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已知6属兽头类动物中,乌鲁木齐兽代表了进步兽头类的早期类型,哈镇兽和河套兽次之,似粗弯齿兽为最晚期进步类型.伊克昭兽的归科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2012年在山西柳林三交二马营组上部采集的一个兽头类下颌标本,将其命名为幻阔齿兽三交种(Nothogomphodon sanjiaoensis sp.nov.)。新种以下列特征区别于属型种N.danilovi:齿骨下缘起伏,犬齿基部卵圆形,犬齿与第一犬后齿间有显著间隙,犬后齿后缘无辅助齿尖。幻阔齿兽以其特殊的犬后齿形态与具裂齿的基干犬齿兽相似,它也是已知的唯一一类具有这种复杂裂齿齿系的兽头类。将俄罗斯的引鳄动物群与中国的肯氏兽-山西鳄组合带进行比较发现,幻阔齿兽是二者唯一共有的属,而中国的二马营组与克拉玛依组却没有共享的属。  相似文献   

3.
1973年初,法国孟德内兹(Mendrez,Ch.H.)来信,并寄来她的一些有关兽头类的单行本。因为我1952年发表的李氏乌鲁木齐兽是属于这一类,她对之也感兴趣,建议把这个还相连的头骨和下颌分开来,加以叙述。通过我所张宏同志等的精心修理,这个标本已经很好地分开来了。以下就是关于这个标本的补充叙述。头骨上颌的前部(图1,图版Ⅰ,Ⅱ)乌鲁木齐兽的头骨,和孟德内兹1972年发表的 Regisaurus jacobi(新属新种)比较起来,有以下几点很显著的区别:1.我们的标本比之大一些(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见下对比表)。2.前上颔骨中间,没有直竖的稜状体。3.前上颌骨的孔比较小(孟的 Fo.pmx.v.)。4.犬齿(孟的 f.c.i.)孔比较小。5.锄骨的中棱特别显著。6.内鼻孔比较大。7.下颌的接合处较长,为29毫米。8.下颌的内沿牙列台状体较显著。  相似文献   

4.
新疆兽头类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1年秋间新疆地质翻查所李逢源同志来京参加1951年召集的地质会议,带来一包化石,让我鉴定。这化石是李同志未参加新疆地质调查所工作之前收集的,他同意把这些化石送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作为研究材料。经过初步鉴定工作,作者觉得这些化石十分重要。因为大部分材料属于一个头骨,并且无疑地可归于兽孔类的兽头类一亚目。这一类的化石,一向仅在南非洲的喀鲁系发现过,从未见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因之,我们的发现,无论从地层方面看或是古生物方面看,都是极有价值的。而且这个头骨除了后部损坏外,保存得十分完好,使得我  相似文献   

5.
自許耐首次发表了在中国发見的迷齿兽以来(1958),我們陆續累积了一些这一类化石的材料。虽然这些材料也很破碎,但还有必要把它們記述一下,以补足武乡、榆社区的中国肯氏兽动物羣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中国新疆发现的水龙兽 (Lysirosaurus) 七个种的材料;依据头骨形态和结构的相似性,将原订的宽额种 (L. latifrons) 归并入粗壮种 (L. robustus). 对步氏种 (L. broomi)、赫氏种 (L. hedini)、杨氏种 (L. youngi)、粗壮种 (L. robustus) 等水龙兽种的特征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并对中国的水龙兽与南非水龙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毛皮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皮的利用,在我们祖国,已经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利用兽类的毛皮,供御寒或蔽体之用。在棉产尚未发达以前,羊皮和羔皮的利用,古书上有很多记载。狐裘更为人们所爱好和珍重,亦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出产的毛皮,曾在世界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各种毛皮,除供应国内消费外,每年输出的皮货,过去曾占出口总数的第二位。解放以来,出口的毛皮,除输入苏联以及其他新民主主义国家外,尚有一部分运往资本主义国家。在不久的将来,生产数字定可超过以往的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8.
内蒙一兽齿类爬行动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一新兽齿类爬行动物,是从内蒙准格尔旗魏家圪卜三迭纪二马营组底部红色岩层中发现的。根据犬齿相当发育、门齿细弱、后部颊齿横宽,眶下孔大,颈椎两侧具滋养孔,距骨形状特殊等,定一新科:鄂尔多斯兽科。归于包氏兽形次亚目。为我国首次发现的此类动物。  相似文献   

9.
锅底坑组是重要的二叠—三叠系过渡序列,本组在新疆吉木萨尔大龙口出露广泛,产出吉木萨尔兽以及水龙兽两类二齿兽类.本文报道了在大龙口剖面首次发现的兽头类和迟滞鳄类,这也是此二类群在锅底坑组的首次报道.新发现的兽头类被命名为付氏大龙口兽(Dalongkoua fuae).其鉴定特征包括上颌骨犬后齿齿槽外边缘向背向凹入;切齿有圆形和匙形;切齿和犬齿有微弱的锯齿;齿骨冠状突有显著的收肌窝;反折翼近三角形,有两个平滑的凹陷.锅底坑组目前有3~4属二齿兽类、1属兽头类和1属迟滞鳄类,这一发现增加了其多样性.这些类群都在二叠纪末的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直到中晚三叠世才消失.  相似文献   

10.
一、两个禄丰兽的新标本自1959年周明镇和胡承志描述了禄丰的一个新的卞氏兽类,名曰禄丰兽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又找到两个可以归于这一属的标本(禄丰兽正型标本存地质博物馆)。现将此两标本描述于次,并讨论一下这一属在三列兽类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锅底坑组是重要的二叠—三叠系过渡序列,本组在新疆吉木萨尔大龙口出露广泛,产出吉木萨尔兽以及水龙兽两类二齿兽类。本文报道了在大龙口剖面首次发现的兽头类和迟滞鳄类,这也是此二类群在锅底坑组的首次报道。新发现的兽头类被命名为付氏大龙口兽(Dalongkoua fuae)。其鉴定特征包括上颌骨犬后齿齿槽外边缘向背向凹入;切齿有圆形和匙形;切齿和犬齿有微弱的锯齿;齿骨冠状突有显著的收肌窝;反折翼近三角形,有两个平滑的凹陷。锅底坑组目前有3~4属二齿兽类、1属兽头类和1属迟滞鳄类,这一发现增加了其多样性。这些类群都在二叠纪末的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直到中晚三叠世才消失。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的生物学教学中,常常涉及到兽齿类。如北京市中小学教材編审处新編的初中动物学教科书中,在“哺乳动物的起源”以及“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都提到了兽齿类。但是很多教师同志反映在这方面接触的材料还不太多,下面就想結合教学中常遇到的一些問題簡单地提供一点参考資料。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大西北,天山山脉横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两麓分布着一片红色丘陵地。这些红色地层代表了地球历史上中生代初期(约二亿三千万年以前)的湖泊相沉积物。 1925—1931年间,我国地质学家袁复礼参加当时的中瑞考察团来到这里。他骑着骆驼来往于现今的乌鲁木齐和吉木莎尔之间,在这片红色地层里首次找到了珍贵的爬行动物化石。这些标本经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的研究鉴定,分别给予了报道。30年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的一个考察队又来到新疆,同样获得了丰收。水龙兽(Lystrosaurus)是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动  相似文献   

14.
1972年夏,在云南禄丰盆地采得一批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一三列齿科(Tritylo-dontidae)的小头骨,保存相当完好。这类化石早在十九世纪末,在非洲南部、西欧已有发现。当时大多数人把它归入早期哺乳类。1938年,杨钟健等在禄丰发现了卞氏兽(Bienothe-rium),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卞氏兽上下颌的连接方式、下颌骨的组成等方面,仍然保留着典型的爬行动物特征。这就使三列齿类正式归于爬行动物。三列齿兽是一类接近于哺乳类的爬行动物,对了解脊椎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根据辛博生(Simpson)1928年叙述的三列齿科的特征(颊齿的齿型一致,齿尖新月状,由三个齿列组成,咀嚼方式由下颌骨的前后运动),可看出这一高度特化了的类型,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Eberth et al.,2001)产出过巨型的蜥脚类恐龙化石(Russell and Zheng,1993),但产出的兽脚类恐龙个体则相对较小(Currie and Zhao,1993)。我们近年来在石树沟组中采集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Clark et al.,2006),其中包括许多零散的骨骼和牙齿标本。本文报道一个产自石树沟组上部的兽脚类牙齿化石(IVPP V 15310),对于全面了解石树沟脊椎动物群具有一定意义。V 15310保存了一个近乎完整的上颌齿或下颌齿的齿冠。它具有典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特征:强烈侧扁,向后弯曲,前后缘有锯齿。齿冠有几种不同的磨蚀面:齿尖磨蚀成近圆形,靠近齿尖的齿冠前缘有一较大的平的磨蚀面,锯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磨蚀。V 15310很大,相关的测量数据和一些白垩纪的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测量数据相近。依据我们定义的一个定量评估锯齿大小的指标(锯齿大小指数),得出V 15310的锯齿大小指数非常小,与霸王龙相似,这与锯齿和齿冠大小具有反比关系的结论是一致的(Farlow et al,1991)。V 15310的另外一些形态特征对于推断它在兽脚类中的系统位置也提供了帮助。这些特征包括后缘锯齿明显高于前缘锯齿以及齿冠的唇侧和舌侧都有微弱的釉质褶皱。根据牙齿大小、釉质褶皱的发育程度以及锯齿的形态(Sereno et al.,1996;Chure et al.,1999;Holtz,2004),V 15310被归入中国盗龙类。其中,后缘锯齿和前缘锯齿的基部长度近似,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一特征组合可能是中国盗龙类的一个鉴定特征。这一特征组合也见于四川的中国盗龙类。相比而言,V 15310在已报道的侏罗纪兽脚类恐龙牙齿中尺寸最大(Smith,2005;Smith et al.,2005),大小接近白垩纪的一些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新材料的发现表明兽脚类至少在晚侏罗世早期就已演化出了这种巨型体型。  相似文献   

16.
前袁复礼在新疆吉木莎尔大龙口烧房沟上部、河东红山顶所发现的阔口龙已订为袁氏阔口龙(即加斯马吐龙)(野外号600068,杨,1963)。在整理这一材料时曾于碎骨中发现一下颌骨的碎片。初步鉴定应属大头龙类。标本编号 V.3234。这是这一层所发现的唯一迷齿类化石,也是发现的最老的这一类化石。兹简述如下:化石为一长约8毫米、中部高约7毫米、上部厚约4.5毫米的一下颌骨碎片。一共保存了三个牙齿的断裂面。左侧的一个受磨蚀较甚。图版上的上图表示下颌外侧,具有粗的条纹和沟,其靠近下边的一条横纹表示齿骨和夹骨的界限。下图表示下颌内侧,条纹不如外侧者显著。右侧较薄的一端应当作前端,而左侧较厚者则为后端。可以看出两者都是上厚下薄,内较平而外凸出。照这样的解释,此下颌应代表一左下颌的中部。最有意思的是关于牙齿的构造。在图版中间的一图可以清楚地看出牙齿的切面,可  相似文献   

17.
<正>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沙拉木伦地区下始新统巴彦乌兰层(脑木根组)内采集到的多瘤齿兽类(鼓泡斜剪齿兽)部分颅后骨骼。这些材料包括:愈合的第2-3颈椎(C2-C3),第4颈椎(C4)的部分神经弧,完整的第5-7颈椎(C5-C7),第1-2胸椎(T1-T3),以及两块首次报道的肱骨。第2和第3颈椎的愈合,具十分粗大三角肌脊的肱骨的强壮结构及其具有突出的桡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面包虫制作小兽头骨标本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菊  吴毅 《四川动物》2005,24(4):586-588
我们利用面包虫虫蚀制作小型兽类头骨标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用分组对照的方法,依据蝙蝠头骨大小、标本浸制液种类、标本浸制时间、是否剔除舌、下颌软组织和颅骨两侧大片肌肉和标本清水浸泡处理时间等5个影响因素,设计蝙蝠头骨标本制作的实验(共27只蝙蝠头骨,分7个组).结果表明,利用面包虫虫蚀制作的头骨标本完整、干净,头骨较小的标本虫蚀时间较短,酒精或甲醛浸制一定时间的标本比新鲜标本更适合用虫蚀方法制作头骨,剔除肌肉等组织以及清水浸泡处理和适当提高实验温度均可以提高标本的制作速度,温湿度对标本制作过程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1植物名称李氏香芋(Colocasia lihengiae). 2材料类别块茎和直立根茎上的主芽和腋芽、试管苗叶、叶柄及根段. 3培养条件(1)丛芽诱导培养基:1/2MS 6-BA 5mg·L-1(单位下同) NAA0.5;(2)丛芽增殖培养基为1/2MS 6-BA 3 NAA 0.1;(3)生根培养基为1/2MS NAA 0.5 IBA 0.8 KT 0.1.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为3%,琼脂浓度为0.6%,pH 5.8.培养温度为(27±2)℃,光照时间12 h·d-1.光照度为2 000 l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