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雷锡霞 《化石》2002,(1):27-29
2001年11月29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学1 +1”节目播出了该节目主持人覃勇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博士的现场采访谈话 ,谈话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不少古生物学的一般知识 ,特别是包括了不少关于该所在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方面的情况。热河生物群是在白垩纪早期(距今一亿两千万年左右)分布在东亚地区 ,特别是我国的冀北、辽西地区的、一个十分繁盛的中生代生物群。因为拥有保存精美的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约20个大的门类的古生物化石 ,从而使得冀北—辽西地区成为该地质时期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宝库 ,被人们比喻为中国的“白垩纪公园”。众所周知 ,最近一些年来 ,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享誉世界的科研成果 ,特别是其中大量恐龙、鸟类、哺乳类、开花植物等重要的化石发现 ,引起了广大公众的浓厚兴趣。周忠和博士现在担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关热河生物群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我们从他和覃勇的谈话种摘录了部分的内容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山东平邑发现第四纪裂隙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3.
20 0 2年1 0月湖南省桂东县四都乡角塘村的陈建东等8位村民在开发天然溶洞做旅游景点时,无意中发现了动物化石,为了防止遗失,他们将1 0 0多块化石从洞中凿下,收藏于家中。我们获知这一消息后,于2 0 0 3年8月在县旅游局领导的陪同下赶赴角塘村。桂东县位于湖南省的东南角,该县的四都乡角塘村距县城3 3 .7km (直线距离1 8.6km)。发现化石的溶洞位于北纬2 6°0 1′1 7″,东经1 1 3°46′0 2″,洞口海拔91 9m ,处于一片溶蚀洼地的尽头,洼地四周为1 50~1 60m高的山丘,洼地底部为稻田。溶洞的洞口高8m ,宽4m ,坐东南朝西北。洞顶具有许多不规则的…  相似文献   

4.
廖晋雄 《化石》1991,(3):18-19
广东省始兴县位于著名的南雄盆地的西端,自60年代初首次在马市附近找到了晚白垩世恐龙化石以来,有关这方面的发现并未有重要进展。最近几年来,广东省博物馆与始兴县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始兴县境内调查时,发现了很多成窝的恐龙蛋和其它的恐龙等骨化石,从而引起了中外有关专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李传夔 《化石》2009,(2):16-20
在2009年《化石》第一期上刊登的董枝明怀念杨钟健先生文章中,着重提到云南禄丰蜥龙动物群。的确,从1938年卞美年先生首次发现禄丰恐龙化石后,经历了我国几代古生物学家的努力,已使禄丰恐龙动物群显赫闻名于世。先是杨钟健在抗战年代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发拙、修理和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和4本专著.  相似文献   

6.
7.
东江流域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夏飞  於方  刘琦  曹国志  马国霞  杨威杉 《生态学报》2020,40(14):4813-4822
东江流域突发水污染事故频发,对区域人群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严峻挑战。环境风险分区是环境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有效工具。以2015年为基准年,基于环境统计数据、DEM数据、水质监测断面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引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法、区域生长法,综合考虑了水系流向、水系级别及水质等因素,以1 km×1 km的网格为基本单元,对东江流域开展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结果表明:(1)高风险区面积为696.7 k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1.99%;较高风险区面积为1458.4 km2,占比4.17%;中风险区面积为2762.0 km2,占比7.90%;低风险区面积为30031.7 km2,占比85.93%;(2)从各子流域平均风险值来看,石马河流域风险最高,其次为淡水河流域、公庄水流域;(3)从沿东江干流两岸分布来看,高风险区面积沿东江上游至下游呈逐渐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分布在龙川县、博罗县、东莞市、深圳市等地;从沿东江主要支流两岸分布来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惠州市、深圳市等地。研究结果可为东江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东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及变化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乐婷  张杰  彭秋志  任斐鹏  江源 《生态学报》2019,39(18):6850-6859
以东江流域土地利用解译结果为基础,采用转移矩阵、移动窗口法和景观格局指数对1990—2016年对东江流域的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地形因子、交通通达度因子和限制转化因子采用FLUS(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对流域未来景观格局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自1990年以来,研究区的7种土地利用类型皆发生了变化,其中建设用地由于林地和耕地的大量转入增加最明显。(2)1990—2016年,流域景观破碎化呈现以河道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减小的趋势,景观多样性呈现流域上游小,下游大的趋势,且高值区在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地区。园地的景观破碎程度最高、林地的优势度减弱,城镇建设用地的集聚度增加。(3)2016—2042年,流域各用地类型变化率不大,景观破碎化和多样性程度虽有增加但增长速度相对放缓。  相似文献   

9.
东江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评价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张宏锋  袁素芬 《生态学报》2016,36(24):8120-8127
东江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对于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用In VEST模型,结合东江流域土地覆盖分类数据、气候数据、土壤数据评估了东江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东江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总量为47.29×10~8m~3,水源涵养功能最高为572.6 mm,平均水源涵养功能为204.15 mm。东江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流域内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随海拔升高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900—1200 m范围,水源涵养功能平均值达到最大值270 mm;流域内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随坡度升高呈增加趋势,在坡度大于50°的区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平均值增加到327.2 mm,高于流域平均水平60%。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呈现中游下游上游的空间格局,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水源涵养总量占流域的比例分别为11%、72%、17%。  相似文献   

10.
东江流域景观格局对氮、磷输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乐婷  高晓琴  刘琦  江源 《生态学报》2021,41(5):1758-1765
基于实地采样水质数据与遥感解译所得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探讨东江流域景观格局与氮、磷输出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镇和水域面积占比与河流氮磷含量正相关,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与河流氮磷含量负相关。(2)景观分裂指数(DIVISION)、香浓多样性指数(SHDI)、散布与并列指数(IJI)、边缘密度(ED)和斑块密度(PD)等景观指数与河流氮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最大斑块指数(LPI)、蔓延度指数(CONTAG)和相似邻近比例(PLADJ)与河流总氮总磷含量负相关。(3)平水期河流水质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强于丰水期;从空间尺度来看,集水区尺度与河流水质的相关性好于缓冲区尺度;此外,总氮对于景观格局的响应比总磷更敏感。  相似文献   

11.
首次描述广东仁化地区中二叠世孤峰组放射虫Pseudoalbaillella fusiformis-Ps.globosa动物群6属11种(包括3个未定种),它们分属于1目5科。这个动物群完全可以同苏皖南部孤峰组Pseudoalbaillella fusiformis-Ps.longtanensis带、广西钦州小董--板城地区板城组Ps.globosa带对比。本文还讨论了孤峰组的分布及孤峰阶参考剖面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伟 《化石》2001,(4):15-15
小小的叶肢介属节肢动物门内鳃足亚纲。此亚纲多由个体大小不足5毫米虫体组成。其中有个介甲目 ,一般称叶肢介类(Estherians)。这类动物虫体两则披以对称的双瓣壳。壳内显示有节肢型的躯体 ,俗名叫“贝虾”。有如半透明的几个质双壳瓣包着个“水蛋”。虫体分头、胸腹、尾。眼在头的中央 ,胸腹部有施感觉的第一触觉及施行动的第二触觉。触觉与尾部之间有一排多列的附肢或游泳足、生殖肢。化石介壳一般长了3—8毫米 ,极少达25—40毫米。壳形状多为半圆形 ,椭圆形 ,卵形 ,近长方形等 ,是叶肢介分类依据之一。主要分类依据是…  相似文献   

13.
认识流域水文演变趋势和周期性规律对流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基于1989-2011 年东江流域9 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和3 个水文代表站(龙川、河源和博罗)的日径流数据, 分别采用Mann-Kendall 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对东江流域降水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和周期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9-2011 年间东江流域年降水量和春冬季节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 而夏秋季节降水量有增多的趋势; 位于上、中、下游水文站点的年径流量和枯水期径流量均呈现不显著的下降趋势; 东江流域的降水和径流趋向于更加不均的时空分布特征,其周期性演变趋势的时空特征较一致; 年径流系数的变化幅度极小(Mann-Kendal 倾斜度接近0)。这项研究也将有益于位于亚热带类似的流域森林植被恢复的政策决定。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2月在贵州毕节团结乡首次发现麻窝口洞化石点,经2009年、2012年和2013年3次发掘,在麻窝口洞上部砂质黏土地层中共发现了四千余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13年7月发现的3枚古人类牙齿,分别为左上犬齿、左上第一臼齿和右上第二臼齿。人类牙齿尺寸偏小,臼齿咬合面沟纹简单,没有复杂的咬合面皱纹和附尖齿带结构,牙根短而不显粗壮,上述特点有别于我国已经发现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与人类相伴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动物群组合反映出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根据动物群的时代特点,地貌地层及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指示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者晚更新世早期,毕节古人类牙齿的发现为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及演化增添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基本情况:位于黑龙江垦区西部的查哈阳农场境内的“黄蒿沟”,日前发现大量的史前动物种群的骨骼化石出土,实物标本共计800余块(件)。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陆庆五教授推荐、高星博士帮助鉴定,其中的一块(件)为距今两万年的猛犸象腿骨化石。该动物群生活在距今约两万年前的史前时代,是兼容草原与森林过渡地带的间冰期边缘混杂型动物群,在一万年前从北大荒土地上神秘消失。  相似文献   

16.
基于格网的东江流域生态安全空间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锦  康慕谊  戴诚  江源 《生态学杂志》2012,31(8):2075-2081
通过统计以往关于生态安全评价的文献,从众多指标中筛选出应用频率较高的指标作为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采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基于格网的东江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综合评分法对东江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江流域生态安全由2000年的较安全等级下降为2004年的较不安全等级,到2008年改善为很安全等级。可见,基于对照比较筛选以确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可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统一标准的不足;基于格网的生态安全评价,可消除行政界线变动带来的影响,并可反映区域内部的空间差异性,从而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的是1981年在禄丰古猿化石产地发掘中发现的熊类标本,共有二属二种和一种暂不能确定属、种的类型。其中祖熊(Ursavus)过去只见于欧洲、北美和西亚的中新世地层,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禄丰的标本,就其大小和特征可归于Ursavus depereti;印度熊(Indarctos)过去在我国发现过两个种:中国印度熊(I.sinensis)和拉氏印度熊(I.lagrelli),禄丰的标本为前一个种;第三类型与Protursus和Ursus都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区别,鉴于材料不足,暂不订属和种。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世界最早被子植物花序化石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革 Dilc.  DL 《古生物学报》1997,36(2):135-142
首次报道迄今已知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花序化石。该花序花石产于甸黑龙江鸡西早白垩世城子河组,花序由数十枚小花组成,其花粉具典型的被子植物特征,无明确的萌发口器,根据其所在层位下伏海相层化石佐证,以及与以色列等地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的对比等。该花序持质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晚期,或Hauterivian晚期至Barremian早期。文中还讨论了此花序及其花粉化石的发现在研究全球被子植物起源早期演化等的重要意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东江流域对硅藻群落影响最大的环境变量,并对附着硅藻与该环境变量转换函数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3 个环境变量中,电导率(conductivity,Cond.)的第一特征值(λ1)和第二特征值(λ2)的比(λ1/λ2)最高,为0.8,成为用于加权平均回归分析(Weighted averaging analysis,WA)建模的环境变量。用WA 初步建立了东江流域附着硅藻-电导率转换函数模型,反向的WA 方法提供了最小的推导误差值(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 (RMSEP=0.209)和最高的电导率推导值与实测值的回归相关系数(R2=0.778)而成为最佳建模方法。在删除异常样品后,硅藻-电导率转换函数的推导能力增加,推导误差值降低(RMSEP=0.183),实测值与推导值的回归相关系数提高(R2=0.818)。结果表明,电导率是影响东江流域硅藻群落最大的环境变量,建立的附着硅藻-电导率转换函数模型适用于东江流域电导率值的推导。  相似文献   

20.
报道在滇东南寒武系田蓬组中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始海百合类棘皮动物化石,经鉴定为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lui Zhao,Huang and Gong。该棘皮动物与三叶虫化石Kaotaia magna(Lu),Oryctocephalus indicus(Reed)等共生,其时代应属于寒武系第三统第五阶底部,与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相当。田蓬组始海百合化石保存有完好的柄、萼、腕等构造,属于典型的特异埋藏。滇东南寒武系始海百合的发现对探讨该类动物的早期演化、古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以及在滇东南地区寻找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