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3—2014在皎平渡圆口铜鱼产卵场的定点亲鱼收集(n=206)和2006—2014年在金沙江中下游金安桥至巧家干流江段的流动亲鱼采集(n=70), 对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定点亲鱼收集的结果显示: 圆口铜鱼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330 mm, 体质量441.0 g, 年龄4龄; 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352 mm, 体质量396.6 g, 年龄3龄; 50%个体达到性成熟的年龄和全长分别为雌性4.32龄 406 mm, 雄性4.44龄 412 mm; 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37﹕1, 繁殖群体中雌性年龄为4—7龄, 雄性年龄为3—7龄; 雌雄个体的性成熟系数平均值均以6龄个体最高, 分别为10.55%和3.45%; 平均卵径为0.16 cm, 卵径分布呈双峰型。定点和流动亲鱼收集的雌性性成熟个体的结果表明: 圆口铜鱼绝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4055—137900粒/尾, 平均值为22817粒/尾; 相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5—73粒/g, 平均值为20粒/g, 75.68%个体的绝对繁殖力在10000—30000粒/尾之间, 70.27%个体的相对繁殖力在15—20粒/g之间; 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均随着体长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全长、体质量与绝对繁殖力呈指数分布函数正相关, 而与相对繁殖力呈二次项函数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圆口铜鱼资源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巨须裂腹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是雅鲁藏布江的重要经济鱼类.作者利用2004~2006年在雅鲁藏布江水系收集的293尾样本,以背鳍条磨片作为主要鉴定年龄的材料,对西藏雅鲁藏布江巨须裂腹鱼种群进行了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巨须裂腹鱼的雅鲁藏布江种群由2~14龄和16龄共14个龄组组成.其中优势龄组为4~6龄(占74.85%).群体总性比为(♀:♂)=1:0.881.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方程分别为:W♀=0.023L2.904(♀),W♂=0.018L2.962(♂),属于匀速生长类型.用von aertalanffy方程描述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t=65.676[1-e-0.053(t+3.305],Wt=4520.633[1-e-0.053(t+30305)]2.904;♂:Lt=49.622[1-e-0.074(t+4.017)],Wt=2034.481[1-e-0.074(t+4.017)]2.962.雌、雄个体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16.6龄和10.7龄,对应的体长及体重分别为43.06 cm、1326.75 g(♀)和32.86 cm、600.31 g(♂).  相似文献   

3.
叶尔羌高原鳅的年龄、生长与繁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2008年5月采自新疆克孜河264尾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的年龄结构、生长特征和繁殖力。结果显示,种群年龄由2~11龄组成,其中2~4龄组个体占94.49%。平均体长和体重雌性为(9.39±2.10)cm和(16.55±15.85)g,雄性为(9.17±2.27)cm和(15.38±15.20)g,两者在雌雄群体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体长和体重关系式为W♀+♂=0.014 0L2.988 9(r=0.975 4),W♀=0.016 7L2.889 5(r=0.980 9),W♂=0.011 7L3.083 1(r=0.975 7)。生长指标和年增重均以4龄组最大,分别为1.86和18.79 g/年。雌雄性比为0.7∶1.0。2龄性即成熟。最小成熟体长和体重雌性为6.2 cm和4.46 g,雄性为4.6 cm和1.67 g。绝对怀卵量为6 136~405 555(平均28 716±42 698)粒,相对怀卵量为672~6 134(平均2 310±1 427)粒/g。卵径呈单峰型分布,推测为不分批产卵类型。依据同年8月采集的19尾幼体日龄推算,其繁殖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  相似文献   

4.
于2007年4月至2009年3月间,在广东北江中上游地区采集间(鱼骨)(Hemibarbus medius)样本640尾,以鳞片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种群的年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鱼骨)鳞片上年轮结构清晰,前区主要表现为疏密型,而侧区主要为切割型;鳞片的边缘生长率表明,间(鱼骨)年轮的形成期主要为3~4月份.样本由0+~6+龄7个龄组组成,其中,雌性由1+~6+龄6个龄组组成,主要为1+~4+龄;而雄性由1+~5+龄5个龄组组成,主要为1+~3+龄;在4+ ~6+龄个体中,雌性78尾,雄性27尾,雌性显著多于雄性.体长(L,cm)与体重(W,g)的关系为W=0.011L3.149(♀)、W=0.011L3.135(♂),协方差分析表明,雌雄个体体长与体重关系的差异不显著,所有样本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11L3.148.体长与鳞长(R,mm)呈幂函数及直线关系,关系式分别为L=6.387R0.853、L=4.569R+ 2.587.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L∞=29.855 0 cm,k=0.223 1,W∞=483.889 8 g,t0=-0.928 2龄.对理论体长与实测体长、理论体重与实测体重进行x2检验,两者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能较好地拟合间(鱼骨)的生长.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4.21龄,拐点体长约为20.37 cm,体重约为166.19 g.作为渔业保护对策,建议起捕年龄3龄以上或体长17 cm以上的个体.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塔里木河阿拉尔段采集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Hedinichthys) yar-kandensis (Day)940尾(除性别未辨个体外)用于繁殖生物学研究。种群雌雄比为0.85︰1,最小性成熟,雌性个体体长为8.2 cm,体重为7.4 g,年龄为3龄;雄性个体体长为6.5 cm,体重为3.4 g,年龄为2龄。叶尔羌高原鳅卵径分布呈单峰形,推测应属于同步产卵类型。计算了88尾Ⅳ-Ⅴ期雌鱼的怀卵量,其体长范围30-195 mm,体重范围3.59-114.04 g,绝对繁殖力为1101-56320(9944±5487)粒,相对繁殖力为824-1140(982±158);塔里木河阿拉尔段叶尔羌高原鳅种群繁殖力(Fp)为403.46万粒。  相似文献   

6.
亚东鲑的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了亚东鲑在青藏高原河流中的生长特点。对1999—2002年间在亚东河共采集的462尾亚东鲑(体长范围为93—364mm)进行了年龄与生长的研究。通过鳞片对其中302尾进行年龄鉴定并建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雌性(♀)Lt=709.44[1-e-0.1656(t-0.0845)](R2=0.9993,n=132)和Wt=6017.46[1-e-0.1656(t-0.0845)]2.9724(R2=0.9845,n=132);雄性(♂)Lt=797.82[1-e-0.1428(t-0.0058)](R2=0.9994,n=170)和Wt=8566.72[1-e-0.1428(t-0.0058)]2.9822(R2=0.9724,n=170)。亚东河中的亚东鲑群体由1—4龄组成,种群年龄趋于低龄化,雌雄性比为1∶1.29,生长指标为9.05—14.23(♀)和10.76—19.22(♂),雌雄鱼的平均标准体长分别为(192.60±69.92)mm和188.91±53.18mm。根据Von Bertalanffy方程的估算表明雌雄两性在体长、体重生长上有显著的差异;雄鱼比雌鱼有更大的渐近体长和渐近体重,两性个体均远未达到最大体长和体重;雄鱼比雌鱼生长更快,寿命更长。  相似文献   

7.
大鳞裂峡鲃繁殖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9、2010和201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腊县境内的南腊河共收集大鳞裂峡鲃(Hampala macrolepidota)样本438尾。研究结果表明:大鳞裂峡鲃雌性群体初次性成熟体长228 mm、体重270.3 g,雄性群体初次性成熟体长205 mm、体重172.5 g,对应年龄均为4龄。大鳞裂峡鲃雌、雄繁殖群体的成熟系数年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成熟系数值在1月、3月、4月呈逐渐增大趋势,5月显著上升,6月达到最高峰,7月急速下降,8月至9月趋于平缓。繁殖活动每年4月开始,一直可持续至10月,主要集中在5~6月。大鳞裂峡鲃雌雄性比为1︰1.19,与鲃亚科其他部分鱼类雌性数量多于雄性的情况相反;繁殖盛期则雌性数量多于雄性。繁殖群体由4~8龄共5个年龄组组成,雌、雄群体均以5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大鳞裂峡鲃属单次产卵鱼类。平均卵径1.18 mm;绝对繁殖力为63 393粒,相对繁殖力为70.04粒/g。与鲃亚科其他部分鱼类比较,大鳞裂峡鲃的卵径相对较小而繁殖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2012至2017年在绥芬河东宁段采集的447尾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为材料,对其年龄与生长及繁殖特性等个体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绥芬河大麻哈鱼种群由1~+-5~+龄5个年龄组构成,其中雌性个体以3~+龄为主,雄性个体以2~+龄为主。大麻哈鱼雌、雄个体的体长-体重关系分别为:W=0.0082×L~(3.0604);W=0.0076×L~(3.0746),均属匀速生长类型;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得到3~+龄大麻哈鱼雌、雄个体的叉长生长方程分别为:L_(t,F)=141.64×e~(-0.11)·(t+1.55));L_(t,M)=119.51×e~(-0.13·(t+1.45))。利用逻辑斯蒂方程估算大麻哈鱼雌、雄个体初次性成熟叉长(L_(50))分别为51.53和42.15 cm。ARSS分析显示雌、雄个体的L_(50)差异显著;大麻哈鱼的绝对繁殖力(F)、相对叉长繁殖力(F_L)和相对体重繁殖力(F_W)分别为3412粒、52.42粒/cm和1.17粒/g;F与叉长、体重、性腺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GSI与叉长、体重、F成显著负相关关系;F与叉长、体重的幂函数关系方程式分别为:F=0.0311×L~(2.7745)(R~2=0.638)和F=1.946×W~(0.9374)(R~2=0.704)。本研究为绥芬河大麻哈鱼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于2007年4月至2009年3月间,在广东北江中上游地区采集间(Hemibarbus medius)样本640尾,以鳞片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种群的年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鳞片上年轮结构清晰,前区主要表现为疏密型,而侧区主要为切割型;鳞片的边缘生长率表明,间年轮的形成期主要为3~4月份。样本由0+~6+龄7个龄组组成,其中,雌性由1+~6+龄6个龄组组成,主要为1+~4+龄;而雄性由1+~5+龄5个龄组组成,主要为1+~3+龄;在4+~6+龄个体中,雌性78尾,雄性27尾,雌性显著多于雄性。体长(L,cm)与体重(W,g)的关系为W=0.011L3.149(♀)、W=0.011L3.135(♂),协方差分析表明,雌雄个体体长与体重关系的差异不显著,所有样本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11L3.148。体长与鳞长(R,mm)呈幂函数及直线关系,关系式分别为L=6.387R0.853、L=4.569R+2.587。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L∞=29.855 0 cm,k=0.223 1,W∞=483.889 8 g,t0=﹣0.928 2龄。对理论体长与实测体长、理论体重与实测体重进行χ~2检验,两者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能较好地拟合间的生长。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4.21龄,拐点体长约为20.37 cm,体重约为166.19 g。作为渔业保护对策,建议起捕年龄3龄以上或体长17 cm以上的个体。  相似文献   

10.
黄芪多糖对齐口裂腹鱼生长、体组成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黄芪多糖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以450尾健康的齐口裂腹鱼[体重(6.98±0.43)g;体长(9.11±0.25)cm]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C1、C2、C3、C4、C5),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试验鱼。C1、C2、C3、C4、C5组分别投喂在等氮等能(蛋白质含量38.29%,能量15.73 mJ/kg)的基础料中分别添加0、0.02、0.04、0.06、0.08%的黄芪多糖制成5种试验饲料,养殖齐口裂腹鱼50d。结果表明:饲料中未添加黄芪多糖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效率(PER)均显著低于黄芪多糖添加组(P<0.05),而饵料系数(FCR)则显著高于黄芪多糖添加组(P<0.05)。当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试验鱼的WGR、SGR、PER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10.31%、1.86%/d和182.07%),FCR最低(1.44),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以WGR、SGR、PER、FCR为指标,利用直线和抛物线回归分析表明,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最佳时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5%—0.074%;对齐口裂腹鱼机体组成分析表明,黄芪多糖对鱼体粗灰分和水分影响不显著(P>0.05),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6%时机体粗蛋白最高,但与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无明显差异(P>0.05);粗脂肪含量在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最高,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未添加黄芪多糖组血清免疫酶活性显著低于黄芪多糖添加组,齐口裂腹鱼血清免疫酶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黄芪多糖的增加而增强。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最高;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黄芪多糖添加水平0.06%时最大;黄芪多糖添加水平应在0.06%—0.08%时,溶菌酶(LSZ)、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趋于稳定。这说明黄芪多对齐口裂腹鱼的生长和免疫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合考虑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最佳时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0.074%。  相似文献   

11.
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于西藏自治区昂仁县浪错采集兰格湖裸鲤(Gymnocypris chui)307尾,开展种群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浪错兰格湖裸鲤在3~5月性成熟系数较高。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为7龄,体长217mm,体重122.68g,成熟系数为3.92%;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为6龄,体长198 mm,体重91.93 g,成熟系数为3.34%。其平均成熟卵径为2.18 mm,卵径分布为单峰型。绝对繁殖力为862~8 933粒/尾,平均绝对繁殖力为(2 885±2 765)粒,相对繁殖力为7~43粒/g,平均相对繁殖力为(15±11)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呈显著正相关,相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的相关性不显著。繁殖群体性比(♀︰♂)为1︰0.967,符合1︰1比例。  相似文献   

12.
基于雅砻江两种裂腹鱼游泳能力的鱼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雅砻江两种裂腹鱼的游泳能力,给过鱼设施设计和鱼类游泳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参数,本研究采用递增流速法对长丝裂腹鱼、齐口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进行测试,采用固定流速法对长丝裂腹鱼的耐久游泳速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 长丝裂腹鱼与齐口裂腹鱼的感应流速随着体长的增加均出现了先增加后平稳的趋势,但最大感应流速均小于0.2 m·s-1;长丝裂腹鱼的临界游泳速度与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0.81±0.20)和(1.49±0.26) m·s-1,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4.90±1.73) BL·s-1,相对突进游泳速度为(9.77±1.72) BL·s-1(BL为体长);齐口裂腹鱼的临界游泳速度与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0.73±0.24)和(1.17±0.39) m·s-1,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6.88±2.82) BL·s-1,相对突进游泳速度为(11.75±2.77) BL·s-1。耐久测试发现,随着流速增加(0.7~1.5) m·s-1,长丝裂腹鱼持续游泳时间与水流速度呈负相关,疲劳时间(T)与水流速度(V)的关系可以拟合为lgT=-2.52V+5.59,预测鱼道长度(d)与鱼道内可通过的最大平均水流速度(Vfmax)的关系式为Vf max=-0.17lnd+1.74。根据试验结果,当以长丝裂腹鱼和齐口裂腹鱼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鱼道内最小水流速度应大于0.2 m·s-1,进口及竖缝处水流速度为0.73~1.67 m·s-1,休息池主流水流速度为0.2~0.7 m·s-1。  相似文献   

13.
怒江三种裂腹鱼属鱼类种群遗传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4月到2008年8月,在怒江收集116尾光唇裂腹鱼,76尾保山裂腹鱼,35尾贡山裂腹鱼,测定其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以评估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光唇裂腹鱼116个cytb序列中定义了9个单倍型,14个多态位点,种群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0.8399±0.0124,核苷酸多样性pi=0.0025±0.0015。保山裂腹鱼76个cytb序列中定义3个单倍型,23个多态位点,种群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0.5544±0.0449,核苷酸多样性pi=0.0080±0.0041。35尾贡山裂腹鱼样本的cytb序列中定义8个单倍型,13个多态位点,种群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0.7664±0.0556,核苷酸多样性pi=0.0017±0.0011。由于近期的环境污染、水工建设、捕捞压力等使3种鱼各自在怒江下游形成隔离的、遗传结构简单的小种群。光唇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历史上都经历过种群扩张,近期种群萎缩。约在(1.11±0.22)MaBP,保山裂腹鱼的烂渣河和保山东河2个种群分离,因此应当做2个进化显著单元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采自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段的928尾弧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curvilabiatus)为研究对象, 对耳石、脊椎骨和鳃盖骨三种年龄材料的准确性进行比较, 并对其种群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耳石是鉴定弧唇裂腹鱼最适合的年龄材料。弧唇裂腹鱼体长为48—508 mm, 体重为1.8—1898.9 g。体长体重关系式为W =2.279×10–5 SL 2.931。雌鱼最大年龄43龄, 雄鱼最大年龄23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雌性: Lt= 590.2[1–e–0.096(t–0.282)], Wt=3016.8[1–e–0.096(t–0.282)]2.931; 雄性: Lt=575.3[1–e–0.090(t+0.011)], Wt=2798.9[1–e–0.090(t+0.011)]2.931。弧唇裂腹鱼雌性和雄性的拐点年龄分别为11.5龄和11.9龄。研究结果表明弧唇裂腹鱼生长缓慢、寿命较长, 为典型的K-对策选择者。随着雅鲁藏布江下游河流环境受到的人为干扰逐渐加大, 应从控制捕捞、栖息地保护和加强人工繁育等方面保护弧唇裂腹鱼的种群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周公河中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沿周公河连续设定6个采样点进行齐口裂腹鱼采集, 在进行基因组DNA提取后以线粒体控制区(D-loop)为分子标记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评估。结果从63尾齐口裂腹鱼中共检测到32个单倍型, 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3, 单倍型多样性(h)为0.966。遗传多样性最高的为张家湾种群(PopF, π=0.018, h=1.000), 核苷酸多样性最低的为罗坝种群(PopC, π=0.010, h=0.970), 单倍型多样性最低的为瓦屋山大坝下游种群(PopB, π=0.015, h=0.867)。种群间共享13个单倍型, 多数齐口裂腹鱼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中等或较低, 仅Pop C和Pop F (Fst=0.195, P<0.01), 种群Pop A 和PopE (Fst=0.158, P<0.01)分化程度较高, 显示各种群间较密切的遗传关系。周公河不同河段齐口裂腹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的水平, 各种群间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丰富白缘(鱼央)Liobagrus marginatus(Günther)的基础生物学资料,于金沙江攀枝花江段收集到729尾性腺可辨的样本,分析其年龄结构、性别比、初次性成熟个体大小以及繁殖力等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繁殖群体由1~4龄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2龄个体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63.83%),其对种群繁殖力的贡献为62.07%。在性成熟个体中,雌性和雄性分别为64尾和77尾,雌雄比=1∶1.20;符合1∶1理论比值(χ~2=1.199,P0.05);雌、雄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分别为66.80 mm、67.32 mm,体质量分别为5.7 g、6.7 g。攀枝花江段白缘(鱼央)的繁殖季节为3—6月,绝对繁殖力平均值为161.2粒±55.1粒。Ⅳ期卵巢中卵子发育不完全同步,卵径变幅为0.29~3.86 mm。金沙江攀枝花江段白缘性成熟快,但繁殖力低,繁殖群体主要由低龄个体组成,种群资源亟需保护。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黄颡鱼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20 0 0年 3~ 5月 ,收集洞庭湖黄颡鱼 1 5 5尾 ,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黄颡鱼鳍式为D Ⅱ ,2~ 6,A 1 9~ 2 2 ,主要以虾、小型底栖鱼类、软体动物为食。体重 (W :g)与体长 (L :cm)关系为 :W =7 9861× 1 0 -2 L2 4471;体长生长方程为Lt=2 3 0 482 [1 -e-0 592 8(t+ 0 13 54) ];体重生长方程为 :Wt=3 68 3 90 9[1 -e-0 592 8(t+ 0 13 54) ]3 。生长速度以 1~ 2龄最快 ,以后逐步减慢 ,绝对繁殖力为 1 3 45~ 72 0 8粒 ,相对繁殖力为 48~ 78 3粒 g。繁殖力系数F =1 1 5 4977L1 453 9;性成熟年龄为 1 + 龄 ,自然性成熟雌鱼W =3 0 67g,L =1 0 2 9cm ,黄颡鱼人工养殖宜用 2年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18.
短尾高原鳅繁殖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短尾高原鳅Triplophysa brevicauda的繁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尾高原鳅雌性个体的成熟系数显著高于雄性。雌性繁殖群体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为1 028~5 508粒,平均为2 804粒±1 282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42粒/mm±16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1 006粒/g±292粒/g。短尾高原鳅的绝对繁殖力分别与体长、体质量及性腺质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体长相对繁殖力分别与体质量及性腺质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与这些生物学参数均不相关。在雌性短尾高原鳅性腺中,卵径的分布呈"单峰型",推测短尾高原鳅属不分批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mtDNA Cyt b序列分析齐口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测定了长江上游4个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野生群体(重庆巫溪、重庆城口、四川雅安、四川阿坝)共104个个体的线粒体Cyt b基因部分序列, 以探讨齐口裂腹鱼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 在104个个体Cyt b序列中共检测到43个多态性位点, 25个单倍型。4个齐口裂腹鱼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介于0.704—0.884, 核苷酸多样性介于0.007—0.012。群体间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介于0.008—0.017, 其中四川雅安群体与四川阿坝群体间遗传距离最近, 基因交流频繁。重庆城口群体与四川雅安群体间遗传距离最远, 基因交流受阻。AMOVA分析表明, 齐口裂腹鱼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群体内部, 且组群间、组群内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中性检验得到Tajima’s D和 Fu’s Fs的值不显著, 且歧点分布图呈多峰, 表明长江上游4个齐口裂腹鱼野生群体未经历过种群扩张。研究旨为齐口裂腹鱼野生资源保护提供必要参考意见, 同时为齐口裂腹鱼种质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日粮中添加酸解氧化魔芋葡甘露聚糖1.6%(acidolysis oxidized of konjacgluconmannan,A-OKGM),饲养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60 d后,齐口裂腹鱼经腹腔注射9伊108cfu/m L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0.2 mL,在注射嗜水气单胞菌1周后,分别取齐口裂腹鱼肠道分成前肠、中肠和后肠段。利用酶标仪测定溶菌酶(LZM)和酸性磷酸酶(ACP);并运用荧光定量PCR分析酸解氧化魔芋葡甘露聚糖对齐口裂腹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不同肠段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的表达影响。结果表明,与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相比,感染嗜水气单胞菌A-OKGM组对齐口裂腹鱼的前肠、中肠、后肠中溶菌酶的活性有增加的趋势,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中肠中,感染嗜水气单胞菌A-OKGM组的il-1β、tnf-α、tgf-β1较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对照组表达上调(p0.05),而il-10和il-8则相对下调。在后肠中,感染嗜水气单胞菌A-OKGM组il-1β、tnf-α、tgf-β1、il-10及il-8较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对照组表达下调(p0.05)。本试验在日粮中添加A-OKGM1.6%对齐口裂腹鱼中肠的免疫功能有着活化的作用,对后肠中整体细胞因子起着抑制的作用,从而减轻机体产生的炎症损伤,从而增强齐口裂腹鱼肠道免疫的作用,可促进鱼体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