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K-77(2)不育花粉内壁比保持系厚将近一倍。在保持系花粉内壁中,有径向排列的、断断续续的、着色深的管状结构。而不育花粉内壁中则没有管状结构,且在不育花粉内壁中形成许多小泡。在花粉粒后期,往往在Z层与内壁连接处断开。推测,由于花粉内壁结构被破坏,影响了正常的营养运输和萌发所需酶的合成而抑制花粉发育。  相似文献   

2.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石蜡切片和醋酸洋红压片法,从细胞学角度对4个同质异核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ms(bicor)-8222、ms(bicor)-80(6)、ms(bicor)-5-4及ms(bicor)-5-8的花粉败育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4种不育系败育特点总趋势基本雷同,但也因特定核型亦存在一些差异;(2)二角型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与其保持系相似,花粉败育就花药而言,中层有延迟退化、解体的趋势,就花粉粒而言,败育主要发生在二细胞花粉粒后期至三细胞花粉粒期;(3)4个不育系花粉败育异常,主要表现为二分体细胞内有微核出现,内缘壁周缘细胞均呈次生纤维状增生;维管束鞘细咆排列不规则,花粉大小不一;(4)花粉败育与营养供应无直接关系,细胞核对花粉育性及育性相关性状相对细胞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基因工程(核)雄性不育小麦研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因工程是创造核雄性不育基因的一个新途径。通过综述大量资料,探讨了利用基因工程创造雄性不育的机制,并论述了其在小麦上应用的可能性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在小麦幼穗发育期的药隔期至四分体期,用5.0kg/hm^2剂量的GENESIS进行处理,结果表明,GENESIS可诱导小麦产生100%的雄性不育率,且不育株率超过99%以上,具有良好的诱导雄性不育的效果。小麦经GENESIS处理后,小孢子发育出现异常,败育型小孢子有单核花粉、二核花粉和不正常的三核花粉,同时还发现有四核和五核花粉以及在花粉发育过程中原生质体解体,仅留下花粉壁的空壳花粉。不育花药不开裂,花粉囊除了表皮及纤维层外,还可观察到延迟解体的绒毡层,绒毡层的延迟解体可能影响了小孢子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姜静  刘伟华 《植物研究》1997,17(2):168-173
小麦D^2型细胞质与特定的核结合,在长光照条件下(≥15小时),表现为雄蕊雌化。对这一不育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形态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使光敏细胞质雄性不育成功的应用于杂交小麦育种,同时为探讨光敏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形成机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6.
化学杂交剂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麦幼穗发育期的药隔期至四分体期 ,用 5 .0 kg/ hm2剂量的 GENESIS进行处理 ,结果表明 ,GENESIS可诱导小麦产生 10 0 %的雄性不育率 ,且不育株率超过 99%以上 ,具有良好的诱导雄性不育的效果 .小麦经 GENE-SIS处理后 ,小孢子发育出现异常 ,败育型小孢子有单核花粉、二核花粉和不正常的三核花粉 ,同时还发现有四核和五核花粉以及在花粉发育过程中原生质体解体 ,仅留下花粉壁的空壳花粉 .不育花药不开裂 ,花粉囊除了表皮及纤维层外 ,还可观察到延迟解体的绒毡层 ,绒毡层的延迟解体可能影响了小孢子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姚雅琴  张改生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2):333-337,T001
运用电镜和细胞化学标记技术,研究比较了K型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花粉粒内壁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和ATP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保持系和不育系花粉粒内壁的发生均从花粉第一次有丝分裂后开始,发育初期2种类型的花粉粒质膜上均具有ATP酶活性反应。随着内壁的加厚,保持系花粉粒质膜上的ATP酶活性增加,当内壁加厚到一定程度时,内壁中形成膜性结构的管状通道,在管状通道中具显著的ATP酶活性反应;其成熟花粉粒萌发孔区的细胞质隆起,孔盖被推出,内壁和周围组织具极显著的ATP酶活性反应。不育系花粉粒随着内壁的加厚,质膜上的ATP酶活性变化不明显,内壁比保持系的厚,没有正常的管状通道的形成和ATP酶活性反应;萌发孔区细胞质隆起不明显,孔盖内陷,内壁和周围组织没有ATP酶活性。分析认为,K型小麦雄性不育花粉粒内壁结构的这种畸形变化及ATP酶活性反应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花粉粒败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大白菜雄性不育系88—3花药和花粉发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福青  王翠兰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3):570-574,T001
大白菜雄怀不育两用系88-3的不育株,其开花时花药内无花粉粒,败育从小孢子母细胞至二核花粉粒皆有发生,高峰期在末期Ⅱ前后,小孢子母细胞不能进入减数分裂和小孢子母细胞不能完成减数分裂及孢子不能正常发育是雄性败育的主要形式;败育一旦发生便是急剧而彻底地解体或凝聚成一团是败育的共同点,中层组织、绒毡层组织及药隔维管束异常均是雄性败育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和恢保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是一种新型"三系"小麦雄性不育系。为研究F型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特点并筛选其恢复源和保持源,采用I2-KI染色法观察F、BNS、T、K和V型不育系扬花期的花粉败育类型,并以F型不育系为母本与98个优良小麦品种(系)进行杂交,检测F1代自交结实率。结果显示:(1)F型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率高达95.63%。其中,染败型花粉比例最高,达到67.66%;圆败率为19.32%;典败率最少,仅为8.73%。(2)5种不育系中,F型与K型不育系的花粉育性特征最接近,其次是V型不育系。(3)98个组合F1的自交结实率(国际法)在100%以上11个,0%~10%有18个。(4)‘周麦16’、M510、‘西农815’、‘西农585’对F型不育系的恢复力极强,是其优良恢复系;‘天麦989’、‘存麦4号’、CY 5475、M460、‘12漯-1’和11GB02可通过回交培育成F型不育系的保持系。研究认为,F型不育系花粉败育彻底、稳定,在常规小麦品系中较易找到其保持源和强恢复力品系,是一种良好的新型不育系。  相似文献   

10.
小麦K型及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RFLP和RAPD技术对具有相同核遗传背景的小麦K型不育系K149A,V型不育系V149A及相应保持系149B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线粒体DNA的结构显著不同,atpA,atp9,coxⅡ,cob等线粒体功能基因有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要以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为材料,采用卡宝品红压片法研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学变化。结果表明:不育环境下的BS36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细胞形态异常现象较多。染色体异常主要表现为: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染色体散乱排列,微核、染色体分离不同步。细胞形态异常表现为:二分体时期细胞质不完全分裂,细胞板不平整;四分体时期子细胞大小不一。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异常四分体的比例为62.88%;成熟花粉粒中败育率为89.5%。推测减数分裂期间异常的染色体行为以及细胞形态可能是影响花粉育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粘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减数分裂特征及育性恢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小利  张改生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5):832-838,T001
调查了粘型1B/1R和非1B/1R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及其F2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联会情况、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的细胞频率以及末期Ⅱ含有微核的四分体的频率,结果表明:(1)粘果山羊细胞质对1B/1R型不育系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水平具有特异性降低作用;(2)粘型1B/1R不育系减数分裂中期Ⅰ出现单价体细胞频率与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细胞的频率呈正相关,也与含微核的四分体频率呈正相关,而对应保持系则没有相关性;(3)粘果山羊草细胞质对非1B/1R不育系减数分裂过程影响不大,5个1B/1R不育系减数分裂过程中,3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变异率的差异是特定的1B/1R核型与粘果山羊草细胞质互作的结果;(4)粘型1B/1R不育系杂交R2单株减数分裂3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变异率与其恢复度成反比,这类不育系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不同步是其恢复不高且变异较大的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实验(二)花粉发育时期的检查和花粉壁性质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论在光镜或电镜水平研究小孢子和雄配子体发育的不同时期的结构如果先用简便的方法确定发育的时期,这对准确取材制作供光镜或电镜观察的样品是十分有利的。通常用花药、花粉或花粉管加核染色剂制成临时在光镜下观察的压片或整体封片,可以从核的结构形态及细胞其余部分的大致轮廓判断发育的时期,如小孢子母细胞分裂的各  相似文献   

14.
普通小麦1BL—1RS K,V型雄性不育体系育性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BL-1RS K,V型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素与中国春及其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全部6个缺-四体杂种F1的育性恢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型杂种的育笥恢复主要受1BS上Rfv1基因的控制;而V杂种则受Rfv1的1D染色上育性恢复基因的共同控制;在保持1D正常剂量的情况下,使恢复系中载有Rfv1的1B染色体(片段)加倍,如1A缺体-1B四体能使K,V型杂种1F的育性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5.
小麦K,V型胸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K、V型1B/1R不育系分别和四个非1B/1R恢复系杂交,观察了异质杂种小麦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以T型细胞质和普通小麦胞质作比较,研究了K、V型异源细胞质对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K、V胞质背景下,育性恢复度与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行为不直接相关。减数分裂中期I、K、V、T型异源细胞质对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随父本遗传背影不同而异。后期I,三类异质  相似文献   

16.
姜静  刘伟华 《植物研究》1998,18(1):68-72
小麦D^2+型细胞质与特定的核结合,对长光照(≥15小时)反应敏感,表现为雄蕊雌化,花粉败育。本实验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雌蕊横切面,发现有类似于胚珠的结构,但没有胚珠组织,也没有花药壁和花粉粒的结构。同时应用单向SDS-PAGE技术,对(C)-N26(D^2型细胞质)小麦和N26(B型细胞质,核基因组相同)小麦的细胞质可溶性蛋白、叶绿体可溶性蛋白、线粒体可溶性蛋白多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短光  相似文献   

17.
以5个同质异核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ms(bicor-8222,ms(bicor)-83(37)65,ms(bicor)-偃师9号,ms(bicor)-80(6)及ms(bicor)-90-110为基本材料,与一批优良小麦品种(系)及部分亲本材料为父本进行测交,获得211个组合,考察其F1育性,结果表明;(1)5个同质异核不育系,除二角型非1B/1R不育系ms(bicor)-90-110与二角型1B/1R不育系ms(bicor)-83(37)65,ms(bicor)-偃师9号之间平均恢复度差异显著外,4个1B/1R不育系之间平均结实率差异不显著;(2)对同一不育系而言,与不同恢复系测交,其恢复度呈现连续变异;(3)同型非1B/1R不育系较1B/1R不育系恢复度普遍高;(4)对同一恢复系而言,各不育系测交F1的恢复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采用RAPD方法比较新育成的小麦(TriticumaestivumL.)D2型不育系msD2CA8057与K型、V型和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线粒体DNA(mtDNA)。结果表明,msD2CA8057的mtDNA不同于其它3种类型不育系,而其它类型不育系的mtDNA彼此也各不相同。这一结果从分子水平上为鉴定该D2不育系的不育类型提供了证据。实验还发现在胞质来源相同而核背景不同的T型不育系间存在线粒体基因组多态性,这是关于小麦中T型不育系mtDNA在常规回交转育过程中发生变异的直接证据。这种变异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受不同核背景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小麦K型及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FLP(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和RAPD(radomlyamplifiedpolymorphicDNA)技术对具有相同核遗传背景的小麦K型不育系K149A、V型不育系V149A及相应保持系149B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线粒体DNA的结构显著不同,atpA,atp9,coxII,cob等线粒体功能基因有组织结构上的差异。推测线粒体DNA是小麦K、V型雄性不育系胞质不育困子的载体。但由于不育系与保持系间线粒体DNA差异甚大,难以确定究竞哪些差异确与雄性不育有关。仅仅比较不育系和保持系间线粒体DNA的差异是限制本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症结所在。基于“核质工作”的思路,把“雄性不育-育性恢复”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重视比较不育系和杂种F1代之间线粒体DNA的结构和表达的差异,所得结果对寻找和鉴定cms因子,进而阐明cms的形成机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黑麦X小麦杂种F1花粉植株中D—R染色体的重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跃之  胡含 《遗传学报》1989,16(5):342-3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