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它们的表面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 ,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 ,为淋巴细胞的活化提供双信号。DC活化后分泌IL - 12、IL - 18及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刺激辅助型T细胞 (HelperTcells ,TH)增殖 ,促使TH0 和TH2 细胞向TH1细胞分化 ,并强烈激发TH1型免疫应答[1] ,从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抗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等细胞免疫反应。应用DC的抗肿瘤实验主要是…  相似文献   

2.
B细胞的CD40分子与活化T细胞的CD40配体(CD40L)结合可调节B细胞生长分化、克隆转换、Ig分泌、阻断B细胞凋亡和导Fas表面分隔表达等,直接参与调节体液免疫。CD40与CD40L结合也影响细胞免疫功能,诱导Th1和Th2细胞因子产生《CD40和CD40L连接TRAF蛋白多聚化,从而调节基因的转录。CD40介导的信号传导过程与蛋白酷氨酸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有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CD23是一个分子量45kD单链糖蛋白,主要表达在sIgD和sIgM双阳性B细胞目前已知CD23有两个配体:即IgE和CD21。完整的CD23分子及其可溶性片段具有介导B细胞生长,诱导B细胞转化,维持EBVDNA^+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和EBV转化的B细胞系的自生长以及诱导IgE的合成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本着重介绍CD23分子的BCGF作用。  相似文献   

4.
CD40配体(CD40L)是TNF超家族成员,表达于人活化的CD4^+T细胞表面,与存在于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相就受体CD40分子相互作用,促发并调节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用PCR法从CD40L全长cDNA质粒中扩增CD40L胞外段编码cDNA,即可溶性CD40L(sCD40L)编码cDNA,并克隆入pSK质粒;cDNA序列经测序证实后与pPICZαA质粒重组构建成pPICZαA-s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用CD23单克隆抗体交联活化的人扁桃体B细胞,证明CD23McAb对B细胞呈双向调节效应,即:高浓度区抑制B细胞增殖,低浓度区促进B细胞增殖,继而,用对B细胞有抑制效应浓度的CD23McAb交联B细胞膜CD23分子,通过研究抑制效应恢复条件,探讨了CD23McAb产生抑制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去除CD23McAb后,抑制作用不能恢复,用SAC再次活化,使B细胞恢复增殖状态,用促B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中相关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其调控因素,并对共刺激分子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小鼠动物模型后,将BALB/c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LPS、CD28+LPS三组,进行脾淋巴细胞的分离,通过RT-PCR、ELISA等方法检测共刺激分子在不同组别中的表达.结果:经CD28活化型单克隆抗体(CD28mAb)刺激后的BALB/c小鼠组中共刺激分子CD40配体(CD40L)、杀伤性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量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高.结论:共刺激分子CD28对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经纯蛋白衍生物(PPD)刺激后母细胞化能力下降,且IL-2和IFN-γ产生减少,循环T细胞和单核细胞可在原位被非特异性激活,结核患者的单核细胞经PPD直接刺激后,可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IL-10,这将抑制PPD引起的母细胞化和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荧光标记CD25单抗和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实验,观察了RU486对地塞米松抑制淋巴细胞表达高、低亲和力IL2受体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地塞米松共同培养48小时的大鼠脾淋巴细胞,高、低亲和力IL2受体的表达明显降低;在含有地塞米松的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RU486后,表达CD25(低亲和力IL2受体)的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淋巴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L2受体数量明显增加,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上结果提示,糖皮质激素对淋巴细胞表达IL2受体的下调作用可能是通过淋巴细胞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9.
细胞粘附分子(CAM)可介导细胞间及细胞与间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传导信息,参与机体胚胎发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及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是主要的CAM分子之一,可表达于活化的细胞,内皮细胞等。人膜是母体与胚胎滋养层直接接触的特殊组织、已发现蜕膜细胞在着床过程中参与了局部免疫耐受的形成,但对着床期ICAM1在蜕膜细胞表达的动态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别从整体和局部角度、着床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及子宫内膜/蜕膜(EC/DC)细胞ICAM1的不同表达特点进行了动态观察和对比性分析。结果发现,ICAM1在着床期PBLC及EC/DC中的表达均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Tab.1;Figs.1&2)。ICAM1在PBLC中的表达于妊娠第一天(D1)即开始降低,D2降至最低;与此不同,ICAM1在EC/DC中的表达于D2开始降低,D4降至最低,D5开始恢复,但尚未恢复到对照水平。结果表明,ICAM1在蜕膜局部的表达调节方式不同于外周血;ICAM1表达阳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蜕膜细胞均代表着活化的功能性细胞,这些细胞表面ICAM  相似文献   

10.
1,25—二羟维生素D3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25(OH)2D3是维生素D3的形式,其生物效应是由1,25(OH)2D3受体(VDR)介导的。单核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等免疫系统细胞均有VDR的表达,1,25(OH)2D3对免疫系统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于:在分子水平上抑制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NF-γ)及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细胞水平上调节免疫系统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免疫功能;在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