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根据齿冠长度或宽度单一性状很难区分巨猿第一臼齿与第二臼齿。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第一和第二上臼齿的齿冠长度、齿冠宽度和原尖长指数(新定义)等三个性状,显示存在有两个类型。合理的解释是它们分别代表第一上臼齿和第二上臼齿。下臼齿的分辨基于齿冠长度和齿冠宽度两个性状。在此二性状构成的坐标系中,第一与第二下臼齿各自的一系列椭圆代表一定比例的样本分布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得到区分此两种牙齿的判别直线。  相似文献   

2.
牙菌斑生物膜是附着于牙釉质表面,由复杂的微生物群落构成的一种聚集体。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与生长对口腔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许多研究证实口腔疾病如龋齿和牙周病都与细菌的积累及牙菌斑的形成有关。在牙菌斑生物膜形态建成过程中,牙齿表面最初的定殖菌对生物膜的微生物组成和结构至关重要,这些初级定殖菌决定了后续与之结合形成共生体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的微生物组成可能在与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口腔病理状况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本文就牙菌斑生物膜的生长及控制进行综述,介绍其微生物的早期定殖和成熟过程、以及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对牙菌斑生物膜的控制,以期为了解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及相关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牙菌斑显示剂在日常生活中辅助维护口腔卫生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300名居民进行《牙菌斑显示剂产品的认知程度及接受意愿调查问卷》调查,了解菌斑显示剂在人群中的接受认知及接受意愿等;以40名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牙菌斑显示剂组、巴氏刷牙法对照研究,观察菌斑显示剂的应用效果。结果:81.5%的调查对象之前未听说过牙菌斑显示剂,但大部分人愿意尝试使用。专业技术人员接受意愿最高;应用牙菌斑显示剂组除在上颌后牙区颊侧的菌斑清除率低于巴氏刷牙法外,两组间菌斑清除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涂有牙菌斑显示剂刷牙清除牙菌斑与巴氏刷牙法效果基本一致,易于掌握,开发该类产品对于提升口腔健康有作用,在日常口腔保健品中应用牙菌斑显示剂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在口腔中的特征性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在慢性胃炎患者口腔中的分布.方法:依据Hp尿素酶C基因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设计引物建立PCR方法,从32例慢性胃炎患者口腔内多部位采集标本,检测和鉴定牙菌斑(每人采集6个牙的龈上和龈下菌斑)、含漱液、舌背黏膜、颊黏膜及腭黏膜表面中的Hp.结果:32例患者中有29例(90.6%)从口腔内牙菌斑、含漱液、舌背黏膜、颊黏膜及腭黏膜至少一处检测出Hp,其中28例(87.5%)从胃和口腔内同时检出Hp,口腔内各部位标本中Hp检出率依次为牙菌斑84.4%,口腔含漱液56.2%,舌背黏膜43.8%,颊黏膜28.1%,腭黏膜9.4%;在384份牙菌斑中,磨牙的牙菌斑Hp的检出率高于前牙(33.2%vs21.9%,P<0.01);而上下牙的牙菌斑Hp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29.7%vs29.2%,P>0.05);在PD>4 mm的牙周袋,菌斑Hp检出率显著高于PD<4 mm的袋(P<0.05),龈下菌班Hp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龈上菌斑(P<0.01).结论:口腔多部位存在Hp,牙菌斑中居多,并呈一定的分布规律;口腔Hp可能是胃Hp感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李法军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06,25(2):87-101
本文应用牙齿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出自河北阳原姜家梁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牙齿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牙齿人类学系统”进行牙齿形态观察,应用“平均差异度”(MMD)距离公式计算出姜家梁组与其他各对比组的MMD距离系数以估计群体间的相似程度,并根据MMD矩阵对18组人群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姜家梁居民的牙齿形态特征属于中国型牙(Sinodonty),但自身又具有某些独特的特征,如铲形上颌中央门齿和单根上颌第一前臼齿等特征的出现率很高。综合来看,姜家梁组在铲形上颌中央门齿、双铲形上颌中央门齿、单根上颌第一前臼齿和第一臼齿转向皱纹这4项性状上具有很高的出现率;上颌第一臼齿釉质延伸、上颌第三臼齿退化、三根下颌第一臼齿和下颌第二臼齿四尖这四项性状出现率处于中等水平。与同时代的下王岗组和庙子沟组比较而言,姜家梁组与庙子沟组的关系更为密切,有研究表明姜家梁组居民与庙子沟组居民具有较为相近的头骨形态特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为接近的牙齿形态特征,这说明在体质特征上相近的人群在头骨形态特征和牙齿形态特征方面的表现可能较为一致,但只通过这两个对比组的比较结果而下此结论还为时过早,尚有待于积累更多的同类型族群的相关牙齿人类学资料验证之。  相似文献   

6.
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遗址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本文描述了东胡林4号人(14C年龄约为8540aBP., 树轮校正年龄约为7500aBC.) 的上颌牙、下颌牙21枚。多数牙齿重度磨耗, 意味着当时人类处于狩猎—采集经济时代, 食物结构可能主要以坚硬食物(如朴树果核) 或高纤维食物为主。上第三臼齿退化缩小, X光透视检查为东胡林人下第三臼齿阻生提供了确凿无疑的证据。在4枚牙齿上发现龋洞, 其中左上第一臼齿、第二臼齿的龋蚀已破坏牙本质全层。严重的龋齿病揭示了东胡林4号人的口腔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经常性地摄取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基牙牙周指数及牙菌斑细菌相对分布的动态变化,以深入了解RPDs 对口腔微生态系影响的机理及特点。方法 在预先规定的7 个观察期,按照文献检测基牙菌斑指数(PLI) 、龈炎指数(GI) 及牙龈出血指数(GBI) ;采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检查法,检测基牙龈下菌斑细菌相对分布变化。结果 ①患者戴用RPDs 后短期内基牙PLI、GI、GBI均明显升高(P< 0.01) ,且在前6 个月内逐渐升高,6 个月之后则有所降低并趋于平稳;②戴用RPDs后牙菌斑细菌中球菌比例减小,而梭杆菌和螺旋体的比例升高。结论:戴用RPDs 会引起基牙PLI、GI、GBI升高及牙菌斑细菌中致病细菌如螺旋体、梭状杆菌比例增加。这对认识RPDs 对口腔微生态系影响的机制及临床防治RPDs 所致口腔病变具有有效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牙菌斑是天然形成的生物膜,由多种微生物在唾液覆盖的牙齿表面形成。戈氏链球菌(Streptococcus gordonii,Sg)是定植到牙齿表面的先遣部队,促进牙菌斑的最初形成。它通过感知环境中的一些信号作出相应的反应而黏附到牙齿上,并在牙齿表面定植。双组分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s,TCS)是常见的细菌信号转导系统,  相似文献   

9.
马鹿臼齿磨损率与年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4年,在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林区随机收集到野生马鹿下颌骨95个样本。采用Robinette等提出的下臼齿测量方法,测量了其中72个样本(年龄≥2。5龄),并提出了马鹿臼齿磨损率(MR)的计算公式:MR=∑^3i=1wi/∑^3i=1hi(其中,wi=第i个下臼齿咀嚼面的最大宽度平均值;hi=第i个下臼齿舌侧牙龈线至齿尖或最高点的高度平均值)。通过MR与牙齿齿轮年龄鉴定法确定的鹿年龄之  相似文献   

10.
以军都山墓地为代表的"玉皇庙文化"系中国北方青铜时代的一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少数部族文化。本文对军都山墓地出土人骨牙齿标本作牙齿磨耗状况分析,试图为其饮食结构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探讨提供线索。结果显示:军都山古代人群中,相同年龄组的男女两性牙齿磨耗差异不大;前部牙齿磨耗轻于后部臼齿,第一臼齿磨耗最重;臼齿磨耗样式大多呈现"正常平匀"式,臼齿磨耗角度大多较小,两者均随年龄而变化但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经与其他样本组的对比认为军都山古代人群牙齿磨耗的特点可能与其社会经济农牧兼营的性质有关,推测动物性食物(肉食)可能在军都山古代人群主要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比例,并包含有一定的农业经济成分。不同游牧人群牙齿磨耗程度差异较大,只有结合了磨耗形态及其他信息才有可能更切实地反映其饮食状况。  相似文献   

11.
产自陕西府谷晚中新世喇嘛沟组红色砂质泥岩中的爪兽化石,其颌骨及牙齿保存得相当完好,为研究有关牙齿的细微结构及分类提供了宝贵材料。其颌骨及牙齿都很粗壮厚实。上齿列颊侧弯曲;臼齿菱形或斜方形;原尖粗大,孤立;原小尖发育,靠近前尖,甚至与前尖相接呈短的前脊;无原脊;前、中附尖粗大;前、后齿带皆发育很好。下犬牙较粗大;下颊齿呈一条直线排列;下前臼齿退缩不太大;下后附尖发育较好,磨用后,常与下后尖连成并联蒂状。除第四前臼齿臼齿化外,其他前臼齿皆未臼齿化。府谷爪兽归入奈王爪兽属(Nestoritherium),但与已发表过的种都有明显差异,特建一新种:府谷奈王爪兽(Nestoritherium fuguense sp.nov.)。当时动物之大量死亡,可能主要是突发的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所引起,死后未经长距离搬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牙菌斑及胃粘膜分布状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 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80 例慢性胃溃疡患者的牙菌斑及胃粘膜组织进行Hp 检测。结果:48 例胃粘膜Hp 阳性的患者中12 例牙菌斑Hp 阳性;胃粘膜Hp 阴性的患者无一例牙菌斑Hp 阳性;胃Hp 阳性检出率大于牙菌斑。结论:幽门螺杆菌不仅存在于胃粘膜组织中,也存在于口腔牙周组织中。提示牙菌斑可能是Hp 的重要寄居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正畸患者口腔内环境往往会受到多种不良影响,造成大量微生物种群定植于牙龈周围,并形成牙菌斑改变牙周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对正畸效果及疗程产生较大不利因素,如何采用合理干预措施降低口腔正畸患者牙菌斑和牙龈炎的发生率,成为正畸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脉冲式冲牙器对正畸患者牙菌斑及牙龈炎症的影响。方法:以82例青少年正畸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将正畸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于正畸后30天后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及日常刷牙方法系统培训,研究组正畸患者采用脉冲式冲牙器;于干预前后评价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和Quigley-Hein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结果:在干预前,志愿者与正畸30天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口腔卫生问题,正畸患者GI及PI等指数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一定周期的干预,两组正畸患者的GI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以研究组患者效果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式冲牙器能够产生超细高压脉冲水柱,可以在正畸治疗期间有效提高菌斑清除率,减缓牙龈炎的进程,不同程度改善正畸患者口腔卫生,有助于提高正畸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汪沟遗址出土的174例仰韶文化居民的2816枚牙齿进行统计与分析,计算出牙齿的平均磨耗等级和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别指数,统计特殊磨耗、龋齿、骨质隆起在样本中的出现率。结果显示,汪沟组牙齿平均磨耗等级为3.403262级,男性牙齿平均磨耗等级为3.63级,女性为3.61级;男女两性牙齿磨耗差异不显著(p>0.05);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别指数比达到1:1;出现26例由于深覆■导致的特殊磨耗;臼齿咬合面凹坑式磨耗出现率为2.50%;龋齿患病率68.97%,龋齿率26.56%,龋均4.30;骨质隆起的出现率为5.20%,颌骨粗壮程度不显著。汪沟人群的牙齿磨耗程度总体偏轻,牙齿磨耗程度与河南下王岗组居民接近。基于以上特点,我们认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人群在饮食结构和用牙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共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的是在云南禄丰石灰坝古猿化石产地与古猿共生的一种中国兔猴化石。这类化石以下颌骨和牙齿较纤细,牙齿的颊侧齿带较发育,牙齿狭长,齿尖锐利和臼齿咬合面的三角凹较大,下次小尖向后延伸而使下内尖和下次小尖之间有较大间隔;上臼齿的颊舌径较小等特征区别于中国兔猴厚齿种(Sinoadapis carnosus Wu and Pan.)根据以上的形态特征,作者把它订为中国兔猴一新种:中国兔猴石灰坝种Sinoadapis shihuiba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6.
陶寺、上马、延庆古代人群臼齿磨耗速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嘉宁 《人类学学报》2007,26(2):116-124
本文采用Scott定义的臼齿磨耗级别系统,对陶寺、上马、延庆三组人牙的第一、第二臼齿磨耗情况进行观察,并通过主轴回归分析对其磨耗速率进行比较和讨论。在经济类型上,陶寺和上马属于农业经济,但陶寺的狩猎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延庆畜牧业则比较发达。分析表明三组人牙均表现出臼齿磨耗速率下颌快于上颌的特点,而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在组间差别上,上马组的磨耗速率似略快于其他两组。磨耗速率的组内、组间差异与上下颌牙齿咬合关系、口腔咀嚼生理以及不同经济文化古人群的食物构成等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市加依墓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的牙齿磨耗、口腔疾病和骨质隆起等特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加依墓地居民的牙齿磨耗较重,但前后部牙齿的磨耗程度差异不大,臼齿偏斜式磨耗现象显著,龋齿罹患率偏低。生前脱落、牙结石等口腔疾病在该人群中普遍流行,部分个体的下颌存在发育显著的骨质隆起现象。本文还通过臼齿磨耗方向指数(Wear Orientation)对加依墓地居民的偏斜式磨耗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参考相关民族学调查、考古发现以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加依墓地居民复杂的牙齿磨耗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推测加依墓地居民的食物结构应以肉类为主,谷类亦占有一定地位;此外可能是受到恶劣生活环境及特殊谷物加工技术的影响,日常食物较为坚硬。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市加依墓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的牙齿磨耗、口腔疾病和骨质隆起等特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加依墓地居民的牙齿磨耗较重,但前后部牙齿的磨耗程度差异不大,臼齿偏斜式磨耗现象显著,龋齿罹患率偏低。生前脱落、牙结石等口腔疾病在该人群中普遍流行,部分个体的下颌存在发育显著的骨质隆起现象。本文还通过臼齿磨耗方向指数(Wear Orientation)对加依墓地居民的偏斜式磨耗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参考相关民族学调查、考古发现以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加依墓地居民复杂的牙齿磨耗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推测加依墓地居民的食物结构应以肉类为主,谷类亦占有一定地位;此外可能是受到恶劣生活环境及特殊谷物加工技术的影响,日常食物较为坚硬。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低龄龋齿儿童与口腔健康儿童的微生物组检测,探讨低龄儿童龋病牙菌斑的菌群组成特征。方法在深圳地区招募轻度龋齿、重度龋齿及口腔健康儿童共100名,采集其牙菌斑或健康牙齿表面微生物样本,采用MiSeq测序平台进行16S V4-V5区域的高通量测序。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对低龄龋齿儿童的牙菌斑的微生物组成的特征进行挖掘分析。结果相对口腔健康儿童,重度龋齿患儿的牙菌斑微生物多样性增加,轻度龋齿患儿则减少,但变化不显著。门水平的优势菌主要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及拟杆菌门,虽有相对丰度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10位的优势菌属中,轻度及重度龋齿儿童的最高丰度优势菌属为棒状杆菌属,重度龋齿儿童与健康儿童中的棒状杆菌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5 5, P=0.028 1)。健康儿童口腔的优势菌属包含了卟啉单胞菌属,但在轻度及重度龋齿儿童的优势菌属则替换为月形单胞菌属。种水平的菌群结构分析显示,前10位的优势菌丰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低丰度的致病菌如变异链球菌(H=27.302 1, P<0.000 1)、Atopobium parvulum(H=17.418 2, P=0.000 2)、栖牙普氏菌(H=10.598 9, P=0.005 0)、唾液普氏菌(H=10.035 0, P=0.006 6)等则在重度龋齿儿童中显著富集。结论低龄龋齿儿童的牙菌斑微生物结构发生了改变,部分口腔有害菌的丰度显著增加与龋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1978年5月,浙江吴兴县文管会赠给我馆一个象的臼齿化石。随即笔者到化石产地——菱湖镇郊杨介巷大队了解。化石是在距地面3米左右的地层中发现的。这是一个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第三右下臼齿,牙齿保存基本完整,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