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草药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综述了中草药抗氧化作用机理及其评价方法、高效抗氧化剂的筛选、中草药抗氧化剂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中草药抗氧化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新鲜牦牛肝匀浆、磷酸缓冲液抽提、硫酸铵分级沉淀,并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的粗蛋白经DEAE-5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200凝胶柱洗脱得到7种不同的蛋白。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各蛋白的分析结果,各蛋白均成单一条带表明纯化效果较好,其分子量分布在97.2 KD-116 KD之间。采用化学发光法对其在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主要包括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清除实验,结果表明几种蛋白均具有抗氧化作用,尤其蛋白5和蛋白1作用较为突出,在250 mg/L浓度时,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为82.91%和72.92%。上述结果为牦牛肝作为抗氧化保健食品或功能食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价了香露兜叶的乙醇提取物以及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相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在体外测定了提取物和组分的总抗氧化活性,二苯代苦味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并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所有的提取物和组分均表现出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活性。抗氧化活性的大小如下:正丁醇部分>乙酸乙酯部分>乙醇提取物>水部分>石油醚部分。总酚含量的顺序和其相似,说明提取物和组分中的酚类化合物使其具有抗氧化活性。香露兜叶提取物可能会成为有价值的天然抗氧化资源,并将在保健品和食品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侧柏叶精油,通过GC和GC-MS分析精油的组成。从侧柏叶精油中鉴定出29种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有:8-丙氧基-柏木烷(15.41%)、松油烯-4-醇(12.98%)、α-蒎烯(9.85%)、桧烯(9.92%)和3-蒈烯(6.77%)。侧柏叶精油具有广谱的抗细菌活性,对供试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在0.1 mg/mL和1.0 mg/mL之间,最低抑菌浓度(MIC)在0.063 mg/mL和0.90 mg/mL之间,半抑制浓度(IC50)在0.044 mg/mL和0.763 mg/mL之间。侧柏叶精油能有效抑制菲啰嗪与Fe2+的螯合(IC50值为0.409mg/mL)和β-胡萝卜素-亚油酸的氧化(IC50值为0.526 mg/mL)。  相似文献   

5.
电子顺磁共振对五种中草药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通过大黄、香青兰、香茅草、懈寄生和骆驼蓬子五种中草药对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DPPH)、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3种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的比较,研究了大黄等五种中草药抗氧化活性能力。这五种中草药对3种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中大黄清除DPP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小于0.5 mg/mL,清除羟基自由基的IC50=1.892 mg/mL。结果表明五种中草药中大黄的抗氧化活性能力最强,为中草药用于生物体的抗氧化应激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苏木、紫草等五种中草药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苏木和紫草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知母、七叶一枝花、桃仁等的该种提取物抗氧化效果则较差。维生素C、酒石酸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十四种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抑制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的生成为指标,测定了十四种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并估测了其中十一种化合物与-OH反应的动力学常数,发现它们的量效关系为:1.抗氧化活性与浓度成直线相关性,按其抗氧化活性由大到小排列顺序如下:N、N-二乙基硫代氨甲酸钠;4-羟基桂皮酸二乙胺基乙基醋盐酸盐;1-色氨酸;S,2(3-氨基丙基氨基)乙基硫代磷酸;S,2-氨基乙基异硫脲盐酸盐:dl-蛋氨酸;dl-组氨酸;乙醇:烟酰胺;柠檬酸钠;甘氨酸.2.抗坏血酸与1-半胱氨酸低浓度时促氧化,高浓度时抗氧化.3.还原性谷胱甘肽其抗氧化活性与浓度的关系成指数型.  相似文献   

8.
白皮锦鸡儿黄酮醇类化合物及其抗菌和抗氧化活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豆科植物白皮锦鸡儿(Caragana leucophloea Pojark.)地上部分分离到3个黄酮醇类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3-O-甲基山奈酚(1)、3-O-甲基槲皮素(2)和槲皮素(3)。活性测定表明,1表现出较强的抗细菌活性,对大肠杆菌和番茄疮痂病菌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9.00μg/mL和7.42μg/mL,最低抑制浓度均为12.5μg/mL;而2和3则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还原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4.39μg/mL和13.64μg/mL;对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0.26μg/mL和9.87μg/mL。上述黄酮醇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皮锦鸡儿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复方枳葛橘水提液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与水层得到4个不同极性部位萃取物,以清除DPPH·、ABTS+·,以及络合Fe2+能力,综合评价其抗氧化作用;采用芦丁显色法检测各部位总黄酮含量,并分析黄酮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采用HPLC法分析其抗氧化能力较强部位可能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4个不同极性部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能力,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是正丁醇、水层,而氯仿层较弱;其抗氧化能力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且与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相关;HPLC分析结果显示乙酸乙酯合并正丁醇部位主要成分为柚皮苷、野漆树苷和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复方枳葛橘提取物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用于药物研究和相关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以黄芪茎叶为材料、总黄酮的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醇提的最佳工艺:乙醇浓度90%、料液比1∶10、在60℃下提取15 h,黄芪茎叶总黄酮得率达382%。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黄芪茎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较高的清除能力,并与总黄酮质量浓度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蕈树叶芳香精油化学组分及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Kovats保留指数(K I)比较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成分分析,并运用二种体外方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蕈树叶精油以倍半萜烯类为主(占62.39%),主要特征成分为双环大根香叶烯(10.71%)、(E)-丁香烯(9.96%)和α-依兰油烯(8.92%)。该精油具有中等程度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抗脂质过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可能与精油中的酚类物质5-羟基白菖莆烯(2.97%)以及醇类物质1-表橙椒醇(3.12%)和(Z)-白檀油烯醇(2.12%)等化合物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得益于化学计量学分辨方法,从丁香花蕾与丁香果实中共鉴定了46种化合物。其中从丁香果实挥发油中鉴定了41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154%;从丁香花蕾挥发油中鉴定出30种化合物,占其挥发油总量的98.418%。2,3,4trimethoxyacetophenone和2methoxy4[2propenyl]phenolacetate为首次从丁香挥发油中鉴定得到。两种已经确认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丁子香酚和石竹烯在丁香果挥发油分别为22.667%和7.147%,而在丁香花蕾挥发油中含量分别为和57.133%和14.408%,二者在相对含量上差异较大。体外抗菌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十分敏感,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敏感。而丁香花蕾挥发油对所有试验菌株都比丁香果挥发油表现出更强的抗菌活性,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前者丁子香酚和石竹烯含量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25 Corsican Limbarda crithmoides ssp. longifolia essential oils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first time using GC‐FID, GC/MS, and NMR analyses. Altogether, 65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ccounting for 90.0–99.3% of the total oil compositions. The main components were p‐cymene ( 1 ; 15.1–34.6%), 3‐methoxy‐p‐cymenene ( 4 ; 11.8–28.5%), 2,5‐dimethoxy‐p‐cymenene ( 5 ; 5.9–16.4%), thymol methyl ether ( 6 ; 1.3–14.9%), α‐phellandrene ( 2 ; 0.9–11.9%), and α‐pinene ( 3 ; 0.2–13.4%). The chemical variability of the Corsican oil samples was studied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which allowed the discrimination of two main clusters. A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water salinities of the plant locations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L. crithmoides essential oils was evidenced. Indeed, essential oils rich in 1 (30.4–34.6%) were found in samples growing in the wetlands of the southern oriental coast, which exhibit high salinity levels (24.4±0.2–33.9±0.2 ppt), and essential oils with lower contents of 1 (15.1–27.3%) were isolated form samples growing in the wetlands of northern Corsica, which exhibit lower salinity levels (10.90±0.20–15.47±0.15 ppt). The antioxidant potential of L. crithmoides essential oil was also investigated, by assessing the DPPH.‐ and ABTS.+‐scavenging activities and the reducing power of ferric ions, and was found to be interesting. Moreover, using bioassay‐guided fractionation of the essential oil, a higher antioxidant activity was obtained for the oxygenated fraction and both ester and alcohol subfr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