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巧  王红宁  刘立 《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0):1633-1637
细菌生物膜是一种包裹于细胞外多聚物基质中不可逆的黏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的微生物细胞菌落.生物膜状态下的细菌相对其浮游状态具有显著增强的耐药性,对人及动物细菌性感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然而尽管动物细菌耐药性被广泛报道,却很少涉及细菌生物膜与其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综述了细菌生物膜的耐药机制并探讨了细菌生物膜与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的关系,可作为研究细菌耐药性及控制动物产品安全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细菌生物膜的结构及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细菌群体结构,菌体被包裹在其自身分泌的多聚物中。近年来,有关生物膜组成结构、形成机制、抗逆性机制及其应用防治等诸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迅速,本文主要针对细菌生物膜的结构及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4.
光合细菌生物产氢技术能够将有机废水处理和氢气制备有效结合起来。光合细菌的产氢能力在形成生物膜后变强, 这有利于实现光合细菌的工业化应用。介绍了光合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和对光合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模拟研究, 综述了光照、流速、载体等对光合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产氢性能的影响。借鉴免疫学对生物膜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并深入对光合细菌生物膜形成机理的全面认识, 提高光合细菌生物膜的性能, 是光合细菌生物膜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F)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给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带来极大困难.生物膜主要由细菌菌体和胞外聚合物质(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构成,其中EPS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多糖(polysaccharides)、蛋白质、核酸和...  相似文献   

6.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调控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细菌通过自身合成的水合多聚物粘附在固体表面,以固着的方式生长从而形成生物膜,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涉及到几个明显的阶段,包括起始的附着、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吸附与增殖、生物膜的成熟、及最后细菌的脱离等四个阶段,生物膜的形成增加了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以及帮助细菌逃逸寄主的免疫攻击等,从而引起临床上持续性的慢性感染等各种问题;生物膜结构非常复杂,除了细菌分泌的各种胞外多糖,胞外蛋白质外,最新的研究表明,DNA也是生物膜的一个重要成分.针对近年来的最新文献报道分别对生物膜的形成、结构以及调控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由细菌生物膜造成的耐药是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挑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细菌定植在机体后产生胞外基质形成生物膜,其具有结构致密、高黏附性、药物低渗等特征,是临床传统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失败的关键原因。因此,亟待开发抗细菌生物膜感染的新型治疗策略,应对日益严峻的耐药感染。纳米生物材料具有特异靶向、智能递送、载药量高、毒副性低、穿透性强等优势,被广泛用于细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治疗。本文阐述了细菌生物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耐药分子机制,介绍了纳米生物材料通过破坏成熟生物膜、阻断细菌通信、抑制细菌代谢和增强生物膜渗透等策略治疗细菌感染的进展,并展望了纳米材料生物治疗的发展趋势与转化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长期留置管细菌分布及生物膜形成能力。方法10%血清肉汤振荡培养留置管中细菌,常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分离菌,结晶紫半定量法检测分离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留置管细菌检出率为49.1%(53/108);共分离60株菌,以葡萄球菌分离率最高(70.0%),其次为肠球菌(15.O%)和大肠埃希菌(6.7%);所有分离菌均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其中38株(63.3%)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结论长期留置管细菌检出率较高,大部分分离菌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9.
真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各种体内装置,如静脉插管、人工心脏瓣膜、关节置换术等应用的明显增加,真菌感染病例明显增多;耐药菌株感染导致的治疗失败与日俱增。目前人们已经发现,在难治性真菌感染的病灶中大多存在着生物膜的感染源。生物膜的主要特点是可明显降低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甚至产生耐药。生物膜的特性决定了生物膜一旦形成再杀灭这种细胞极为困难,也正是生物膜的存在,使抗生素的疗效大打折扣。真菌生物膜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感染是影响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多种细菌混合感染、耐药性产生、生物膜的形成使其治疗成为难题.其中,细菌生物膜形成是导致创面的难以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慢性难愈合创面中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特征、生态学、对伤口愈合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治疗对策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一氧化氮(NO)是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具有调节血管张力、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和减缓植物成熟等功能。最新研究发现,NO可以通过限制菌体对抗生素药物的摄入等保护细菌,但高浓度的NO对细菌又具有杀灭作用;与此同时NO通过双分子系统、c-di-GMP和群体感应等影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但细菌种类不同NO的影响效果也不同。本文主要对NO在细菌抗菌机理和生物膜形成的分子作用等进行综述,同时,也对NO研究发展的新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利用基因组数据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快速鉴定耐药基因并预测耐药表型,为细菌耐药状况监测提供了有力辅助手段。目前,已有的数十个耐药数据库及其相关分析工具这些资源为细菌耐药基因的识别以及耐药表型的预测提供了数据信息和技术手段。随着细菌基因组数据的持续增加以及耐药表型数据的不断积累,大数据和机器学习能够更好地建立耐药表型与基因组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因此,构建高效的耐药表型预测模型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围绕细菌耐药基因的识别和耐药表型的预测,针对耐药相关数据库、耐药特征识别理论与方法、耐药数据的机器学习与表型预测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细菌耐药的相关研究提供手段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Multidrug antibiotic resistance is an urgent public health concern. Multiple strategies have been suggested to alleviate this problem, including the use of antibiotic combinations and cyclic therapies. We examine how adaptation to (1) combinations of drugs affects resistance to individual drugs, and to (2) individual drugs alters responses to drug combinations. To evaluate this, we evolved multiple strains of drug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in the lab. We show that evolving resistance to four highly synergistic combinations does not result in cross-resistance to all of their components. Likewise, prior resistance to one antibiotic in a combination does not guarantee survival when exposed to the combination. We also identify four 3-step and four 2-step treatments that inhibit bacterial growth and confer collateral sensitivity with each step, impe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higher-order drug combinations in sequential therapies and how antibiotic interactions can influence the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of bacterial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4.
细菌耐药影响肠道菌群及其宿主免疫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抗生素在养殖业、医疗业及制药业的广泛应用导致环境中的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环境中的抗生素及耐药细菌一旦进入人体肠道,将破坏肠道菌群稳态,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而残存于饮食中的环境污染物则加剧了细菌耐药造成的人体健康影响。文中在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细菌耐药对人体和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机制及其相关的机体免疫调控,以环境中影响人体肠道菌群获得耐药性的来源作为切入点,阐述抗生素和耐药细菌进入人体肠道后对人体肠道菌群结构和耐药基因组成的影响,以及与人体免疫和免疫调节相关疾病之间的相关机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导致耐药及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耐药性相关研究进行汇总与多元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全球细菌耐药性的流行与分布,明晰细菌耐药性形成规律与机制的共性问题。Meta分析是一种将多个同类型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细菌耐药性的研究。本文简要描述了Meta分析的起源及基本流程,并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2000-2020年关于Meta分析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综述;进一步总结并阐述了Meta分析在细菌耐药性领域应用的成功案例和结论,而且对Meta分析方法在细菌耐药性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该方法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为耐药性问题的系统阐释和有效控制提供可靠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菌非编码小RNA (small non-coding RNA, sRNA)对其不同生理进程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随着大量sRNA被发现并鉴定,细菌sRNA的功能被逐步阐明,其可在转录后水平广泛调控细菌的生理代谢、毒力及耐药性等。本文综述了sRNA对细菌毒力和耐药性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对揭示细菌转录后水平毒力及耐药性调控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杀菌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杀菌抗生素与靶点作用后的下游代谢变化与抗生素作用效果紧密联系,其通过干扰细菌代谢状态加速死亡进程,而细菌改变代谢状态也能影响抗生素的有效性.代谢组学通过监测细菌在抗生素作用下的变化提供全面代谢信息,我们回顾近年来基于代谢组学对抗生素与细菌间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抗生素佐剂提高抗生素效...  相似文献   

18.
《Cell》2023,186(4):877-891.e14
  1. Download : Download high-res image (251KB)
  2. Download : Download full-size image
  相似文献   

19.
细菌耐药性和抗生素滥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开发新型抗菌剂,既能够高效杀菌,又能避免耐药性问题并具有较好的生物和环境相容性.纳米酶具有调控ROS自由基的能力,可以高效杀死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致病菌以及顽固性生物膜;同时纳米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在促进伤口愈合、龋齿防治和环境防污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The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bacterial pathogens are a global crisis. Because many bacterial infections are caused by pathogens that reside in biofilms, we sought to investigate how biofilms influence the evolu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inherent spatial structure of biofilms facilitates the accumulation and persistence of spontaneously evolved antibiotic‐resistant mutants. To test this, we tracked the frequency of mutants resistant to kanamycin and rifampicin in biofilm populations of Escherichia coli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n antibiotic treatment regimen. Our results show that biofilms accumulate resistant mutants even in the absence of antibiotics. This resistance was found to be heritable and thus unlike the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so‐called “persister cells” that have been shown to occur in biofilms. Upon exposure to an antibiotic, resistant mutants swept to high frequency. Following the conclusion of treatment, these resistant mutants remained at unexpectedly high frequencies in the biofilms for over 45 days. In contrast, when samples from kanamycin‐treated biofilms were used to found well‐mixed liquid cultures and propagated by serial transfer, the frequency of resistant cells dramatically decreased as they were outcompeted by sensitive clones.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emergence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through spontaneous mutations in spatially structured biofilms may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emergence and persistence of mutants that are resistant to antibiotics used to treat bacterial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