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置管溶栓术(CDT)联合机械碎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对血浆抗凝因子水平的分析。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89例DV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置管溶栓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置管溶栓术和机械碎栓联合治疗。检测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血浆抗凝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显示血管通畅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血管通畅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大腿中段和小腿中段消肿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活性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C、PS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9.52%),CEAP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置管溶栓术联合机械碎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DVT患者血浆中D-D水平,并增加PC、PS的活性。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置管溶栓(CDT)与药物机械溶栓(PMT)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的98例单侧DVT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机械溶栓组(PMT组)48例和置管溶栓组(CDT组)5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治疗后患侧大腿消肿率和小腿消肿率、血栓溶解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的PTS发生率。结果:PMT组患者的尿激酶使用量及住院时间较CDT组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较CDT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MT组患者的患肢消肿率和血栓溶解率显著高于CD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PTS)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MT比CDT具有更好的患肢消肿率及血栓溶解率,且PMT治疗能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尿激酶用量,但两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PTS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治疗的126例下肢DVT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将病例组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系统溶栓组(采用系统性溶栓治疗)和导管溶栓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两个亚组,各63例。评价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双下肢周径差和静脉通畅度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红细胞计数(RBC)、手术外伤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RBC、手术外伤史均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导管溶栓组痊愈率为57.14%(36/63),高于系统溶栓组的33.33%(21/63)(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双侧大腿周径差、双侧小腿周径差以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明显减小,且导管溶栓组上述指标均明显小于系统溶栓组(P0.05)。导管溶栓组治疗时间和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系统溶栓组,但住院时间明显长于系统溶栓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BMI、RBC、手术外伤史均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DVT的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测定并对比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AI)患者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腓骨长肌(PL)与胫前肌(TA)激活时间,本研究按照纳入标准纳入45例患者,分为正常、MAI、FAI 3组,每组15名患者,每位均进行踝关节模拟内翻试验及肌电数据采集,计算并对比各组数据。研究表明:相较正常组,MAI组与FAI组患者的患侧踝关节PL、TA激活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著(p0.05);然而MAI与FAI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将患侧与健侧肌肉激活时间进行对比(组内比较),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MAI与FAI组患侧踝关节PL、TA肌肉激活时间均较对侧显著延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腓骨长肌与胫前肌激活时间均延长,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MAI患者也存在神经肌肉功能缺陷。本试验为MAI患者的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应用益气活血清脑汤联合高压氧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患者,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通过随机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6月我院接诊的气虚血瘀型眩晕患者80例,根据其临床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高压氧进行治疗,40例研究组患者通过益气活血清脑汤联合高压氧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LVA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BVA和BA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研究组LVA、BVA和BA各指标治疗后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TC、LDLC和TG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HDLC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TC和LDLC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HDLC与TG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TC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总治疗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因此,益气活血清脑汤联合高压氧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比较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与单纯标准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中央型(髂股静脉)和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导管溶栓治疗组(试验组)65例、单纯抗凝治疗组(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消肿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患肢大腿消肿率[(83.03±4.53)%]显著高于对照组[(50.42±7.41)%](P0.05);患肢小腿消肿率[(76.48±8.24)%]亦显著高于对照组(54.95±8.14)%(P0.05)。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有效率为92.31%(60/65),显著高于对照组[14.29%(4/28)](P0.05)。随访半年后,试验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90.67%(57/65),PTS率为7.69%(5/65);而对照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21.42%(6/28),PTS率为14.28%(4/28)。试验组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T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急性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且两种方法的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脑卒中溶栓后再闭塞患者治疗中的价值与安全性。方法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溶栓治疗后再闭塞的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依诺肝素治疗,观察组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基本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后24 h及溶栓后1周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24 h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卒中溶栓后再闭塞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对凝血功能无影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溶栓与机械辅助吸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导管溶栓治疗组(A组)80例、机械辅助吸栓组(B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深静脉溶栓率、消肿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急性下肢髂股静脉血栓溶栓率B组(46.45±11.56)%显著高于A组(32.05±10.7)%(P0.05)。患肢消肿率B组(68.68±10.75)%和A组(41.34±11.26)%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溶栓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两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机械辅助吸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早期疗效好于导管接触溶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食管癌患者临床输血的价值及其与常规凝血实验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手术治疗需输血的9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99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组和TEG组,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组采用常规凝血实验检查结果指导输血,TEG组采用TEG检查结果指导输血,对比两组输血前后的常规凝血实验检测指标以及临床用血量,对比TEG组输血前后的TEG指标,分析TEG指标与常规凝血实验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TEG组PT、TT较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组低(P<0.05);输血后,TEG组患者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较输血前降低,最大血凝块强度(MA值)、凝血综合指数(CI值)升高,凝血形成速率(Angle角)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值与APTT呈正相关(P<0.05),K值与PLT呈负相关,与FIB呈正相关(P<0.05),Angle角、MA值、CI值与FIB、PLT呈正相关(P<0.05);TEG组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输注量少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能更好地指导食管癌手术患者各种血液成分的合理输注,有效改善凝血异常情况,减少输血用量,TEG指标与常规凝血实验检测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的为探讨雷公藤多甙联合福辛普利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制。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入我院的94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福辛普利钠,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雷公藤多甙片。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免疫球蛋白水平、PT、APPT、PLT、FIB水平的变化情况。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量及腹痛、关节疼痛和水肿消失时间等临床症状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g 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对照组PT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而观察组PT则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PLT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雷公藤多甙联合福辛普利对小儿HSPN临床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Ig A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升高PT、降低PLT计数,以及改善凝血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弄清低分子肝素、小剂量阿司匹林在治疗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3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肝素组、阿司匹林组、联合组各46例,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临床治疗。试图通过比较3组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妊娠结局阐明治疗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激素水平:联合组雌二醇(E2)、孕酮(P)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含量明显高于肝素组、阿司匹林组(t=2.998~5.176,p0.05);凝血功能:联合组凝血酶时间(TT)明显高于肝素组、阿司匹林组,D-二聚体(D-D)明显低于肝素组、阿司匹林组(t=3.708~3.643,p0.05);免疫功能:联合组CD4+、CD4/CD8明显低于肝素组、阿司匹林组(t=2.821~6.998,p0.05);妊娠结局:联合组患者活产率明显高于肝素组、阿司匹林组(84.78%vs 60.87%vs 58.70%),(x~2=6.646~7.720,p0.05)。显然,本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保持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情况稳定以及其激素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意义,抑制血栓前状态,增强母体对胚胎的免疫耐受能力,改善妊娠结局,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联合血塞通在预防老年髋部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疗效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炎性指标、流变学指标及DVT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1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及二聚体(D-D)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CRP、同型半胱氨酸及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血塞通在预防老年髋部术后DVT形成中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效果,本研究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本院骨科诊治的114例KO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其中联合组患者接受关节镜清理术和透明质酸钠注射液治疗,而对照组仅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手术前后的血清Ⅱ型胶原羧基端端肽(CTX-Ⅱ)、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白细胞介素-1 (IL-1)、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本研究发现,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的疼痛、僵硬、关节功能、WOMAC总积分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僵硬、关节功能、WOMAC总积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的血清CTX-Ⅱ、COMP、IL-1、NO、IL-6、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TX-Ⅱ、COMP、IL-1、NO、IL-6、TNF-α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KOA患者的同时应该注意在治疗过程中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增加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蛇志》2020,(2)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青竹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早期检测的应用价值,为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早期识别及治疗提供可靠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住院的青竹蛇咬伤患者65例为观察组,于患者入院前2 h内(治疗前)及治疗5天后采集血标本进行TEG检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相关检测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的RT、KT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α角、MA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天后,观察组的RT、KT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α角、MA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能快速识别机体凝血功能指标,在青竹蛇咬伤患者早期病情评估中及指导输血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确诊的8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按照是否采用索拉非尼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以期深入了解索拉非尼在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表明:观察组的肝癌病灶缓解率65.00%、门脉癌栓缓解率87.50%。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43.48%、67.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观察组的与对照组在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对照组为14个月,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与对照组的疼痛、发热、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恶心呕吐、白细胞降低、皮肤反应、腹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本研究分析,我们认为,通过索拉非尼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PVTT患者,在提高治疗效果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镇痛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00)与观察组(n=10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镇痛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徒手肌力测试(MMT)、Berg平衡量表(BBS)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GU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步速、步幅、患侧步长、健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步态不对称指数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BI)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镇痛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TACE治疗,研究组应用TACE联合RFA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我们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均得到一定改善,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免疫细胞因子的水平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均得到一定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有利于提高近期有效率,改善患者的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我们的研究为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射频消融疗法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评估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凝血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胃癌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治疗的胃部良性疾病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TEG评估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并且与常规凝血检查比较,分析两种凝血评估方法的准确率。结果:Ⅰ期胃癌患者的TEG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胃癌患者的R值、K值、MA值以及CI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和Ⅳ胃癌患者的TEG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TEG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没有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胃癌患者的TEG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期胃癌的TEG各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EG检测血液发生低凝状态的检出率77.23%,常规检出率是46.15%;54例非出血患者中,TEG检出血液非凝状态的检出率为94.44%,常规检出率为77.78%。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高凝状态与病情发展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TEG评估胃癌患者围术期的凝血状态较常规凝血检验更准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健、患侧白介素-1β(IL-1β)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变化趋势及电针对二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造模后各组又分为6个时程组(12、24、48、72、96、144 h),每个时程组10只大鼠。取脑组织,制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检测健、患侧脑组织中IL-1β、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脑缺血大鼠患侧与健侧脑区,IL-1β和ICAM-1的表达均呈现典型的双峰模式。模型组患侧IL-1β在12 h和48 h到达峰值,健侧在12 h和144 h到达峰值。模型组患侧IL-1β表达在48 h明显高于健侧(P0.05),在96 h和144 h又明显低于健侧(P0.05);电针组患侧IL-1β表达在24 h、48 h和144 h均低于健侧(P0.05)。模型组患侧的ICAM-1在24 h和72 h达到峰值,健侧在24 h和144 h到达峰值;电针组患侧ICAM-1表达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健侧(P0.05)。结论针刺可能通过降低大鼠患侧脑组织中IL-1β和ICAM-1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对脑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血小板、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接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浆血小板、D-D、Fg、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血小板、D-D、Fg水平、NIHSS、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血小板、D-D、Fg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治疗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86%、1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静脉溶栓治疗,这可能与其更有效改善改善患者血浆血小板、D-D、Fg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