87
探究性实验即是教师在实验前不告诉学生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探究陛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的"疑问意识"比较淡薄,本文浅析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的"疑问意识"比较淡薄的原因,并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5.
对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实验的成功率较低,存在诸如色素带不分离、无色素带等问题。在对实验材料、研磨方法、画线方法和实验装置等进行改进后,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实验成功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翻转课堂理论,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的"问题设置"、"问题解决"等特点与优势,构建了适用于实验操作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并以"水体疑遭粪便污染"这一实际问题作为情景进行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例,对高等教育环境相关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环境生物学实验"进行了创新性教学设计和实践。该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反馈3个过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课前准备包括教学团队针对实际问题设置若干相关实验场景,制作和搜集相应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安排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课中实施时教师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强调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后反馈为学生提交实验结果与讨论、完成巩固练习和反馈问题等。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在一线教学中行之有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在以蚕豆、大蒜、红葱、吊兰和风信子为实验材料进行低温诱导实验的基础上,对高中生物学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若干疑问与认知误区进行再探讨,并提出实验教学建议:1以双核细胞作为该实验辅助观测指标;2在认识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低温下微管解聚、纺锤体被破坏所带来的细胞染色体行为的变化,以形成对该实验作用机理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根据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倡导的STSE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和本地资源特点,优化"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实验材料并进行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生活疑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基于任务驱动PAD辅助的合作学习,使教法和学法发生的根本性改变在具体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实例,阐述课前应用任务单使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疑问;课上通过典型问题层层深入引领学生主动思维,合作探究,最终实现课堂的高效构建。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在教学实践中,借助“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开展科学探究的学习,将提出问题的过程根植于自然中观察到的现象。在对疑问进行辨析、评价和修改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关于有探究价值问题特点的知识,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真正理解“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它对整个探究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不是仅仅作为科学探究的第1个自然环节而存在。科学探究的起点和核心是“提出问题”,落实“提出问题”环节是学生理解真实的“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植物学》中,把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使用两套装置分别进行,尤其是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设备麻烦,不便移动,还需另装一套对照实验,同时实验材料是离体的.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经常提出,采下的天竺葵枝叶会不会死掉,以及采下的叶片与植株上的是否一样等问题,针对学生的疑问,我对本实验进行了改进,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发酵现象"是人教版《生物学》8年级上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的演示实验。通过观察该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知道发酵可产生CO2,理解发酵原理及其产物。师生经过多次实践,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实验现象(气球鼓起),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发酵原理及其产物,达不到实验教学目的。另外实验不严谨、不科学,缺少对照,使实验结果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通过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既能克服以上不足,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也符合现代社会追求的"低碳、绿色、环保"理念。  相似文献   

13.
将"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和讨论,比较分析,得出了实验的改进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4.
在"免疫调节"专题复习教学中,以"肿瘤移植"经典实验为问题情境,触发学生运用特异性免疫原理分析肿瘤免疫排斥现象;以"肿瘤免疫逃逸"为核心问题,通过分析PD-L1分子抑制T细胞增殖等科学研究资料,结合已有免疫学知识,建立"T细胞免疫平衡"的观念,并以此观念为指导,推测并检验肿瘤免疫逃逸的原因,进而提出肿瘤免疫治疗的基本思...  相似文献   

15.
"假说-演绎法"是遗传学重要的研究思想,设计探究活动驱动学生体会"假说-演绎法"的遗传学研究思路,遵循"假说-演绎法"的思路解释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基于小组合作,学生自主设计杂交实验,利用自行开发的《遗传杂交实验检索表》查找实验结果,提出假说,并引导学生利用探究活动获得的证据通过科学论证过程得出论点,从而实现科学概念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王易  刘丹 《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2):1970-1971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通常被称作"四体一菌",在教材编写中如何恰当地称谓和归属,一直是个难点,也是影响学生准确掌握"细菌"概念的关键.故于此提出疑问,恳请各位同仁切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装置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大胆置疑、勇于创新、合作交流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改进并拓展实验、得出结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豌豆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为例,展示教学单元的组织方式和教学过程,以实例说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单元式复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实物设置问题情境,指导学生依据实验结果和资料分析获得科学证据;通过严谨的单元结构和有层次的教学实践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对科学现象的合理解释;通过全面综合地提出育种方案,训练学...  相似文献   

19.
1 问题的提出高中新教材中列入了“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的研究性课题 ,其研究性课题的目的是“学会花粉粒的培养方法 ,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及花粉管中的生殖细胞或精子”,但是若按照课本提示的步骤操作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了如下一些不足 :一是实验效果不够理想 ;二是实验探索性不强 ;三是实验中学生的疑问较多 ,仅靠一些理论解释难以使学生满意。在原来的实验中学生主要提出以下一些问题 :1有没有比蔗糖更好的营养物质 ?2每一种植物的花粉都能萌发吗 ?3一般植物花粉萌发的适宜温度是多少 ?4有没有方法克服花粉粒在蔗糖溶液中下沉而缺氧…  相似文献   

20.
高学林 《植物杂志》2010,(11):93-95
回顾科学史,我们就会发现,科学家的科学生涯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孟德尔就是一个典例,当他进行豌豆杂交试验时,观察到规律性的性状分离现象就发出了一系列的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规律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