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泓  胡正海 《植物研究》1987,7(4):121-132
本文报道了药用植物商陆根中异常次生结构的发生和发育过程。商陆根的初生结构和早期的次生结构都是正常的。但是,后来在维管柱的外围以离心的顺序先后产生5-7轮异常形成层.第一轮异常形成层起源于次生韧皮薄壁细胞和射线细胞。后一轮异常形成层在前一轮异常形成层向外产生的薄壁结合组织中发生。各轮异常形成层都以正常的活动方式产生同心环状排列的异常维管束以及它们之间丰富的薄壁结合组织,从而使根变成肉质状。薄壁结合组织细胞以及异常维管束内的薄壁组织细胞中贮藏有淀粉粒。  相似文献   

2.
药用植物牛滕根中异常次生结构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药用植物牛滕根的异常次生生长。其初生结构和早期的次生结构类似于一般的草本双子叶植物根。后来,在维管柱的外围以离心的顺序发生多轮异常形成层。第一轮异常形成层起源于次生韧皮部的薄壁组织细胞和射线细胞。以后的每一轮由前一轮向外衍生的薄壁组织细胞产生。新的形成层常常以弧状片段与前一轮维管束之间的形成层相连接。每一轮形成层向内产生木质部,向外产生韧皮部,组成异常维管束。这些束排成不规则的同心环,包埋在薄壁结合组织中。  相似文献   

3.
牛膝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了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Blume.)根的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牛膝根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次生结构和三生生长5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的细胞特征;初生分生组织包括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其内皮层细胞上凯氏带明显.初生木质部多为二原型;次生结构从外到内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其木栓形成层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而形成,次生结构中,次生维管组织占主要地位;牛膝根的进一步加粗主要是由于三生结构的发生和分化.第一圈额外形成层产生于次生韧皮部外侧的薄壁组织细胞和射线细胞,以后的每一圈由前一圈向外衍生的薄壁组织细胞产生.额外形成层无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之分,在切向纵切面上呈叠生排列.三生维管束以离心方式排列成整齐的同心环状,由薄壁结合组织将其彼此分开,其圈数与额外形成层的圈数是一致的,随着根的个体发育而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4.
药用植物川牛膝根中异常次生结构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用植物川牛膝的根内具有异常的次生结构。其异常的次生生长是由维管柱外围发生的异常形成层通过正常的活动方式完成的。后一轮异常形成层起源于前一轮异常形成层向外产生的薄壁组织细胞,位于韧皮部的外侧。每一轮异常形成层向内产生木质部,向外产生韧皮部,组成异常维管束。其中,木质部最先开始分化。异常维管束排成螺旋状,分散在结合组织中。除最外轮一些木质部束之间的结合组织是厚壁组织外,其余结合组织都是薄壁的。由于初生结构和早期的次生结构是正常的,所以,这种异常结构可能是后起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牛膝根的结构发育与三萜皂苷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定位及植物化学技术,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牛膝根的结构特征与三帖皂苷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牛膝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类似于一般双子叶植物,其根的加粗主要是由于三生结构的发生和分化。第一圈额外形成层产生于次生韧皮部外侧的薄壁组织细胞和射线细胞,以后的每一圈由前一圈向外衍生的薄壁组织细胞产生。额外形成层无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之分,在切向纵切面上呈叠生排列。三生维管束以离心方式排成整齐的同心环状,由薄壁结合组织将其彼此分开,其圈数与额外形成层的圈数是一致的,随着根的个体发育而不断增加。在根的初生结构中,三萜皂苷主要分布于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及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之间的薄壁组织细胞内;在根的次生结构中,主要分布于次生韧皮部及栓内层的薄壁组织细胞内。当三生结构形成后,除次生韧皮部及栓内层细胞外,在额外形成层和三生维管束韧皮部细胞内均有皂苷类物质积累。三生结构在牛膝根中占主要地位,是三萜皂苷积累与分布的主要场所。在牛膝根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三萜皂苷元齐墩果酸的百分含量呈“S”型曲线增长,其根的增长、加粗、三生维管束圈数、三萜皂苷总量及根中干重的积累量都在出苗后约120天达到高峰,此时应为牛膝根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6.
应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了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轴器官中异常结构的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牛膝根的发育过程中,其初生生长和早期的次生生长类似于一般双子叶植物.以后在正常维管柱的外围发生4~5轮额外形成层,并以双向活动方式形成同心环状排列的三生维管束和其间的薄壁结合组织.而在牛膝的茎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异常结构.在茎的发育过程中,当次生维管束分化将完成时,由其外侧保留的1~2层原形成层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一轮额外形成层,额外形成层活动形成一轮三生维管束.茎中的2个外韧型髓维管束也来源于原形成层,与正常维管束在位置上没有相关性,但其结构类型存在多样性,有时可形成不完全的周木型髓维管束.  相似文献   

7.
白鲜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半薄切片、常规石蜡切片并结合离析法,对药用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根的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鲜根的发生发育过程包括4个阶段,即原分生组织阶段、初生分生组织阶段、初生结构阶段以及次生结构阶段。原分生组织位于根冠内侧及初生分生组织之间,衍生细胞分化为初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由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以及中柱原组成。原表皮分化为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分化为皮层,中柱原分化为维管柱,共同组成根的初生结构;在初生结构中,部分表皮细胞外壁向外延伸形成根毛,皮层中分布有油细胞,内皮层有凯氏带,初生木质部为二原型或偶见三原型,外始式;根初生结构有髓或无。次生结构来源于原形成层起源的维管形成层的活动以及中柱鞘起源的木栓形成层的活动;白鲜次生韧皮部宽广,其中多年生根中可占根横切面积的85%,另外除基本组成分子外,还分布有油细胞;周皮发达,木栓层厚;初生皮层、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薄壁细胞中常充满丰富的淀粉粒。  相似文献   

8.
怀地黄块根的形态发生和结构发育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观察了怀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cv.Hueichingensis Hsiao.)块根的形态发生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变化。采用怀地黄的传统栽培方法,即用上一年的块根作母根进行繁殖,分别从母根和不定芽的茎基部发生不定根。怀地黄不定根的初生结构和维管形成层的发生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但其次生生长却有两种方式,即正常次生生长和异常次生生长。一类不定根的形成层产生的次生结构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即次生木质部中主要是导管,而薄壁细胞较少。这类不定根其次生生长为正常次生生长(normal secondary growth),是担负吸收和固着作用的正常根。另一种类型的不定根,其形成层产生的次生木质部含有大量的薄壁细胞,少量的导管分散在薄壁细胞之间。这种次生生长为异常次生生长(anomalous secondary growth),从而使不定根膨大,形成块根。因此,怀地黄的药用部分在起源和结构上都属于根的性质,其药用部分应称为块根。  相似文献   

9.
田旋花营养器官及不定芽发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田旋花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叶为两面叶,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发达。主脉为周韧型维管束,在其主脉的远轴面,紧领下表皮的为1-2层同化组织细胞。地上茎表皮内具由2层细胞组成的同化组织,维管组织呈连续的环状排列,木质部内外侧都为韧皮部。地下根状茎的结构类似地上茎的结构,维的维管组织发达,在次生生长中,中央初生木质部导管周围薄壁细胞分化产生大量薄壁细胞和韧皮部分子。根状芭茎上的不定芽及不定根由维管形成层活动产生,根上的不定芽也是由根的维管形成层产生。  相似文献   

10.
郑丽  蔡霞  胡正海 《植物研究》2009,29(6):659-664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根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并对其1年生与多年生根的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狭叶柴胡根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和次生生长4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由3群原始细胞组成,其细胞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的细胞学特征;初生分生组织包括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初生木质部多为二原型,少数为三原型。次生结构为:从外到内由周皮、中柱鞘薄壁细胞环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次生生长主要是依靠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活动来完成,其木栓形成层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而形成。多年生根与一年生根的结构基本相似,但在各部分的细胞数量和组成上存在差异。分泌道在一年生的根中仅分布在中柱鞘薄壁组织中,而在多年生的根中,在中柱鞘薄壁细胞和次生韧皮部中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1.
风花菜根异常次生结构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心  蔡体久  李强 《植物研究》2006,26(2):151-155
利用光镜观察了风花菜(Rorippa islandica (Oed.)Borb.)的根的发育过程中的解剖结构的变化,发现风花菜根具有异常次生结构,第一年早期次生结构中,在导管周围形成额外形成层并由额外形成层向内外分裂形成大量的薄壁组织,从而使根快速增粗,在根的横切面上,导管分散在薄壁组织当中。第一年晚期的次生结构中,由木质部中薄壁组织细胞反分化形成额外形成层,许多分散的额外形成层片段连接形成形成层环,形成层环向内向外分裂形成三生木质部及三生韧皮部,从而构成三生维管组织环,三生维管组织环形成方向由外向内,可以形成多环。第二年风花菜的韧皮部以及皮层中的薄壁组织反分化形成额外形成层,并且由额外形成层片段连接形成额外形成层环,进而分裂形成三生维管组织环,而且在皮层中可以形成多层,形成的方向为由内向外。风花菜根不同发育时期的异常次生结构是与其生理活动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2.
地黄块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黄根的初生构造与次生生长的发生类似一般双子叶植物。但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木栓形成层产生了多层栓内层薄壁细胞,维管形成层则产生了大量高度薄壁组织化的次生维管组织,从而形成了肉质膨大的块根。地黄块根的这种形成方式为一种异常生长。  相似文献   

13.
何首乌块根中异常结构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何首乌的块根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块根内具有异常的次生结构。在块根的横切面上,自外至内依次为周皮、薄壁组织、排列成一圈大小不等的异常周韧维管束和中央维管柱。在块根形成以前,根的初生和次生结构都是正常的。以后,通常由围绕在初生韧皮纤维束周围的中柱鞘和次生韧皮薄壁组织细胞形成异常形成层,产生异常维管束。此外,还发现少数由中央维管柱分支而成。在块根膨大过程中,束内外以及维管柱次生木质部的薄壁组织细胞也分裂并增大。从而使块根中薄壁组织占80%左右。上述变化过程在不定根的中部开始,向上、下两  相似文献   

14.
应用植物解剖学方法对远志(Potygda tenuiflia Willd.)根的发生和发育过程,以及1 a生与2 a生根的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还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对远志根储藏物质及主要药用成分积累部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远志的药用部位为其主根,发育过程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4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来源于胚根,由3群原始细胞组成,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的细胞学特征;初生分生组织包括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初生木质部为二原型;次生生长主要是依靠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活动来完成.木栓形成层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而形成,并且产生多层栓内层薄壁细胞.2 a生远志根的基本结构与1 a生的基本相同,只是栓内层增加至10层以上.远志根的储藏物质主要是脂类物质及少量的多糖.远志皂苷积累在远志根的薄壁细胞中,而山酮类化合物主要分布在根的木栓形成层、栓内层薄壁细胞和次生韧皮部中.  相似文献   

15.
Ipomoea hederifolia stems increase in thicknes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ambial variant, such as the discontinuous concentric rings of cambia,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ded phloem, the reverse orientation of discontinuous cambial segments, the internal phloem,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xylem and phloem from the internal cambium, and differentiation of cork in the pith. After primary growth, the first ring of cambium arises between the external primary phloem and primary xylem, producing secondary phloem centrifugally and secondary xylem centripetally. The stem becomes lobed, flat, undulating, or irregular in shape as a result of the formation of both discontinuous and continuous concentric rings of cambia. As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xylem is greater in one region than in another, this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a grooved stem. Successive cambia formed after the first ring are of two distinct functional types: (1) functionally normal successive cambia that divide to form secondary xylem centripetally and secondary phloem centrifugally, like other dicotyledons that show successive rings, and (2) abnormal cambia with reverse orientation. The former type of successive rings originates from the parenchyma cells located outside the phloem produced by previous cambium. The latter type of cambium develops from the conjunctive tissue located at the base of the secondary xylem formed by functionally normal cambia. This cambium is functionally inverted, producing secondary xylem centrifugally and secondary phloem centripetally. In later secondary growth, xylem parenchyma situated deep inside the secondary xylem undergoes de‐differentiation, and re‐differentiates into included phloem islands in secondary xylem. © 2008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8, 158 , 30–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