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苏丽  刘流 《生物磁学》2009,(13):2565-2568
外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是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而手术的操作过程更增加了的瘢痕发生率。虽然损伤后瘢痕的发生机制仍不清楚,但共同的结果都是产生严重的功能障碍。本文主要针对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从病理生理、炎症介质、局部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和物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增生性瘢痕是皮肤创伤后组织异常修复形成的常见病理表现,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胶原纤维合成过度并在局部沉积,形成大量结缔组织,同时弹力纤维减少或消失,从而产生瘢痕。增生性瘢痕可影响患者的外观,从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公认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应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于局部瘢痕内注射,但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形成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动态变化及595nm Vbeam激光照射的影响。方法:利用兔耳腹侧面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按不同时间段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瘢痕形成不同时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对比研究在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595nm Vbeam激光照射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上皮化后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反应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至上皮化后4周达高峰。从上皮化后1周开始即可见到595nm Vbeam激光照射后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弱,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两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595nm Vbeam激光照射可明显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对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方法:制作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30天对兔耳增生性瘢痕进行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干预,观察兔耳瘢痕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兔耳瘢痕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干预后,兔耳增生性瘢痕出现明显的萎缩,免疫组化检查VEGF表达减弱.结论: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可能通过损伤瘢痕组织内的微血管促进兔耳增生性瘢痕萎缩,对早期增生性瘢痕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wnt5a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例增生性瘢痕患者,术中取成熟期增生性瘢痕6份,增殖期增生性瘢痕6份,正常皮肤组织6份。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的差异,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和比较其Wnt5a阳性表达的细胞面积率。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增殖期增生性瘢痕中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含量丰富,且排列紊乱,其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成熟期增生性瘢痕也含有丰富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但炎性细胞很少。增殖期增生性瘢痕和成熟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Wnt5a阳性表达的细胞面积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且增殖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wnt5a阳性表达的细胞面积率显著高于成熟期增生性瘢痕(P〈0.05)。但正常皮肤组织、成熟期增生性瘢痕、增殖期增生性瘢痕各组间真皮浅层与真皮深层Wnt5a阳性表达的细胞面积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Wnt5a的表达上调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与增生性瘢痕的增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瘢痕是人体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增生性瘢痕是皮肤在创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的表现。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micro RNA-150在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结构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通过HE染色显示正常皮肤组织和增生性瘢痕的结构差异与病变的形态结构特点;利用Masson染色鉴别增生性瘢痕中胶原纤维和肌纤维的组织形态;进一步原位杂交检测皮肤增生性瘢痕micro RNA-150的表达。原位杂交分析显示,按着色细胞染色强度分为:高表达记为(+),未表达和低表达记为(-)。micro RNA-150的表达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提示,micro RNA-150可能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并随着增生性瘢痕的演进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司晋红  顾瑛  刘凡光 《激光生物学报》2000,9(3):232-235,F003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瘢痕。本文阐述了局部和全身因素对其形成的影响机制,并对其临床治疗方法的现状和将来的可能性治疗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通过建立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探讨人参皂苷Rb1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选取十分成熟的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每只兔子做5处增生性瘢痕,每个瘢痕做不同处理:空白对照组(a),生理盐水注射组(b),药物浓度分别为:0.2 mg/mL(c)、0.4 mg/mL(d)、1.0 mg/mL(e),共5组。通过HE、VG染色,计算HI和胶原纤维含量等发现人参皂苷Rb1可使得瘢痕增生情况有所抑制。免疫组织化学上相关胶原Ⅰ型蛋白和Caspase 3的表达以及原位杂交检测胶原Ⅰ型mRNA的表达从更深的角度表明了该药物有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的趋势和抑制胶原增生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b1有抑制增生性瘢痕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皮肤组织损伤后创面过度修复产生的一种常见疑难病。一些天然产物及复方药物中具有较好的抗皮肤瘢痕增生的成分。本文从皮肤瘢痕形成过程中的相关细胞成分、生长因子调节、细胞外基质、胶原代谢、微血管构筑、免疫调节等方面和水平综述天然产物及复方药物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CO_2点阵激光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增生性瘢痕模型的作用及其对瘢痕组织中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于雄性C57BL/6J小鼠背部皮肤注射博来霉素(1 mg/d,4周)制作增生性瘢痕模型,另取4只小鼠背部注射PBS缓冲液作为对照。造模成功之后,随机将小鼠分为瘢痕对照组(模型组),10 mj激光治疗组(10 mj组)和20 mj激光治疗组(20 mj组),每组6只小鼠。10 mj组小鼠给予10 mj激光治疗(共3次,每次间隔2周);20 mj组小鼠给予20 mj激光治疗(共3次,每次间隔2周)。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取瘢痕全层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染色观察(HE、Masson染色)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GLi1免疫荧光观察。结果:①我们成功复制出小鼠增生性瘢痕模型;②20 mj CO_2点阵激光治疗可有效修复瘢痕组织,经治疗后皮肤瘢痕程度显著减轻,同时可降低真皮层厚度和减轻瘢痕组织的纤维化程度;③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CO_2点阵激光可显著减少小鼠皮肤增生性瘢痕中α-SMA、GLi1表达。结论:于小鼠的背部皮肤注射博莱霉素可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CO_2点阵激光为治疗增生性瘢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作用可能与其对Hedgehog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超脉冲CO2激光联用康瑞保治疗陈旧性瘢痕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超脉冲CO2激光术后外用康瑞保凝胶对小面积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单一激光治疗组(激光组)、激光加康瑞保治疗组(治疗组)及单一康瑞保治疗组(药物组),激光组及治疗组每2个月激光治疗一次,6个月后观察瘢痕的面积、硬度及患者瘙痒,紫绷感等自觉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记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42%,而激光组及药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5.45%,44.44%。单纯激光治疗也可明显改善瘢痕的硬度及紧绷感,单纯药物可明显减轻瘙痒感。结论:对陈旧性小面积瘢痕,超CO2激光配合康瑞保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用药物或激光治疗。为临床上治疗陈旧性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提供了有效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GF-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培养、MTT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TGF-β1在不同作用剂量和时间对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影响。结果在20%胎牛血清条件下TGF-β1可刺激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其作用在10ng-50ng/ml之间呈剂量效应关系;50ng/ml TGF-β1作用12h开始增殖显著,并可持续到72h。细胞周期分析表明:在TGF-β1作用下,G0/G1%呈降低趋势,而S%呈升高趋势,反映细胞增殖活力的PI值也呈升高趋势。免疫组化结果也显示增殖细胞核内抗原(PCNA)随用药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加。说明TGF-β1对体外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结论TGF-β1可能通过调控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而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免疫因素在增生性瘢痕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研究免疫抑制剂咪喹莫特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辅助性T淋巴(Th)细胞亚群Th1、Th2细胞相关趋化因子CXCL10、CXCL12、CCL2、CCL3、CCL5、CCL7、CCL13表达的影响,探讨咪喹莫特抑制兔耳瘢痕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雌雄不限。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每只兔耳腹侧做四个直径为1 cm的圆形创面,每个相距1.5 cm,双侧对称,右耳为咪喹莫特组涂抹5%咪喹莫特软膏,左耳为空白对照组涂抹等量凡士林软膏,待术后14天上皮化均完全后开始涂抹,一日一次,持续一个月。分别于术后第21、28、35、42、49、56、63天同一时间空气栓塞法随机处死2只兔子,收集所有瘢痕标本。另外处死2只健康兔并采集兔耳正常皮肤组织。所有标本行HE染色及Masson三色法染色,观察形态学差异;测量并计算瘢痕增生指数(Scar elevation index,SEI);行Real-time PCR检测CXCL10、CXCL12、CCL2、CCL3、CCL5、CCL7、CCL13的表达。结果:HE及Masson染色可见咪喹莫特组胶原沉积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SEI显示空白对照组于术后第28天增生程度达到高峰,其增生程度明显高于咪喹莫特组(P0.05);Real-time PCR结果可见咪喹莫特组Th2细胞相关趋化因子CCL2、CCL3、CCL5、CCL7及CCL13表达在各时间点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Th1细胞相关趋化因子CXCL10、CXCL12的表达在各时间点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咪喹莫特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相关趋化因子的表达来发挥抑制兔耳瘢痕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全蝎软膏联用积雪苷软膏在早期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探对组织中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全蝎软膏组、积雪苷软膏组和联合用药组;术后立即在治疗组患处涂抹全蝎软膏和/或积雪苷软膏,空白组和模型组涂抹PBS处理,连续用药35天并拍照记录各组瘢痕的治疗情况;于术后35 d收集各组兔耳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测、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模型组于术后35天可见明显增生性瘢痕,各治疗组中联合用药组比单独药物治疗组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经治疗后无增生性瘢痕出现。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经治疗后组织纤维化程度均减轻,胶原蛋白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联合用药可显著改善组织纤维化程度。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组织内的MMP水平均呈上升趋势,Ⅰ型胶原蛋白(ColⅠ)、Ⅲ型胶原蛋白(Col Ⅲ)及Samd 4蛋白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联合用药组差异最为显著,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用药组。结论:全蝎软膏联用积雪苷软膏可有效改善组织内细胞纤维化水平并减少胶原蛋白的沉积,可通过Smad 4蛋白的表达量调控TGF-β信号通路而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唇沟扩张瘢痕皮瓣或瘢痕皮瓣修复烧伤后鼻翼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烧伤后鼻翼缺损患者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6~64岁,平均35.3岁。其中面部深Ⅱ度烧伤12例,Ⅲ度烧伤6例;病程8个月~7年。应用鼻唇沟扩张瘢痕皮瓣修复11例,鼻唇沟瘢痕皮瓣修复7例。缺损面积最大者为1.8×2.5 cm2,最小者为0.7×1.3 cm2。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并发症发生。18例鼻翼缺损患者外观均明显改善,皮瓣外形不臃肿,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术后鼻部瘢痕不明显,供区鼻唇沟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保留残存鼻翼的解剖结构,利用鼻唇沟扩张瘢痕皮瓣或瘢痕皮瓣重建鼻侧背部结构,是鼻翼缺损修复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病理性瘢痕中主要氧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正常皮肤(8例)、增生性瘢痕(10例)及瘢痕疙瘩(10例)组织中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opper,zinc-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活性以及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结果表明:与正常皮肤比较,病理性瘢痕中XO和CuZn-SOD活性增加、CAT活性降低(P<0.05)而GPX活性不变,CAT/CuZn-SOD和GPX/CuZn-SOD活性比率下降(P<0.05),同时MDA含量升高(P<0.05).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之间比较均无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在病理性瘢痕中,氧化酶XO,抗氧化酶CuZn-SOD、CAT以及GPX的活性改变可能是引起活性氧水平升高的原因之一,在抗氧化剂选择上,CAT可能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ed growth factor-beta 1, TGF-β1)是人体活性最强的促纤维化刺激因子之一,它广泛参与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各种病理生理过程。作为伤口修复和组织再生的刺激物,TGF-β1在许多纤维化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瘢痕疙瘩是一种异于普通瘢痕的纤维增生性良性真皮肿瘤,其起源于皮肤的创伤,是组织愈合过程失调的结果。其特征在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存在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尤其是胶原蛋白的过度积累。在这个过程中,TGF-β1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就TGF-β1影响调节瘢痕疙瘩的形成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增生性瘢痕是机体在创伤后过度修复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确.最近有证据显示,成纤维细胞能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作用下,激活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4,TLR-4),参与调节免疫/炎症反应.因此,探索了TLR-4在增生性瘢痕的产生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证实,在体外培养的原代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plastic scar fibroblast,HSFB)中TLR-4和骨髓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ormal skin fibroblast,NFB).用LPS处理NFB和HSFB 24 h,发现TLR-4、MyD88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1)、Ⅰ型前胶原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均上调.MTT也证实LPS促进体外培养的HSFB的增殖效应强于NFB.然而,在HSFB中采用siRNA干扰MyD88后,再用LPS处理,与干扰对照组相比,MyD88、TGF-β1和Ⅰ型前胶原的表达均明显减弱.结果表明,在皮肤成纤维细胞激活TLR-4信号通路,能引起促炎细胞因子TGF-β1的产生,同时促进细胞增殖,而干扰MyD88,能抑制LPS刺激后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刘梦颖  段晨阳  张吉强 《生物磁学》2013,(34):6790-6793
临床上组织损伤2—3天后即可出现肉芽组织,进而由于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逐渐形成纤维性瘢痕。瘢痕的形成与血管再生和细胞增殖及凋亡密切相关。常见的病理性瘢痕主要是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他们不仅影响患者关键伤口的活动,而且在美观上给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但是由于对瘢痕的形成原因及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至今临床上实行地以手术为主的对瘢痕的治疗方法仍未取得较满意效果。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phosphoinositide3.Kinase)/Akt(P13.K/Akt)通路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多个生理功能中,其在细胞因子作用下介导细胞生存已被证实,目前研究表明,P13-k/Akt信号通路在瘢痕形成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能会为瘢痕的治疗带来新的前景。本文将就近年来关于P13-k/Akt通路在中发挥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并对未来利用此通路彻底治疗瘢痕的可能方式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20.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过度增生主要是由于高度增生活性的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异常增多及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所致.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的转移,随后应用药物9-(1,3-二羟基-丙氧基-甲基)鸟嘌呤(ganciclovir,GCV)可选择性地杀死增生细胞.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在体外原代培养成功增生性瘢痕病人的成纤维细胞(FB).重组逆转录病毒GTK转染FB细胞后,用hygromycinB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FB/GTK),经PCR方法检测证明HyTK基因已成功地导入FB中,但不含可复制的辅助病毒.分别用不同浓度的GCV作用于FB/GTK及FB,光镜下观察不同时间后细胞形态变化及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表明,GCV浓度大于0.1μmol/L时即对FB/GTK有显著的杀伤作用,且具有强有力的“旁观者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