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河南省延秋茬大棚蔬菜主要种类如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豇豆、花椰菜、芹菜、西葫芦、菠菜、蒜苗等的茬次安排及简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我国高纬度地区(黑龙江哈尔滨)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全年发生过程。连续2年调查结果显示,粉虱在哈尔滨地区只能在温室中越冬,于来年5月大棚的第一茬蔬菜上首先发生,至7月第二茬大棚作物时才在大田有少量(低于300头/百叶)出现,在7月末的部分保护地作物上,粉虱种群密度可达到6000头/百叶;而大棚蔬菜中则以番茄和黄瓜上发生最为严重,少量大棚因此绝收;入秋后又从大田消失。结果显示,我国高纬度省份的保护地(温室和大棚)粉虱为害仍然严重,迫切需要从切断源头和迁移扩散路线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3.
黄秋葵是近年来深受市场推崇的一种新兴蔬菜,利用日光温室进行冬春茬和秋冬茬生产,可解决北方冬春季节的黄秋葵鲜果供应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新型蔬菜黄秋葵日光温室冬春茬和秋冬茬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青县大棚设施生产性能和抗灾能力,对青县大棚设施结构进行调研,并提出适宜青县乃至周边地区发展设施蔬菜的标准化"青县大棚"结构设计及建造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在我国,果蔬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经济链条,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其要求也越来越高,蔬菜的质量和健康更多的成为了现在人们关注和重视的话题。大棚蔬菜是我国果蔬产业中重要生产途径的一种,大棚蔬菜的种植不但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同时在营养价值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大棚蔬菜在种植的技术上更应该要及时的更新,及时的创新以及不断的开发出种植的新技术,同时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应该加强防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使我国大棚蔬菜更好的、更健康的进入市场。笔者就本文探讨了大棚蔬菜种植的技术,并且进一步的提出了防治病虫害的一些相关措施,旨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设施栽培下土壤中硝化、反硝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殷永娴  刘鸿雁 《生态学报》1996,16(3):246-250
利用温室、大棚等园艺设施栽种蔬菜,是当今蔬菜生产的有效措施之一,但由于温室,大棚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加上连作,致使温度室、大棚的土壤逐渐产生障碍,导致作物产量逐渐下降,本文着重从温室、大棚土壤中硝化、反硝化作用进行深入一步探讨,其结果为:温室、大棚中有强烈的硝化作用和较多的NO2^-、NO3^-盐积累,这是温室、大棚作物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温室,大棚中反硝化作用强度与土壤中的NO3^-盐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前,蔬菜育苗是蔬菜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技术手段,蔬菜育苗便于管理,利于培育壮苗。更重要的,它对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增加茬次,提早延晚成熟,增加产量、品种,增加鲜菜供应时间,提高菜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不同前茬作物条件下烤烟氮磷钾养分平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u F  Zhao ZX  Li ZH  Gao FH  Wang GL  Zhou GS  Nie JM  Peng Y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0):2622-2626
在石林烟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油菜、小麦、大麦和绿肥4种前茬作物对烤烟氮磷钾养分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前茬处理间土壤氮素有效性、烟株生物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土壤氮磷钾养分残留以及氮素表观损失和磷钾表观盈余总体上差异显著.绿肥茬处理烤烟移栽前土壤起始无机氮最高,生长期间土壤净矿化氮最多,烟叶成熟时烟株生物量和氮、钾吸收量最大;油菜茬处理烤烟上述指标均次之;两者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大麦茬和小麦茬处理.吸磷量也以绿肥茬和油菜茬处理大于其他两处理.烤烟收获后土壤残留无机氮以绿肥茬处理最高,油菜茬次之,大麦茬和小麦茬最低;而土壤有效磷、钾含量则相反,以绿肥茬最低,大麦茬和小麦茬最高.烤烟生长期间氮素表观损失以绿肥茬处理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而磷钾表观盈余则以小麦茬和大麦茬两处理总体明显高于其他两处理.综上,烤烟氮磷钾养分的投入应根据前茬作物不同而适当调整,以绿肥和油菜为前茬时应明显减少氮肥施用量;以大麦和小麦为前茬时可以相对减少磷钾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连作茬次黄瓜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研究了土壤细菌、真菌菌群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黄瓜种植后各时期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大体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第7茬达到最低;黄瓜种植后50 d,真菌的多样性指数从第3茬到第9茬,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第7茬达到最高,与种植30、40 d变化趋势相反。细菌优势菌群的种(属)数量到第7茬下降到最低,第9茬又上升,各茬次细菌出现的优势菌群主要是梭菌纲、γ-变形菌纲、α-变形菌纲以及一些未知菌群。真菌优势菌群种(属)数量第7茬上升最高,第9茬又下降,各茬次真菌出现的优势菌群主要是丝孢纲、外生菌根真菌、接合菌纲、伞菌纲、担子菌纲及一些未知真菌。同时,黄瓜生长时期对土壤细菌和真菌菌群结构的影响大于连作茬次的影响。总之,连作改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的菌群结构及多样性水平,第7茬黄瓜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与其他茬次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崔洪莹  戈峰 《昆虫知识》2011,48(1):38-42
掌握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温室内种群动态过程和早春扩散规律,是从源头治理大田烟粉虱的关键。通过对京冀地区烟粉虱冬季温室(番茄)种群动态调查发现,烟粉虱在温室的发生呈现先逐渐下降后又上升的趋势。进一步对早春扩散的调查表明,其大棚内的寄主植物为番茄、甜瓜、黄瓜、豆角、冬瓜,5月中上旬为华北烟粉虱从大棚向外扩散高峰期,以在大棚周围(0m)处的数量最多,且随着距温室虫源距离的增加,虫口密度逐渐减小,烟粉虱从虫源大棚逐渐向外扩散。根据其种群动态和扩散规律,建议在5月中上旬重点在大棚周围控制烟粉虱,以防止其对外扩散。  相似文献   

11.
蔬菜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品。人的饮食中要是没有了蔬菜,就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因为在蔬菜中存在着好多对人体有用的东西,如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粗纤维等。千百年来,中国人食用的蔬菜几乎都是在地里种植的,栽一茬收一茬,吃一茬,而采自于树上的蔬菜却很少,某些树的芽、叶甚至根虽然也偶尔采来尝一尝,但这仅仅是品鲜而已,至于食用它有什么好处,人们却不怎么在意,可以说,只知其味而不知其益。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有关地、县,从1992年开始,进行了高美施试验和推广工作.现将部分工作介绍如下: 一、在蔬菜中的试验禹城县技术人员在大棚里处理二茬韭菜.1992年11月10日、18日分别用高美施400倍液喷洒.结果处理的韭菜高25厘米,对照高20厘米.24日喷第三次,结果株高38厘米,叶宽1厘米,叶厚、杆高、生长势强,一片墨绿色.对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氮处理玉米根茬在土壤中矿化分解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苗  董燕婕  李佰军  周建斌 《生态学报》2013,33(14):4248-4256
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7a定位试验不同氮肥处理玉米根茬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分别为0、120和240 kg N/hm2处理玉米根茬(分别用R0、R120、R240表示)在15-20 cm和45-50 cm土层土壤中有机碳矿化及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和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玉米根茬C/N为R0>R240 >R120.培养条件下,R120和R240根茬的碳矿化速率高于R0根茬,R120与R240根茬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根茬C/N与其培养过程中碳素累积表观矿化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种施氮量处理的玉米根茬在培养过程中有机碳矿化率、潜在碳矿化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为添加R120根茬的处理最高,R240次之,R0最低.添加R120和R240根茬显著提高了培养起始时土壤矿质态氮含量.R0、R120和R240根茬在15-20 cm土层土壤中的碳矿化率分别比其在45-50 cm土层土壤中高51.70%、26.41%和27.84%.在评价根茬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氮等养分循环的作用时,应同时考虑施肥对根茬分解和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留茬方式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玉米间作是河西绿洲灌区主要间作模式,但传统间作和套种需水量大,使该地区水资源紧张.2010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传统小麦秸秆焚烧、秸秆翻还和秸秆立茬3种留茬方式对小麦/玉米间作作物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焚烧和翻还的籽粒产量相比,立茬小麦单作分别增加7.2%和5.1%,立茬小麦间作分别增加6.2%和5.1%,立茬玉米单作分别增加4.7%和2.5%,立茬玉米间作分别增加7.2%和3.3%;与焚烧和翻还的WUE相比,立茬小麦单作分别增加20.4%和16.2%,立茬小麦间作分别增加17.9%和14.6%,立茬玉米单作分别增加16.7%和10.9%,立茬玉米间作分别增加11.8%和17.0%.就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和小麦/玉米平均值而言,焚烧、翻还、立茬处理的纯收益分别为10946、11471和13454元·hm-2.从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纯收益等方面考虑,立茬种植方式为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留茬免耕播种对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出苗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了河西绿洲灌区单作小麦、小麦/玉米间作、小麦/大豆间作3种典型春小麦生产模式下,长期留茬免耕播种对春小麦出苗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春小麦高效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与传统翻耕相比,留茬免耕播种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间作的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度下降明显,降幅分别为3.3%~8.6%、9.6%~20.5%和2.9%~8.8%、10.7%~61.7%;单作小麦的出苗均匀度有所提高,其中2019年显著增加14.9%,而出苗率在2020年显著降低4.2%;3种种植方式下,春小麦麦苗整齐度均有所下降。留茬免耕播种3种种植模式下,春小麦成穗数在收获时均与传统翻耕处理持平,差异不显著。3种模式下的春小麦均可以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弱化出苗对产量的影响,在收获时,春小麦籽粒产量的增幅分别为10.3%~12.9%(单作小麦)、10.5%~11.9%(小麦/玉米间作)和10.3%~22.5%(小麦/大豆间作),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农田风蚀退化极其严重的河西绿洲灌区,留茬免耕播种是春小麦生产中切实可行的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6.
留茬和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风蚀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留茬和秸秆覆盖降低农田土壤风蚀的作用,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常规耕作的风蚀量高达15.74 t·hm-2,留茬高度和秸秆覆盖量对风蚀量有显著影响,且秸秆覆盖量对风蚀量的降低作用大于留茬高度。留茬高度和秸秆覆盖量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影响风蚀量的变化。当留茬高于18.0 cm、秸秆覆盖量2500.0 kg·hm-2时,土壤风蚀量降幅达54%以上。利用建立的风蚀量与留茬高度和秸秆覆盖量的回归模型优化得出,当留茬高度为33.9 cm、秸秆覆盖量为4255.7 kg·hm-2时,农田土壤风蚀量最小,仅为0.42 t·hm-2。  相似文献   

17.
小麦/玉米间作是河西绿洲灌区主要间作模式,但传统间作和套种需水量大,使该地区水资源紧张.2010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传统小麦秸秆焚烧、秸秆翻还和秸秆立茬3种留茬方式对小麦/玉米间作作物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焚烧和翻还的籽粒产量相比,立茬小麦单作分别增加7.2%和5.1%,立茬小麦间作分别增加6.2%和5.1%,立茬玉米单作分别增加4.7%和2.5%,立茬玉米间作分别增加7.2%和3.3%;与焚烧和翻还的WUE相比,立茬小麦单作分别增加20.4%和16.2%,立茬小麦间作分别增加17.9%和14.6%,立茬玉米单作分别增加16.7%和10.9%,立茬玉米间作分别增加11.8%和17.0%.就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和小麦/玉米平均值而言,焚烧、翻还、立茬处理的纯收益分别为10946、11471和13454元·hm-2.从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纯收益等方面考虑,立茬种植方式为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两种种植体系下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寿光作为全国闻名的保护地蔬菜产区,过量施肥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解集约化大棚蔬菜种植区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含量变化状况,于2003~2005年对寿光市大田(小麦-玉米)、大棚(一年两茬番茄)两种不同的种植体系下农田灌溉水和农村饮用水水井进行了定点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大田区地下水中硝态氮的含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波动很小,农村饮用水中硝态氮含量没有超标现象;随着时间推移,大棚区灌溉水井中硝态氮含量年内(从年初到年末)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际间则存在有规律的波动并逐年升高;灌溉水中硝态氮平均含量普遍高于饮用水,浅层地下水明显高于深层地下水;无论大棚区还是大田区,井深不同对地下水的硝态氮含量影响差异很大,浅井中硝态氮的含量明显高于深井。大棚区农村饮用水硝态氮含量超标现象非常普遍,对国家饮用水标准(20mg·L^-1)超标率最高达37.50%,平均为14.06%;对WHO推荐饮用水上限(10mg·L^-1)超标率最高达56.25%,平均为42.19%,硝态氮最高含量45.60mg·L^-1。集约化大棚蔬菜栽培模式已经对农村地下水造成了很大的硝态氮污染,饮用水中较高的硝酸盐含量已经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美国菜苗南育北运技术胡晓华(浙江台州中学,317000)美国佐治亚州蒂夫顿市,是美国春季蔬菜商品苗的大规模区域化生产基地。蒂夫顿市地处美国东南沿海,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终年无雪,早春三月蔬菜苗即可进行露地培育。再是美国交通发达,在佐治亚州更...  相似文献   

20.
不同蔬菜种植方式对土壤固碳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蔬菜地面积快速增加已成为我国农田土壤碳库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研究蔬菜种植方式对农田土壤固碳影响,对于揭示我国农田土壤碳库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调查与采样分析,研究了山东省苍山县3种蔬菜种植方式(大田种植、季节性大棚和长年性大棚种植)对农田土壤固碳速率影响及其随种植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种植方式下蔬菜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种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长年性大棚、季节性大棚和大田种植方式下0—100 cm土层土壤平均固碳速率分别达到1.44、2.73、1.60 Mg.hm-2.a-1;表层土壤(0—20 cm)平均固碳速率依次为0.64 Mg.hm-2.a-1、0.36 Mg.hm-2.a-1、0.20Mg.hm-2.a-1,3种蔬菜种植方式的土壤固碳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同样为蔬菜地,选择合理种植方式是提高农田土壤固碳速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