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做生化试验经常离不开恒温加热箱。如氨基酸分析水解样品,蛋白质末端鉴定,样品的恒温反应等等。加热恒温箱体积大,耗电多,升温时间慢。我们制作了一种简易实用的恒温装置,构造简单,温差不超过±1.5℃,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1.所需设备 71型晶体管继电器一个(上海宝山五金电器厂);电接点式玻璃水银温度计(上海医用仪表厂)直径12cm电炉盘一个200瓦电炉丝一根不锈钢圆柱一个 2.制作方法在直径12cm,高5cm的一个不锈钢圆柱中间打一孔,围绕中间孔打洞数个,洞直径1.5cm洞间距0.5cm,除中央一个孔上下打穿外,其余洞深4cm(洞孔大小也可按试验所需设计)。  相似文献   

2.
李仁德  陈强 《动物学研究》1998,19(4):269-276
采用甘肃省民勤县荒漠半岛漠环境中的卵胎生蜥蜴密点麻蜥(Eremiasmutiocellata)为材料,研究其心电活动随体温变化的规律以及在对环境温度的适应特点,共记录密点麻蜥125只,每只蜥蜴记录5,10,15,20,25,30,35℃7个温度等级,每个等级15~20只;少数蜥蜴记录的温度范围扩展到40,42,44,45和46℃。环境温度采用由电接点温度计和继电器控制的电冰箱和恒温箱来控制,体温测  相似文献   

3.
卢天玲  廖汉刃   《广西植物》1986,(Z1):111-115
在张宏达先生的山茶属分类系统中,宛田红花油茶是山茶属(Camellia Linn),红山茶组(Sect.Camellia)。该组是国外进行染色体研究最多的一个组,但进行核型分析的不多,国内在这方面有过研究,但宛田红花油茶的核型分析未见报道。 材料与方法 制片用的宛田红花油茶种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科所提供,采于该所物种园内。1984年11月采种沙藏,12月初转入25℃恒温箱中恒温培养,待幼根长至1—8厘米时取样。 截取根尖浸入饱和的对二氯苯溶液,在10℃恒温条件下,预处理10—13小时,然后转入  相似文献   

4.
采后预冷处理和贮藏温度对台湾绿竹笋鲜笋老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后预冷处理和贮藏温度对台湾绿竹笋鲜笋老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后预冷处理和贮藏温度对台湾绿竹笋的老化速度、保鲜期和失重率有显著影响。采后预冷处理抑制鲜笋的老化,降低其老化率,延长保鲜期。(5±0.5) ℃恒温箱贮藏下,鲜笋的老化率、失重率低于(30±0.5) ℃恒温箱贮藏,贮藏期则相反。贮藏3、6、9、12 d,(5±0.5) ℃恒温贮藏下的鲜笋失重率均低于1%;(30±0.5) ℃恒温贮藏下,鲜笋失重率分别为26.32%、38.10%、48.04%、55.23%。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细毛水狼蛛个体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结果证明:(1)细毛水狼蛛(Pirata tenuisetae)的卵粒在15℃恒温条件下,不能孵化;(2)在20—32℃恒温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历期逐渐缩短;其中以25—30℃恒温条件下幼蛛的成活率较高。在同一温度梯度下雄蛛的历期均短于雌蛛;(3)在28—32℃恒温条件下产卵率为最高,产卵量最大,25—30℃时孵化率最高;(4)母蛛携带卵袋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35℃条件下,有取食自产卵粒习性。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棉蚜繁殖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81—1983年在棉花苗龄一致、棉蚜试验基数一致、隔离天敌动物及有翅蚜条件下,利用4—7月份的棉田不同温、湿度条件,研究了棉田温度对棉蚜繁殖速度的影响。结果证明:棉田五日平均温度(以下简称温度)17.6—24.0℃,棉蚜繁殖速度最快,五日内繁殖21.9—46.0倍;温度低于和高于此范围,达12.7℃和25.0—31.2℃时,棉蚜繁殖速度减慢,同期分别繁殖4.2倍和6.3—19.2倍。同时证明:在伏期7月份当温度在上述适温范围内时,棉蚜繁殖速度快,而当温度高至26.7—30.9℃处于适温范围以外时,其繁殖速度同样减慢,同期繁殖4.5—19.2倍。由此说明,确利于棉蚜繁殖的适温范围大体为17—24℃;棉蚜繁殖在5月份苗期和7月份伏期的适温范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差巴嘎蒿是科尔沁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的主要物种之一.本试验设置室内自然条件培养、培养箱中恒温全光(24 h光照)培养、恒温光暗交替(12 h光照)培养和恒温全暗(0 h光照)培养4种处理,研究不同温度和光照对差巴嘎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室内自然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差巴嘎蒿种子的萌发率(66.6%)和萌发指数(19.1%)均明显低于恒温箱培养,恒温箱的3个处理中,全暗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70.2%)低于全光(73.4%)和光暗交替(73.4%)培养,但差异不显著,全光条件下的萌发指数为28.2%,显著低于全暗(31.4%)和光暗交替(30.8%)培养;光照条件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明显,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的生长出现全光促进、全暗抑制的现象,胚芽长度为全暗(2.81 cm)和光暗交替(1.51 cm)条件下高于全光(1.21 cm)培养和实验室自然条件(1.27 cm)培养.环境温度可能是限制差巴嘎蒿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而光照是影响差巴嘎蒿幼苗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干花标本能够保持花的原有姿态及自然色泽,宜作直观教具。叶脉标本对了解各种叶脉类型,其效果比新鲜叶片及腊叶标本好。此外,两者均可作为点缀美化环境的工艺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干花标本的制作 (1)电热恒温箱法:将采到的花,放入电热恒温箱内层架上,调节温度至40℃(温度可在35—45℃范围内,超过45℃则不能保持花的原有色  相似文献   

9.
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赤潮的主要优势种。为定量获取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温度生态幅,根据3个光照水平(28.32,75.06,111.66μmol m~(-2)s~(-1))条件下4个温度水平(18,22,25,28℃)对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特性的室内培养实验结果,并结合Shelford耐受性定律建立了基于温度的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比生长率的耐受性模型,最后根据前期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取了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最适温度、适温范围及耐受温度范围。结果表明,无论是米氏凯伦藻还是东海原甲藻,在相同培养光照条件下,在设定的温度水平范围内,分别存在一个适宜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适生长温度T_(opt),且当T≤T_(opt)时,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而当T≥T_(opt)时,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减小。随着培养光照强度的升高,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建立的藻类生长温度耐受性模型与谢尔福德耐受定律较为吻合,定量获取米氏凯伦藻在3个光照水平(28.32,75.06,111.66μmol m~(-2)s~(-1))下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2.48,22.37,22.33℃;适温范围分别为17.93—27.03,17.82—26.92,17.78—26.88℃;耐受温度范围分别为13.38—31.58,13.27—31.47,13.23—31.43℃;东海原甲藻在3个光照水平(28.32,75.06,111.66μmol m~(-2)s~(-1))下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2.10,21.99,21.93℃;适温范围分别为17.59—26.61,17.48—26.5,17.42—26.44℃;耐受温度范围分别为13.08—31.12,12.97—31.01,12.91—30.95℃。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桃蚜和萝卜蚜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刘树生 《昆虫学报》1991,34(2):189-197
测定了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非全周期孤雌胎生型在13个恒温、3组自然变温下的发育、存活和生殖情况.结果表明:(1)温度对两种蚜虫的发育速率(以及桃蚜的翅型分化)、寿命和存活率;生殖力和生殖率都有直接的影响;(2)两种蚜虫能生存繁衍的温度广度基本一致,恒温下限到上限约相距23℃,但所对应的具体温度范围桃蚜的比萝卜蚜的约低3—4℃;(3)在较低的温度下,桃蚜的发育速率、若虫期存活率、生殖力和生殖率都比萝卜蚜的高,而在较高温度下则是萝卜蚜的比桃蚜的高;(4)两种蚜虫的内禀增长能力rm均随温度升高呈二次抛物线变化,在16—24℃范围内两种蚜虫的rm基本一致,低于16℃桃蚜的比萝卜蚜的高,高于24℃则萝卜蚜的比桃蚜的高;(5)在变温下两种蚜虫能适应的低温范围都比在恒温下明显要低.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草鱼出血病影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鱼呼肠孤病毒(FRV)感染的草鱼饲养在人工控温的水族箱内,水温在24—30℃恒温时其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20℃和33℃恒温时死亡率则明显降低,与24℃—30℃恒温相比死亡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人工感染恒温饲养期间,死亡高峰期随水温降低而推迟,缓慢改变水温能降低死亡率,在低于20℃攻毒并维持一星期左右,即使逐步升温至30℃也不会导致感染鱼的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12.
温度和湿度对我国内蒙古羊草草原土壤净氮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王常慧  邢雪荣  韩兴国 《生态学报》2004,24(11):2472-2476
土壤氮素的矿化是反映土壤供氮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通过测定内蒙古典型羊草草原自由放牧地土壤净氮矿化量和净氮矿化速率 ,揭示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过程的有关机理 ,为草地生态系统建模提供理论依据。在实验室条件下 ,运用恒温恒湿培养箱控制土壤的温度与湿度 ,测定羊草草原长期自由放牧地土壤氮素矿化量的积累。将不同水分含量的土柱分别放在温度为 - 10℃、0℃、5℃、15℃、2 5℃和 35℃的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培养 ,培养 1、2、3、5周后取出 ,分析培养前后的 NH 4- N和 NO- 3- N含量 ,以确定土壤净氮矿化 (NH 4- N NO- 3- N)的累积和不同时间段内的矿化速率。结果表明 :不同处理温度和水分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p<0 .0 0 0 1)。温度和水分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p<0 .0 0 0 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矿化氮累积量增加 ,但是矿化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研究以棉花作为寄主,探索恒温及变温条件对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光周期为12L∶12D,RH 70%±5%,在系列恒温及变温(温度波动范围为±1℃)条件下,用棉花饲养扶桑绵粉蚧,观察和分析了不同温度下各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繁殖力及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最适发育温度、极限高温等。【结果】在恒温17~32℃范围内,扶桑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当温度达到27℃时发育速率值增幅最大,其中在恒温22~32℃范围内,该虫具有较高的生长发育速率和存活率,且繁殖能力较强,而在恒温37℃条件下,该虫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而死亡。在循环变温条件(25~40℃)下,该虫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发育历期更短,速率更快,存活率更高,繁殖力也达到了恒温条件下的平均水平。雌雄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0℃和8.1℃,而达到成虫时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322.6日度和344.8日度。通过拟合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非线性回归关系求出雌雄虫最适发育温度分别为30.5℃和29.9℃,而极限高温分别为36.6℃和35.8℃。【结论】扶桑绵粉蚧适温范围广泛,特别是在变温条件下的适应性非常强。这些结果为预测扶桑绵粉蚧在我国主要棉区的分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冬季10℃以下温度和在37℃恒温中腌制的九头雪里蕻为样品,采用格里斯试剂比色法来测定其亚硝酸盐的含量。实验表明:当在10℃以下时,腌制九头雪里蕻中亚硝酸盐含量在21d前略超国家标准(4 mg/kg);但当在37℃恒温时,亚硝酸盐含量猛增。实验还初步揭示了硝酸还原性细菌是一种兼氧细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初孵幼虫分别置于16℃、22℃、25℃、28℃、35℃的恒温培养箱,研究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和求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6℃下亚洲玉米螟幼虫仅有2头化蛹,且蛹不羽化,发育停滞。随着温度的升高,幼虫历期逐渐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现正相关。在22℃-25℃范围内,蛹历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延长,而在25℃-35℃范围内时,蛹历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幼虫存活率在28℃时最高,达57.00%。羽化率、卵孵化率、蛹重、雌雄性比和产卵量均在25℃时最高,并随着温度的上升先上升后下降。在28℃时,雌虫求偶百分率在6个暗期均最高,在第2、3、4个暗期最高达100%。其次是在25℃时,雌虫求偶百分率仅在第4个暗期达到100%。在22℃、25℃、28℃时,雌虫最长求偶持续时间均出现在第3个暗期,分别为4.46 h、4.78 h和5.28 h。当温度升高至35℃时,雌虫求偶高峰期和最高求偶持续时间比在22℃时提前1-2个暗期。  相似文献   

16.
恒温和变温驯化对大蟾蜍蝌蚪热耐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志 《生态学报》2014,34(4):1030-1034
为了解大蟾蜍蝌蚪(Bufo gargarizans)的热适应性并验证最适性模型,将大蟾蜍蝌蚪分别在10、15、20℃和25℃4个不同恒温下及15.76-5.42℃的变温下驯养2周,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记录其最适温度、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结果表明,经过在10、15、20℃和25℃四个恒温及在15.76—5.42℃的变温下驯化,大蟾蜍蝌蚪的最适温度分别为(14.8±2.9),(17.2±3.8),(18.1±3.5),(19.6±2.5)和(15.8±2.2)℃;最高逃避温度分别为(27.6±1.9),(31.3±1.3),(32.5±0.8),(33.9±1.0)和(31.6±1.3)℃;最高致死温度分别为(32.9±1.6),(36.5±1.0),(37.9±0.9),(38.8±1.1)和(37.2±1.3)℃。驯化温度对大蟾蜍蝌蚪的最适温度、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都有显著影响(P0.001)。驯化温度对大蟾蜍蝌蚪最适温度产生的影响比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的小。温度的昼夜变化,都会呈现两峰或三峰分布,双峰环境实际上是具有同一标准误差的两个正常分布的混合体,这两个正常分布被一个峰间距所隔离。最适性模型预测:当呈双峰分布的温度的峰间距为17℃时,动物将出现3个适合度峰值。研究结果支持最适性模型。  相似文献   

17.
厌氧发酵过程中温度对甲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晓章 《生态科学》2004,23(4):310-314
厌氧发酵是对有机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已知有许多微生物菌群参与此过程,许多环境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微生物的生长,这其中温度对其影响很大。实验用序批次反应器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乙酸和丙酸分别作为底物时产生甲烷的潜力。在108mL的反应器中加入8mL嗜热性微生物菌群和0.5mL的底物以及31.5mL 的营养液,然后放置在9个不同处理温度的生化培养箱中进行适应性培养。二周后,重新加入0.5mL底物和0.5mL维生素混合液。反应器中甲烷的产量用气相色谱(Shimadzu GC-8A)分析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当处理温度为25℃和30℃时乙酸和丙酸作为底物它们产甲烷的能力几乎没有差异;当处理温度为37℃和50℃时产甲烷的能力丙酸作为底物要大于乙酸作为底物;在其余的试验组中乙酸产甲烷的能力都要高于丙酸。同时发现在40℃和55℃试验组乙酸产甲烷的能力为最大,而丙酸作为底物时其最大产甲烷能力发现在37℃和50℃试验组。导致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在于试验所使用的微生物菌群不是单一的品种,尽管它们在各自的试验温度中都进行了先期适应性培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长白山地区的黑龙江草蜥(Takydromus amurensis)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4—6月在实验室进行饲养和繁殖,10月初,将成体和孵出的幼体置于恒温培养箱内进行体温测量,探讨不同恒温条件和急速升温条件对黑龙江草蜥体温和生理体温调节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1~39℃的恒温条件下,黑龙江草蜥的体温受测量时间的影响显著,07:00时体温最低;在11~19℃的恒温条件下,黑龙江草蜥幼体体温显著高于成体体温,在21℃的恒温条件下,成体和幼体体温间无显著差异,在23~39℃的恒温条件下,幼体体温显著低于成体体温;黑龙江草蜥的体温与环境温度呈线性正相关,成体的回归方程为y=0.72366x+7.1778,幼体的回归方程为y=0.6508x+8.8039,与等温线y=x的交点温度分别为25.97和25.21℃;当环境温度从10℃急速升高到30℃时,黑龙江草蜥体温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但升温速率逐渐降低。由此可知,黑龙江草蜥体温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显著,且具有一定的生理体温调节能力,幼体的生理体温调节能力较强,使其具有较强的恒温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恒温对圆斑弯叶毛瓢虫Nephusryuguus(Kamiya)发育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1 7~3 2℃范围内 ,各虫期的发育速率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当温度为 3 2℃以上时 ,发育速率有所平缓或回落 ;采用线性日度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卵期、各龄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速率进行模拟分析 ,2种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各虫期发育的进度 ;用直接最优法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估算 ,求得圆斑弯叶毛瓢虫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 1 3 7℃ ,有效积温为 3 71 .6日·度。  相似文献   

20.
贺达汉  田畴 《昆虫学报》1990,33(4):437-443
本文分析了七级恒温和五组变温条件下白茨粗角萤叶甲(Diorhabda rybakowi Weise)的种群生长,组建了生命表.得知不同恒温与幼期存活率的关系呈二次曲线型变化;变温对幼期存活率的影响受其变幅大小的影响,23—31℃的变温有利于该虫的世代存活.成虫寿命和产卵量随试验温度上升分别呈现“S”形下降和二次曲线趋势;变温下成虫寿命延长,产卵量明显增高.采用Weibull函数模型能很好地模拟试验温度和温周期条件下种群世代死亡率的变化.在19—35℃恒温下,种群周限增长率可用二次曲线方程表示.在17.8—37.8℃种群生长为增长趋势.在变温下,种群周限增长率和变温的变幅呈负相关.在平均温度为27℃、变幅为25.1℃时,种群生长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