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福建宁化县泉下镇石灰窑下村上石炭统达拉阶(竹蜒)类的系统研究,共描述(竹蜒)类10属35种,包括3个未定种.根据(蜒)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两个(竹蜒)带、三个亚带:Ⅱ.Fusulina-Fusu-linella带,3)Fusulina quasicylindrica亚带,2)Beedeina mayiensis亚带和1)Fusulinella helenae-Pseudosta ffella paradoxa亚带,Ⅰ.Pseudoendothyra ninghuaensis带.为该区以及我国石炭系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重要的素材.  相似文献   

2.
鄂西中奥陶统庙坡组中的笔石(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前言新疆柯坪一带晚石炭世地层相当发育,所含化石异常丰富,其中以(竹蜒)类为主。这个含(竹蜒)地层过去曾被那琳(R.Norion,1941)称为康克林组。康克林组的岩性主要是石灰岩,所含的(竹蜒)类一直没有描述发表。西尼村(1957)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一书中,曾列举了若干晚石炭世(竹蜒)类种属名单,但化石的描述和图影都还没有见到。本文主要是把我所张日东、俞昌民、陆麟黄及笔者以及北京地质学院杨式溥1957年在新疆柯坪苏巴什康克林组中采集的(竹蜒)类加以描述。1957—1959年地质部在天山西南麓工作的一地质队寄交我所鉴定的材料,也一并在本文中研究。本文描述的(竹蜒)类共计12属46种6变种,分属于5亚科。其中1新亚科,23新种。  相似文献   

3.
这篇短文是报导河北省北部康保三面井附近发现早二迭世栖霞期(竹蜒)类的事实。标本是河北省地质局李裕民及鞠紫云等同志在1958—1959年间采集的。鞠紫云称这个含(竹蜒)地层为三面井组。这个组在康保三面井附近大致可以分为三部,自上而下为:3.灰绿色及灰黄色细粒砂岩,含植物化石。约100米2.深灰色石灰岩,富含(竹蜒)类、珊瑚类及海百合茎等。约30米1.灰黄色细粒砂岩,未发现化石。约16米  相似文献   

4.
于2006年10月及2015年8月在中国云南省采集到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 Kuroda,1938)3号成体标本。1号雄性与1号雌性的标本来自屏边县大围山自然保护区(22°53′59″N,103°41′23″E,2 088 m),另1号雌性标本采自富宁县里达镇半边箐(23°28′11"N,105°35′59″E,1 442 m)。其尾毛长而稀疏,尾长变异大,后足宽大,后足足底和掌外侧垫突出、聚集且呈圆形,这些特征与模式产地的标本吻合。其线粒体Cyt b与地模标本的遗传距离为1.6%。采集地生境为原生林与次生林交界处和落叶季雨林。  相似文献   

5.
2018年11月在安徽省黄山市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30°34′42″N,118°41′47″E)和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镇(30°21′26″N,118°30′11″E)的针阔混交林采集到3只麝鼩属小型兽类。3只个体体型较小,体重11~14 g;背毛灰褐色,腹部毛色稍淡;尾短而粗壮,上下异色,基部2/3散生稀疏的长刚毛,这些特征与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描述一致。基于Cyt b全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这3号标本与从GenBank下载的台湾灰麝鼩(GenBank登录号KX946002~KX946006、AB175080、AB175081)构成单系群(支持率为100%)。这3号标本Cyt b全序列与台湾灰麝鼩地模标本(GenBank登录号AB175080、AB175081)的遗传距离在0.76%~0.85%之间。基于以上结果,确定这3号标本为台湾灰麝鼩,这是该物种在安徽省的首次发现,也是其在华东地区的首个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6.
美国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的历史(1840-201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标本采集是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与植物引种密切相关。自19世纪以来, 美国植物采集者在全球尤其是中国进行了广泛的植物采集。在众多的植物类群中, 中国的竹类植物引起了美国采集者的极大关注, 并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和标本采集工作。研究美国植物采集者在中国采集竹类植物标本的历史, 对了解竹类植物从中国引种到美国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有关美国在华采集的竹类植物标本数据, 对其学名、采集地、采集人以及采集时间进行整理校对, 分析了美国采集者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的历史。结果表明: 1840-2010年, 美国在华共采集竹类植物标本960号2,238份, 隶属于25属120种(含变种和变型), 分别占中国竹类属和种数的73.5%和22.5%; 有45位(支)采集者(采集队), 在这些采集者中莫古礼最为重要; 采集地涉及20个省级行政区; 采集时间前后跨度约170年, 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上半叶。  相似文献   

7.
竹类植物是美国采集者在我国采集和引种的一类主要植物。在众多的竹类植物采集者中, 莫古礼(Floyd Alonzo McClure)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他于1919-1940年在岭南大学开展竹类植物研究, 在此期间多次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并引种竹类植物到美国。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档案查阅以及实地调研, 整理了莫古礼采集竹类植物的路线和采集地, 并对竹类植物学名进行校对, 分析了莫古礼在华研究、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的历史及其影响。经统计, 莫古礼在华期间竹类植物标本采集地涉及12个省级行政区39个地级市, 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香港等地; 引种地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的25个地级市; 共采集竹类植物标本727号1,840份, 隶属20属93种(含种下单位, 下同), 分别占我国竹类植物属和种的58.8%和17.4%; 共引种竹类植物255份, 隶属于17属77种, 分别占我国竹类植物属和种的50.0%和14.4%。莫古礼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极大地发展了竹类植物分类学, 所采集的竹类植物标本为后人竹类植物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所引种的竹类植物极大丰富了美国竹类植物种类, 也促进了竹类植物在美国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江苏南部茅口期的(竹蜓)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在江苏省南部从事地质勘探的同志们陆续在无锡市及苏州市近郊发现了一些茅口期的(竹蜒)类。这些(竹蜒)类过去还没有在东南沿海各省见有报道。它们的发现,对茅口期古地理的阐明以及对了解茅口期的岩相变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无锡市和苏州市近郊茅口期的沉积,江苏省地质局的有关同志拟名其为堰桥组。这个组的地层次序,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秦巴地区食虫类区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秦巴地区位于陕、川两省之间(北纬31°42′—34°、东经105°21′—111°间)。我们从1962—1978年间,对该地区的15个县进行了食虫类的区系调查,共获食虫类标本约180号,隶属于3科、13属、计17种和亚种,另外(蹼麝鼩为过去文献的记载,我们未采到标本)。其中7种为陕西省新记录(见表1)。  相似文献   

10.
新疆柯坪及其邻近地区晚石炭世的(竹蜓)类(Ⅱ)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种的描述(竹蜒)目(Fusulinida M.-Maclay,Rauser et Rosovskaya,1959)希瓦格(竹蜒)科(Schwagerinidae Dunbar et Henbest,1930)希瓦格(竹蜒)亚科(Schwagerininae Dunbar et Henbest,1930)希瓦格(竹蜒)属(Schwagerina Moeller,1877)属型:Borelis princeps Ehrenberg,1842壳粗纺缍形到纺缍形,包卷一般为内紧外松。旋壁由致密层及粗蜂巢层组成,其厚度为内圈薄外圈增厚。隔壁全部全面褶皱,褶曲一般很窄,上部可见两相邻隔壁经常粘结在  相似文献   

11.
2009年6月,笔者在位于广东省信宜市的云开山自然保护区东坑附近山间溪流采得4号蛙类标本(22°15'08″N,111°11'00″E,933 m),经鉴定为小湍蛙Amolops torrentis,为广东省两栖动物新纪录种,标本保存于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北地区发现姬鼩鼱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在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44°48′44″N,129°02′04″E,海拔约740 m)采集到1只鼩鼱(标本编号为CH5)。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达赉湖地区(48°37′20″N,117°53′17″E,海拔约720 m)采集2只鼩鼱(标本编号为DE7和DE12)。这些新获标本经鉴定为姬鼩鼱(Sorex minutissimus)。《小鼩鼱(食虫目:鼩鼱科)辽宁省新纪录》文中的标本(080910,090920)经重新鉴定也为姬鼩鼱。利用mt DNA的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揭示,小鼩鼱聚为一支,姬鼩鼱聚为另一支,新获标本(CH5、DE7、DE12)和待厘定标本(080910、090920)都聚在姬鼩鼱一支,进一步支持形态学鉴定结果。2015年采集的姬鼩鼱为内蒙古自治区新纪录,而《小鼩鼱(食虫目:鼩鼱科)辽宁省新纪录》文中的小鼩鼱(Sorex minutus)(标本号:080910,090920)更正为辽宁省姬鼩鼱新纪录。  相似文献   

13.
正颈斑蛇属(Plagiopholis)辖4种,中国分布有3种,颈斑蛇(P.blakewayi)、缅甸颈斑蛇(P. nuchalis)及福建颈斑蛇(P. styani)(李德俊1986,赵尔宓2006,Zhong et al. 2015)。福建颈斑蛇是小型穴居无毒蛇,已知分布于安徽、福建、甘肃、广西、湖南、江西、四川、浙江(陈壁辉1991,赵尔宓2006)。2016年7月,在贵州省雷公山(108°5′~108°24′E,26°15′~26°32′N)采集到成体雄性蛇类标本1号(采集号:HS16154),经鉴定该标本为游蛇科(Colubridae)颈斑蛇属福建颈斑蛇(图1),为贵州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4.
2013年4月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野人洞(31°55'8.3″N,110°43'56.5″E,海拔282 m)捕捉到11号鼠耳蝠标本(5雄6雌),同时在江苏省宜兴市灵谷洞(31°13'20.9″N,119°44'23.3″E,海拔123 m)捕捉到5号鼠耳蝠标本(1雄4雌)。上述鼠耳蝠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3.6~37.5 mm,颅全长11.2~13.8 mm;后足长不及胫骨长之半;背毛基部黑色,毛尖棕色有时更多显现浅红灰色,腹毛基部黑色但毛尖淡灰白;上颌前臼齿(P3)位于齿列之中。经鉴定均为尼泊尔鼠耳蝠(Myotis nipalensis),分别为湖北省和江苏省翼手目新纪录。本文给出了尼泊尔鼠耳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并与来自青海、尼泊尔的标本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室内录制及分析;此外对其分类地位和分布状况进行了讨论。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浙江桐庐Polydiexodina(竹蜓)类动物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描述的Polydiexodina (竹蜒)类动物羣是1959年浙江省地质局赵国荣等同志在浙江桐庐西北约25公里的冷坞村旁首先发现的。其后,该局马武平同志及我所张遴信同志又于1960年先后赴该地作了实地观察,并补采了一些标本。这些标本经笔者鉴定有下列7种1变种:Polydiexodina chekiangensis Sheng sp.nov.(新种)P.chekiangensis var.lengwuensis Sheng sp.et var.nov.(新种及新变种)P.tungluensis Sheng sp.nov.(新种)  相似文献   

16.
广东肇庆鼎湖区(112°30′~112°57′E,23°05′~23°15′N)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珠江三角洲北部,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位于肇庆鼎湖区内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2020年9月15日,于广东肇庆鼎湖区葫芦田发现1号成体雄性蛇类标本(采集号:HSR20138).经形态鉴定,确...  相似文献   

17.
<正>舟山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处于长江口以南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海域。舟山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秋之际易受热带风暴侵扰,两季雨量充沛。舟山岛为舟山市第一大岛,面积为502.65 km2,与大陆最近距离约9 km。2021年8月2日,在舟山岛鸭蛋岭的密林山涧内(122°6′58″E,30°3′17″N,海拔115 m)观察到一种蛙类,采集到蝌蚪(17只)、亚成体(2只)及成体(1只,雄性)标本共20只(采集号:AHU-EE-2021001~AHU-EE-2021020,标本保存于安徽大学标本馆)。后于2021年8月6日和7日再次在鸭蛋岭以东20 km的两条深山溪流内(海拔97~145 m)发现该物种的成体和蝌蚪。所调查个体特征显著,成体体型肥大,体色为棕黑色或褐色,吻端较圆,亚成体颜色较浅;背部皮肤排列着长短疣粒,疣上有黑刺,腿部分布一些小圆疣;雄蛙从咽喉部至腹前部排布肉质小疣粒,疣粒上有小黑刺,腹部以下较为光滑。通过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检验确定该物种为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Quasipa...  相似文献   

18.
2020年8月在贵州省普安县(25°47′02″N,105°01′07″E,海拔1 636 m)采集到3号蛇类标本。它们在形态上与昆明钝头蛇(Pareas niger)相似。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的钝头蛇标本与昆明钝头蛇的1号地模标本序列聚为一支,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4%,远小于钝头蛇属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5.60%~23.90%)。综合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此次采集到的钝头蛇标本为昆明钝头蛇,为贵州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发现弄岗狭口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6月,在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21′41″N,104°50′26″E,海拔1 300 m)采集到无尾目(Anura)姬蛙科(Microhylidae)狭口蛙属(Kaloula)标本3号,包括雄性成体标本1号和雌性成体标本2号,并对相应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雄性头体长为35.79mm,雌性头体长为48.01 mm和42.78 mm。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发现,该种群的标本皮肤光滑,背部呈橄榄绿色,有不规则的深绿色斑纹,指端平切且具两排小乳突,雄性胸部有小柠檬黄色斑点,雄性全蹼,雌性为1/3蹼,与采集自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弄岗狭口蛙(K. nonggangensis)地模标本(海拔186 m)的形态鉴定特征基本一致,仅体色和体型大小稍有差异。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标本与弄岗狭口蛙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共享同一单倍型。可以确定所采集的3号标本均为弄岗狭口蛙,为云南省两栖纲分布新记录物种。新发现的种群分布于中高海拔处,较地模标本的低海拔分布记录有较大的拓展。该物种的发现说明,云南东南部与广西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区具有相似的物种...  相似文献   

20.
韩玲  肖宁  罗涛  周江 《四川动物》2019,(4):368-378
2010年8月和2018年5月于贵州省雷山县(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号标本)、贵州省黄平县(朱家山县级自然保护区,3号标本)和麻江县(1号标本)共采集到5号游蛇科Colubridae后棱蛇属Opisthotropis标本,经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为赵氏后棱蛇Opisthotropis zhaoermii,这是该种在模式产地湖南省古丈县外的首次发现。线粒体cyt b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5号赵氏后棱蛇(武陵山系以西)和模式产地(武陵山系以东)的聚为一支;遗传距离计算结果显示,5号赵氏后棱蛇与模式产地的为0.08%;分子遗传学结果表明,赵氏后棱蛇分布于武陵山系东、西两侧。武陵山系的余脉(如佛顶山)对赵氏后棱蛇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可能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