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国外报道,二化螟性诱剂是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13-十八碳烯醛的混合物。我所从十一烯酸开始,经过溴化氢加成、氰化、水解、酯化、还原,得十二碳二醇;再经过形成溴醇,与二氢吡喃成醚保护羟基,液氨中连上炔基,与溴丁烷缩合,缩合产物进行顺式氢化,脱保护基团,再氧化而得顺-13-十八碳烯醛。  相似文献   

2.
<正> 日本玉置(Y.Tamaki,1977)等~*报道,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innaeus)性诱素的化学结构为顺-11-十六碳烯醛A和顺-11-十六碳烯醇醋酸酯B。我们于1977年,以1,10-癸二醇为原料,经下列反应合成了这二个化合物而制得产物A和B,其反应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3.
棉红铃虫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1974年以来,我们进行了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性信息素的研究和大田防治试验。发现红铃虫性诱素(顺、顺-7、11-十六碳双烯醋酸酯和顺、反-7、11-十六碳双烯醋酸酯的1:1混合物)对雄蛾有强烈的引诱作用;在田间达向试验中,虽然它对雌、雄蛾间的性信息联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雌娥交配率的下降幅度却不大。为了分析这些现象,对红铃虫性行为作了观察,发现切除雄蛾触角,就失去对性诱素的反应;而切除雌蛾触角.该雌蛾仍能交配。Smith等(1978)的切除触角试验,其结果与我们的相  相似文献   

4.
黄昌本  李文谷 《昆虫学报》1992,35(3):279-284
本文采用单个活雌蛾腺体的性信息素气体收集技术,对不同世代及实验室人工饲养的CZ品系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性信息素释放速率作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类虫源的性信息素释放速率具有明显差异;而棉红铃虫性信息素中两种组分顺,顺-7,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和顺,反-7,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的比例保持在54.8±1.2:45.2±1.2的范围;取食相同的同一代棉红铃虫的雌蛹重与其成虫的性信息素释放速率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稻显纹纵卷叶螟性诱剂的田间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稻显纹纵卷叶螟Suswmia exigua(Butler)是我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发生4—5代,三代以后重叠发生,以三、四代为害最重。由于成虫趋光性不强,灯下规律性极差,给测报和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978年以来,我站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由该所提供各种不同比例的(顺,顺)-和(顺,反)-7,11-十六碳二烯-1-醇醋酸酯混合物,经本站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和配方筛选,确定了  相似文献   

6.
应用触角电位(EAG)技术,从54种标样化合物中,发现4种对甘蔗条螟雄蛾触角有强烈刺激作用,用田间诱蛾试验测定这4种化合物不同比例的活性,结果表明,只其中三种:顺-13-十八碳烯醇醋酸酯(A)、顺-13-十八碳烯醇(B)、顺-11-十六碳烯醇醋酸酯(C)同时存在才具诱蛾活性(不低于1头活♀蛾诱蛾活性)。而当反-12-十四碳烯醇醋酸酯(D)存在于上述三种化合物中,则有明显抑制诱蛾的效果。当A,B,C,三种成分比例为4:2:4时,诱蛾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前柑桔潜叶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 而且生产中缺少有效测报技术。为此, 我们于2009年6月30日至10月6日在浙江宁波通过有机合成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鳞翅目, 细蛾科)的3种性信息素化合物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和顺7-十六碳烯醛, 配制成不同浓度比例的混合物, 进行田间试验比较其引诱活性。结果表明, 单一的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对柑桔潜叶蛾雄蛾就可以显示较强的引诱作用, 而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单一成分没有引诱活性, 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与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的二元混合物30∶1~3∶1之间活性较强, 而在30∶1的质量比例时诱虫量最高。含顺7-十六碳烯醛的三元混合物, 当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顺7-十六碳烯醛三者比例为100∶10∶3时有显著增效作用。剂量与诱捕活性试验显示每枚诱芯1 mg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的剂量引诱作用最强, 随浓度降低, 引诱作用下降。诱捕器在0.8~1.5 m之间的不同悬挂高度对诱捕数量无显著影响。结果说明, 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和顺7-十六碳烯醛组成的三元混合物诱芯可以作为柑桔潜叶蛾的诱杀技术并应用于其生物防治和预测测报。  相似文献   

8.
<正>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蛾子在交配过程中,雌蛾性腺中释放的性信息素激起了雄蛾的性反应行为。据Hommel等研究凡未交配过的雌蛾只产生性信息素顺,顺-7,11-十六碳双烯-1-醇乙酸酯和顺,反-7, 11-十六碳双烯-1-醇乙酸酯的混合物。交配过的雌蛾性腺中上述二种成分的数量显著下降,而其  相似文献   

9.
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的进展,粘虫性信息素一直为人重视。Takahashi等(1979)及Sato等(1980)报道粘虫Leucania separata性信息素为:顺-11-十六碳烯醇醋酸酯(Z11-16:Ac),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比例为8:1;McDonnough等(1980)和Hill等(1980)报道粘虫Pseudaletta unipuncta性信息素组分也为Z11-16:Ac和Z11-16:OH,但比例不同(比例为500:1)。我所等单位根据文献报道,先后曾合成过这种粘虫的信息化合物,1980—1982年连续进行过多次田间诱蛾活性试验,都没有诱到粘虫。为进一步探索粘虫的性引诱剂,1983年进行了更广泛的田司筛选试验,发现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对粘虫雄蛾具有较佳的引诱活性,并在华东、东北、  相似文献   

10.
小菜蛾合成性信息素田间诱蛾活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介绍了应用小菜蛾Plutclla xylostella合成性信息素,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以及增效成份顺-11-十六碳烯醇的天然橡胶诱芯,于1982年和1983年在北京郊区和苏州郊区进行田间诱蛾试验。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的比例为5:5,另加入10%的顺-11-十六碳烯醇制成50微克的诱芯,诱蛾效果最高,超过5头活雌蛾。按以上成份比例和载置,含有1%或5%的反式异构体时,诱蛾效果低于纯顺式异构体,但仍有很强的诱蛾话性。当反式异构体含量为1.5%时,诱蛾效果相当于3头活雌蛾。用以上3种成份,纯顺式或含有1.5%反式异构体,制成的诱芯在北京郊区和苏州郊区于春季或秋季均可测出蛾高峰,可有效地用于虫情测报。  相似文献   

11.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浙北芦笋产区的主要灾害性害虫,对常规药剂产生了抗性,化学防治效果不理想。为提高现有性诱剂诱捕效率,本研究对甜菜夜蛾的诱捕系统进行优化,开发适合浙江种群甜菜夜蛾性诱剂的最佳诱捕系统。在浙江省嘉兴平湖芦笋基地针对性信息素不同配方、剂量的诱芯和诱捕器类型3种因素对甜菜夜蛾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组分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顺-9-十四碳烯醇∶顺-11-十六碳烯醇醋酸酯为7∶3∶1,剂量为1. 0 mg时,诱蛾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0. 1-1. 0 mg范围内,性信息素的剂量越高,活性越强;船形诱捕器诱蛾效果最高,其它3种诱捕器的诱捕效率差异显著。性信息素不同配方、剂量与诱捕器类型均能不同程度影响甜菜夜蛾诱捕效果,本研究为应用性信息素进行甜菜夜蛾监测与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几种载体对红铃虫性诱素引诱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te,顺、顺-和顺、反-7、11-十六碳二烯醋酸酯 1:1)对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雄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Hummel et al.,1973)。但是,以前用滤纸、棉绳和尼龙布作载体(Shorey etal.,1974),无法控制挥发速度,前期挥发量高,后期量低,再加日晒雨淋,性诱素损失较大,以致引诱效果不稳定,残效短。因  相似文献   

13.
1975年我组合成了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并于1975年夏季和1976年春季在北京市通县果园进行了田间诱蛾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合成的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具有强烈的诱蛾活性。在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中加入少量反式异构体能显著提高诱蛾活性,当反式异构体的含量为10%时活性最好。在田间试验中我们还发现,这种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对另一种重要害虫棉卷蛾(已知它的性外激素是顺-9-和顺-11-十四碳烯醋酸酯混合物)也有一定引诱作用,当反式异构体的含量为12%时诱蛾活性最高。我们对影响梨小食心虫诱蛾效果的其它因素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一般天气下,梨小食心虫的交配活动主要在傍晚前后进行,春天在下午5—6点,夏天在下午8—9点,这时捕蛾量最多。刮大风或下大雨时它们很少活动,几乎捕不到雄蛾。  相似文献   

14.
蓖麻蚕雄蛾触角的嗅觉感受细胞对性信息素各组分的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才宏  刘启渊 《昆虫学报》1996,39(2):121-125
本文用单个嗅觉感受细胞电反应的记录方法,测定了蓖麻蚕Philosania cvnthiaricini)雄蛾触角的毛形感器对其性信息素组分及雌蛾腹部性腺提取物的反应。发现反-4,反-6,顺-11-十六碳三烯醛和反-4,反-6,顺-11-十六碳三烯乙酸酯能引起反应。对前者发放大脉冲,对后者发放小脉冲,对雌蛾腹部提取物发放大、小两种脉冲,但以大脉冲为主。选择性适应试验表明,蓖麻蚕雄蛾触角的毛形感器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嗅觉感受细胞。  相似文献   

15.
中国豆野螟性信息素腺体组份的化学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国豆野螟Marucavitrata(Fabricius)性信息素腺体成分。分析证实(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醛(E,E-10,12-16∶ALD)是中国豆野螟性信息素腺体的主要组份;同时利用GC和GC-MS发现(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醇(E,E-10,12-16∶OH)和反-10-十六碳单烯醛(E-10-16∶ALD)也是中国豆野螟性信息素腺体的组份;三者在腺体中分别以51∶4∶45的比例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印度谷螟性信息素次级组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谷螟是我国危害性较严重的仓储害虫之一,食性很广,几乎危害每一种植物性仓储物.印度谷螟雌虫性信息素主要成份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TDA)早已被鉴定,并利用TDA单一组份诱捕印度谷螟雄蛾也较为有效,但该虫的完整信息素系统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单个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抽提技术,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保留时间定性方法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鉴定技术,从印度谷螟雌虫腺体提取物中鉴定了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A),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醇(B),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醛(C)和顺9-十四碳醋酸醋(D)4种主要信息素成份,其比例为A∶B∶C∶D=100∶22∶12∶9.风洞试验结果表明,以该4种主要成分按A∶B∶C∶D=8∶2∶1∶0.8比例配制成的诱芯,其引诱雄蛾的活性接近于雌蛾腺体提取物.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性外激素成分的化学分析和田间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毛细柱的气相色谱和质谱对棉铃虫(鳞翅目:夜蛾科)雌蛾腺体提取物的分析,鉴定出了他和十六碳醛、顺-9-十六碳烯醛、顺-11-十六碳烯醛、饱和十六碳醇和顺-11-十六碳烯醇,其相对比例为6.1:4.5:100:3.5:8.8。在山东、山西省的田间试验中,2mg的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9-十六碳烯醛(97:3)置橡胶塞上能有效地引诱棉铃虫雄蛾。增加4%-7%他和十六碳醛到二元混合物中诱蛾量超过二元混合物。增加1%顺-11-十六碳烯醇到二元或三元混合物中减少诱蛾量,当增加5%顺-11-十六碳醇时诱蛾量大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云南栽培的西蒙得木种子蜡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蒙得木(Simmondsia chinensis)为重要油脂植物。我所引种栽培的西蒙得木种子蜡(液体蜡)经化学处理后,用GC及GC/MS分析,化学成分与原产地一致。我们采用“远端基团修饰法”确定了未见前人报道的脂肪酸的双键位置。分析结果,西蒙得木液体蜡的脂肪酸部分,其主要成分(%):十六碳烯-7-酸0.07—0.10,十八碳烯-9-酸3.73—5.92,二十碳烯-11-酸37.59—38.83,二十二碳烯-13-酸7.09—9.27,二十四碳烯-15-酸0.62—1.11。脂肪醇部分主要成分(%):十八碳烯醇0.21—0.24,二十碳烯醇16.15—22.07,二十二碳烯醇19.93—23.09,二十四碳烯醇2.96—4.96。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烟青虫H. assulta属于可同域发生的近缘种昆虫,通过产生比例相反的两种性信息素化合物——顺9-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醛维持种间生殖隔离。本研究应用外源不饱和脂肪醇及乙酸酯在棉铃虫和烟青虫性信息素腺体进行在体转化,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转化产物,从酶学角度探讨了上述两近缘种昆虫性信息素腺体组分差异的形成原因。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昆虫信息素腺体表皮伯醇氧化酶对外源顺9-十六碳烯醇、顺11-十六碳烯醇和反10-十六碳烯醇无催化专一性,说明末端氧化过程对于醛类性信息素组分特定比例的形成不起作用。棉铃虫性信息素腺体组织具有较高的乙酸酯酶活性,可水解外源乙酸酯,但烟青虫性信息素腺体乙酸酯酶活性很低。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两种昆虫的生殖隔离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梨小食心虫化学通信中的信息物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鹏飞  黄玲巧  王琛柱 《昆虫学报》2010,53(12):1390-1403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是我国北方果区发生的重要害虫。当前对该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 但引起的害虫抗药性、 杀伤天敌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非常严重。食心虫自身的信息素、 寄主/非寄主的他感化学物质对于调节其配偶选择和寄主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信息化学物质的害虫管理策略为果园食心虫的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梨小食心虫化学信息物质研究进展, 包括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组分及对雄、 雌两性的引诱, 雄蛾释放的信息素, 利用性信息素的迷向研究, 寄主植物挥发性引诱物质的鉴定和筛选, 以及梨小食心虫寄主转换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 雌蛾的性信息素包括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反-8-十二碳烯醋酸酯、顺-8-十二碳烯-1-醇和十二碳-1-醇, 各个组分的比例在地理种群间存在变异。在室内, 通过行为试验证实两种醋酸酯对雄蛾的引诱是必不可少的, 微量的顺-8-十二碳烯-1-醇对二元组分起到增效作用。在田间, 上述3种物质组成的诱芯具有较强的活性; 由此开发的性信息素迷向技术(人工迷向丝、 可喷施的微胶囊和蜡滴)被用于梨小食心虫交配干扰,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梨小食心虫最主要的寄主植物桃梢挥发物包括22种化合物, 其中绿叶挥发物占到50%, 行为生测证实6~8个碳原子的物质是主要的活性化合物。顺-3-己烯丁酸酯、顺-3-己烯醇、反-2-己烯醛、苯甲醛和苯甲腈的五组分混合物, 其引诱力与天然桃梢挥发物相当。通过钙成像试验证实, 尽管苯甲腈在桃梢天然挥发物中仅占0.14%, 但雌蛾对含有该物质的混合物有显著趋性, 该物质对梨小食心虫成功识别寄主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梨小食心虫信息化学物质下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