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心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及有效预防跌倒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0年7月心内科991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及危险因素分析,实施护理干预后再次评估。结果: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系数高,属于高危密集人群。实施使用床栏、使用固定及身体约束带、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和改善科室环境护理措施后,跌倒发生率有显著下降。结论: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后,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保护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曲丽  郑英花  李壮  丁欣  李利英  杨怡 《生物磁学》2011,(19):3742-374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心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及有效预防跌倒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0年7月心内科991例住院蕊者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及危险因素分析,实施护理干预后再次评梧。结果: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系数高,属于高危密集人群。实施使用床栏、使用固定及身体约束带、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和改善科室环境护理措施后,跌倒发生率有显著下降。结论: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后,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保护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衰弱对老年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跌倒坠床发生率、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271例拟行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术前是否合并衰弱情况,将患者分别纳入衰弱组、非衰弱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跌倒坠床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271例患者中,共有78例(28.78%)符合衰弱判断。衰弱组术后跌倒坠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衰弱组,其住院时间较非衰弱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简易智力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较术前下降,衰弱组术后7 d MMSE评分低于非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为11.54%(9/78),高于非衰弱组的1.04%(2/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评分均较术前下降,衰弱组术后7 d BADL、IADL评分低于非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术前衰弱的老年患者较非衰弱患者心脏手术后跌倒坠床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更高,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影响越明显,且术后恢复速度更慢。  相似文献   

4.
杨启英 《蛇志》2014,(1):61-6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确保老年患者医疗安全。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16例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同时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采用常规护理的208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对老年防跌倒知识掌握程度及跌倒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跌倒知识知晓率为87.5%,发生跌倒1例,发生率为0.46%;对照组跌倒知识知晓率为34.62%,发生跌倒26例,跌倒发生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有的放矢的进行干预,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确保老年患者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内跌倒和因跌倒导致的伤害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跌倒事件采用柏拉图分析法进行分析,区分“少数重点因素”和“大量微细因素”。结果 病人的身心疾病、病人独自行动以及病人不愿求助和不安全的环境是防范病人跌倒时尤其要关注的因素。结论 根据柏拉图分析法,修订病人跌倒/坠床危险因子评估表,落实个体化的跌倒防范措施,营造安全的设施及环境,加强病人及家属的教育,有助于防范医院内病人跌倒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高远  屈波  毛智  余黎君  郭晓东  孔丹  陈雪梅 《生物磁学》2013,(34):6768-6771
目的:本研究对目前临床护理工作风险评估表单进行整理,筛选风险因素,建立一套综合的、量化的风险预警机制,为推动医院风险管理,减少医患纠纷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中文维普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护理风险事件涉及的跌倒、压疮、精神方面及基础健康状况等方面的相关报道,结合风险评估表单。采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专家咨询,并根据专家意见调整表单内容,筛选出风险预警指标、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建立护理风险评估表。结果:护理风险综合评估表包括:两项一级指标,自然因素和住院因素;14项二级指标,年龄、饮食、皮肤、视力、活动、排便、神志、心理意识、理解沟通、疼痛、疾病诊断、管道、用药、穿刺针类型及部位;34个程度分级。结论:临床护理风险因素预警指标的确立为临床护理风险评估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建立护理风险评估管理信息化系统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党明芳 《蛇志》2017,(3):352-353
目的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因素评估表结合预防性护理措施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11月收治的99例ICU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将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相应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结合预防性护理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股静脉及腘静脉血流速度,下肢肿胀及肺栓塞、DVT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股静脉血流速度为(27.14±3.25)cm/s,腘静脉血流速度为(21.54±2.63)cm/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肿胀发生率为6.00%,DVT发生率为12.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肺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价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股静脉及腘静脉血流情况,减少下肢肿胀、肺栓塞、DVT等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分析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跌倒风险与视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95例,采用修订版社区老年人跌倒危险评估工具(MFROP-COM)评估患者跌倒风险。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AF)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获取患者的临床资料。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跌倒风险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100.00%。其中存在跌倒风险的患者38例(40.00%)。无跌倒风险的患者视力、生存质量各领域评分均优于有跌倒风险的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跌倒风险与视力、文化程度、年龄、家中安全行走、婚姻状况、居住方式、日常生活能力、居家环境安全、足部疾病、社区安全行走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常生活能力、视力、家中安全行走、足部疾病、社区安全行走、居家环境安全是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跌倒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存在跌倒风险的人数占比较高,且跌倒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有跌倒风险的患者生存质量更低,因此临床需积极评估并帮助此类患者建立科学防跌倒生活行为,对改善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探讨菌血症患者血培养与相关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住院治疗的菌血症患者的实验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研究血培养细菌和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对影响患者菌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共有468例菌血症患者纳入本研究。264例细菌生长快速组(TTP≤11.5 h)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31.82%、血糖升高发生率38.64%、原发性菌血症发生率72.73%、产ESBL菌株的发生率31.82%、均明显高于204例细菌生长缓慢组(TTP>11.5 h)组(均P<0.05)。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TTP≤11.5 h、产ESBL菌株及原发性菌血症为影响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培养细菌生长速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糖升高、原发性菌血症及产ESBL菌株相关,TTP≤11.5 h、原发性菌血症及产ESBL菌株是影响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便医护人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患者跌倒,为神经内科防控住院患者跌倒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显示,调查的2307例患者中,发生跌倒79例,跌倒发生率为3.42%,影响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的疾病、年龄、药物原因、运动能力障碍、视听力障碍和认知能力障碍。患者自身的疾病、年龄和药物原因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神经内科患者发生跌倒与其年龄、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及使用药物等有关,护理人员可依据致使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神经内科患者跌倒发生率,有效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和护理体会。方法:以我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40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导致患者跌倒的原因进行总结。结果:收治的40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有68例患者发生跌倒,患者跌倒发生率为(17.0%),发现患者自身疾病、年龄、药物、视听力障碍、认知能力障碍等是常见易引起患者跌倒的因素,经总结分析得出影响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主要因素为三种:患者自身疾病、年龄、药物。结论:患者自身疾病、年龄、药物是引起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主要因素,应对这三种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预防,以降低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跌倒发生率,保护患者安全,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张力娜  刘颖  张靖  刘静  孙桂志  张慧 《生物磁学》2011,(18):3544-3546,3600
目的:探讨影响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原圜及影响因素,以便医护人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患者跌倒,为神经内科防控住院患者跌倒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显示,调查的2307例患者中,发生跌倒79例,跌倒发生率为3.42%,影响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的疾病、年龄、药物原因、运动能力障碍、视听力障碍和认知能力障碍。患者自身的疾病、年龄和药物原因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神经内科患者发生跌倒与其年龄、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及使用药物等有关,护理人员可依据致使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神经内科患者跌倒发生率,有效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心脏超声检查,按照LVMI水平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A组(LVMI≥115.71g/m~2,n=82例)和B组(LVMI115.71g/m~2,n=86例);比较两组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与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差异。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影响Gensini积分的相关因素。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收缩压(SBP)、甘油三酯(TG)、B型脑钠肽(BNP)、血清肌酐(Scr)较高(P0.05);A组中Gensini积分亦高于B组(P0.05),三支病变的比例高于B组(P0.05);Gensini积分高分组LVMI高于中分组及低分组(P0.05),中分组高于低分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Gensini积分与LVMI呈现正相关(P0.05),亦与SBP、TG、Scr、BNP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VMI是Gensini积分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LVMI增高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一定正相关性,可能是影响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蛇志》2018,(3)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评估对重症肺炎患儿内分泌代谢和不良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接诊的185例重症肺炎患儿纳入本研究,采用STAMP对所有患儿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按照评估结果将185例重症肺炎患儿分为低度营养风险组、中度营养风险组与高度营养风险组,并进一步比较3组患儿一般情况、内分泌代谢指标以及不良结局情况。结果 185例重症肺炎患儿经STAMP评估显示,低度营养风险45例、中度营养风险56例、高度营养风险84例。3组患儿随营养风险程度增加,其体重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且3组患儿随着营养风险程度增加,其IGF-1、脂联素、瘦素、前白蛋白水平均呈明显下降趋势,NEFA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3组患儿随着营养风险程度增加,其ICU住院率和死亡率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营养风险与内分泌代谢和不良临床结局有紧密联系,早期进行营养风险评估能为实施营养干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不良与甲状腺激素、肺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8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微型营养评定(MNA)评分将其分为营养不良组(n=31)和非营养不良组(n=45),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因素,甲状腺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激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血清IL-6、IL-18水平。分析MNA评分与甲状腺激素水平、肺功能及血清IL-6、IL-18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营养不良组年龄高于非营养不良组(P<0.05)。营养不良组T3、T4、TSH、FEV1%pred、FEV1/FVC显著低于非营养不良组,血清IL-6、IL-18水平显著高于非营养不良组(P<0.05)。稳定期COPD患者的MNA评分与T3、T4、TSH、FEV1%pred、FEV1/FVC呈正相关,与IL-6、IL-18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T3≤1.60 nmol/L、T4≤73.00 nmol/L、TSH≤1.50 nmol/L、FEV1%pred≤60.00%、FEV1/FVC≤0.54、IL-6≥8.00 pg/mL、IL-18≥47.00 pg/mL是稳定期COPD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营养不良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针对相关因素给予有效干预,降低此类患者营养不良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预防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的效果。方法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住院患者跌倒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跌倒发生的原因,并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比较预防措施实施前后跌倒发生的情况。结果对住院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后,发生跌倒不良事件明显减少,与根本原因分析法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本原因分析法有助于确认住院病人跌倒根本原因,减少跌倒事件发生,提高患者住院安全性,从而提升优质服务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戴晶晶  高磊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5):551-554, 558
目的对比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和坠积性肺炎患者肺内一般病原菌和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同时分析COPD患者和坠积性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入选COPD患者和坠积性肺炎患者下呼吸道痰标本进行培养和鉴定,对比两组患者病原菌以及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糖尿病病史、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和留置尿管等因素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结果 COPD患者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48.39%)显著低于坠积性肺炎患者(66.13%),COPD患者真菌的检出率(11.06%)显著高于坠积性肺炎患者(2.42%)。两组患者检出的多重耐药菌均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为主。COPD患者中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的年龄和住院时间显著高于非感染患者;坠积性肺炎患者中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治疗率和留置尿管使用率显著高于非感染患者。结论影响老年COPD患者和坠积性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因素有区别,应有针对性地应用抗生素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握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926例于2012年6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患者,分析其住院期间握力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75%的患者住院期间握力降低。外科系统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中年组和老年组出院时的握力较入院时有所降低(P<0.05),而青年组患者则无明显差异(P>0.05)。内科系统中,所有女性患者出院握力均低于入院握力(P<0.05);男性患者中,青年组和中年组出院时的握力低于入院时握力(P<0.05),但65岁以上老年男性患者的握力在出院时虽较入院时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其营养风险筛查分值(NRS2002)高低影响其入院及出院握力(P<0.05),此外出院时的握力还与患者的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所处科别、所患疾病及并发症、住院时长)有关(P<0.05)。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得分的高低主要与性别、体重指数、经口的进食途径、入院握力等因素有关(P<0.05)。结论:大部分患者住院期间握力降低,这与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得分的高低有关,而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是降低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得分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房颤组,n=112例),同期选取与房颤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未发生房颤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50例为对照组(n=1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等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者并发房颤的相关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组患者收缩压(SBP)较高,高血压比例高、服用ACEI/ARB类药物偏低(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偏低(P0.05)、左房内径(LAD)长(P0.05)、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B型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均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提示:LAD、HbA1c、BNP、hs-CRP、尿酸是患者并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服用ACEI/ARB类药物为保护性因素。结论:LAD、HbA1c、BNP、hs-CRP、尿酸均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双套管肛管处理方法在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防治效果以及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60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处理方法分为两组,A组286例(术中经腹放置双套管于盆腔腹膜外吻合口旁,同时经肛门放置多侧孔粗胶管于吻合口上方作为肛门减压管)、B组314例(术中经腹放置双套管于盆腔腹膜外吻合口旁),通过比较两组术后相关指标,并根据是否发生吻合口瘘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率(2.45%)显著的低于B组(5.73%)(p0.05),A组患者的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吻合口瘘二次手术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600例患者中,一共有25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数据分析显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治疗,其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BMI≥25 kg/m~2、术后采用新辅助化疗(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BMI、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本研究表明采用双套管肛管处理方法在中低位直肠癌术后有助于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超重及术后应用辅助化疗是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