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石油化”,是指越来越依靠以矿物能源(特别是石油能源)为基础的技术和产品来管理农业生态系统的趋势。一、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与工业能量的投入50年代初期以前,我国的农业生态系统基本上是无现代工业支持的自给自足或自我维持的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这类农业生态系统的维持,主要靠太阳能及系统转化太阳能而形成的生物质能在系统中的流动,基本上无工业能源或矿物能源输入到系统中(仅有极少量的工业  相似文献   

2.
我校创办农场的目的是:农场为教学服务,教学为生产服务,为了贯彻这个目的,我们以农场作课堂,以作物作课文使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中深入实践,结合农场栽培管理作物。(各年级在农场栽培管理的作物按照各年级的特点及课文内容,有计划地具体地规定:如初一年级培养学生掌握农业基木操作能力,如整地,中耕,除草,浇水,施肥等。初二年级培养学生独立耕作能力,从播种到收获。初三年级培养学生带有试验性,技术性的操作能力,如动物的饲养,人工授粉,嫁接法等。对高中学生采取类似措施进行农场劳动,使巩固已获得的生物知识投入到生产实践,因为高一人体解剖很难结合农业生产,高二、高三没有生物课)通过培育管理这项操作过程,深入实践,使学生队识到这种作  相似文献   

3.
杨卓翔  高阳  赵志强  李双成 《生态学报》2012,32(11):3635-3644
应用能值分析方法,通过能值转换率,把深圳市3个农场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货币流和信息流转化为统一量纲———能值。在绘制能值系统概图和编制能值分析表的基础上,建立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对3个系统的能值输入结构、生产效率、环境负载和可持续发展状况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此外,比较经济指标与能值分析结果,并采用情景分析对农场未来发展做出预测。能值分析方法不仅考虑环境及其服务功能对经济生产的贡献,同时能值交换率和能值产出率把系统经济流入和产出纳入分析过程,结合环境和经济评价,可用于综合分析农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西丽果场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最高的农场,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次之,而山海农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都市农场应该大比例利用可更新资源,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并且积极提升农业的技术含量。在此基础上,控制规模合理地发展旅游经济,走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攻关研究,以能物流理论为指导,根据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后山旱农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提出了以丘陵为单元的生态治理模式.1999年对传统顺坡种植模式、人工草地模式和生态治理模式进行观测.能物流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治理模式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能提高太阳能利用率8.3%,提高能量输出量8.7%,提高能量转化效率19.4%,N的输出量提高26.5%,转化效率提高57.1%,P的输出量提高12.1%,转化效率提高45.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7%.人工草地模式与传统模式和生态治理模式相比,其太阳能利用率、能量输出量、能量转化效率都是最低的.治理模式产出最多,盈利最多,是经济效益最好的模式,经济效率比传统模式提高16.1%.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攻关研究。以能物流理论为指导,根据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后山旱农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提出了以丘陵为单元的生态治理模式,1999年对传统顺坡种植模式、人工草地模式和生态治理模式进行观测.能物流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治理模式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能提高太阳能利用率8.3%,提高能量输出量8.7%,提高能量转化效率19.4%,N的输出量提高26.5%,转化效率提高57.1%,P的输出量提高12.1%,转化效率提高45.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7%.人工草地模式与传统模式和生态治理模式相比,其太阳能利用率、能量输出量、能量转化效率都是最低的.治理模式产出最多,盈利最多,是经济效益最好的模式,经济效率比传统模式提高16.1%。  相似文献   

6.
自70年代我国科学家侯学煜提出“生态大农业”的理论以后,中国科学院就在60年代人工群落实验的基础上,以云南、海南为基地,进行了“生态农场”试验。生物种间互助效应的发挥,给生态农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生态热”。经过不断的试验总结,到了80年代,一个以建设“生态农业”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7.
南亚热带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农业生态系统是通过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化学潜能,经食物链流动过程最终转化为热能,散失于宇宙中。其能量流特征很大程度取决于人对该系统的调控和管理,这就是对农业生态系统施于除太阳能以外的其他辅助能量。这些辅助能不但对农作物转化太阳能的  相似文献   

8.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中国省域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晶  于浩 《应用生态学报》2018,29(10):3326-3336
生态产品是事关人类生命健康、经济社会建设的世界性稀缺产品.为了更好地分析生态产品有效供给问题,找出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规模效率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2004—2015年的面板数据,以劳动力、资本、能源和技术为投入变量,以GDP、生态产品和非期望产出为产出变量,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泰尔指数对我国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规模效率及其差异性进行测算,并运用Tobit模型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生态产品供给规模效率在2011年以前呈下降趋势,以2012年为转折点呈现上升态势,但地区间仍有较大差距.全国及各地区生态产品有效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从全国总体情况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科技投入、金融资本投入(环境污染治理占GDP比重)、能源消费结构(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为负,而生态空间及外贸结构的影响为正;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科技投入、金融资本、能源消费结构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为负,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空间及外贸结构的影响为正;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面源污染和外贸结构的影响为负,产业结构、科技投入、能源消费结构和生态空间的影响为正;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金融资本、能源消费结构、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空间的影响为负,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的影响为正;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为负,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金融资本、生态空间及外贸结构的影响为正.在进一步对以上实证测算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提出有效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规模效率的政策启示,包括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和遵循生态法则进行整体治理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生态观及其在技术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壬午  张彤  计文瑛 《生态学报》1996,16(1):100-106
中国传统农业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它以提倡“天人合一”的系统生态观为指导,以精耕细作为特征,以“地力常新壮”为理论,通过物质循环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因地、因时、因物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维持与提高,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对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生态观及其在技术上的应用范例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当代农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去年党中央提出实行勤工俭学的号召以来,各地区在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勤工俭学活动已蓬勃地开展起来,有一些学校已取得经验。学校实行勤工俭学之后,由于组织学生参加了校内的实验工厂,实验农场或者到校外工厂、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进行生产劳动,因此使书本知识与生产劳动实践结合起来,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起来,因而推动了教学工作进一步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这一改革也比较明显地反映在生物教学的改革上。  相似文献   

11.
微藻生物技术是较新的生物技术领域之一。藻的生物技术本质上与农业相同,即利用光合成机制生产生物量,用作食物、饲料、化学药品和能源。 培养微藻作生物量的主要优点为: 1.藻是很有效的生物系统,是以太阳能通过光合成生产有机化合物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下乡调研,总结并分析福建省山区茶园成功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主要针对山地茶园存在水土流失与茶园经营单一及生产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结合红壤山地生态复合茶园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山区"生产-生态-生活"耦合茶园(简称"三生")的总体思路,阐述了"三生"耦合茶园的理论内涵,其是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通过茶园系统内部各结构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其在时序有效链接、空间合理布局和生产生态匹配中产生正向联系和优势叠加作用,实现山区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的影响挖掘与充分利用,形成山区茶园整体性的耗散结构与有序性耦合链接的特定农业开发系统。从科学开垦与水肥调控工程、水土保持与立体种养工程、生态恢复与地力保育工程、水分涵养与茶园景观工程、绿化环节与茶旅结合工程、多样发展与康悦养生工程等6个方面总结提出了"三生"耦合茶园模式构建要素与技术实施要点。通过定位试验的能值分析表明,"三生"茶园能值自给率比常规茶园提高36.31%,可持续发展指数是传统茶园的2.68倍,说明在生产效率和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三生"茶园模式均优于常规茶园。结合福建茶业绿色振兴实际,提出了发展"三生"耦合茶园的技术与管理对策,以期为茶业企业与家庭农场在绿色发展过程提供参考及其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人类即将跨入新的世纪,种种变化举世关注。据预测,21世纪初叶,世界人口将达64亿左右,至末叶,300亿大关也难挡住。面临人口、食品、能源、环境等压力,农业必须以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为宗旨,方能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必须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才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城市化、工业化和农村集镇化的发展,建筑占地增加,耕地继续减少,对植物生产事业影响更大。只有利用城市发展的优势,促进植物生产改革,才能有兴旺发达的植物世界.向城市输送丰富多样的绿色食品,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维护良好的生态…  相似文献   

14.
李宣 《生物学通报》1993,28(12):43-45
培养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意识的重要性 50年代以来,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五大问题日趋严重,导致生态危机逐步加剧,成为人类面临的与自身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因此,迫切要求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在经济建设中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科学地改造自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经济与生  相似文献   

15.
一、栽培植被的概念及其性质栽培植被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促使农业生产发展到稳定阶段的产物。经营栽培植被的目的在于通过人工栽培措施,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潜能,从而在一定的单位土地面积上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产品。一般通过改造环境和改造植物本身两方面的手段达到上述目的。因此栽培植被首先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同时它和自然植被一样,栽培植被也必须是在一定的生态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它有一定的结构与外貌,植物个体和群体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都是一  相似文献   

16.
按照生态学原理指导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建设,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重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本文旨在针对川西盆周丘陵地区县级农场的实际,通过总结在名山县良种示范繁殖农场5年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探讨生态农业建设的途径与方法,供发展农村经济参考。五年建设的结果与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解决能源紧张的重要途径。生物能源又是新能源中行之有效的重要种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贮存起来。有人计算,自然界植物的光合作用每年可以固定约200亿吨碳,是世界能量总消耗的10倍,或为全人类消耗食物能量的200倍。直接用农作物秸杆作燃料,其热效很低。若经微生物发酵处理,则可转化为高效的再生能源——甲烷、酒精等。巴西利用甘蔗和木薯通过酵母发酵,在八十年代初生产了大约400万  相似文献   

18.
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把生物学教学与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热爱农业劳动,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为农村输送一批又一批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是生物学教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几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也有一些粗战的体会,现在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盈斌  王琦  熊康宁  任威  敖文秀 《生态学报》2018,38(21):7688-7698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能源利用模式低值粗放,开展该区域的农业可利用生物质能潜力研究,对喀斯特山区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为例,在考虑土壤生态保留前提下,利用草谷比、土壤生态保留系数、收集系数、折标系数、副产物系数估算农村地区可利用农业生物质能资源总量。结果表明:(1) 2009—2015年间,贵州省年均可利用生物质能资源量达5191.50×10~4t标准煤,地均和人均农业生物质能资源量分别达到295 t标准煤/km~2和1.48 t标准煤/人,其中年均可能源化利用的达到1974.05×10~4t标准煤,占贵州省同期能源消费总量的21.84%。(2)贵州省生物质能储量结构比例分布不均,畜禽粪便资源利用潜力巨大,贡献值高达85%;其中,牛粪资源蕴藏量达年均3009.78×10~4t标准煤,贡献值达到68.39%,是贵州省最重要的农业生物质能资源。(3)从时序变化特征看,2009—2015年间贵州省生物质能资源量呈现U形结构,2011年达到最低值,这与2010年的西南大旱重要事件耦合。最后,针对贵州省农业生物质能现状,论文提出喀斯特山区应该合理布局秸秆电厂和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企业,提高畜禽的规模化养殖水平并加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农村生活能源推广以沼气、节柴灶与节能秸秆气化炉高效利用相结合的能源利用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显军  吴文良  李志芳 《生态学杂志》2005,24(12):1513-1519
对天津蓟县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和国家级龙头企业草原兴发集团进行案例研究,得出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框架结构及其理论依据。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基本框架是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户、市场销售部门等组成,各部分之间存在特定的、相互依存的经济技术关系,共同构成统一的产业结构体系。在农业产业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绿色营销、市场经济、以及农业生态学等理论与原理的指导下,该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实现了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从而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