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单瓣茉莉花发育过程中香精油成分及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单瓣茉莉(Jasminum sambac‘Unifoliatum’)花发育过程中的香精油成分和含量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瓣茉莉花在不同发育时期的香精油成分及含量差异明显,花蕾初期、花蕾成熟期、微开期、盛开期和盛开末期分别鉴定出7、25、27、23和16种化学成分。萜烯类化合物是花蕾初期的主要香精油成分,花蕾成熟期、微开期和盛开期的萜烯类、酯类和醇类化合物的含量均较高,是主要的香精油成分,但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盛开末期的主要香精油成分是萜烯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单瓣茉莉鲜花的主要化学成分或前体物质在花蕾成熟期基本形成,大部分芳香成分在微开期的含量最高。因此,生产中提取茉莉花精油或熏茶时,应选择微开期的鲜花进行采摘,但在不能及时窨制花茶或提取香精油的情况下,选择花蕾成熟期的花采摘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兰花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并结合计算机分析鉴定提取物中挥发油芳香成分,共鉴定出76个化合物,其中有37个萜类化合物、17个醇类化合物、6个烷烃类化合物和其它类型化合物。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挥发油中各种成分的相对含量,合计占总峰面积的93. 292%。同时对不同菌株进行抑菌实验,并探究不同浓度挥发油对粘虫的拒食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用水蒸气蒸馏提取白兰花挥发油时,提取率为4. 18%,其最主要成分为芳樟醇;该方法提取的白兰花挥发油对水稻黄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抑制作用最好,并且对粘虫幼虫有很好拒食活性。  相似文献   

3.
以紫斑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var. papaveracea)花瓣为原料,采用隔离窨制,对牡丹花茶窨制过程中花坯、配花量等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密闭箱桶温度21 ℃、相对湿度90%、窨制时间48 h条件下经一窨一提获得的花茶,感官评审花与茶叶的协调度高、香气高锐持久、茶汤滋味醇正鲜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花茶香气成分,新鲜花瓣与茶叶配比5:1窨制48 h的花茶苯乙醇、香叶醇、橙花醇含量较高,其香气高扬、茶汤醇正鲜爽,配比2.5:1的花茶上述成分含量和感官其次,而拌和型茶品透素欠鲜爽。发酵或发酵揉捻花瓣窨制的花茶乙醇、环氧芳樟醇及高级烷烃含量较高,其主要赋香物质低于新鲜花瓣含量,渥味明显,茶汤有浊气欠鲜爽。  相似文献   

4.
首次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对石油菜地上部位进行提取,分别获得挥发油和SFE萃取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检索对这两种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其中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39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28个化学成分,已鉴定出的成分的相对含量总和占化合物检出总量的91.90%,化合物类型均为萜类。从SFE萃取物中共分离出136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65个化学成分,已鉴定出的成分的相对含量总和占化合物检出总量的58.17%,化合物类型包括萜类、芳香族类和脂肪族类。挥发油和SFE萃取物均含有α-蒎烯、石竹烯和桉油烯醇,其他成分则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裂叶荆芥不同部位香精油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从裂叶荆芥的叶、茎和花三个不同部位提取香精油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发现,叶、茎、花的香精油分别含有23、29、26种组分.叶和花香精油的组成和含量基本相似,主要成分是含量分别为15.09%、14.51%的薄荷酮和29.26%、31.36%的(+)-胡薄荷酮等单萜化合物以及含量分别为17.09%、5.00%的α-律草烯等倍半萜.而茎香精油的萜类化合物含量较低,含薄荷酮为4.15%,(+)-胡薄荷酮为7.68%,但其乙酯含量相对较高,如(E)-9-十六碳烯酸乙酯含量为11.92%,异戊酸乙酯为9.38%.  相似文献   

6.
3个茉莉品种花蕾香精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GC-MS技术,对单瓣茉莉、双瓣茉莉和多瓣茉莉花蕾香精油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3个茉莉品种的花蕾香精油化学成分差异不大,其中单瓣茉莉有39种、双瓣茉莉和多瓣茉莉均为38种,其中萜类化合物27种,酯类化合物9种,烷烃类物质、醇类化合物、吲哚化合物各1种。含量较多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对-孟-3-烯-1-醇、(-)-异喇叭烯、α-长叶蒎烯;其次是(Z)-3-戊烯酸己烯酯、乙酸苄酯、苯甲酸乙酯、4-丁酸己烯酯、2-羟基-苯甲酸乙酯、1H-吲哚、γ-榄香烯、反式-石竹烯、顺-α-没药烯、瓦伦烯2、苯甲酸-3-己烯-1-醇酯、γ-古芸烯等。占主要化学成分的27种萜类化合物中,倍半萜化合物有20种,其相对含量为单瓣茉莉63.13%、双瓣茉莉22.71%、多瓣茉莉19.68%。研究表明,茉莉花3个品种的香气高低顺序依次为单瓣茉莉>双瓣茉莉>多瓣茉莉,结果与感官审评茉莉花3个品种香气的高低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生姜不同有机溶剂提取物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GC-MS方法从生姜的甲醇、乙酸乙酯和正己烷提取中分别鉴定了35、36和44个成分。 显示三种有机溶剂提取物主要成分均为萜类化合物,但萜类含量各不相同:总萜类及倍半萜类成分的含量随提取溶剂极性增大而增多,单萜类成分则随提取溶剂极性增大而减少;具抗氧化活性的不饱和倍半萜成分随提取溶剂性增大而增多,说明了生姜有机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随提取溶剂极性增大而增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生姜的挥发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用GC/MS方法,定性定量地分析了用3种不同方法提取的姜油的化学成分,分别鉴定了46,50,61个化合物。蒸馏油主要含有单萜、倍半萜烯类化合物,未见生姜特有的辣味成分。冷榨油和超临界CO2萃取油除倍半萜类化合物外,主要含有辣味成分,含量分别为18.61%,23.09%。冷榨油及超临界CO2萃取油较好地保持了生姜的特征辛香气及辣味成分  相似文献   

9.
梅花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 Sieb.et Zucc.的干燥花蕾,绿萼梅为临床入药的主要品种。该研究为明确不同发育时期绿萼梅的化学组成及差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E-MS)检测其化学组成,共检测得到328个化合物,包含67个黄酮、50个苯丙素、104个萜类、26个酚类、24个生物碱、11个有机酸及其衍生物、8个氨基酸衍生物及其他38个化合物。半定量结果显示绿萼梅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随发育时期呈逐渐下降趋势。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不同发育时期绿萼梅样品中总黄酮和总苯丙素含量进行测定,采用UPLC法测定不同发育时期8个指标性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异绿原酸B、槲皮苷)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花蕾期与全开期之间成分含量差异显著,绿原酸可作为不同发育时期之间的差异质量标志物。DPPH自由基清除法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绿萼梅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抗氧化能力与其成分含量密切相关,且随着花的发育逐渐减弱。该文结果可为梅花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规律和最佳采收期的确定提供分析方法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纳智 《广西植物》2007,27(5):803-804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黄皮叶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油进行了分析,分离出40个峰,鉴定了其中的37种成分,所鉴定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9.87%,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小叶石楠果实中低极性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剂提取法从小叶石楠果实中提取低极性化学成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对果实中的低极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时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已确认了25种成分,占果实中低极性化学成分的96.04%,其主要成分为亚麻酸甲酯(13.11%)、邻苯二甲酸二辛醇酯(10.13%)、角鲨烯(9.19%)、维生素E(8.67%)、十九烷(8.03%)。所鉴定的化合物多为该种植物中首次发现,为小叶石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广西苦丁茶的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我国广西作为苦丁茶饮用的一种植物是冬青科冬青属苦丁茶 (IlexkudinchaC .J .Tseng)的叶。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表明 (Nishimura等 ,1999) ,广西苦丁茶中三萜类成分具有显著抑制酰基辅酶A -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ACAT)活性 ,可用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症。在我们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时注意到 ,其挥发油具有清香香气 ,但成分未见报道。本文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 ,对其成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为该种植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部分科学依据。1 仪器和样品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 :HP6 890 /HP5 973GC…  相似文献   

13.
苦豆子豆籽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首次对苦豆子豆籽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检出了43种化学成分鉴定了25种成分。苦豆子豆籽油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有机酸及甾体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软枣猕猴桃挥发物质的提取及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的分析方法,从软枣猕猴桃挥发成分中共分离出13个组分,鉴定了12个组分,占全部组分的 99.03%。其主要成分是酯类、醇类物质,其中丁酸乙酯的相对含量高达 86.89%。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槲寄生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槲寄生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出119个成分,确定了6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7.31%。结论:槲寄生挥发性成分大于2%的化学成分有12种。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阳荷Zingiber striolatum Diels.花挥发油中的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阳荷花中的挥发性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个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检测出59个化学成分,鉴定了其中55个化学成分总提物的95.54%。其中烯烃类占49.08%,醇类化合物占22.39%,醛类化合物占6.07%,酯类占4.72%,氧化物占4.25%,酮类化合物占2.26%,,还含有少量的烷烃占2.19%,苯的衍生物占1.81%。  相似文献   

17.
不同采收期栽培宽叶羌活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间(5、6、7、8和9月)栽培宽叶羌活药材中的挥发油,测定其含量;通过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时间,栽培宽叶羌活挥发油含量存在差异,以8月份采收的药材挥发油含量最高;挥发油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39个化合物,有31种共有成分;对共有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香桧烯、α-蒎烯、莰烯、β-蒎烯、γ-萜品烯、乙酸龙脑酯、α-红没药醇等15种成分可作为挥发油季节变化的特征组分。不同季节采集的羌活生药材,其挥发油含量和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药用价值的微妙差异,可为羌活药材药理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怀牛膝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首次分析了牛膝(Achgranthesbidentata B1.)干燥根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了45个化合物.特征性成分为2,6-二甲基吡嗪,2-甲氧基-3-异丙基吡嗪和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山壳骨(Pseuderanthemum latifolium)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运用LC-MS联用技术分离得到羽扇豆醇(1)和豆甾醇(2)。体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均具有中等的抗MRSA活性,但不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这是首次对山壳骨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为综合开发与利用山壳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in the Christmas rose (Helleborus niger L.) differs from that in commonly investigated model plants in two important aspects: (i) the perianth develops a photosynthetic system, after fertilization, and persists until seed ripening; and (ii) the ripe seed contains an immature embryo which continues to mature off the mother plant. The possible roles of cytokinins in these processes are investigated here by analysing extracts of the perianth and the carpels/maturing fruit prepared during anthesis and four stages of post-floral development. trans-Zeatin, dihydrozeatin, N6-(Delta2-isopentenyl)adenine, and their ribosides were identified b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Single ion monitoring in the presence of deuterated internal standards demonstrated the additional presence of the corresponding riboside-5'-monophosphates, O-glucosides, and 9-glucosides, and afforded quantitative data on the whole set of endogenous cytokinins. Fruit cytokinins were mostly localized in the seeds. Their overall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during early seed development and remained high for 6-8 weeks, until shortly before seed ripening (the last time point covered in this work). Overall cytokinin levels in the perianth did not change markedly in the period covered, but the level of N6-(Delta2-isopentenyl)adenine-type cytokinins appeared to increase slightly and transiently during the greening phase. The perianths of unpollinated or depistillated flowers, which survived, but did not pass through the complete greening process, contained significantly less cytokinins than observed in fruit-bearing flowers. This suggests that perianth greening requires defined cytokinin levels and supports the role of the developing fruit in their mainten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