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我国现流行的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全基因组的基因特征,本研究选择对腮腺炎病毒F基因型参考株MuVi/Shandong.CHN/4.05[F]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其它来自于GenBank的腮腺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共同分析我国流行的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的全基因组特征及其与现有疫苗株的遗传差异及抗原位点变异情况。通过研究发现,和腮腺炎病毒其它基因型相比,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F]全基因组核苷酸差异在3.8%~6.5%之间,其中与A基因型(疫苗株)差异最大,与B和N基因型差异最小。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F]和疫苗株在全基因组序列上分别存在26个和25个N-糖基化位点,和疫苗株相比,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F]在HN蛋白上第464~466氨基酸位点上增加了一个N-糖基化位点,而其它基因型的腮腺炎病毒在这个位点上也均为N-糖基化位点。另外,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F]和疫苗株在其它已知的抗原相关位点上也存在着氨基酸变异。我国现流行的腮腺炎流行株与腮腺炎病毒其它基因型及疫苗株之间在全基因组上已存在较大的差异,提示需进一步加强对国内现有腮腺炎流行株与疫苗株之间的遗传变异分析,系统评价当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腮腺炎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腮腺炎病毒感染疾病诊断方面获得广泛应用。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证明病毒流行株基因漂变。病毒神经毒力检查及疫苗接种后脑炎发病机理探讨表明病毒的遗传基因型是致闰的决定性因素。现有的多种疫苗与腮腺炎疫苗同时接种均不影响其免疫效果。新一代疫苗开发及全球范围消灭流行性腮腺炎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3.
腮腺炎病毒抗血清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制备适用于疫苗生产检定中病毒鉴别试验和外源因子检查的高效价腮腺炎病毒抗血清为目的。用腮腺炎病毒接种SPF鸡胚尿囊腔,培养收取病毒尿液免疫SPF鸡,采集抗血清。腮腺炎病毒接种Vero细胞,培养病毒抗原经PEG沉淀,超速离心法纯化后免疫家兔采集抗血清。比较两种免疫方法所得病毒抗血清效价。结果显示SPF鸡抗腮腺炎病毒血清中和抗体GMT为1:1716,兔抗腮腺炎病毒血清中和抗体GMT为1:732。两种动物抗血清均适用于疫苗生产相关检定。免疫SPF鸡制备的病毒抗血清无特定病原及抗体污染,是毒种外源因子检测和疫苗鉴别试验的理想试剂。免疫SPF鸡制备病毒抗血清的程序简单,结果易于验证,有利于生物试剂标准化。  相似文献   

4.
以S79株腮腺炎病毒制备纯抗原,用于制备检测腮腺炎抗体(IgG)的ELISA试剂盒。将腮腺炎病毒S79株培养液用中空纤维超滤器进行浓缩,经PEG沉淀后,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抗原;以纯化的S79株腮腺炎病毒为包被抗原,制备成ELISA腮腺炎病毒抗体(IgG)诊断试剂,并与SIGMA同类产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经纯化的S79株抗原的比活力为412.9HAU/mg,杂蛋白清除率为99.5%。应用纯化的S79株腮腺炎病毒抗原制备的ELISA试剂,与SIGMA试剂比较,敏感度为94.4%,特异度为91.7%,一致性为93.3%。结论,以纯化的S79株腮腺炎病毒为包被抗原,可用于大批量ELISA腮腺炎抗体诊断试剂盒的制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高效价腮腺炎病毒抗血清,用于麻腮、麻腮风、麻腮风水痘联合疫苗的病毒滴定及鉴别试验等指标的检定。方法将腮腺炎病毒ME株接种于SPF鸡胚尿囊腔中,优化病毒制备工艺条件,收获高滴度病毒原液,制备免疫抗原;采用皮下多点注射法免疫SPF豚鼠,制备抗血清并对其进行中和效价、中和能力以及特异性干扰试验的检定。结果 ME株腮腺炎病毒以102倍稀释接种鸡胚尿囊腔,培养5 d经-20℃预冷1 h后,收获的尿囊液病毒滴度最高;以其免疫豚鼠所制备的抗血清平均中和效价达1∶3 276,高于鸡抗腮腺炎病毒血清;当豚鼠抗腮腺炎病毒血清稀释度为1∶320时,可完全中和1 000 CCID50/m L的腮腺炎病毒;豚鼠抗腮腺炎病毒血清对Vero细胞、RK-13细胞及2BS细胞的生长,均未见干扰及细胞毒性作用;豚鼠抗腮腺炎病毒血清对异种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和水痘病毒)滴度的干扰试验显示,各病毒滴度其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值均0.50 lg CCID50/m L,表明豚鼠抗腮腺炎病毒血清对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和水痘病毒的滴度均无干扰;豚鼠抗腮腺炎病毒血清及鸡抗腮腺炎病毒血清对麻腮风水痘联合疫苗各病毒滴度均无干扰,且两种抗血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优化后的病毒制备工艺条件及免疫方法,可获得较高效价的抗腮腺炎病毒血清,经检定和验证,均符合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检定抗血清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冻干腮腺炎活疫苗细胞培养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冻干腮腺炎活疫苗细胞培养生产工艺研究结果,通过对鸡胚疫苗株的适应培养及对细胞培养生产工艺的试验优化,建立了连续细胞培养多次收获疫苗生产工艺并制备出了冻干细胞培养腮腺炎活疫苗制剂。本生产工艺切实可行,生产成本低、投入产出率高,所用原材料规范、质量易于控制,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生产的冻干疫苗制剂质量稳定可靠,符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要求,有利于预防腮腺炎的规模化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ELISA法检测疫苗中牛血清残留量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验证ELISA法对病毒性疫苗中残余牛血清蛋白检测的适用性,用牛血清蛋白ELISA测定法与牛血清白蛋白ELISA测定法、牛血清IgG-ELISA测定法对麻疹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疫苗洗涤前病毒培养液、洗涤后病毒收获液以及多种成品疫苗中的残余牛血清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麻疹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疫苗洗涤前病毒培养液中牛血清白蛋白含量依次为IgG含量的70.5倍、65倍、84.3倍,洗涤后病毒收获液中两者比值分别为4.2、1.8和8.1;牛血清白蛋白ELISA法和牛血清蛋白ELISA法均能检测出疫苗中牛血清白蛋白,但前者测不出牛血清IgG,而后者可准确检测牛血清IgG。牛血清蛋白ELISA测定法可同时检测牛血清白蛋白和牛血清IgG,更适用于疫苗残余牛血清蛋白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正>抗病毒的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在预防医学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天花已全球性消灭,麻疹、风疹和腮腺炎在发达国家中已处于收敛状态,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已降得非常低。大规模地使用灰髓炎活疫苗常出现疫苗病毒接种健康者的危险性。因此,必须改变活疫苗的制备的方法,使疫苗含有诱导免疫力的必要抗原和去除诱导副反应的其它病毒成分。自从DNA重组技术问世以来,已有可能在细菌、酵母或动物细胞中大量合成所需的蛋白,为亚单位疫苗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用于生产麻诊活疫苗的“沪191”毒株和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引进的腮腺炎疫苗“Wms4”毒株生产各自的病毒原液,全面检定合格后,对麻疹与腮腺炎两种病毒原液进行配比试验、热稳定性试验等,最终选定联合疫苗中麻疹与腮腺炎病毒CCID50之比1:30,试制出二批麻-腮二联活疫苗,经全面检定,完全符现行规程要求,目前正在I期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外环境水中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PVⅠ)毒株基因型,发现所分离的22株病毒.均为疫苗SabinⅠ相关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温度敏感(T特征)试验亦提示为弱毒株,与PCR试验相吻合。表明在实施强化免疫和常规免疫后,外环境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已被疫苗相关株循环所取代。同时证实用PCR作为环境中PVⅠ病毒株的基因型分析的检测方法是特异和敏感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3个不同厂家的Sabin-IPV抗原性及免疫原性特点。方法采用ELISA方法,利用血清型和抗原位点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检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D抗原含量,分析疫苗相对D抗原含量和单克隆抗体的相对反应性,评估疫苗抗原性;利用大鼠体内效力试验分析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免疫原性,评估疫苗效力。结果与英国国家c IPV标准品Pu91相比,3个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相对D抗原含量存在差异,其中C厂家的相对D抗原含量最高;3个厂家的血清Ⅰ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抗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Ⅱ型中,除B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抗原位点1的抗原性较弱以外,A、C其2个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抗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Ⅲ型中,3个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与抗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种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大鼠血清对Sabin株及Salk株病毒具有良好中和效力。结论除血清Ⅲ型外,血清Ⅰ型和Ⅱ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抗原性与疫苗免疫原性一致。ELISA检测疫苗抗原性的方法有望替代疫苗动物体内效力评价试验。  相似文献   

12.
为研制适合我国使用的HIV疫苗,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流行株HIV CN54(B′/C)病毒gag、pol、nef等基因的合成基因syngpnef,插入到自行构建的能在病毒筛选过程中将标记基因去除掉的双标记基因痘苗病毒载体pVI75的KpnI酶切位点,构建成转移质粒pVI75-syngpnef,与我国的天坛株痘苗病毒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通过蓝白斑筛选得到的重组病毒疫苗株DNA。经PCR鉴定标记基因已被删除并有目的基因的整合,Western blot可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融合表达。此重组病毒疫苗株有望成为HIV/AIDS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细胞工厂,探讨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SP-A株在KMB_(17)细胞上的增殖特性,为腮腺炎疫苗的研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以体积分数为10%、8%和5%的血清浓度将细胞培养至单层后,观察病毒接种后细胞病变情况,初步确定最低血清含量后;在不含血清培养基条件下,按照不同接种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接种细胞,确定病毒增殖峰值后,进一步观察不同吸附条件对病毒增殖的影响;同时进行荧光实时定量PCR,验证病毒增殖变化。结果在体积分数为5%的血清条件下,细胞可生长成致密单层;高MOI(0.500)感染细胞后,在4~5 d内进入增殖高峰,中MOI(0.050)、低MOI(0.005)感染细胞后,在5~6 d进入增殖高峰,维持48 h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在比较37℃吸附试验中,非吸附组病毒增殖高峰明显迟于吸附组,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在病毒感染细胞6 d时病毒载量达到峰值。结论 5%新生牛血清即可获得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MOI对腮腺炎病毒在KMB_(17)细胞株中的增殖有较大的影响,当使用适宜范围的MOI(0.01~0.02),在非吸附的条件下,腮腺炎病毒SP-A株在KMB_(17)株中能够良好地增殖,在病毒培养至7~9 d可获得高滴度的病毒收获液。  相似文献   

14.
PCR法检测外环境水中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外环境水中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PVI)毒株基因型,发现所分离的22株病毒,均为疫苗SabinI相关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温度敏感(T特征)试验亦提示为弱毒标,与PCR试验相吻合,表明实施强化免疫和常规免疫后,外环境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已被疫苗相关株循环所取代,同时证实用了PCR作为相环境中PVI病毒株的基因型分析的检测方法是特异和敏感的。  相似文献   

15.
阐明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18-201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特征和病毒基因特征。对2018-2019年中国流腮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2018-2019年中国流腮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8.65/10万和21.48/10万,1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是我国流腮的高发人群,分别占总病例数的85.30%和82.56%。流腮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份均有流腮病例报告,西部和中部地区发病率高于东部地区。2018-2019年共获得160条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SH基因序列,其中150条(93.75%)序列鉴定为F基因型MuV,在我国11个省份检测到;10条(6.25%)序列为G基因型MuV,2019年在广东、湖北和新疆3个省份检测到。和我国既往流行MuV代表株相比,2018-2019年流行的F基因型MuV代表株序列在基因亲缘性关系树上相对集中。现阶段我国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未发生明显改变,仍呈现病毒自然流行模式;F基因型作为优势流行基因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持续流行,但毒株的遗传多态性有所降低,这可能和我国实施1剂次腮腺炎疫苗常规免疫策略有关。G基因型MuV主要在我国局部地区流行,但流行范围在逐渐扩大。建议进一步加强两剂次腮腺炎疫苗接种工作,降低我国腮腺炎易感人群。同时持续性开展MuV流行学和病毒学监测工作,为鉴别病毒的来源,确定病毒传播途径和评估腮腺炎疫苗免疫策略奠定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2014~2016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已导致超过11000人死亡,目前还没有批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以往研究结果显示,表达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的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可以保护非人灵长类动物抵抗致死埃博拉病毒攻毒。然而,这些疫苗表达的糖蛋白来源于在中非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突变株,与在西非爆发的Makona突变株在氨基酸序列上的同源性为97.3%。本研究中,我们证明了免疫Ad5-Mak GP的豚鼠可产生强烈的体液免疫反应;疫苗完全保护了埃博拉  相似文献   

17.
全球成千上万名从事AIDS疫苗研究的科学家都遇到了麻烦,原因是他们研究中使用的同一来源HIV病毒株库的病毒株已被另一株HIV所污染,这些被污染的病毒株已没有科研价值,这一不幸事件将造成很大损失,推迟了AIDS疫苗在猩猩及人体上实验的时间。事故的起因是由新建HIV病毒库引起的,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Larry Arthur教授欲用一种新的HIV株(MN)去取代另一HIV株(IIIB),在建立了MN库后,用这种HIV病毒株接  相似文献   

18.
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是猪的最重要传染病之一,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传统疫苗C株在猪瘟防制中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猪瘟病毒逐渐产生变异,同时使用传统疫苗无法区分自然感染动物和免疫动物,从而使传统疫苗的应用受阻.因此十分必要研制新型猪瘟疫苗.用适宜的宿主细胞培养猪瘟传统弱毒疫苗C株,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感染,是研究猪瘟病毒C株的一个重要基础环节.  相似文献   

19.
森林脑炎病毒疫苗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设计针对森林脑炎病毒的特异性引物,以被森林脑炎疫苗株病毒感染的鼠脑组织中提取的总RNA为模板,用PCR方法分段逆转录合成、扩增序列并测序,应用DNASTAR软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疫苗株的全基因组由10782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414个氨基酸。森林脑炎疫苗株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测定,为研究该病毒疫苗株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构建适用于疫苗株筛选的痘苗病毒载体,利用标记瞬时稳定的原理,在痘苗病毒单选择标记载体psc65的基础上,构建成带有neo和LacZ双选择标记的痘苗病毒载体pVI75.为检验载体pVI75的有效性,将HIV-1合成基因syngpnef插入到载体pVI75上,构建成转移质粒pVI75-syngpnef,并与天坛株752-1痘苗病毒共转染CEF细胞.筛选得到的重组病毒经PCR和Dot blot检验表明,标记基因已被删除,而目的基因被整合到痘苗病毒基因组上.Westem blot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的表达正确.痘苗病毒载体pVI75的构建使得疫苗株筛选的工作量大为降低,时间大大缩短,为利用痘苗病毒载体构建重组病毒疫苗株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