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4.
5.
黄土高原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黄土高原是黄河中游的黄土分布区 ,人类开发历史悠久 ,自然环境变化显著。长期以来 ,由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水土流失严重 ,资源被破坏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属于生态脆弱区。人类活动强烈干扰 ,超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极限而使之退化是该区的显著特征之一。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中的景观动态与演进、景观规划与建设以及景观保护等都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 ,强调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影响 ,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1 黄土高原区景观生态特征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北荒漠区的前沿 ,北与毛乌素沙漠相…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植被景观中斑块大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GIS软件ARC/INFO将北京地区的1∶20万植被图数字化,并提取各斑块的面积信息。该图包含72个基本的斑块类型,它们又分属于森林、灌丛、草地、果园、农田和水体6大类型。这些大类又分别包含20、28、4、7、11和2个基本类型。选用斑块个数、总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标准差、变异系数、中值、最大斑块面积、最小斑块面积、极差和偏态系数等几个描述统计量,以及Γ-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指数分布和正态分布等5个概率分布来刻画斑块大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除具有很少斑块的少数基本类型以外,其它基本类型以及所有6个大类的斑块大小的分布都不是对称的,而是右偏的。因此,普通的正态分布不能对它们加以刻画;其他4种概率分布也只能刻画部分类型,并且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类型最多,服从负指数分布的斑块类型最少。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植被景观中斑块大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GIS软件ARC/INFO将北京地区的1:20万植被图数字化,并提取各斑块的面积信息。该图包含72个基本的斑块类型,它们又分属于森林、灌丛、草地、果园、农田和水体6大类型。这些大类又分别包含20、28、4、7、11和2个基本类型。选用斑块个数、总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标准差、变异系数、中值、最大斑块面积、最小斑块面积、极差和偏态系数等几个描述统计量,以及厂一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指数分布和正态分布等5个概率分布来刻画斑块大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除具有很少斑块的少数基本类型以外,其它基本类型以及所有6个大类的斑块大小的分布都不是对称的,而是右偏的。因此,普通的正态分布不能对它们加以刻画;其他4种概率分布也只能刻画部分类型,并且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类型最多,服从负指数分布的斑块类型最少。 相似文献
8.
斑块大小是研究景观要素特征的一个主要参数。物种动态、潜在生境、潜在林产品(木材)、能量、养分和水流以及很多其它参数都受到景观中斑块大小的影响。将研究区域--富阳市富阳镇段滩地划分为6大类81个基本类型,并将其归为低水平斑块(基本类型对应斑块)和高水平斑块(大类对应斑块),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了研究,Kotliar和Wiens提出的斑块结构的等级框架是对斑块意义的更完整的理解,研究过程中对斑块的确定符合Kotliar和Wiens的等级思想。充分考虑了两个水平上的斑块,及它们对应于斑块类型的两个水平,研究表明:低水平的斑块内部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而高水平的斑块内部具有较低的同质性;在两种斑块水平上都显示出斑块大小分布是明显右偏的;只有少数类型斑块大小的分布服从负指数分布,而绝大多数斑块大小的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这对斑块内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斑块尺度的云南省景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及归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活动的需求增强和范围扩张,建设开发、农林种植等行为不断侵占和切分原有土地系统,导致区域景观斑块小型化和破碎化,产生了诸多生态问题。云南既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地区,研究云南省景观生态安全及其影响因素,对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斑块尺度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评估云南省1990-2018年近三十年的景观生态安全,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通过地理探测器识别影响景观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与传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相比,斑块尺度的景观生态安全模型对区域内部景观生态安全的变化更敏感,能够反映区域内部多年景观生态安全状况的细微变化。(2)云南省1990-2018年整体生态安全成本成波动上升趋势,其中"三屏两带"地区的景观生态安全状况提升明显,而滇中城市群外围以及滇东南喀斯特地带的部分区域有所下降。云南省景观生态安全的Global Moran''s I指数平均值为-0.293,区域内部斑块破碎,空间分布上具有离散性。(3)云南省景观生态安全状况目前主要受到人口密度、年平均温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从交互驱动方面看,云南省景观生态安全空间分布是自然和人文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因子的交互驱动作用更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江汉平原渍害田生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建立了江汉平原渍害田生态模式,分析了江汉平原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和田间渗漏量大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采用渍害田与非渍害田对照的方式,给出了渍害灾变后的农田生态特征,并根据大量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提出了识别渍害田的判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模型对黄山栾树快速光曲线拟合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Li-6400光合仪同时测定了CO2浓度为380和600μmol·mol-1条件下黄山栾树的光响应曲线和快速光曲线,分别采用不同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模型和双指数方程拟合得到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远大于实测值;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单指数方程不能拟合黄山栾树存在PSⅡ动力学下调的快速光曲线,只有双指数方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可以拟合黄山栾树存在PSⅡ动力学下调的快速光曲线,且可以计算它的饱和光强.综合拟合结果可知,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拟合黄山栾树的快速光曲线,而且得到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饱和光强与实测值相符合.此外,通过拟合植物的快速光曲和光响应曲线,还可以判断在饱和光强时它的电子传递速率与碳同化是否同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2.
温带—亚热带过渡带的景观变迁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景观生态的角度,讨论温带-亚热带过渡带的历史变千过程及其对我国农业和技术的发展,转移,交融等方面的影响,历史时期温带-亚热带过渡带界限随气候变化南北移动,寒冷期一般南移1-2个纬度,温暖期北移1-2个纬度,过渡带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在我国南北方农业异质交融,农业技术和文化的异质创新等方面起了重要的景观通道和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景观生态学中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景观生态学中的文化研究李团胜(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ResearchonCultureinLandscapeEcology.LiTuansheng(InstituteofAppliedEcology,A-cademiaSinic... 相似文献
14.
草地景观生态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及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前我国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生产力下降,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直接威胁牧区经济的发展,如何管好、用好草地资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在草地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文中以草地景观生态研究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为主线,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草地景观生态研究的最新进展,总结了草地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景观退化与恢复、景观美学价值等国内外研究热点的研究状况,概括了国内外草地景观研究方法,并结合国外草地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从各个角度为决策者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黑土侵蚀区生态重建的景观结构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案例,研究了区域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对景观结构及其水土保持功能的调控.在GIS支持下,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对县域水平的生态建设成果进行了空间表达和定量辨识.对比分析1989年和2002年类型水平景观指数及13年来景观类型的转移面积和转移方向、林网宏观结构变化、水库塘坝空间分布与数量变化;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调整对水蚀、风蚀的控制以及水库塘坝的蓄水功能变化.结果表明,大规模生态建设下,区域景观类型数量和空间配置的变化对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1989~2002年,耕地面积减少24731.01hm2,林草地和水体面积增加了13 567.53 hm2和1 190.9 hm2.全县55%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82.2%的农田得到林网防护,43.7%的景观地表超渗径流得到集蓄.景观结构调整应注意增加林草地等类型斑块的聚集度;调节林网连接度、环度及网眼大小;增加水库塘坝的泄洪与灌溉配套设施等. 相似文献
16.
沈阳西郊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0,自引:19,他引:100
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外界的干扰作用,其显著变化具有3种典型类型。本文对景观格局的研究,采用了几种计测指标:(1)各类嵌块体的数目和面积大小;(2)嵌块体的转移矩阵;(3)嵌块体的优势度指数;(4)景观的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沈阳西部景观在经历了30年的变化后,变得更加破碎,出现了较多的块状和岛状嵌块体。景观基质发生了改变,城市化现象较为明显,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也有所提高。但由于人口的剧增,人均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荒地开发殆尽,这预示着土地承载能力的饱和与危机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武钢厂区景观结构与绿地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武钢厂区景观结构及结地景观的空间布局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构成武钢厂区景观结构的主体是以建筑铺装玻璃块,工业预留地斑块,公路和铁路廊道组成的人工景观要求,其面积占景观总面积的74.37%,班块优势率达57.70%,其中,建筑铺装斑块面积比率最高(56.43%),优势度最大(35.59%),专用绿地斑块破碎化指数高(5.0591ind.hm^-2),分布范围广,道路廊道密度大(13.7772km.km^-2),且公路比铁路对景观的影响更大,既体现了工业区景观结构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武钢厂区趋于合理的景观格局,在绿地景观中,道路绿带斑块数目多,面积比率高(66.07%),优势度最大(75.31%),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的防护林斑块平均面积大(8454.45m2),环境效益高,观赏绿地斑块植物种类丰富,景观效果好,以道路绿带为骨架,成片防护林和观赏绿地为中心,将各分厂绿地接成四大绿化区域的武钢厂区绿地系统已初步形成,但厂区荒草地斑块优势度偏高,防护林面积较小,道路绿带仍不完整,应进一步重视厂区废弃地开发和绿地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系统耦合的基础为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基本条件为具有类型相同并且相互连通的廓道,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为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分异和各种干扰导致的景观异质化,各种干扰是系统耦合的介质,系统耦合从本质上可以被看作尺度变大过程中景观组分的融合与性质转换的过程,系统耦合根据干扰的性质可以分为自然耦合和人为耦合2类,自然耦合是人为耦合的基础,系统生态生产力的提高取决于人为耦合的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1 Seven organically grown cabbage fields were surveyed for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in the autumn by baiting. Nematodes were obtained from three fields with bait larvae infection ranging from 1.3–4.0%. 2 Inoculation of Steinernema feltiae (Rhabditida: Steinernematidae) in the spring increased bait larvae infection to 16.0–32.0%. 3 Four different species were found (Steinernema affine, Steinernema bicornutum, S. feltiae and Steinernema C1). 4 The number of Delia radicum (L.) (Diptera: Anthomyiidae) puparia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t plants where S. feltiae had been inoculated. 5 Delia radicum parasitoids were also affected by S. feltia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eochara species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were more negatively affected than Trypliographa rapae (Westw.) (Hymenoptera: Cynipida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