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郑庆印  程珍凤 《生理学报》1993,45(2):142-148
刺激大鼠“涌泉”穴诱发的节段性背表面电位(Y-sCDP),在远节段(L3-T7)逐渐消失,而在更远节段(C6)又记录到一个背表面电位(Y-dCDP),该电位为一慢电位正波(P波),高位横断脊髓后Y-dCDP完全消失,说明它来源于脊髓上结构,当电解损毁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后,P波幅值显著降低(P<0.05),说明刺激“涌泉”穴产生的Y-dCDP为激活PAG等痛觉调制核团下行诱发的脊髓背表面电位。  相似文献   

3.
黄彰海  孙文颖 《生理学报》1986,38(6):589-596
本文在 79只清醒麻痹大鼠身上,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丘脑束旁核痛兴奋(PfPE)和痛抑制(PfPI)单位的放电及其对刺激下丘脑背内侧核(DMH)的反应,并观察切割脊髓背外侧束的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刺激DMH使PfPE 单位的自发放电及痛放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使PfPI 单位的自发放电增多,并解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抑制效应;(2)刺激DMH引起PfPE 单位的抑制效应,在切割脊髓背外侧束后仍然出现。上述结果提示:DMH 对丘脑束旁核在处理痛觉信息上具有调制作用,这种调制作用可能不通过脑干下行性抑制系统完成,而主要是通过脊髓上联系抑制丘脑束旁核神经元对痛传入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大鼠 C 类传入纤维诱发的脊髓背表面电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共用大鼠66只,以激活 C 类纤维的强度刺激腓肠神经,在脊髓背表面除记录到 A 类纤维诱发的 N_1、N_2和 P_1波外,还见一长潜伏期正波。该波与 P_1波方向一致,波形类似,故称之为 P_2波。P_2波潜伏期为133.3±13.7ms, 时程为83.3±21.9ms,幅度为154.8±92.8μV.P_2波的刺激阈值(33.7±11.8T)与复合动作电位 C 波的阈值(33.1±11.8T)相同或略高,当刺激强度达87.1±15.4T 时,两者幅度同时达最大值。P_2波的潜伏期与 C 类传入抵达脊髓的时间(125.6±13.4ms)非常接近,缩短外周传导距离所致 P_2波潜伏期的缩短(39.8±5.7ms)与 C 类传入经过缩短段所需时间(38.8±5.7ms)基本一致。用直流电阻断 A 类传入仅保留 C波时,N_1、N_2、P_1波消失而 P_2波仍存在,加大阻断电流使 C 波消失时,P_2波随之消失。以上结果表明 P_2波是 C 类传入诱发的脊髓电位。脊髓横断后 P_2波并不消失,P_2波在脊髓背表面的纵向分布与 P_1波基本平行,注射印防己碱后 P_2波与 P_1波都有减小,说明 P_2波的性质与 P_1波类似,可能是 C 类传入主要经脊髓环路诱发的初级传入末梢去极化,或许可作为突触前抑制指标。  相似文献   

5.
Cao DY  Niu HZ  Tang XD  Li Q 《生理学报》2003,55(1):105-109
在距脊髓约 15mm处切断大鼠L5背根 ,将中枢端分成 4~ 5条细束 ,电刺激腓肠神经在背根细束上记录背根反射 (dorsalrootreflex ,DRR)。共记录到DRR 5 1例 ,根据引起DRR所兴奋的腓肠神经纤维类别和DRR在背根逆向传出的纤维类别将DRR分为 5类 :Aαβ Aαβ·DRR、Aβδ Aδ·DRR、Aβδ C·DRR、Aαβδδ C·DRR和C C·DRR。结果证明 ,电刺激外周神经激活各类纤维不但能引起A类 (包括Aδ)纤维的DRR ,而且也能引起C类纤维的DRR。记录的Aδ·DRR和C·DRR为细纤维传入终末产生突触前抑制提供了客观指标 ,为DRR逆向传出冲动到达外周组织 ,释放神经肽类递质 ,调节外周效应器的功能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6.
刺激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诱发的脊髓背根电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  程珍凤 《生理学报》1990,42(3):203-209
When periaqueductal gray (PAG) was stimulated with concentric electrodes, a steady negative potential called PAG-DRP was recorded from L5 dorsal root. PAG-DRP with propertie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summation propagates decrementally along the dorsal root and is inhibited by picrotoxin. Lesions of NRM had no effect on the PAG-DRP evoked by stimulation of dorsal PAG, but showed obvious reduction up to about 40% on the PAG-DRP evoked by stimulation of ventral PAG.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escending inhibition of PAG includes some presynaptic inhibition and that the ventral PAG-DRP is relayed partly via NRM while the dorsal PAG-DRP is not associated with NRM.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在腰5(L_5)背根可记录到—稳定的负性背根电位(DRP),简称 PAG-DRP。PAG-DRP 具有空间和时间总和性质,沿背根作电紧张性扩布,且能被 GABA 能拮抗剂印防己毒素(Picrotoxin)所抑制。电解损毁中缝大核(NRM)对刺激背侧 PAG 诱发的 PAG-DRP 无明显影响,而可使刺激腹侧 PAG 诱发的 PAG-DRP电位幅值降低40%左右。结果表明,PAG 下行抑制作用中有突触前抑制参与;NRM 参与腹侧 PAG-DRP 的产生,背侧 PAG-DRP 则可能由 NRM 以外的其他核团中继。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断双侧颈迷走神经、肌松、人工呼吸的家兔上,观察了长短串电脉冲刺激面神经核背内侧区(DMNF)对孤束核腹外侧亚核(VLNTS)呼吸相关神经元(RRU)的影响。实验结果:当电刺激 DMNF 时,吸气性神经元(64.4%)放电频率增加,放电时程延长,并以递增性吸气神经元被兴奋的数量最多。呼气性神经元(35%)表现为放电停止和放电频率减少,以递减性呼气神经元被抑制的数量最多。左右两侧 VLNTS 呼吸相关神经元对电刺激 DMNF 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DMNF 兴奋可以易化 VLNTS 吸气性神经元,抑制呼气性神经元。两者之间的功能及结构联系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肌注硝酸士的宁对刺激鲫鱼脊髓所诱发的M细胞胞内电位变化的影响。方法运用微电极穿刺技术记录M细胞的胞内电位变化。结果肌注硝酸士的宁后逆向动作电位后突触后电位(PSPs)的幅度升高,持续时间增加,并可在此基础上暴发动作电位。结论从脊髓到M细胞的传入通路中可能有抑制性递质甘氨酸的释放和相应受体的存在,其与兴奋性递质一起调节M细胞兴奋性,从而使M细胞的活动与整体一致。  相似文献   

10.
Liu Q  Han D  Wang S  Zou ZY 《生理学报》2005,57(5):573-586
本文旨在探讨电刺激右侧尾壳核(caudate putamen nucleus,CPu)对双侧丘脑外侧背核(1aterodorsal thalamic nucleus,LD)单个神经元放电和海马(hippocampus,HPC)电图瞬时时间编码形式的调制性影响。用21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50-250g),重复急性强直电刺激(60Hz,2S,0.4-0.6mA)右侧尾壳核(acute tanizafion of the right caudate putamen nucleus,ATRC)诱发大鼠癫痫模型,4通道同步记录双侧LD神经元单位放电和双侧HPC深部电图。结果如下:重复施加ATRC可以诱导大鼠出现(1)双侧LD-HPC癫痫电网络间的功能性环状联系。起始点为对侧LD神经元原发性单位后放电,随后出现同侧LD神经元原发性单位后放电,然后呈现同侧HPC电图原发性后放电,最终引起对侧HPC电图脱同步化效应;(2)双侧LD神经元放电脉冲间隔(interspike intervals,ISIs)散点分布形式与刺激前呈现镜像对称特征。对侧LD神经元原发性后放电的ISI点分布基于底层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具有更加明显的突触可塑性特征;(3)随着ATRC串次的增加,对侧LD神经元原发性单位后放电间的爆发式放电时程逐渐延长,可以募集增强海弓电图同步化电活动;显现对侧LD神经元单个放电脉冲与HPC电图γ电振荡(20-25Hz)间的锁相(phase-lock)和锁时(time-lock)关系。结果提示:ATRC可以募集形成具有联系的双侧LD神经元放电和HPC电图特征性的神经信息编码形式,以对侧更加明显。这些跨越大脑半球、涉及多结构的功能性神经信息网络的建立很可能是癫痫发生、发展和扩布的重要信息编码机制。  相似文献   

11.
翁瑛霞  陈宜张 《生理学报》1986,38(4):437-444
形态学已证实下丘脑-脊髓直接投射。本实验试对这一投射的电刺激反应作一些探讨。在刺激下丘脑时可在脊髓记录到一些尖锋样平均诱发电位(AEPs)。这些AEPs可以跟随200Hz 以上的高频双刺激,对窒息的耐受性较强。有效刺激点主要分布在下丘脑中部穹窿周围以及不定带。我们认为这些 AEPs可能代表沿下丘脑-脊髓直接投射通路传导的兴奋。对不定带-脊髓投射所作同样的实验,结果与前者相似。  相似文献   

12.
吗啡降低大鼠脊髓内cAMP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正雄  张桂林 《生理学报》1991,43(4):389-393
有资料表明,吗啡或脑啡肽可影响脑内 cAMP 与 cGMP 的含量,但对脊髓内 cAMP 与cGMP 的含量有何影响,未见报道。本实验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研究的结果表明,吗啡可使大鼠离体与在体脊髓内 cAMP 的含量明显降低;而对脊髓内 cGMP 的含量则无明显影响;纳洛酮可特异阻断吗啡对脊髓内 cAMP 含量的抑制效应。提示:吗啡的上述作用是通过大鼠脊髓内阿片受体所介导。脑和脊髓内 cAMP 含量的变化可能部分介导了吗啡作用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电针刺激可在大鼠脊髓诱发Fos样蛋白的生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纪如荣  王晓民 《生理学报》1992,44(4):394-400
本研究利用Fos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首次报道电针“三阴交”穴位可在大鼠脊髓诱发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电针后大量Fos免疫反应(FLI)细胞出现在脊髓腰膨大的背、腹角,但标记最密集区为背角Ⅲ,Ⅳ层。在动物足部注射福尔马林产生的伤害性刺激亦可在脊髓腰膨大背、腹角诱发大量FLI细胞,但以背角Ⅰ,Ⅱ层标记最为密集。因此电针和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脊髓c-fos表达在分布上是不同的。电针诱发的Foc蛋白可能参与针刺镇痛。  相似文献   

14.
在氯醛糖麻醉并箭毒化的50只猫中,观察了强电流刺激内脏大神经时的背侧海马诱发电位(Hippocampal evoked potential,HEP)以及电针和吗啡对其影响。结果显示,用20V电压刺激内脏大神经可以兴奋包括 Aδ和 C 纤维在内的几乎全部纤维,并且可以在海马内记录到波形稳定的 HEP。以负波为主的 HEP 在海马锥体细胞层附近以及下脚复合体的表浅层记录到,以正波为主的 HEP 在海马锥体细胞顶树突的中下部记录明显。只有刺激强度达到兴奋内脏大神经的 Aδ纤维时才可记录出 HEP。吗啡对 HEP 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电针也可以明显抑制 HEP 的振幅,并有后作用。上述结果提示,内脏大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包括痛纤维的冲动可以传至海马。  相似文献   

15.
冯鉴强  陈培熹 《生理学报》1990,42(2):129-134
电刺激猫大脑皮层前外侧回联合区(ALA)能使隐神经 C 类纤维传入引起的体感皮层(S(?)区)诱发电位(C-CEP)的幅值明显变小,并有后作用,表明 ALA 对 C-CEP 有抑制作用;切断ALA 与 SI 区之间的皮层内纤维联系后,ALA 对 C-CEP 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抑制时程缩短;侧脑室微量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后,电刺激 ALA 对 C-CEP 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表明 ALA 对 C-CEP 的抑制作用的作用途径之—可能是通过 ALA 与 SI 区之间的皮层内神经径路;可能与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释放有关。提示大脑皮层联合区可能对体感皮层 C-CEP 有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生大鼠脊髓薄片中的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刺激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萌芽 《生理学报》1994,46(2):148-153
在新生大鼠脊髓薄片细胞内记录了25个经送行刺激鉴定的运动神经元(MN),发现腹外侧索刺激可在80%的MN诱发去极化反应(EPSP)。在静息电位水平EPSP的潜伏期、达峰时间、幅度、半衰时间和时程分别为1.2±0.2ms,2.6±0.4ms,13±3mV,5.3±1.6ms和31±8ms。EPSP呈等级性和膜电位依赖性,平均翻转电位为-8mV,潜伏期在0.—5Hz频率的刺激时相对恒定,但刺激频率>20Hz时EPSP变小或被取消。EPSP在低钙高镁溶液中被阻抑叵在无镁溶液中增强。犬尿烯酸(0.5—1mmol/L)可逆地阻断EPSP,但氯胺酮(50—100μmol/L)仅部分抑制之。结果表明腹外侧索中的下行纤维可能释放兴奋性氨基酸而激活MN。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单纯免疫电镜及免疫电镜与溃变(后根切断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一级传入纤维与脊髓胶状质内生长抑素(SOM)阳性结构之间的突触连结。结果在脊髓胶状质内观察到SOM阳性的胞体、轴突、树突及溃变的轴突,以上结构间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突触连结:(1)Ⅰ型或Ⅱ型突触球的中央成份(CⅠ或CⅡ末梢)是溃变的或是SOM免疫反应阳性的,它们与周围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轴轴突触或树轴突触,其中有一些周围的树突还是SOM阳性的。(2)某些简单的轴突(不参与构成突触球的轴突)呈暗型溃变,并与SOM阳性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3)简单的SOM阳性的致密型轴突与含SOM的树突或核周质形成轴树或轴体突触。(4)简单的SOM阳性的亮型轴突与含SOM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这些突触关系提示脊髓胶状质内SOM阳性树突和胞体可直接从一级传入纤维或脊髓后角固有神经元接受冲动,其中有一些一级传入纤维和脊髓后角固有神经元也是SOM阳性的。这表明在脊髓固有神经元与一级传入纤维之间及脊髓固有神经元本身都存在着自调节突触。本实验结果为SOM参与感觉信息的调节提供了超微结构证据。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Thy-1 antigen of rat brain is a membrane glycoprotein of molecular weight 17,500. It was localized in sections of brain and spinal cord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using rabbit antisera raised against purified Thy-1 and fluorescein conjugated purified sheep F(ab')2, anti-(rabbit IgG) antibody fragments. The specificity of the anti-(Thy-1) sera was tested by a quantitative indirect radioactive binding assay which is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ascertaining the specificity of reagents used in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Purified Thy-1 was used to absorb the anti-(Thy-1) sera for controls in the immunofluorescence experiments. Strong specific fluorescence was found throughout the gray matter of brain and spinal cord with lesser amounts in white matter. The nuclei of all neural cells and also myelin lacked fluorescence. Some of the large neurons contained weak cytoplasmic fluorescence, but the majority of the immunofluorescence was located in the neuropil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There was an indication that Thy-1 was associated with synaptic knobs due to its presence in synaptic glomeruli and its granular appearance around some neurons. An additional association with glial membranes could not be excluded.  相似文献   

19.
陶元祥  魏锋 《动物学报》1996,42(3):244-246
采用地高辛标记生长抑素反意RNA探针经原位杂交和显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生长抑素mRNA在大鼠脊髓内的定位。结果显示:脊髓内含有大量呈紫蓝色的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细胞,岍性磷酸酶反应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