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养基的pH值能影响李瑟组镰刀菌的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色泽,产孢量及大孢子形状等。pH3-4菌落偏向红色,pH6-7菌落为紫色,pH10则有此菌株变为淡蓝色,灰色。但菌株能改变基物的pH值。李瑟组镰刀菌的6个菌株最适生长发育pH值为6-7。  相似文献   

2.
镰刀菌属(Fusarium)通常是分12—16个组,李瑟组(Liseola)是其中之一。该组的重要性不仅分布极广,还包括许多作物的重要病原菌,如引起水稻、棉花、甘蔗、玉米、香蕉等病害的病原菌外,还有污染食品和饲料的产毒菌,  相似文献   

3.
胶孢镰刀菌产生串珠镰刀菌素的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红  吴江 《真菌学报》1995,14(2):116-122
从陕北克山病病区分离到的两株串珠镰刀菌素产生菌株-胶孢镰刀菌陕-6号和2-17号进行单孢分离,分别得到23和19个单孢分离株。这些单孢菌株可为两种培养型:一种形态上与原始菌株相似,产生串珠镰刀菌素,产色素,具有大、小分生孢子,转管八次产毒量有下降,另一种则不产串珠镰刀菌素和孢子,无色素,后者在二株菌的单孢分离菌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0.9%和15.8%。由此可见,胶孢镰刀菌产毒稳定性受异核体和该菌单  相似文献   

4.
李瑟组镰刀菌Fusarium section Liseola隶属于半知菌亚门,不仅分布范围广,而且能在多种重要作物上引致病害(Leslie, 1991),著名的有水稻恶苗病,棉花红腐病,玉米穗腐病等。其有性阶段为Gibberella fujikuroi (sawada) Ito & Kimura,该病菌至少含有7个在遗传上完全不同的交配群,分别以A、B、C、D、E、F、G命名(章初龙等, 1998)。不同交配群具有定殖于特定寄主的倾向(Elmer, 1995)。章初龙等(1998)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李瑟组镰刀菌至少存在A、D、E、F四个交配群,并首次在我国发现F+菌株。本研究旨在了解江苏省李瑟组镰刀菌不同…  相似文献   

5.
刘晓铭  林玉 《生物技术》1998,8(5):16-18
在不同pH值条件下摇瓶及罐发酵G3双体分子重组菌。探讨pH值对G3双体分子包涵体形成及目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确定G3双体分子重组菌发酵最佳pH值为生长期pH7.0-#.2,生产期p6.7-6.8。  相似文献   

6.
串珠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对玉蜀黍苗期侵染的接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壤接种的方法测定了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3个菌株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9个菌株对玉蜀黍幼苗的侵染力。结果表明在试验菌株中存在强、中等、不稳定、弱至无四种致病力类型。串珠镰刀菌中的NF2109(分离白玉蜀黍杆腐病株)和哈医143(分离自玉蜀黍种粒),尖孢镰刀菌中的NF1800(分离自香蕉果柄)和NF109(分离自松林土壤)属于强致病力类型。尖孢镰刀菌中的NF033(分离自玉蜀黍种粒)、NF245(分离自苹果烂根)、哈医142(分离自玉蜀黍种粒)属于中等强度类型。其余5个试验菌株有2个不稳定,3个呈弱或无致病力类世。叙述了这些菌引起的玉米苗枯的症状,并认为对玉蜀黍苗期的侵染,串珠镰刀菌的危在较之尖孢镰刀菌为大,并就试验菌林的致病力讨论了有关尖孢镰刀菌号化型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法军 《菌物系统》2000,19(4):459-462
本文描述了镰刀菌属的一个新种--链状镰刀菌,其主要特征: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基部平,链状生长。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从多口芽梗长出。文中 讨论了新种与其它镰刀菌的关系。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8.
临床常见镰刀菌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寻找一种快速准确鉴定临床常见镰刀菌的方法。方法将受试镰刀菌接种于PDA培养基,观察其菌落及镜下形态,在此基础上PCR扩增受试镰刀菌的rDNA ITS并测其序列,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搜索及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Dra Ⅱ和Cfr13 Ⅰ进行RFLP。设计了茄病镰刀菌的种特异性引物Sol1、Sol2,初步验证其特异性。结果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茄病镰刀菌所占比例最高,除2株串珠镰刀菌外,其余镰刀菌ITS序列分析的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茄病、层生和串珠镰刀菌的Dra Ⅱ、Cfr13 I酶切带形互不相同。用Sol1、Sol2扩增受试菌的rDNA ITS,只有茄病镰刀菌为阳性。结论rDNA ITS序列测定及其PCR-RFLP可用于初步鉴别几种临床常见镰刀菌,合适的种特异性引物可以初步快速鉴定茄病镰刀菌。  相似文献   

9.
从陕北克山病病区分离到的两株串珠镰刀菌素产生菌株——胶孢镰刀菌(Fusarium subglutinans Wollenw.et Reinking)陕-6号和2-17号进行单孢分离,分别得到23和19个单孢分离株。这些单孢菌株可分为两种培养型:一种形态上与原始菌株相似,产生串珠镰刀菌素,产色素,具有大、小分生孢子,转管八次产毒量有下降;另一种则不产串珠镰刀菌素和孢子,无色素,后者在二株菌的单孢分离菌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0.9%和15.8%。由此可见,胶孢镰刀菌产毒稳定性受异核体和该菌单核变异性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从网箱养殖的大口黑鲈皮肤溃烂病灶上分离到一株镰刀菌Ful-2,人工感染大口黑鲈鱼苗获得成功。Ful-2菌株经鉴定认为是镰状镰刀菌。组织病理切片可见到感染的菌丝。Ful-2玉米碎低温培养物毒素粗提物中尚未发现有9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但对豌豆发芽、兔子皮肤反应和三种鱼苗均显示出毒性,提示该培养物存在9种单端孢霉烯族之外的毒素。Ful-2对硫酸铜、氯化铜、食盐、小苏打等不敏感,对孔雀绿、亚甲基  相似文献   

11.
海带配子体克隆中一株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带配子体克隆中分离出一株真菌(菌株编号:059601016C),对其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ITS基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059601016C真菌在PDA培养基上呈棉絮状生长,菌落背面颜色由白色变为深紫色。气生菌丝发达,高度可达5mm-7mm。小型分生孢子以链状或假头状着生于瓶状产孢细胞上,(5.0-10.5)μm×(1.2-2.5)μm。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略有弯曲,顶胞渐尖,2-5个隔膜,多3-4个隔膜。通过ITS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该菌株与层出镰刀菌的相似性为100%。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也表明该菌株与层出镰刀菌的亲缘关系最接近,因此将菌株059601016C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Nirenberg)。在GenBank中申请的基因序列号为GU951805。  相似文献   

12.
1,6-二磷酸果糖(FDP)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本文进行了1,6-二磷酸果糖产生菌的筛选和最佳条件的研究。筛选出菌株HY2具有较高的产1,6-二磷酸果糖酶活力,高达160mgFDP/gwetcells,菌体生长的最适培养条件为:麦芽汁培养基糖度为12柏林,培养温度为28℃,pH6.0~6.5,菌体收率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13.
1,6—二磷酸果糖产生菌的筛选及最佳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二磷酸果糖(FDP)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本文进行了1,6-二磷酸果糖产生菌的筛选和最佳条件的研究。筛选出菌株HY2具有较高的产1,6-二磷酸果糖酶活力,高达160mgFDP/g wet cells,菌体生长的最适培养条件为:麦芽汁培养基糖度为12柏林,培养温度为28℃,pH6.0 ̄6.5,菌体收率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从网箱养殖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皮肤溃烂病灶上分离到一株镰刀菌Ful-2,人工感染大口黑鲈鱼苗获得成功。Ful-2菌株经鉴定认为是镰状镰刀菌(Fusariumfusarioides)。组织病理切片可见到感染的菌丝。Ful-2玉米碎低温培养物毒素粗提物中尚未发现有9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但对豌豆发芽、兔子皮肤反应和三种鱼苗均显示出毒性,提示该培养物存在9种单端孢霉烯族之外的毒素。Ful-2对硫酸铜、氯化铜、食盐、小苏打等不敏感,对孔雀绿、亚甲基蓝、升汞等敏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镰刀菌3个种的47个菌株用豌豆发芽抑制和鸽子呕吐试验筛选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的产生菌株。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雪腐镰刀菌M-24和禾谷镰刀菌M-46能够产生雪腐镰刀菌烯醇。菌株M-24适宜的产毒温度为25-30℃;25℃条件下,M-24的产毒高峰出现在接种后的第三、四周,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分别达到447.9mg/kg和538.0mg/kg;五种培养基上产毒量也有所不同,在大麦和大米上产毒量最高(毒素含量分别为819.7mg/kg和780.5mg/kg),玉米和小麦上次之(521.9mg/kg,402.4mg/kg),绿豆上产毒量最低(167.6mg/kg)。菌株M-46在上述条件下产毒量均低于5mg/kg。  相似文献   

16.
耐碱性真菌纤维素酶生产菌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从造纸厂碱性土样中分离到24株能够产生纤维素酶的真菌,经过摇瓶昨筛,选出一株耐碱性纤维素酶产生菌S607。经过鉴定。该菌株为黑色葡萄装穗霉(Stachy-botrys atra)。通过对其粗酶液的性质进行测定,该菌所产纤维素酶粗酶液中的FPA、CMCase和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pH分别为6.0,6.0和6.5,其中内切酶在pH9.0时仍能保持最高酶活力的50%以上,实验表明该菌株所产纤维素酶具有较  相似文献   

17.
21株马特组镰刀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马特组镰刀菌种间和种内的遗传差异与亲缘关系,本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1个马特组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5条引物对3种供试菌株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39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0条,多态性位点比例为96.2%,平均每条引物产生条带数为15.3条.21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94~0.933,平均为0.64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93时,供试的21株马特组镰刀菌可明显分成2个ISSR类群(IG),IG-Ⅰ包括1~17号菌株,为Fusarium solani和F solani var.coeruleum;IG-Ⅱ包括18 ~21号菌株,全部为F.ventricosum.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933时,供试的21个菌株可被全部区分开.供试的镰刀菌基因组在SSR区域具有丰富的多态性;ISSR类群划分与菌种分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没有相关性;而同一类群中,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一地区同种寄主的相同菌种,其菌株间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8.
镰刀菌属分类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向民 《菌物研究》2005,3(2):59-62
镰刀菌是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重要病原菌,其产生的真菌毒素可危及人畜健康。近十几年来欧美的科学家在研究技术上有新的突破,使镰刀菌属种的概念在认识上有迅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引起谷类作物严重病害,并产生毒素的种类。在我国,从谷类粮食、饲料中检出镰刀菌毒素的现象屡有报道,我们对镰刀菌属种以及产生这些毒素的菌种(菌株)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产多不饱和脂肪酸新资源,从葡萄园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真菌,通过对菌株进行菌落特征、显微特征和18S r 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镰刀菌一个新种(Fusarium sp.JM)。为研究菌株油脂生产能力,通过两阶段变温发酵,分析发酵条件对菌体油脂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镰刀菌油脂中脂肪酸组成丰富,其中C16脂肪酸和C18脂肪酸的含量约占总脂肪酸的90%,采用25℃,4 d/18℃,3 d二阶段发酵条件,菌体生物量为9.8 g/L,油脂产量1.42 g/L,油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6%以上。推测利用镰刀菌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鱼病蛭弧菌的微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次以鲫鱼出血性腹水病病原菌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为宿主菌。从自然界分离获得6株噬菌蛭弧菌菌株,它们具有噬菌蛭弧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这6株蛭弧菌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 ̄28℃,pH7.2,有溶菌性,能裂解多种鱼类病原菌。其中对蛭弧菌Bds-4菌株在实验条件下对病原菌的自然净化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说明蛭弧菌是精养鱼糖水体中某些致病菌的自然净化的重要生物因素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