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顺珍 《蛇志》2012,24(1):83-84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临床用于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完全缓解率达95%以上,长期无事件生存率达75%以上[1]。然而L-ASP不良反应较多,包括急性胰腺炎、药物性糖尿病、变态反应、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损害等[2]。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对不良反应的观察及精心细致的护理极为重要。现将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0例患儿应用L广ASP治疗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蛇志》2018,(4)
目的分析长春地辛与长春新碱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16例初发ALL患儿分为两组各58例,在化疗诱导期、强化期,A组患儿应用长春地辛,B组患儿应用长春新碱,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短期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诱导缓解期第15、33天,两组患儿的骨髓像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的完全缓解率为96.4%,B组为94.7%,两组患儿的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出现贫血、PLT减少、神经系统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初发ALL的临床治疗中,长春地辛与长春新碱的短期疗效接近,但长春地辛的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两种常用剂型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联合化疗中的治疗反应.方法:本院2010-3-2010.12行长春新碱+吡柔比星+门冬酰胺酶+强的松方案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使用含有聚乙二醇化的左旋门冬酰胺酶剂型培门冬酶即VDPAP者作为A组(40例)与既往使用含大肠杆菌剂型即VDLP者B组(60例)对比,观察不良反应.化疗前后检测血象,肝功能,凝血功能,观察过敏情况等,记录化疗后第28天的各项指标.结果:A组过敏发生2例(5%)而B组过敏发生13例(21.67%),P值0.045,有统计学意义.既往对大肠杆菌剂型发生过敏的13例患儿首剂使用PEG-Asp均无过敏,2例于第二剂时出现皮试阳性.A组(>2级)白细胞减少1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26例,血红蛋白降低0例,血小板减少5例,纤维蛋白原降低1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0例;B组(>2级)白细胞减少28例,中性粒细胞减少46例,血红蛋白降低2例,血小板减少16例,纤维蛋白原降低2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0例.A组(未分级)抗凝血酶Ⅱ降低23例,D二聚体升高4例,谷丙转氨酶升高5例:B组(未分级)抗凝血酶Ⅱ降低33例,D二聚体升高8例,谷丙转氨酶升高5例..血液学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平均住院日11.14天.B组平均住院日18.47天.结论:左旋门冬酰胺酶两种剂型不良反应相当,但培门冬酶具有使用次数少,使用方便,过敏率低,缩短住院目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王岳  李学荣  仲任  杨静  孙立荣 《生物磁学》2011,(14):2691-2695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两种常用剂型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联合化疗中的治疗反应。方法:本院2010.3-2010.12行长春新碱+吡柔比星+门冬酰胺酶+强的松方案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使用含有聚乙二醇化的左旋门冬酰胺酶剂型培门冬酶即VDPAP者作为A组(40例)与既往使用含大肠杆菌剂型即VDLP者B组(60例)对比,观察不良反应。化疗前后检测血象,肝功能,凝血功能,观察过敏情况等,记录化疗后第28天的各项指标。结果:A组过敏发生2例(5%)而B组过敏发生13例(21.67%),P值0.045,有统计学意义。既往对大肠杆菌剂型发生过敏的13例患儿首剂使用PEG-Asp均无过敏,2例于第二剂时出现皮试阳性。A组(〉2级)白细胞减少1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26例,血红蛋白降低0例,血小板减少5例,纤维蛋白原降低1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0例;B组(〉2级)白细胞减少28例,中性粒细胞减少46例,血红蛋白降低2例,血小板减少16例,纤维蛋白原降低2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0例。A组(未分级)抗凝血酶Ⅲ降低23例,D二聚体升高4例,谷丙转氨酶升高5例;B组(未分级)抗凝血酶Ⅲ降低33例,D二聚体升高8例,谷丙转氨酶升高5例。.血液学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平均住院日11.14天。B组平均住院日18.47天。结论:左旋门冬酰胺酶两种剂型不良反应相当,但培门冬酶具有使用次数少,使用方便,过敏率低,缩短住院日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不同时期血清LDH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儿童ALL患者,并抽选同期5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法检测ALL患者初诊前、d19诱导缓解化疗后、ALL复发时及正常对照组的LDH值,分析LDH与ALL疾病进程的关系。结果:90例ALL患者初诊组血清LDH水平为684.70±906.57 U/L,89例d19化疗后组为233.83±39.53 U/L,其中13例ALL复发前经诱导缓解治疗d19的LDH水平为196.30±54.48 U/L,13例复发组为877.61±1230.69 U/L,52例对照组为202.59±54.09 U/L,初发ALL患者血LDH水平明显高于d19化疗后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例ALL复发前d19诱导缓解后与复发时血清LDH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19诱导缓解化疗后组患儿骨髓白血病细胞数百分比与ALL初诊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髓白血病细胞百分比与血清LDH水平对于评估儿童ALL预后的影响是一致的,但二者不具有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清LDH水平可有助于儿童ALL的诊断、疾病进展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6.
TPA对原代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TPA对32例不同类型白血病细胞的体外分化诱导结果。TPA(1.6×10~-7M)可诱导急性非淋巴细胞(ANLL)白血病细胞迅速出现单核巨噬细胞分化标志:细胞贴壁、胞浆丝状伪足形成,具有类似巨噬细胞的形态改变及相应的细胞化学反应特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桨细胞白血病(PCL)细胞不发生上述变化,表现为细胞聚集成闭现象。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出现桨细胞样形态转化。初发与复发病例的诱导反应相类似。TPA体外诱导分化实验,有助于了解病人白血病细胞的分化潜能,对于鉴别粒单系和淋巴系两类白血病,尤其对于用常规方法分型困难的低分化白血病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糖基磷脂酰肌醇锚附着蛋白1(GPAA1)、铁蛋白(SF)、骨桥蛋白(OPN)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的关系及对血栓发生风险的评估效能。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诊的1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112例性别、年龄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分析不同危险度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血栓发生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血清GPAA1、SF、OPN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呈正相关(P<0.05);在1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发生血栓12例,占10.7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GPAA1、SF、OPN均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GPAA1、SF联合OPN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AUC为0.901。结论:血清GPAA1、SF、OPN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密切相关,联合预测患儿发生血栓的效能较好,对此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非编码小RNA分子,其通过降解mRNAs或抑制mRNAs翻译来负调控基因表达并可能调控着几乎每一个细胞生理进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液肿瘤,miRNA的异常表达谱对于ALL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应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miRNAs已迅速成为ALL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白血病细胞 DNA图像分析可为白血病的诊断、了解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判断疗效 ,提供一个新的生物学定量参考指标。本文采用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 33例小儿白血病和 1 0例非血液病的骨髓涂片进行了 DNA定量分析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受检对象  90~ 96年本院住院患儿首次骨髓涂片  ( 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ALL组 ) 1 8例 ,男性 1 0例、女性 8例、年龄 1~ 1 2岁 ,平均 5 .5岁。其中 L - 1型 1例、 L- 2型 1 5例、 L- 3型 2例。 L-2型病人 3例各有 4次骨髓涂片 ,可供动态分析。( 2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正常和不同疾病儿童住院期间肠道细菌量的变化。方法收集正常儿童、足月儿、早产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过敏性紫癜(HSP)和支气管肺炎患儿住院不同时间的粪便标本,提取标本中细菌DNA,用分子生物学专用分光光度仪测量所收集标本的细菌DNA-A260值(ng/μL)。结果粪便标本中细菌的DNA-A260值足月儿组生后第1、3和7天的分别为476.53±83.52、825.38±95.84和952.73±95.57。早产儿组生后第1、3和7天的分别为377.20±93.40、560.10±93.56和710.00±94.02。ALL患儿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前1天、化疗后第37、天和对照组儿童的分别为2436.3±768.61、496.5±577.1、1966.6±598.3和3479.3±870.5。HSP患儿治疗前1天、治疗后第3、7天和对照组儿童的分别为2225.9±616.1、1780.3±547.42、055.6±570.2和3605.9±1096.9。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后第1、3、7天和对照组分别为2353.17±868.71、1448.47±534.81、1905.97±703.52和3433.90±897.22。结论正常儿童粪便细菌DNA-A260值比ALL、HSP和支气管肺炎患儿高,足月儿比早产儿高。治疗患儿在治疗早期细菌的DNA-A260值减低明显,治疗后期有逐渐恢复至正常的趋势。结果提示不同疾病患儿在住院和治疗期间的肠道菌群有紊乱,其紊乱程度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10种单克隆抗体(McAb)分析了正常人周围血及有髓单个核细胞的免疫表型,以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免疫表型,并以免疫双酶标记法观察了非T-ALL肿瘤细胞的肿瘤相关核仁抗原(HMNA)和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结果:不同年龄正常群体周围血CD_4~+细胞数及CD_4/CD_8比值有差异;约3%的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CD_(10)~+(ALL的抗原)。应用单克隆抗体对白血病的免疫分型,不仅能确诊肿瘤的谱系,还能了解细胞分化阶段。本文讨论了AML和ALL免疫分型中的鉴别性McAb。HMNA为多种肿瘤细胞的标记,本文观察到幼稚B细胞白血病及毛细胞白血病的肿瘤细胞中HMNA亦为阳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血清干扰素-γ(IFN-γ)、血沉(ESR)以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的表达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2月到2020年10月在本院血液科诊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62例作为ALL组,同期选择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小儿6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小儿的血清IFN-?酌、ESR、sIL-2R水平,判定ALL组患儿的免疫表型、染色体分析,随访患儿的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LL组的CD34+阳性、CD117+阳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占比分别为77.4 %、58.1 %、54.8 %,高于对照组的27.4 %、17.7 %、14.5 %(P<0.05)。ALL组的血清ESR、sIL-2R含量高于对照组,IFN-γ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在ALL组小儿中,随访到2021年12月1日,平均随访时间29.14±4.28个月,总生存时间为18.29±1.22个月,无事件生存时间为10.48±0.33个月;死亡22例,生存40例,死亡率为35.5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FN-γ、ESR、sIL-2R含量与CD34+阳性、CD117+阳性、染色体核型异常、总生存时间、无事件生存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FN-γ、ESR、sIL-2R为影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死亡的重要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显示IFN-γ、ESR、sIL-2R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735、0.796。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多伴随有血清IFN-γ的高表达与血清ESR、sIL-2R的低表达,三者都与患儿的免疫表型与染色体核型存在相关性,也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47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0例(ALL组),急性髓系白血病51例(AML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CD4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47表达与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的关系。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CD4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L组与AML组患者白血病细胞CD47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7阴性表达的急性白血病患者CR率显著高于阳性表达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L组和AML组CD47阴性表达患者CR率显著高于CD47阳性表达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7阳性表达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复发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L组和AML组CD47表达阳性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表面CD47的表达异常升高,且与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有关,CD47可能作为一种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疗效和预后的辅助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4.
Nestin蛋白为第Ⅵ类中间丝蛋白,最初被认为是神经干细胞标志物,表达于神经干/祖细胞、部分成体组织中的前体细胞及细胞修复阶段,还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并和P53、Wnt/β-catenin、AktGSK3β-Rb等肿瘤细胞增殖调控信号通路相关。Nestin蛋白在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血液肿瘤中异常表达,并且参与急性淋巴白血病(acute lymphoma leukemia,ALL)细胞抗药性niche的形成,以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对骨髓微环境的损伤。目前,临床阶段已在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检测到nestin蛋白表达,其可以作为区分髓系和淋巴系白血病的标志物。在ALL中,敲除nestin可破坏白血病抗药性niche,这可能作为一种治疗ALL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化疗方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患者CD4+、CD25+细胞调节的影响、血清s E-cad的影响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血液科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化疗方案治疗,中药组30例在常规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辅助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CD4+、CD25+细胞及血清s E-cad的改变。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25+T细胞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CD4+、CD25+T细胞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 E-cad均改善,且中药组(55.58±10.47)较对照组(67.27±11.32)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有效率比较重,中药组总有效率(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4+、CD25+T细胞调节及血清s E-cad的改变明显,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micro RNAs(mi RNAs)是一种内源性的基因调控元件,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重要生物学过程。在许多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均存在mi RNA异常表达,说明mi RNA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Wnt通路是一条经典的信号通路,其异常激活与多种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种常见的成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现已发现多种mi RNA在ALL中异常表达,并与发病、治疗效果及预后有关。在ALL中可见Wn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及通路抑制剂的异常失活,并且这些变化与ALL的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mi RNAs和Wnt信号通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提供靶向治疗ALL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2017年7月12日,首个用于复发或难治性儿童/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CTL-019获美国FDA专家咨询委员会全票通过,标志着CAR-T疗法在血液肿瘤临床试验中取得了巨大的突破。CAR-T疗法在血液肿瘤方面开展了大量临床试验,也积累了很多的临床经验。主要对全球CAR-T细胞治疗在血液肿瘤中的临床试验进行了分析,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神经毒性、出凝血功能异常、B细胞发育不良等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总结,最后对CAR-T细胞治疗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清颗粒蛋白前体(PGRN)、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XCL1)与危险度分层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ALL患儿为ALL组,根据危险度分层分为低危组27例、中危组42例、高危组33例,根据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另选取同期50名于我院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GRN、XCL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L患儿死亡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GRN、XCL1水平对ALL患儿死亡的评估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LL组血清PGRN、XCL1水平升高(P<0.05)。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血清PGRN、XCL1水平依次升高(P<0.05)。随访2年,102例ALL患儿死亡率为34.31%(35/102)。单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WBC)、混合谱系白血病(MLL)重排、危险度分层、PGRN、XCL1为ALL患儿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50×109/L、MLL重排阳性、危险度分层高危和PGRN、XCL1升高为ALL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GRN联合XCL1评估ALL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PGRN、XCL1单独评估。结论:ALL患儿血清PGRN、XCL1水平升高,与危险度分层和预后有关,血清PGRN联合XCL1评估ALL患儿预后的价值较高,可能成为ALL患儿预后辅助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9.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是一种新型治疗型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在T细胞表面表达可识别特定肿瘤抗原的嵌合受体,能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CAR-T在多种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显示CAR-T治疗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反应,不同程度影响患者预后。该文总结了CAR的结构设计演变,CAR-T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及相关不良反应,并就如何提高CAR-T的疗效和安全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成人ALL的预后较差。ALL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分析是由遗传、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其重要的遗传因素。国内外研究发现许多HLA基因是ALL的易感基因或保护基因,且一些HLA分子与AL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关系密切。本文主要对近5年的HLA与ALL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为ALL的临床治疗等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