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省余江县医药公司从1975年开始建场饲养银环蛇,起初由野外捕捉种蛇放蛇场进行驯养。蛇场由小到大,从28条(2♂、26♀)种蛇开始,自繁发展,到1980年止已有种蛇一千余条。经繁殖几代小蛇,我们对银环蛇的生态习性做了观察,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浩晨  曹刚强 《蛇志》2013,25(1):9-12,24
目的为银环蛇神经毒素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生物信息学视角的分析,并对其应用提出展望。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生物信息学相关数据库及软件,对银环蛇神经毒素两类主要蛋白的三维结构,及其与乙酰胆碱和乙酰胆碱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了银环蛇神经毒素的氨基酸序列及其三维结构图像,对此神经毒素的作用机制在分子水平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结论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生物大分子研究,能取得较好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银环蛇色变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色变,我国台湾省曾有过三例报道。近年来,我们曾到各地采集和查对有关蛇类标本,也发现有不同程度色变的银环蛇数例,尽管它们在色斑上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鳞片范围同前人对银环蛇的描述以及我们新近调查的近百条正  相似文献   

4.
色变银环蛇与正常银环蛇的形态学及毒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曼  孔天翰  顾少菊  唐上明  钟满森 《蛇志》2005,17(3):149-152
目的研究色变银环蛇与正常银环蛇的形态学差异。方法比较蛇外形、鳞片、毒腺、排毒量、毒性等情况。结果色变银环蛇与正常银环蛇的鳞片数目无异,但其毒腺大小、排毒量、毒性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可能由于蛇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故而出现了银环蛇的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5.
6.
1962年4-7月和1963年5-6月间,结合指导学生野外实习,在吉林省土们岭一左家一带,对灰喜鹊(Cyanopica cyana stegmanni)的生活习性和繁殖(主要是营巢)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之后,又在1963年秋、冬二季和1964年春季和夏季进行了补充观察。所得结果,不仅使学生具体地了解了当地的有益鸟类,并为保护益鸟提供了一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池鹭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池鹭(Ardeola bacchus)是苏北地区常见的夏候鸟。在苏北的扬州、邗江、江都、高邮等地均有分布。由于池鹭的鸣音近似“洼”,故当地群众称它“洼子”,或“花洼子”。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逐渐迁来,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又陆续迁离,在苏北地区生活5个月到5个半月。笔  相似文献   

8.
金丝猴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其分布仅限于岷山山系(四川的南坪、青川、平武、北川,甘南的武都、汶县、康县);邛崃山脉的汶川、宝兴、天全;秦岭南坡的佛坪、宁陕、周至、太白、洋县及武当山脉的房县和林区县。它的生态,曾有零星报导(郑永烈,1959、赵肯堂,1959、宋志明、罗志腾,1959、郑荣樑、冯永秀,1960)。 本文材料主要是我们1978、1979年在四川白河保护区收集的,有关陕西秦岭地区的资料,是1974年野外调查所得。  相似文献   

9.
浙江宁波市医药公司孝闻银环蛇试验场,是全国仅有的三个试验场之一。今年七月下旬,试验场的科研人员对银环蛇下的74枚蛋进行了人工孵化,两个月后,幼蛇相继破壳而出。孵化出来的小活蛇,相传是浸泡白酒治疗顽固  相似文献   

10.
豹冬季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1990年间、作者于每年的11月至翌年2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豹(Pantherapardus)的冬季生态进行了研究,指出豹在冬季的活动路线不甚固定。冬雪覆盖后,活动半径13-15km,且有时在居民区附近觅食。冬季以狍(Capreolarcapreolus),野猪(Susscrofa)为主要食物。其日活动规律为黄昏时下山,拂晓时上山、白昼潜伏于密林深处,在冬季有“雪浴”的习性。  相似文献   

11.
邵敏贞  郑颖  叶锋平  范泉水 《蛇志》2010,22(2):132-136
银环蛇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虫纲,有鳞目。眼镜蛇科,环蛇属。全身背面是黑白相间的环纹,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是世界十大毒蛇之一。属前沟牙类毒蛇,其一次排毒4.6mg,1mg干毒就能致人于死地。毒腺分泌的蛇毒含多种多肽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2.
黑鹳繁殖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化龙  刘焕金 《动物学报》1989,35(4):444-446
1984—1987 年,在山西省吕梁山系的管涔山地区和五台山系的太白山地区,对珍稀鸟类黑鹳(Cico-nia nigr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发现山西省目前尚存有相对稳定但范围不大的黑鹳繁殖地,分布有一定数量的繁殖种群,现报道如下。 一、栖息地多位于森林外缘的灌丛草坡山地和耕种丘陵地,营巢生境必备的主要条件为:陡峭的山体,长年不涸的清浅水域,以及较少的人为干扰。河流中五项毒物(酚、氰、铬、砷、汞)污染指标达到 Ⅱ级(最高Ⅴ级)以上,有机物综合污染达到 Ⅲ级(最高Ⅴ级)以上,黑鹳将不能在河流经过的地带营巢繁  相似文献   

13.
褐家鼠种群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4年3月至1985年10月,我们到福建省古田、周宁二县,对农村和城镇褐家鼠的种群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把资料整理如下。调查区简况和调查方法 古田县西洋村位于北纬26°37′,东经118°01′,为一较大的自然村,人口3853人,住宅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周宁城关镇位于北纬27°15′,东经119°20′,人口约万人,旧街道为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楼房,企事业单位多为近年新建的楼房。调查采用铁丝网鼠笼逐月(古田西洋村)、间月(周宁城关镇)捕鼠,布放时按各类型房间的比例安排,每户一笼,每次调查5—7天完成。捕获鼠逐只称重剖检,以肉眼可见于子宫内的胚胎数计算孕鼠数和胎仔数。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位于兴凯湖东北侧,与苏联毗邻,面积约200(km~2),是以芦苇(Phragmites ccmmunis)为主的沼泽湿地,海拔69m,年降雨量564mm,年平均气温3℃。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是当地常见的夏候鸟。我们于1987—1989年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占区  相似文献   

15.
红嘴鸥越冬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数量分布 根据1985年冬季的系统观察和以往几年的零星记录,将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在昆明地区的分布、数量分别列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1985年前红嘴鸥主要分布在滇池和呈贡、晋宁、安宁等地,只有少数个体偶然到城区的八大河及附近农田、水池,但都没有大批进城的情况,其数量最多的是1984年,约2000只。 从表2可以看出,1985年11月份红嘴鸥开始在城区的盘龙江的德胜桥、南太桥等桥段出现,后来数量和分布点  相似文献   

16.
黑颈鹤越冬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黑颈鹤为我国特产珍稀动物,作者于1975和1978至1984年间,对它的越冬生态进行了观察。观察得知,黑颈鹤每年10月中、下旬迁来草海,翌年8月中下旬离去,越冬期为5个月左右。越冬期,有3种不同的集群形式,即家族群、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主要食物为植物。黑颈鹤在草海越冬的数量,已由1975年的35只,增加到1984年的305只。黑颈鹤除在草海越冬外,还发现于威宁东南的普安县,是迄今所知在我国分布最南和最东的纪录。  相似文献   

17.
张少霞 《蛇志》2009,21(4):313-314
蛇毒神经毒素严重中毒者,往往会发生呼吸肌麻痹,引起急性通气功能障碍。银环蛇因其毒腺含剧烈神经毒索,被咬伤多因天黑看不清蛇的形状,加上伤口无红肿痛,无不适感.往往被人们忽视而麻痹大意,待中毒发作时多为时已晚。  相似文献   

18.
银环蛇血清中神经解毒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环蛇血清中神经解毒因子的研究*沈燕琴邵靖宇**(浙江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杭州310031)关键词β-BuTx;神经解毒因子;银环蛇;磷脂酶A2银环蛇与眼镜蛇同属眼镜蛇科眼镜蛇亚科而不同属的一种剧毒蛇,其毒液中含有两类作用机制和作用部位不同的神经...  相似文献   

19.
小竹鼠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西部热带亚热带地区。主要生活于山坡稀树灌丛、阔叶林、橡胶园及居民点附近。在盈江县分布于海拔300-950米地带。取食、休息、繁殖主要在洞道内。洞系由洞口、取食道、趋避道、窝及“厕所”组成。食物主要有棕叶芦、芦竹及三叶橡胶等18种,尤喜食橡胶树主根,因而对橡胶树危害很大。13号标本中雌7雄6。在盈江每胎2-3只,以2只为多。成年小竹鼠过独居生活,雌雄各有自己的洞系。  相似文献   

20.
复齿鼯鼠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 Milne-Edwards)为我国特有种,其粪便即五灵脂,为中医常用药。近年来,山西、河北二省已有饲养(王福麟,1981,1981a),其饲养方法亦有报道(高士贤等,1977;单宏权等,1980),但对其生态报道甚少,本文于此加以补充。 我们自1978年9月进行了复齿鼯鼠的家、野生态观察。家养观察在3个饲养点进行,介休县榛树公社兴地大队;平定县东回公社互岭大队;灵石县小柏沟生产队。野外工作地在介休县棉山黄士湾;灵石县北大沟、石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