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黑麦染色体银染过程的盐酸解离条件进行探索的同时,对黑麦染色体的银染正反应区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经短时间空气干燥(4-24h)的黑麦染色体制片,随着盐酸解离强度的递增,分别出现了核仁组织区(NOR)、NOR和端粒以及NOR和着丝点的银染正反应,就此现象讨论了端粒和着丝点的银染机理。  相似文献   

2.
在对黑麦染色体银染过程的盐酸解离条件进行探索的同时,对黑麦染色体的银染正反应区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经短时间空气干燥(4~24 h)的黑麦染色体制片,随着盐酸解离强度的递增,分别出现了核仁组织区(NOR)、NOR和端粒以及NOR和着丝点的银染正反应,就此现象讨论了端粒和着丝点的银染机理。  相似文献   

3.
长白猪、枫泾猪和它们的杂种后代Ag—NOR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汝梁  辛彩云 《遗传学报》1992,19(4):304-307
4头枫泾猪,3头长白猪和5头长白×枫泾杂一代的NOR平均数分别为3.88、2和2.95。33头长白×枫泾杂二代猪(杂一代互交后代),其中7头黑猪的NOR众数为4,平均数为3.85;9头白猪的NOR众数为2,平均数为2.25;14头白猪的NOR众数为3,平均数为2.86;3头花猪的NOR众数分别为4.3、3,平均数为3.65、3.00和3.08。根据长白、枫泾和长白×枫泾杂一代和杂二代的NOR数目的区别和变化,NOR的遗传符合孟德尔定律。根据NOR数目与毛色的高度相关,提出了决定猪的黑白毛色的基因位于8号染色体并与NOR连锁的假设。猪的毛色除由位于8号染色体上的毛色基因所决定外,还应受其它基因位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温泉蛇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温泉蛇(Thermophis baileyi)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其核型模式可表达为2n=36=14M+2T+20m, ZW型性决定,Z和W分别为中及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该结果与游蛇属种类的核型有较大差异,从而旁证了将温泉蛇从游蛇属中分出的观点。仅一对NOR于No.9染色体长臂并与其次溢痕位置相当,该NOR与锦蛇属种类一致而与游蛇类不同。根据染色体特征,认为温泉蛇在游蛇亚科中处于较为原始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染色体N-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植物染色体Giemsa N-带的研究已有报道。Matsui、Funaki等指出,在许多情况下,N-带显示染色体上某一特殊部位,他们用N-带技术确定染色体上核仁组织区(NOR)的位置。Islam曾利用N-带技术鉴别小麦、大麦杂种附加系中的大麦染色体,Gerlach曾利用N-带技术研究小麦的起源问题,他们的结果指出,在小麦的A、B、D三组染色体中只有全部B组和A组两个染色体(4A、7A)显带,而与供试野生种(Triticum speltoides)染色体显带有相似之处,从而作者认为小麦B组染色体来源于T.speltoides。Islam和Gerlach的结果表明,N-带技术对大麦和小麦染色体上的NOR并不显色。 我们进行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染色体N-带研究的目的,在于从细胞学方面分析鉴定它门之间的亲缘关系。本报道是我们在这方面获得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6.
松香草体细胞染色体银染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治廷   《广西植物》1990,10(3):211-213
松香草(Silphium perfoliatum, 2n=14)全部染色体着丝点和第5及第7对染色体短臂端部显示稳定的Ag-带。第1,2和6对染色体长臂居间区各有一居间带呈不稳定银染正反应。推测第5和第7对染色体为NOR染色体NOR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短臂末端。  相似文献   

7.
柳万生  路兴中  刘孝享 《遗传》1990,12(2):17-19
对五个品种猪染色体的银染,Q-、G-分带的研究表明,Ag-NORs染色体联合是家猪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携带NOR染色体之间的联合是非随机的,具有品种特征;猪的Ag-NORs染色体联合受某些药物的影响,具有可能作为环境监测的一个细胞遗传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该文研究赤链华游蛇的染色体组型与NOR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rRNA基因位于5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短臂的次缢痕上。间期细胞中,该区域转录45S rRNA并聚集形成核仁,因此把该区域称为核仁形成区(NOR)。在中期染色体制片上,核仁形成区常常靠近,这种现象叫做随体联合。一般认为随体联合是间期细胞核仁的残余。  相似文献   

10.
银染色方法及其在细胞遗传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硝酸银染色在细胞化学中的应用已有很久的历史,但用以研究染色体却是近几年的事。Goodpasture等应用称为Ag-AS的银染色技术,使9种哺乳动物的核仁组织者(NOR)特异性染为黑色。这种银染色阳性的NOR称为  相似文献   

11.
貉的染色体分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貉(Nyctereutes procyanoides)的染色体组型已有报道(M(?)kinen,1974;王宗仁等,1984),但还未见貉的染色体分带研究。本文报告了貉染色体的G带、C带及银染核仁组织者区(Ae—NOR)的数目和定位。  相似文献   

12.
人14p+标记染色体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程在玉  符生苗 《遗传学报》1989,16(4):331-334
一例23岁女性患者因近五、六年来出现胡须、四肢多毛及偶有月经不规则而就诊。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一个短臂明显增大的亚中着丝粒的14号标记染色体14p ·p 区域GTG显带呈浅染,C-带暗染,都呈均匀的染色区。硝酸银染色在p 远侧端显现一个Ag-NOR,其大小与正常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无明显差异。应用~3H标记的7.3 kb长的rRNA基因探针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自显影银颗粒沿整个p 区域分布,p 上的银颗粒数是正常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上银颗粒平均数的5倍。这些结果排除了Y或其他染色体参加的重排形成p 的可能性,并表明Ag-NOR的大小或NOR的数目并不一定与rRNA基因的数量成正比。研究Dp 或Gp 类型的染色体变异,对了解人二倍体细胞内rRNA基因表达的调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拟南芥基因组DNA探针在75%杂交严谨度下对双子叶植物番茄、蚕豆和单子叶植物水稻、玉米、大麦的染色体进行了比较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GISH)分析,以揭示拟南芥与远缘植物基因组间的同源性.cGISH信号代表了拟南芥基因组DNA中的重复DNA与靶物种染色体上同源序列的杂交.探针DNA在所有靶物种的全部染色体上都产生了杂交信号.杂交信号为散在分布,并呈现随基因组增大,杂交信号增多,且分布更加分散的趋势.所有靶物种的核仁组织区(NOR)都显示了明显强于其他区域的杂交信号,表明拟南芥基因组DNA探针可用于植物NOR的物理定位.在所有的靶物种中,信号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的臂中间区和末端,着丝粒或近着丝粒区有少数信号分布.大麦染色体显示了与C-和N-带不同的独特的cGISH信号带型,表明此探针可用于不同植物染色体的识别.这些结果表明,拟南芥基因组与远缘植物基因组之间,除rDNA和端粒重复序列外,还存在其它同源的重复DNA;一些重复DNA序列在被子植物分歧进化为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之前就已存在,虽经历了长期的进化过程,至今在远缘物种之间仍保持了较高的同源性.结果还提示,大基因组中古老而保守的重复DNA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扩增.  相似文献   

14.
正常人和21三体征家庭的银染核仁形成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DNA-RNA原位杂交术证明了人类18S—28S核糖体RNA基因位于5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短臂的次缢痕处,即人类的核仁形成区(NOR)。1975年,Goodpasture和Howell等应用银氨法特异地染色核仁形成区,证实银染的位置是染色体上核糖体基因(rDNA)的位置。此后进一步证明银染物质不是rDNA,也不是rRNA,而可能是核仁  相似文献   

15.
玉米8个栽培亚种(类型)的核型和C—带带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次报道了玉米8个亚种、2个亚型和2个杂交品种的核型和Giemsa C-带带型。所有材料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主要由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第6染色体短臂均具随体,但大小不同。所有材料均显示有亚端带和端带,在第6染色体的短臂上显示有NOR或/和随体带。C-带的分布、总数目和总长度各不相同。其总带数变异于6至18之间,C-带总长度为5.65—11.40%之间。在核型中,具中部着丝点的染色体数目及C-带总数,罕见栽培或原始的类型通常多于广泛栽培的类型。此外,有关核型和C-帝的变异和进化也进行了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李心治  周宪庭 《遗传》1982,4(5):7-8
人类的rRNA基因位于,对近端着丝点染 色体短臂的次溢痕上。间期细胞中,该区域转 录45S rRNA并聚集形成核仁,因此把该区域 称为核仁形成区(NOR)。在中期染色体制片 上,核仁形成区常常靠近,这种现象叫做随体联 合。一般认为随体联合是间期细胞核仁的残余。  相似文献   

17.
黑水鸡与家鸡染色体带型同源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余其兴霍.  HH 《动物学报》1990,36(2):194-198
从二倍体细胞大染色体组(Macrochromosomes)的G带特征比较分析,鹤形目的黑水鸡与鸡形目的家鸡带型相似程度很大,标志着这两种鸟类的亲缘关系较近,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不同目鸟类在进化上染色体变异的保守性。其带型差异仅在于两次臂间倒位、两次臂内倒位和一次着丝点融合。此外,我们采用QM荧光——银染的相继染色法发现黑水鸡的W染色体上有NOR存在,这种核仁组织者区域与性染色质发生连锁的现象在鸟类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8.
董兆文  汪安琦 《遗传》1982,4(3):5-6
自Goodpastur。等[3]建立染色体的银染色方 法以来,该技术已在细胞遗传学的各个领域得 到广泛的应用,被认为是研究18S-28S rDNA 的分布与转录的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方法[4]。银 染技术可以特异性地使核仁组织者区(NOR) 着色(称之Ag-NOR),其银染位置与染色体上 核糖体基因(rDNA)的分布相一致[10]  相似文献   

19.
黑线姬鼠华北亚种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星  田家祥 《兽类学报》1993,13(4):283-287
本文采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法,对分布于山东的黑线姬鼠华北亚种的染色体组型,C-带、G-带和银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核型为2n=48=38 T+8 M+XY。X为较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Y为组型中最大的染色体。几乎每个常染色体的着丝粒区都具异染色质。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丰富。No.10和No.18染色体具NOR(?)。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较清晰的G-带。同时对黑线姬鼠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进行了观察,并将山东标本与欧洲标本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其性染色体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姚珍 《遗传》1981,3(6):26-27
近年来,在高等植物染色体的研究中也开 始应用Giemsa N一带染色技术[4,5,7,9]。所获得 的结果并不一致,有的学者证明N一带染色技术 对NOR(核仁组织区)有专一性[4,7],有的学 者则证明N一带染色技术与NOR并不存在有 相关联系[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