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虫知识》2008,45(4)
据日本媒体4月20日报道,日本岩手县久慈市琥珀博物馆日前公开了博物馆科学家不久前在地层中发现的一块有8700万年历史的螳螂琥珀,琥珀中的螳螂躯体清晰可见。据报道,日本岩手县是著名的琥珀产地,当地发现过很多内含蚊虫、蚂蚁等昆虫的琥珀,但是发现螳螂琥珀在日本还属首次,在全  相似文献   

2.
近五年,缅甸北部白垩纪中期克钦琥珀中相继发现了数百枚蜻蜓目化石,包含现生蜻蜓目三个亚目类群,目前已发表16科29属35种,在所有已知琥珀记录中数量和多样性最高。克钦琥珀中的蜻蜓目以均翅亚目(豆娘)为主,以Burmahemiphlebia zhangi最为常见,不少现生豆娘的化石记录也首次在克钦琥珀中发现,包括Perilestidae,Platycnemididae和Platystictidae等。此外,克钦琥珀中发现了一些中生代沉积岩中常见的蜻蜓目类群,如Araripegomphidae, Gomphaeschnidae和Stenophlebiidae等,指示克钦琥珀的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晚期。这些发现为探讨蜻蜓目部分类群的起源、演化和揭示生物古地理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3.
正琥珀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均有发现,但大都沉积规模很小而且很局限。大部分产地的琥珀质地都不够纯,也不能制作珠宝。能达到珠宝级,而且规模庞大沉积的琥珀几乎仅见于波罗的海地区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这两处琥珀产地目前都在进行商业性挖掘。含有昆虫的琥珀主要产自波罗的海地区、多米尼加共和国、缅甸、墨西哥、黎巴嫩、西伯利亚、加拿大、美国新泽西州、西班  相似文献   

4.
<正>水生生物似乎是不应该出现在琥珀当中的,在我们的直觉中这似乎是违反常识的,但是实际上形成缅甸琥珀的树脂滴落或者垂落地面时,如果位于水边是完全有可能将一些体型较小的水生生物包裹于其中的。目前缅甸琥珀中已经发现有扁泥甲幼虫、蜻蜓和蜉蝣稚虫、对虾、介形虫、菊石等多种水生生物,此外在缅甸琥珀的表面还有海笋、海百合、牡蛎、珊瑚等海洋生物的生活遗迹。这些发现实际上是形成缅甸琥珀的森林所处地理环境的直接证据,更是白垩纪中期缅甸地区水生生态的直观展示。  相似文献   

5.
正琥珀是植物树脂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而形成的化石。已知最早的琥珀发现于石炭纪中期的沉积物中,而最古老的具昆虫等内含物的琥珀发现于意大利的三叠系地层。琥珀本身就是一种植物树脂化石,其元素成分以及各种同位素指标具有重要的古环境意义。更重要的是,琥珀中常常包含了一些立体保存的植物、昆虫、蜘  相似文献   

6.
利用对比观察法,研究黑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殖特点、死亡原因,发现黑蜗牛的螺旋贝壳短,只有壳顶和两个螺层,体螺层不能完全容纳软体,螺旋贝壳中碳酸钙含量约为60.3%,易软化。体背上生长着外套膜和外壳膜,外套膜在螺旋贝壳内包裹着内脏囊,外壳膜覆盖在螺旋贝壳的表面,能向不同方向伸展。壳口处的外壳膜上有排泄孔,排泄孔与外套膜上的呼吸孔连通,具有呼吸、排泄粪便和排泄尿液的多种功能。证明黑蜗牛是一种新的软体动物——最原始的蜗牛,也是陆生软体动物贝壳退化成内壳的过渡物种。隶属于琥珀蜗牛科(Zonitidae),夏威夷琥珀蜗牛属(Hawaiia),沂水琥珀蜗牛种(Hawaiia yishuiusculeLi)。  相似文献   

7.
腹足类化石在地层中丰富且常见,但在琥珀中保存较少。文中描述了产自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的陆生腹足类化石2属2种:Euthema naggsi Yu, Wang and Pan, 2018, Truncatellina dilatatus sp. nov.。这些陆生腹足类新材料的发现,提高了缅甸琥珀中陆生腹足类物种多样性,并进一步印证了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森林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环境。  相似文献   

8.
<正>从科研角度上看,近十年来琥珀相关科研成果,尤其是缅甸琥珀研究成果迅速增多,至今已在其中发现了上千个新化石种,这些化石种将成为复原白垩纪生态环境以及解开许多生物演化谜题的关键。作为唯一一种同时保存了表面细节和内部三维结构的化学化石,琥珀将会在今后的古生物学研究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史前谜题在琥珀化石中得到解答。  相似文献   

9.
<正>1901年,抚顺西露天煤矿经清政府批准正式开采,时任矿主王承尧发现了矿中跟随煤炭产出的还有煤精和琥珀,便找来在京城做细木雕刻的河北同乡赵昆生、赵景霖兄弟二人,专门从事煤精和琥珀的雕刻工作。后来,二人又找来一同当过学徒的山东人张佰孝入伙,这就是抚顺琥珀雕刻的起源。赵昆生、赵景霖与张佰孝也就成为抚顺琥珀、煤精雕刻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10.
琥珀和钻石一样,均是世界上名贵的非金属珍品。 198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家G.波纳,对一块波罗的海琥珀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块琥珀的内部,包裹着一只四千万年前的小虫化石。为此,波纳将这块琥珀剖开,却意外地发现琥珀裹面的小虫竟然没有腐烂,它的柔软组织仍然保存得非常完好。他从这只小虫的腹部切下一薄层,放在电子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结果使波纳大吃一惊;尽管这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产自缅甸北部胡康河谷的缅甸琥珀形成于白垩纪中期。其艺术价值很高,同时其内含物的生物多样性程度也很高,故其科学价值也不可估量。显微CT能够提供化石(琥珀)内部解剖结构的高分辨率断层图像,故该方法日渐成为目前琥珀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之一。然而在可见光下可见的琥珀内的生物结构,在X射线下却有不同的结果,这与现生研究材料在显微CT下的表现非常不同。本研究对产自胡康河谷的9块缅甸琥珀进行显微CT检测,试图对这个特殊的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的解读。【方法】利用数码相机(Nikon 5200D)拍摄琥珀照片,并用Helicon Focus 5.3软件合成。通过显微CT技术扫描琥珀和计算机断层重建技术重建出缅甸琥珀内含物的三维结构形态。【结果】显微CT检测结果主要分为3种:完全无衬度、部分结构有衬度和整体结构有较好衬度。本研究对有较好衬度的琥珀内含物进行了三维重建,展示了琥珀内含物的外部和内部三维结构。【结论】琥珀内含物的可见光成像和X射线成像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其原因和琥珀保存的好坏以及琥珀的密度差、琥珀围岩之间的对比度差异有关。琥珀形成和埋藏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非常复杂,其机理的探究也更为复杂和困难,本文对这个现象的主要类型做了较为初步的阐述,后续研究需要更为全面的选样和更为严格的实验设计才能够最终解决这个埋藏学上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昆虫知识》2011,(6):1906-1906
抚顺西露天煤矿是我国最大的琥珀产地,也是我国唯一的含虫琥珀产地。抚顺琥珀的时代为早始新世。其昆虫类群多样性较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馆藏标本中已发现13目近百种化石昆虫,绝大多数类群尚未深入研究。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博士、  相似文献   

13.
琥珀是一种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天然树脂化石,亦是一种有机宝石。琥珀在全球范围分布较广,尤其在欧洲的波罗的海、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墨西哥、亚洲的缅甸等区域有着大量的发现。全球各地琥珀中,昆虫包裹体最为常见,脊椎动物包裹体数量较少。但相对保存于沉积岩中的传统脊椎动物化石来说,保存于琥珀中的脊椎动物包裹体可以额外提供生物体的软组织、原始死亡状态、生存环境等信息,且可以保存比传统骨骼化石更直观、立体、精细的生物形态学信息,为研究生物演化、恢复古环境、古生态和古行为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文中主要总结了来自全球各琥珀产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各种脊椎动物包裹体,包括了非鸟恐龙、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等,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演化信息,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趋势做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正>琥珀与中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将琥珀雕刻成挂饰、坠饰等佩带在身上。1986年,考古学家们在三星堆一号祭祀坑中发现了一枚破损的吊坠,其质地似玉,一面阴刻蝉背纹,一面阴刻蝉腹纹。后经专家鉴定,这枚蝉形坠饰是由琥珀制作而成,其纹路之流畅,保存之完整,足以证明在4000多年前的三星堆文明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成熟的琥珀雕刻技艺。  相似文献   

15.
皮蠹科化石主要发现于新生代波罗的海和多米尼加琥珀,以及中生代和新生代欧洲、北美等地的湖相遗迹化石中,近期在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了大量皮蠹科化石。本文回顾了世界皮蠹科昆虫化石研究进展,统计了已发表的化石属种,探讨了皮蠹科昆虫化石分布的地质年代及地层,简要介绍了皮蠹科昆虫的分类系统,并提出了目前皮蠹科化石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琥珀酰化是一种新型的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PTM),是在琥珀酰辅酶A的介导下将一个负电荷四碳琥珀酰基转移到赖氨酸残基伯胺上的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琥珀酰化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尤其是可通过酶调节或者非酶方式参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本文对相关调控机制(包括对代谢途径、组蛋白、肿瘤微环境、氧化还原稳态、DNA损伤及血管生成的调控)进行综述,从修饰组学角度探讨了癌症的发病机制,以期为推进癌症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在人类社会中琥珀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不但是深受欢迎的传统珠宝品种,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原材料之一。如今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琥珀焕发了新生,人们还开发了琥珀更多的用途。琥珀自古便是昂贵的珠宝品种,由于其柔和的金色闪耀迷人,一直流行于上流社会。在少数民族的传统配饰中,琥珀也有很高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藏族人的琥珀饰品。古代藏族地方领主的子女会使用粗糙但硕大无比的琥珀珠做项链和头饰,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一名矿工发现了一件4000万年前的小青蛙化石。这只青蛙只有2.5厘米长,它是在陷入琥珀里面不能自拔而变成化石的。琥珀是—种坚硬、透明而微带黄色的物体,也就是松柏的树脂。树脂从树干里流出来的时候,时常会粘着一些昆虫和植物,经过数百万年的高温和高压,这种胶状物会变成一种坚硬、透明、像树胶一样的东西。当初被粘在里面的东西现在都可以看得很清楚。由于琥珀的保护,里面的东西不会受到细菌的侵袭,所以,这  相似文献   

19.
琥珀螺科的传统分类研究主要基于形态特征,由于壳相特征的趋同性以及比较形态解剖学研究基础的不足,中国琥珀螺科系统分类有待深入研究,已报道属种有待厘定。本研究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新疆11个地点3种琥珀螺(Succinea daucina, Oxyloma wujiaquensis, Oxyloma sp.)的线粒体COⅠ与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并对三者的分类关系进行探讨。通过测序共获取COⅠ(640 bp)与16S rRNA (418 bp)基因序列各69条,其碱基组成均显示出较高的A+T比例(COⅠ:67.91%, 16S rRNA:73.15%),与目前已知琥珀螺线粒体DNA序列特征相符。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3种琥珀螺的COⅠ基因序列(640 bp)平均种间遗传距离为0.135 6~0.171 3,平均种内遗传距离为0.006 8~0.009 2;16S rRNA基因序列(418 bp)平均种间遗传距离为0.079 3~0.148 1,平均种内遗传距离为0.003 4~0.008 9;3种琥珀螺COⅠ与16S rRNA基因的种间遗传变异均远大于种内遗传变异,存在明显的间隔。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本研究中不同地点的3种琥珀螺分别聚为置信度较高的分支,均有大于95%的支持度。本研究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分类研究结果与形态学研究结果一致。综上结果表明,COⅠ与16S r RNA基因适用于琥珀螺的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20.
《昆虫知识》2006,43(6):884-884
新华社电美国科学家在2006年10月27日《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东南亚的一块琥珀中发现了距今已有1亿年的蜜蜂化石,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蜜蜂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